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骨折临床路径(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S63.004)桡骨干骨折(ICD-10:S52.301)行桡骨钢板内固定术(ICD-9-CM-3:78.53005)。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桡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52.501,S63.004桡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桡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骨折临床路径(2017 年县医院适用版)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 ,S63.004 )桡骨干骨折(ICD-10:S52.301 )行桡骨钢板内固定术(ICD-9-CM-3 :78.53005 )。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年8 月第1 版)。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 辅助检查:X 线检查发现桡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年8 月第1 版)。

1. 年龄在16 岁以上。

2. 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 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6天。

2005 2005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S52.501 ,S63.004 桡骨骨折疾病编码。

2. 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桡骨骨折。

3. 除外病理性骨折。

4. 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 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w 7天。

1. 必需的检查项目:(1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镜检;(2 )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 )胸部X 线平片、心电图;(4 )骨科X 线检查。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 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及表单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及表单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S63.004)行桡骨钢板内固定术(ICD-9-CM-3:78.53005)。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桡骨远端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X线显示为不稳定骨折,复位后位置欠佳3.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52.501,S63.004桡骨远端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桡骨远端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天。

国家中医药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无移位型(2)伸直型(3)屈曲型(4)半脱位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3)局部肿胀严重者;(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凝血功能(4)肝功能、肾功能(5)心电图(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骨折临床路径(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S63.004)桡骨干骨折(ICD-10:S52.301)行桡骨钢板内固定术(ICD-9-CM-3:78.53005)。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桡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52.501,S63.004桡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桡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doc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doc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XXXX年)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主要发生在6-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主要发生在6: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S52.501)。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

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

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

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

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

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骨折临床路径(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S63.004)桡骨干骨折(ICD-10:S52.301)行桡骨钢板固定术(ICD-9-CM-3:78.53005)。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桡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52.501,S63.004桡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桡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天。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2016年版)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2016年版)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S63.004)行桡骨钢板内固定术(ICD-9-CM-3:78.53005)。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桡骨远端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X线显示为不稳定骨折,复位后位置欠佳3.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52.501,S63.004桡骨远端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桡骨远端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6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BGG000骨折病,ICD10:S52.501桡骨下端骨折);2、行桡骨远端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ICD9:79.123前臂骨折闭合性复位术伴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见附件)。

1、疾病诊断(1)病史: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2)主要症状及体征:伤后腕部出现疼痛,肿胀,压痛明显,腕部活动功能障碍;有移位者可见畸形,触之可有骨擦感。

(3)X线摄片检查可见: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或掌侧移位,骨折端成角,桡骨压缩嵌插短缩,或可见骨折块移位合并桡腕关节半脱位。

2、证候分型(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插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叩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为单纯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2、全身或局部状况允许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ICD10:S52.501的桡骨远端骨折;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3、除外无移位型的桡骨远端骨折;4、除外以下情况:(1)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2)局部肿胀严重者;(3)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4)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5、需住院治疗者;6、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7、患者同意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六)入院必须的检查项目。

1、入院必须检查(1)血常规(2)尿常规(3)凝血功能(4)肝肾功能(5)心电图(6)感染性疾病筛查(7)X线片检查、CT(必要时)(8)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七)入院后尽快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治疗。

1、麻醉方法:局部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病情许可也可不采用麻醉;2、治疗方法: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八)术后住院日≤13天。

1、必须复查的项目:复位后X线片;2、辨证运用中药制剂(根据骨折三期中药内服、外用辨证施治,早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治疗);3、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九)出院标准。

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十)出院后治疗。

1、出院后每7天左右门诊复查1次,持续3-5次。

复诊时更换中药外用制剂,调整夹板外固定;2、伤后14天内门诊复查时需检查X线片,了解骨折对位情况,如有移位及时再次复位并调整夹板外固定;3、根据骨折三期中药内服、外用,辨证施治;4、夹板外固定时间4—6周;5、治疗期间及拆除外固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并发症:主要有压迫性溃疡、皮肤过敏、骨筋膜室综合症等,轻者会导致延期治疗,重者退出本路径。

合并症:本病老年人多见,常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可能需要同时处理而致疗程延长。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复位后关节面塌陷仍大于1mm,或严重骨折无法通过手法闭合复位者;或复位后稳定性极差者,需行手术治疗,不纳入本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表单编号: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BGG000,ICD10:S52.501)行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ICD9:79.123)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67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主攻病种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

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

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诊断(一)诊断标准: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

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

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锅铲样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

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中医分型(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中医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3~4周左右,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手法复位困难。

此时如需要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周以上。

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性改造,已相当稳定。

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传统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手法整复应根据骨折复位“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道理,要先使骨折断端充分分离,充分拔伸牵引,解除短缩畸形,恢复骨端长度。

