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1.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知识整合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总结讲义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总结讲义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927年(1)目的: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3)特点:前者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后者是使用市场价值规律间接过渡。
(4)结果:前者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危机;后者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2.1928~1953年(1)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措施:通过工业化、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等措施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3)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
(5)苏联工业化的特点:第一,“斯大林模式”;第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三,工业化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民负担过重。
3.1953~1991年(1)目的: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2)措施: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3)特点:前两者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仅是一些修补;后者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1.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道路,这正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
2.从革命方式看,十月革命经历了由设想和平夺权到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3.从革命阶段性看,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江苏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思维升华——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史论术语——填后背诵]“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地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易误指正①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苏联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②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③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④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1.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掌握了大量先进技术与经济管理经验,而初掌政权的共产党人在这方面则极为缺乏,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向商人、向资本家“学习”。
下列能体现列宁这一主张的是( )A.农业上实行了余粮收集制B.商业上取消一切自由贸易C.工业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重工业上有计划优先发展解析:选C 材料中体现了列宁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贸易的思想,由此可知指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一些企业交由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体现的是国家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
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该学者对“苏联制度”的评价( )A.强调了工业化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影响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D.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解析:选D 该学者一方面看到了斯大林模式设立的目的是尽快地实现工业化,另一个方面也认识到斯大林模式虽然有很大的弊端,但是最终却实现了工业化,从两个方面看问题,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军事 实力增强,而此时美国出现了 经济“滞胀”现象并深陷越南
勃列日涅夫改 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苏
经济 革、美国经济出 联处于优势,而美国处于劣
现“滞胀”现象 势,对中美关系的改善产生极
大影响,这一阶段争霸形成了
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苏攻美守的态势
人教版历史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
特点
用军事、行政手段控 的前提下,利用市
制社会运转
场、商品货币关系发
展生产
人教版历史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实行多种所有制并
生产资料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 存,既保证公有制为
所有制 制
主体,又允许私有制
经济存在
分配原则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
主义配给制
制,实行按劳分配
经济运 绝对的计划调节,具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
行制 有强制性
相结合
过渡方式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生产力恢复发展的 基础上过渡
人教版历史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 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
作用和实 践效果
果,但也引起了农民 复到战前水平,受到 群众的不满,不是向 广大工农的欢迎,是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人教版历史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结论】 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 生产;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是 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思想局限:没有摆脱传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束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以下是历史网整理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
苏俄(或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的经济发展道路有那些?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十月革命后形势严峻: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
国外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评价:这一政策实施,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同时它又是布尔什维克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尝试。
但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只是战争环境下迫不得已的应急措施。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迫使列宁等领导人决定调整政策。
②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③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1。
高考历史总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梳理、考点突破、核心素养(76张)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 破
考题研析演 练
【微点拓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 种特点,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用军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 破
考题研析演 练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
模块二
经济成长经历
高考总复习 ·历史
第十单元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 新与调整
高考总复习 ·历史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总复习 ·历史
返回目录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目录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课时达标
︿ ︿
核心考点突破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 破
考题研析演 练
【误区防错】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逐 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 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回到资本主义时代。
返回目录
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
重要原因。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 破
考题研析演 练
【构图解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返回目录
主题一
核心考点突 破
[史料实证·重难突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考题研析演 练
史料一 1921 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 1913 年的 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 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 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 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 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 了。”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doc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288284d227916888486d7a3.png)
第21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No.1 识记…………(抓主干、理线索,一目了然)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2.目的: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3.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结果: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二、新经济政策1.实行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2)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废除实物分配制。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形成(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①目的: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②措施: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结果: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2)农业集体化运动①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②措施: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③结果:到1937年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知识整合
3.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6年苏联宪法通过)。
4.主要表现(特点)
(1)所有制:实行单一的________ 公有制 。 (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 (3)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 ________体制。 (4)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5)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知识整合
(3)主要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 ________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 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 A.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 B .部分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由本国和外国 资本家经营。 C.允许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 _______保证国内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②后期: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继续实施引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__________________ 发了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开始标志:______ 1921 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
高考总复习历史
第六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考情导学
考纲展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 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4.1929—1933年资 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5.罗斯福新政 6.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 的新变化
命题揭秘
考向预测
知识整合
5.影响
(1)作用。
①推动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并成为工业强国。
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改善民生。 ②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持续发展。 ③体制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大科技成果
苏联在航天、原子能、电子等领域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如第 一颗人造卫星、第一座核电站等。
科技人才培养
苏联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 的人才支持。
文学艺术领域繁荣景象
文学流派纷呈
苏联文学领域出现了多种流派, 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等,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
赫鲁晓夫时期外交政策调整
提出“三和”外交思想
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 外交思想,试图缓和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
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团结
赫鲁晓夫重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合作,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壮 大。
尝试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
赫鲁晓夫尝试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如访问美国、英国等西方国 家,寻求缓和紧张局势的可能性。
苏联在国际舞台上地位提升
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之一
经过几个时的发展,苏联逐渐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之一, 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
在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苏联在联合国、经互会等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国 际事务产生深远影响。
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
苏联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苏联 的社会主义建设
汇报人:XX
20XX-01-28
目录
CONTENTS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与历程 • 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进程 •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成就与问题 • 外交政策演变及国际地位提升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总结
0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与历程
CHAPTER
生产积极性。
工业化战略制定及实施效果
01
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知
识整合
一、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发展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1)特点: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2)影响: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1)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了企业的合并。
(2)影响: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1)特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2)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三、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1.三大发展模式:
生产资料私有制
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体制
人民代
院制、内阁制等
2.特点:
(1)苏俄是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西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