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工基础》教学大纲20120105
《电工基础》新教学大纲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0210Z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 108 课堂教学总学时:54 实训教学总学时38 机动16总学分:4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职业技术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简单直流电路的计算,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磁场与磁路,电磁感应,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单相交流电路,晶体二极管及整流滤波电路,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电阻、电感、电容等基本元件的使用与检测,电气原理图的识读,电工基本操作工艺和安全知识和电工技能技术规范,电工基本技能等。
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基础科目,是完成电工考证的必备知识。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电工基础》课程与《物理》、《维修电工初级》、《维修安装电工》等课程知识相衔接,一般要求学生先学习《物理》电学相关基础知识,在进行《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然后进一步学习《维修电工初级》、《维修安装电工》等课程的学习。
预修课程:《物理》电学并修课程:《电工仪表与测量》四、课程教学的目的本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提供必要的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为学习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讲授、实验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算能力和实验技能。
1.要求学生熟悉并正确使用常用配电设备、电工仪表、电工工具;2. 熟悉并能正确进行导线的连接和恢复绝缘,以及照明灯具、开关与插座的安装;3. 初步具有识读一般电气原理图、电气布置图和电气安装接线图的能力;4. 初步掌握电工基本操作工艺和基本安全知识,了解与电工技能有关的技术规范;5. 正确识别和检测常用的电子元器件,掌握电子技术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手工焊接技术及电子元器件安装与调试;6. 能绘制、识读一般复杂程度的电子工程图样,能看懂并能绘制电子产品装配草图。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电工基础课程英文名称:Eelectrical basic theory课程性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考试课成绩按百分制记载,考查课成绩按五级分制记载)开课专业:理工科各专业开课学期:3总学时:64(其中理论56学时,实验8学时)总学分:4二、课程目的本课程是高等本科院校理工类专业的一门大类平台课,教授工科各专业必备的最基本的电学基础知识。
目前,电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发展迅速,并且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促进其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分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的特征和分析方法,掌握电路暂态过程的规律及时域解法。
为今后进一步加深学习和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电路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具备最基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应体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电路模型、物理量及基本分析方法(16学时)1.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6学时):熟练掌握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和功率;熟练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独立源和受控源的定义与性质;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2.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和化简(4学时):熟练掌握电路的等效变换方法(含电阻Y- Δ联接的等效互换,有源支路的等效互换)。
3.电路分析方法和电路定理(6学时):掌握支路电流法;熟练掌握节点电压法;熟练掌握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最大功率的传输。
第二章单相正弦交流电路(16学时)1.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8学时):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电路元件方程的相量表示,复阻抗、复导纳,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熟练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方法;熟练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及其计算和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2.互感电路和谐振电路(8学时):掌握互感元件、联接及去耦等效,熟练掌握含互感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串联和并联谐振电路的特点,熟练掌握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及品质因数的计算方法。
中职《电工基础》教学大纲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 课程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技工学校电气维修专业和企业供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定律,磁场和电磁感应,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以及实验技能。
2.课程的任务和内容本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电工基础知识的教育,为学习专业课和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讲授、实验等手段,使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和实验技能。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加强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二、学时分配表三、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序言教学要求:1.了解电能和电工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教学内容:1.电能的特点和应用,电工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3.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讲课时应结合专业的特点,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定律教学要求:1.理解熟悉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单位及方向规定。
2.熟悉参考方向和实际方向的关系。
3.掌握欧姆定律。
4.熟悉电功、电功率的概念。
教学内容:§1—1电路及电路图一.电路及电路的组成二.电路图三.电路的工作状态§1—2 电流一.电流的形成二.电流的方向三.电流的大小四.电流的密度§1—3 电压与电位一.电压二.电位三.电压与电位的关系§1—4电动势一.电动势二.电动势与端电压的关系§1—5电阻与电导一.电阻二.电阻定律三.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四、常用电阻五、电导§1—6欧姆定律一.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二.电压、电流关系曲线三.全电路欧姆定律四.电源的外特性§1—7电路中各点电位的分析一.电位的计算二.电路中两点电压的计算§1—8电功与电功率一.焦尔定律二.电功三.电功率实验一:电路中电位的计算实验二:欧姆定律的验证教学建议: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加强对概念及定义的理解和欧姆定律的应用。