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髁骨折临床路径(2019年版)
2019版骨科临床路径

2019版骨科临床路径引言:骨科临床路径是指根据临床实践和病人需求,将病人的治疗过程规范化、标准化,并通过团队协作来提高骨科疾病治疗效果的一种管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2019版骨科临床路径,主要涵盖路径制定、路径实施和路径评估三个方面。
一、路径制定1. 病例选择:在制定骨科临床路径时,首先需要明确适用的病例范围,包括骨科疾病的种类、病程和严重程度等因素。
2. 多学科共识:骨科临床路径的制定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包括骨科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等,以确保路径的全面性和可行性。
3. 依据循证医学:制定骨科临床路径应依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经验和专家意见,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
二、路径实施1. 病人教育:在实施骨科临床路径时,需要重视病人的教育工作,包括手术前的准备、术后的康复指导等,以提高病人对治疗的理解和配合度。
2. 团队协作:骨科临床路径强调多学科的团队协作,通过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等的合作,协调病人的治疗进程,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3. 信息化支持: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如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提高路径的执行效率和准确性。
三、路径评估1. 治疗效果评估:骨科临床路径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定期评估和反馈治疗效果,以便不断优化路径。
2. 质量管理:骨科临床路径的实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包括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监控,以确保路径的质量和安全性。
3. 持续改进:骨科临床路径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需要根据评估结果和临床实践不断进行改进,并及时更新路径内容。
结论:2019版骨科临床路径是一个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管理方法,通过路径制定、路径实施和路径评估三个方面的工作,提高骨科疾病治疗的效果和质量。
骨科临床路径的实施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协作和信息化支持,同时也需要持续的评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临床需求。
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骨科临床路径将为病人提供更加规范和高效的治疗服务。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2019年版)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一、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股骨干骨折(ICD-10:S72.3)。
行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9.35)。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股骨干骨折。
(三)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年龄在14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髓内针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固定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2.3股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闭合性、新鲜股骨干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7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检查、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X线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需包括骨折上、下关节)。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如骨科CT检查、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等。
3.根据患者病情,使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术前24~48小时停止用药)。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①成人:0.5~1克/次,一日2~3次;②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③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019年版临床路径目录

2019年版临床路径目录XXX发布了2019年版的224个病种临床路径目录,其中第一篇是耳鼻喉科临床路径。
该篇目录包括以下疾病: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鼻中隔偏曲、分泌性中耳炎、甲状腺肿瘤、慢性鼻-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腺样体肥大。
第二篇是妇产科临床路径,其中包括过期妊娠、计划性剖宫产、完全性前置胎盘、医疗性引产、产钳助产、分娩因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子宫腺肌病(全子宫切除术)、自然临产分娩、足月胎膜早破行分娩等疾病。
第三篇是骨科临床路径,其中包括髌骨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尺桡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踝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踝骨折、股骨头坏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股骨下端骨肉瘤人工假体置换、踝关节骨折、颈椎病、胫腓骨干骨折、胫骨平台骨折、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膝内翻、胸椎管狭窄症、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等疾病。
第四篇是呼吸病临床路径,其中包括肺脓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结核性胸膜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特发性肺纤维化、胸膜间皮瘤、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自发性气胸等疾病。
第五篇是口腔医学临床路径,其中包括单纯性疱疹、非游离端单个乳磨牙早失、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口腔念珠菌病、乳牙慢性牙髓炎、乳牙中龋、腮腺多形性腺瘤、舌癌、下颌骨骨折、下颌前突畸形等疾病。
第六篇泌尿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的临床路径。
2、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临床路径。
3、针对膀胱肿瘤的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的临床路径。
4、针对前列腺癌的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临床路径。
5、针对肾结石的经皮肾镜碎石术的临床路径。
6、针对肾上腺无功能腺瘤的腹腔镜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切除术的临床路径。
7、针对肾盂癌的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路径。
8、针对输尿管癌的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切除术的临床路径。
股骨骨折临床路径

