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

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
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

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选定等要素,结合我院在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探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在制定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就应该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科学合理的、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

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性、应用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我们在制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时,就十分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使培养的学生能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等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运行管理、维护等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我们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明确的要

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

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生产者,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技能性决定着教师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获取新兴的实用性知识,紧密结合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讲课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能不断通过科研、产品研发来反哺教学,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具有创新能力,既成为理论的专家,又成为实践的能手。 1.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应用型本科确实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崭新的内容,许多地方院校纷纷提出了应用型定位,注重培养适应工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好多应用型本科是几所学校合并或者是职业性专科院校升级而成,专业缺少科学

的合理布局,甚至许多地方明显还有高职的影子,师资队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专业发展不均衡严重制约学校的发展。 由于多校合并,专业分布、生师比非常不均衡,甚至趋高低两极之势。有的专业生师比偏低,一些教师长期课少或无课,造成师资浪费;有的专业生师比偏高的,造成一些班级外聘教师多,许多教师超负荷工作,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配备的不均衡,使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不能进行很好帮带,教师的教学、科研成长缺少肥厚的土壤,教学发展也受到制约和影响。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学校发展后劲。 从专科到本科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量的增加,而且是一个质的飞跃,需要强劲的超越,必须有优良的师资,才有坚强的发展后劲。但许多应用本科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年龄结构不合理,有青黄不接现象。教师年龄正常的比例结构应该是宝塔形,许多新的应用本科缺少30-40岁中间的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青黄不接,一些老教师对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掌握不够,个别新教师高学历、低能力,而起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中年教师队伍人数较少,整个队伍年龄出现失调。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 个基本问题 陈小虎杨祥 一、引言 从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机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今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2005 年已经超过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50%。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以省市为主,有一部分为民办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四大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看,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指标比老本科院校好,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好。这整体上说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能办出特色,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质量水平或特色指向。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类型不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到实践还有较大距离。尽管个别学校比较成功,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整体上还未成为一个类型,尚不成型。 因而,《纲要》第22 条、第31 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这是方向性指引,为新建本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报告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 戴一峰 林育兹 朱智强 苏新春 李兰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探索与实践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成果总结总结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瑞芳王瑞芳、、戴一峰戴一峰、、林育兹林育兹、、朱智强朱智强、、苏新春苏新春、、李兰英李兰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 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能力培养的新型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现状入手进行剖析,紧扣“纲要”精神,提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相应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对策;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现状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急剧增长,学科专业数量的快速,增加,其师资队伍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1、总体数量不能较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近10余年来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全国在校大学生数量从1998年的623万发展到2009年的2826万,而在岗的教师数量却没有按这样的速度同步增长。教师的总体数量明显不足。过去几十人的课堂,现在变成了上百人甚至几百人,使得课堂提问、师生互动难以操作,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且课外答疑、作业批改等环节也变成了粗放式。在教师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上,普遍出现一个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不到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地方本科院校更加明显与突出。 2、师资队伍结构制约队伍的健康快速发展 为了缓解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从而使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过大,总体结构不尽合理。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18岁以下教师平均占59.7%,35岁以下教师占47.7%,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特点十分突出。这些青年教师都是在急需教学人手的情况下被引进的,所以一般都没有经过助教的环节而直接走上讲台授课,所以缺乏应有的教学经验,难免会影响教学质量。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体育学院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水平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经历了一段持续迅猛的发展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对于接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提高。基于这一形势,原来的地方院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引下,不断升级重组。这些院校把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建校的根本立足点,为地方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级人才,为当地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高校建设,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建设速度得到空前提高的同时,教育质量——这一对于高等教育更为核心的问题却日益受到社会的关切和质疑。从教育部对地方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结果来看。虽然,地方院校在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诸如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等问题上还存在着重视不够、思路不清的问题。因此,对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研究,明确人才培养内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以转化、实践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和以技能性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三种类型。学术研究型人才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知识而寻求知识,在其所属的学科专业领域内追求精、深、专的知识背景,并能做出批判性思考;应用型人才则不一定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是需要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注重知识,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用型人才则主要是指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实际操作,简单而言就是指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 2、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本科院校。主要是指在20世纪 90 年代末,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通过整合、共建将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地方性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格形式多采用独立升格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升格后院校多采取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习惯上称这种升格院校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和老牌院校错位竞争,开拓发展的空间,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习惯上称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土木工程)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4版————— 教务处