再行端提按压手法整复成角或侧方移位。

折顶时应根据骨折端移位及成角的大小,适度灵活运用。

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是一种能动的固定方式,以夹板为主要固定材料,加之棉花、棉垫、绷带等辅助材料组成局部外固定力学系统,通过绷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夹板对伤肢的杠杆力、棉压垫对骨折端的效应力来维持骨折复位效果。

固定体位要灵活掌握,以解剖复位、骨折端稳定、利于功能恢复为原则。

稳定性骨折复位后骨折端不易再移位,应采用腕关节伸直位固定,有利于功能恢复。

对于移位骨折,整复后维持牵引,用4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

复位与固定方法一(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法)采用非麻醉下或血肿内麻醉下徒手整复。

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1)整复方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取坐位,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固定患者躯干及患肢肘部,患肢前伸,前臂放中立位,术者左手反握患部近端,拇指按压骨折近端,右手虎口按压骨折远端桡侧,拇指压住骨折远端背侧,双手对抗徐徐拔伸后,虎口下压以纠正骨折端桡偏移位,再在牵引下,右拇指推压骨折远端,左拇指推顶骨折近端,右手用劲使患肢腕关节屈曲,使背侧移位纠正,再以右手食指压位骨折近端,牵引下松开左手,徐徐使患肢旋后,进行固定。

(2)固定方法:骨折复位满意后,腕部外敷金黄散伤膏(本院自制制剂),前臂衬桃花纸,然后在患肢掌、背、尺、桡侧放置杉树皮夹板,夹板近端达肘横纹下二指,桡侧块达第一掌指关节,尺、掌侧块平腕横纹。

夹板间均留有1cm间隙,用橡皮膏胶带螺旋粘贴固定夹板,外用中号绷带包扎固定。

使腕关节掌屈150~300,患肢屈肘900,掌心朝上,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

3周内每周摄片、换绷,以观察骨位,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固定6~7周。

杉树皮夹板制作与放置示意图见下图1~6所示。

图1 夹板正面图2 夹板反面图3 背侧夹板放置图4 掌侧夹板放置图5 尺侧夹板放置图6 桡侧夹板放置2、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1)整复方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取坐位,患肘伸直,前臂旋后,掌心向上。

术者一手握住患肢的拇指,另一手握住其余四指,助手握住患者肘部,行对抗牵引。

然后术者左手握住患肢前臂,右手食指顶住骨折近端,拇指将骨折远端向尺侧按压,以纠正桡侧移位。

最后术者双手食指顶住骨折近端,双拇指将桡骨远端大力向背侧按压,以纠正掌侧移位,注意术者在完成这一整复的过程中,其右手始终保持着牵拉的力量。

(2)固定方法:骨折复位满意后,腕部外敷金黄散伤膏,前臂衬桃花纸,然后在患肢掌、背、尺、桡侧放置杉树皮夹板,夹板近端达肘横纹下二指,远端掌侧块达掌指关节,桡侧块达第一掌指关节,尺、背侧块平腕横纹,夹板间均留有1cm间隙。

手掌根部及手掌中放置棉垫,用橡皮膏胶带螺旋粘贴固定夹板,外用绷带包扎固定。

使腕背伸150~300,患肢屈肘900,掌心朝上,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3周内每周摄片、换绷,以观察骨位,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固定4~6周。

3、半脱位型桡骨远端骨折(1)整复方法:背侧半脱位:助手握住肘部,术者握住腕部拔伸牵引后,术者一手维持牵引,一手用掌部环握患者腕部近端,用拇指将远端骨折块及脱位部向掌侧推挤复位,牵引下徐徐将腕关节掌屈,使伸肌腱紧张,防止复位的骨折片移位。

掌侧半脱位:手法与背侧脱位型相反。

(2)固定方法:背侧半脱位:同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半脱位: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固定时间均4~6周左右。

4、无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无需手法复位,只需将前臂进行杉树皮夹板固定,患肢屈肘900前臂旋后,掌心向上位固定。

夹板制作与固定同伸直型骨折,固定时间3~4周。

复位与固定方法二(塑性弹力夹板外固定法)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1)整复方法:牵抖复位法,此法适用于骨折线未进入关节,骨折端完整的青壮年患者。

在局部血肿内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患者坐位或平卧位,患肢外展,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

一助手握住患肢前臂上段,术者两手紧握手掌,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端背侧。

两手其余手指置于腕掌侧,扣紧大、小鱼际,先顺畸形拔伸牵引2~3分钟,待重叠移位完全矫正后,将前臂远段旋前,在维持牵引力情况下,顺桡骨纵轴方向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掌屈,骨折即可复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