股骨骨折临床路径一、股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骨折(ICD-10:S72.00)行髋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1-81.5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下肢短缩外旋畸形。
3.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片显示股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年龄65岁以上且骨折按Garden分型为Ⅲ型、Ⅳ型的患者。
2.无严重的合并症。
3.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较好。
4.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差,或相对高龄患者建议行半髋关节置换术。
(四)标准住院日10-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2.00股骨颈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股骨颈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1-5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必要时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肱骨髁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时间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重 点 医 嘱
主要 护理 工作
病情 变异 记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 肱骨髁骨折(ICD-10:S42.401)
行肱骨髁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2/79.11/79.3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门诊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 ≤16 天
□ 心电监护、吸氧(根据病情
据病情需要)
要时)
需要)
□ 换药
□ 换药,拔引流管
□ 补液
□ 镇痛等对症处理
□ 止痛等对症处理
□ 胃粘膜保护剂(酌情)
□ 止吐、止痛等对症处理
□ 急查血常规
□ 输血(根据病情需要)
□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报 □ 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好引流量 □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告医师
等相关记录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同前
□ 骨科常规护理
□ 骨科护理常规
临时医嘱:
□ 二级护理
□ 二级护理
□ 术前医嘱
□ 饮食
□ 饮食
□ 明日在臂丛神经阻滞或全
□ 患肢牵引、制动
□ 患者既往内科基础疾病用药
麻下行肱骨髁骨折内固定
临时医嘱:
临时医嘱:
□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 根据会诊科室要求安排检查
□ 凝血功能 □ 电解质、肝肾功能 □ 传染性疾病筛查
住院第 4-5 天
住院第 6 天
住院第 7 天
(手术日)
(术后第 1 日)
(术后第 2 日)
□ 手术
□ 上级医师查房
□ 上级医师查房
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2019年版)

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一、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股骨颈骨折(ICD-10:S72.00)。
行全髋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1)、部分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2)。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赵玉沛、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下肢短缩外旋畸形。
3.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片显示股骨颈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赵玉沛、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年龄65岁以上,骨折为Garden Ⅲ或Ⅳ型,行关节置换手术;年轻患者或骨折无移位或移位较轻微,临床采取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
2.无严重的合并症。
3.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较好。
4.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差,或相对高龄患者建议行半髋关节置换术。
(四)标准住院日10~1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2.00股骨颈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股骨颈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1~5天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糖化血红蛋白;(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5)双髋关节正位、患侧股骨中上段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CT扫描;(6)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必要时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股骨髁骨折临床路径(2019年版)

股骨髁骨折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股骨髁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股骨髁骨折(ICD-10:S72.401)。
行股骨髁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5/79.35/79.15)。
(二)诊断依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赵玉沛、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股骨髁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赵玉沛、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年龄在14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2.401股骨髁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股骨髁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7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天1.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和(或)全身麻醉。
骨伤科-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ICD-10编码:S42.4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肱骨髁上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3.疾病分型(1)伸直型(2)屈曲型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肱骨髁上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早期:血瘀气滞证。
中期:营血不调证。
后期: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肱骨髁上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肱骨髁上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症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X线片检查;(2)血常规、血型;(3)尿常规;(4)凝血功能;(5)肝功能、肾功能、血糖;(6)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骨折部位CT、MRI等。
(八)治疗方法1.手法整复和固定2.中药外用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骨折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骨髁骨折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股骨髁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股骨髁骨折(ICD-10:S72.401)。
行股骨髁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5/79.35/ 79.15)。
(二)诊断依据
《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赵玉沛、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股骨髁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赵玉沛、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
2.401股骨髁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股骨髁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天
1.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和(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股骨髁骨折内固定术。
3.手术内固定物:钢板螺钉或带锁髓内钉(开放骨折可考虑选择外固定架)。
4.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
5.输血:视术中具体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6~9天
1.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X线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电解质、肝肾功能、CT。
3.术后用药:
(1)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中华骨科杂志》.2008年1月.28卷.1期);
(3)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16,36(2):65-71);
(4)其他药物:消肿、促骨折愈合等。
4.保护下功能锻炼。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
3.术后X线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并发症:本病可伴有其他损伤,应当严格掌握入选标准。
部分患者因骨折本身的合并症而延期治疗,如大量出血需术前输血、血栓形成、血肿引起体温增高等。
2.合并症:老年患者易有合并症,如骨质疏松、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骨折后合并症可能加重,需同时治疗,住院时间延长。
3.内固定物选择:根据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内固定物。
4.开放性骨折不进入本路径。
二、股骨髁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股骨髁骨折(ICD-10:S72.401)
行股骨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8.55/79.35/79.15)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