二○一四年三月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本科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土木工程师、建造师基本训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成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监理、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房屋建筑、交通土建工程、市政工程和工程管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要求: 1. 知识要求 (1)工具性知识: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土木工程相关软件应用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文献查阅和检索技能。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①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鉴赏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技巧和一定的交际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及管理技术和经济分析工具。④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术,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体育合格标准。 (3)自然科学知识:掌握作为工程基础的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4)工程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能解决常规性技术问题的工程基础知识。 (5)专业知识:掌握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与检测、工程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和组织的一般过程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二)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二)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获取人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选择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以满足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员工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和业务状况的了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所在岗位的最大组织效能,并且外部招聘新入职的员工忠诚度较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员工看来,他们的能力积累和提升被上级和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极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难以看到自己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人才恐怕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企业软环境。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有部分员工认为,企业人员的引入和晋升大部分依靠与领导的关系,形成了员工之间缺少信任,甚至因利益相争而导致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锅饭的传统思维,也导致不少员工缺乏动力、不思进取。 第二,缺乏长远人才培养规划。通常企业中主要靠员工的师带徒模式或自己边摸索边学习培养工作技能,缺少高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第三,如今科技信息发达,职场生力军多为80后、90后大学毕

业生,这一职场人群心眼活、想法多、胆识大。企业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80后、90后常由于新入职场不受看中而跳槽。一旦,企业人才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则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人才危机。 所以,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如何留住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问题是当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好新生员工与如何把新生员工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要想能够百年长青,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并拥有培养优秀接班人才的良好机制。 1、招聘遵循最适合原则 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引入既要考虑企业现状及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人才自身的需求,综合各项主客观因素,选择人才,讲究适用、匹配原则。最好的人才不一定最适合企业现阶段岗位的需求,只有适合本企业、本岗位的人才,企业才应该聘用。 2、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和平衡员工心态的重要条件。对于人才来说,轻松愉悦工作的环境、可以接受下属建议的上级、患难与共的同事也许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3、适度的成就感 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并且甘愿付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就必须给予能干的员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应有的

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开展“2+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农业、商贸业、生产制造业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懂得所属模块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整个行业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这无疑是对物流行业人才储备量和综合素质的严峻挑战。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领域每年需要新增就业人员约140万人,所需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此外,现今物流企业有将近2500万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5%,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3.6%,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物流行业人才需求总量不断增加,需求层次差异日益显著,从高端的物流规划设计人员,到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及基层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因此,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以及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和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依据 职业教育应当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实现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依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置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是解决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问题的重要举措。 1.教育部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所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目前已经存在的中职、高职层次外,还应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层次延伸,既满足人们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要求,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后备人才培养方案

后备人才培养方案 总则 一、目的 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以及岗位轮换计划、内部兼职计划、在职辅导、在职培训等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后备人才队伍,以便建立我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本支持。 二、培养目标 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三、主要内容 1、后备人才的甄选; 2、岗位轮换; 3、内部兼职; 4、人才调配; 6、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 7、晋升与淘汰。 四、适用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 后备人才的甄选 一、目的 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潜质的后备人才,

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二、甄选条件 (一)知识经验和工作业绩:知识全面、经历丰富、业绩出色,综合素质较强,并且服众的人员 (二)关键资质:1、沟通能力;2、分析判断能力;3计划组织能力;4、管理控制能力;5、应变能力;6、执行力;7、创新能力;8、领导 能力;9、决断力;10、人际关系能力;11、团队合作能力;12、 承受压力的能力。 注: 1、后备人才分类:管理类、财务类、营销类、技术类 2、以上各类人员资质要求为初定,具体要求根据各部门用人理念 可进行适当调整。 (三)综合素质和潜质 1、性格特征 2、职业倾向 3、综合能力 4、心理测试 三、甄选工具 1、基本条件通过个人材料进行分析。 2、关键资质通过调查表、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 3、综合素质和潜质可借助一些测评软件进行测评。 四、后备人才甄选 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各部门为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某些中级或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一般来说,对每一个关键岗位的继任者要选定1—2名候选人。 五、后备人才甄选程序 各部门向人力资源部提交后备人才候选人名单——人力资源部组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 (南京工程学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特别是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升格及并转而来,刚跨入本科院校系列,更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或行业主办, 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 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 调整专业方向, 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 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研究表明, 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是高等教育, 特别是理工院校并重的两个方面。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 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当然,实际工作中,对这几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所交叉。因此,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不同。对于学术型人才, 显然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型人才, 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 而技术员一类人才, 以前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 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 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 因此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 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然, 我们工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工程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工程型人才。 从这个定位出发,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紧紧抓住“工程性”这个涵义,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3. 人才培养类型及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类型的需求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人才要有合理的结构。我们到企业及生产第一线调研时,许多企业反映,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改革中加强和完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也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性质、特点,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按照目前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按职责、岗位的分工,作为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因此,普通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摘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及多 元化构成。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中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范围狭窄、高层次体育人才匮乏,体育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不尽合理,技术技能实践型体育教师缺乏的瓶颈,提出以现代职业教育为导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先考虑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科研能力;引培并举,加强高层次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推动青年体育教师的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转型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快速扩招,到2012年,我国新建(新升格)本科院校达325所,独立学院303所,在校本科生人数占全国本科生在校人数的50%以上,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60%以上集中在地市级城市,管理上以省市共管为主,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性及鲜明的发展指向,这批高校被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实践,从合并组建、稳步发展逐步走向凝练特色、快速发展,初步得到社会认可。然而,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数据显示,①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比老本科院校好。②表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并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的质量水平和特色,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1—2020年)》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这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和动力。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特别提及“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得到确认,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类型转,而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③地方本科院校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 发展应用技术型院校是大势所趋,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及多元化构成。狭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具备职业资格,但学术型体系下发展而来的教师构成多样,有科研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技能型等,一刀切要求所有教师均为双师型、“通”“专”结合不太现实;但可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等提出此类要求,而其他教师则兼顾多元,以个人特色在专业团队平台上发挥个人优势。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构成包含两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当前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逐渐形成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等新形势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需要目标更新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专业素质显然难以充分表达对这类人才新的要求,已不合时宜,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一、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培养目标转向职业化,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并确定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其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性。 (一)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在2005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十七大报告里又再次作了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研究型高校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纷纷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己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素质,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批判精神,时刻

专业性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适应我市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的战略目标,满足社会对电机类中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按照《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必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06]22号)文件精神,为了加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目标 大力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敬业精神,具备良好的SMT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能力及手机维修技术,拥有较强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直接在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上工作的技术技能型高技能人才。 通过培养使学生成为:(1)手机维修员;(2)SMT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的SMT准技师或准工艺师;(3)小型电子企业的工程技术设计、开发人员,能自主完成一般小型电子产品、协助完成中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和技术推广;(4)能从事相应技术应用与服务工作,经过3-5年的工作实践后,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省内同类专业学生相比有明显优势。毕业生100%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高级职业资格获证率50%以上,毕业生当年就业率95%以上,对口就业率85%以上,90%以上的学生实现“订单式”培养,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评价满意率90%以上。至2010年,本专业在校学生规模达到450人。同时主动面向下岗职工和“三农”开展技能培

训,主动为区域内企业和社区提供优质的技能培训服务、技术应用研发和职业技能鉴定,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年均350人次以上的培训服务,为本地部分中专学校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实训与鉴定年均200人次以上。 二、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依托专业兴办相关产业,形成“专业+公司+师生员工”专业建设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兴办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积极开展应用技术推广与咨询,不断吸收与消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 根据企业的需要,按照专业对口、保证专业培养规格的基本原则,大力 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培养的比例达到本专业在校生的40%以上。 1、积极推进“学校+公司”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学院与中国人力资源专家网(深圳市毅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注册成立“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Hwardoo Education Limited Company, HELC)。通过该公司整合企业、学校等多方面资源,共同开发制订专业标准。通过“学校+公司”的办学模式,实现“开发一套标准,构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了系统讨论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行状况,然后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旨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带來重大作用。 标签: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引言: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实现院校跨越式发展都需要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撑。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鼓励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的方式方法,要敢于尝试,反常规的进行教学改革,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教育方向。 一、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程,不管从院校的规模方面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前提是院校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师资队伍建设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资队伍的结构比例不符合常理,创新水平不够。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在师资队伍的人数方面没有得到妥善的安排,教师在面对如此艰巨任务的情况下,在教学工作方面必然会有所疲乏,教学质量的低下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我国本科院校中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造成各个学科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力量薄弱,不利于师资队伍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现在本科院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会在短时间内壮大教师队伍,这就造成了学历和年龄结构不合理,影响师资队伍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2.创新创业的观念不强。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以及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会单纯的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只是看学生是否对知识有了充分的掌握,没有重视学生兴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再加上教学的内容时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没有注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点,教学的内容比较落后,对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另外,部分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比较少,教师创新能力不够,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心得体会

给理论安装飞翔的翅膀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1. 引言 当黑暗的中世纪在蔓延的时候,西方人接受并完全接受了宗教结论和经院哲学,他们匍匐在神灵与“圣人”的面前,彻底相信知识已经完全被发现和创造。在自然哲学和世界观上,有绝对正确的亚里斯多德;在医学上有神圣的格林。人们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上帝和前人准备好了,只要去学习就行了。但是,1214年一个叛逆的异教徒罗吉尔〃培根在严谨肃穆的英国出生了。就是这个人,几乎付出了一生的监禁生涯,但是,他把那黑色的、愚蠢而又专权的大幕撕开了一道裂口,让科学的光芒,那不屈的真理照了进来。罗吉尔〃培根就是那位被认为是西方实证主义的鼻祖的人[1]。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臵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2]。 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

人才培养方案-模版

第一部分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与人才培养方案说明 (一)专业背景 (提供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自治区、昌吉州和阜康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材料) (二)专业发展历程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的重大阶段性说明) (三)人才培养方案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开发、审定和批准实施。) (四)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 (贯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教理念,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 二、人才培养目标 (简要说明) 三、培养对象与学制 (1)培养对象: (2)学制: (3)学历层次: 四、课程设置 (一)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结合校内外实训条件,将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个学期。)(二)典型工作任务及学习领域 1、深入企业调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主体,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 2、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构建“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与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根据相应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加工,将企业中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依靠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配置转化,确定需开设的课程门类,以工作过程的开展顺序为主要依据,并兼顾教学规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表1-2 人才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四)学习领域课程描述 (在每一学习领域课程描述中都包含工作过程、工作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时间,从而达到真正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问题。) 1.学习领域的结构 学习领域的描述格式见表1-4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设计见表1—5~表1—?。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下转第7页) 摘要随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程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要尽量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还要适应相对稳定的发展需要,通过引人“双师型”素质师资,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主要通过兼职形式,聘请具备教师素质、教学能力,特别是实际工作能力强的兼职教师来解决实践能力教学的急需。兼职教师来源可以是科研院所、相近院校,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骨干。本文在界定“双师型”教师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政策制度失衡、激励机制缺乏、兼职渠道不畅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 -Qualification"Teaching Staff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Lu Wei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applied personnel training,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should not only try to meet the actual teaching demand,but also adapt to the relatively stable development need.By introducing "dual -qualification"teachers,the structure of teacher team can be improved.Part-time teachers can be the backbon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similar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Based in the definition of "dual-qualification"teacher,this paper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 -ermeasure. Key words applied college;dual -qualification teachers;con -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Author 's address Department of Personnel,Shanghai Universi -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201701,Shanghai,China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求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此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开始提出,并被付诸实践。应用型高校一般指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他们 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一大批熟悉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概念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是在1990年12月5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刊登的上海冶金专科学校王义澄先生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的文章里。本文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又具有行业、职业素养,同时具有解决职业岗位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联系和规律,而且还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 2存在的问题 “双师型”教师是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应用型高校的办学之本,“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决定着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然而,当前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仍存在如下问题: 2.1培训政策失衡,培养规划欠妥,学校失去主动权“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政府和社会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还是一种政府行为,师资培训规划由教育行政和主管部门制定,师资培训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建设、领导和管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职责就是根据上级主管们的统一培训要求,以名额、任务的形式将培训活动分派到教师,参加培训的教师接受统一步调和内容授课,培训者凭借其专家的身份在培训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负责知识传授。 2.2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 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时间投入不足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高校教师师资队伍总体数量的不足,大量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去完成,致使无法安排更多的教师到其他企事业单位或实务部门参加产学研践习。由于政府政策上对“双师型”教师队伍没有硬性要求,以至于高校在“双师型”教师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另外,高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工资待遇上没有特殊补贴,在工作环境、评优评奖、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上没有优先照顾等,从而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2.3“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兼职渠道不畅 尽管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政府、高校等对“双师型”教师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的政策支持体系,因此一些高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也遇到了很多实际的困难,导致具备“双师 (上海政法学院人事处 上海201701) 中图分类号:G4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24-0005-02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