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电工基础Electrotechnics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适用专业:材料物理专业教材:秦曾煌,《电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开课单位: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材料物理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电工基础是材料物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近年来,电工和电子技术开展非常迅速, 其应用极为广泛,并且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在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开展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基本电路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具备初步使用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电器、电气设备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重点掌握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直流电路、单向交流电路与三相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交流铁心线圈的分析计算方法;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了解磁路的分析方法;变压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三相异步电动的特性;平安用电的常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1学时)让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开展历程和现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方法。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2学时)(1)了解电路的几个基本物理量;(2)掌握电压、电流参考方向,欧姆定律及基尔霍夫定律,掌握两个电源的工作状态和电位的计算;重点: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电源的特性;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电路中电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电路中电位的计算方法。
第2章电路的分析方法(3学时)电阻串并联以及联结的等效变换(1学时)(1)掌握电阻的串联及并联(2)理解电阻星型联结与三角联结的等效变换难点:星型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戴维宁定理(2学时)(1)了解结点电压法和诺顿定理;(2)重点掌握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
《电工基础》新教学大纲.doc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0210Z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108 课堂教学总学时:54 实训教学总学时38机动16总学分:4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职业技术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C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简单直流电路的计算,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磁场与磁路,电磁感应,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单相交流电路,晶体二极管及整流滤波电路,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电阻、电感、电容等基本元件的使用与检测,电气原理图的识读,电工基本操作T•艺和安金知识和电工技能技术规范,电工基本技能等。
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基础科目,是完成电工考证的必备知识。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电工基础》课程与《物理》、《维修电工初级》、《维修安装电工》等课程知识相衔接,一般要求学生先学习《物理》电学相关基础知识,在进行《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然后进一步学习《维修电工初级》、《维修安装电工》等课程的学习。
预修课程:《物理》电学并修课程:《电工仪表与测量》四、课程教学的目的本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提供必要的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为学习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讲授、实验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算能力和实验技能。
1.要求学生熟悉并正确使用常用配电设备、电工仪表、电工工具;2.熟悉并能正确进行导线的连接和恢复绝缘,以及照明灯具、开关与插座的安装;3.初步具有识读一般电气原理图、电气布置图和电气安装接线图的能力;4.初步掌握电工基本操作工艺和基本安全知识,了解与电工技能有关的技术规范;5.正确识别和检测常用的电子元器件,掌握电子技术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手工焊接技术及电子元器件安装与调试;6-能绘制、识读一般复杂程度的电子工程图样,能看懂并能绘制电子产品装配草图。
电工学教学大纲

电工学教学大纲一、导言电工学作为工程领域中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电力的产生、传输、分配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电学基本理论、电路分析方法以及电路元件的使用等基本内容,为日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电学基本理论,如电荷、电场、电势等概念,并能够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电路参数的含义。
2.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电路设计与实验的能力,包括电路的布局、元件的选取与连接、测量仪器的使用等。
3. 问题解决:学会运用电路分析方法,解决相关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问题,并能够在实际工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解决复杂电路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基础电学理论- 电荷、电场、电势的概念与性质- 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与关系- 电阻定律、电路的基本参数计算方法- 稳态直流电路分析方法- 交流电路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2. 电路元件与仪器的使用- 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电路元件的特性与应用 - 电路连接与布局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技巧3. 电路设计与实验- 简单电路的设计和搭建- 电路参数的测量与分析- 电路性能的评估与改进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成绩评价- 课堂出勤与参与度- 课堂练习与作业完成情况- 实验报告与设计作业质量2. 期末考核方式- 理论知识考试:包括基本概念理解、计算题与解答题等- 实践能力考核:进行一定难度的电路设计与实验,验证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材参考与资源推荐1. 《电工学基础教程》2. 《电工学实验指导》3. 电路模拟软件:Multisim、PSpice等六、学分与学时安排本课程设置为3学分,共计5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40学时,实验与设计课程14学时。
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与方法可根据教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中技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电工基础》二、课程性质、课时性质:本课程是技工学校电气维修专业和企业供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学习: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定律,磁场和电磁感应,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运算,以及实验技能。
本课程80学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电工基础知识的教育,为学习专业课和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讲授、实验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和实验技能。
学生在模拟实验中训练中形成脚踏实地、尊重科学、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并注重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创业思想的培养。
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从事工作准备必备的基础。
四、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通过学生亲自的进行实验,验证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验证理论,最终使学生认识电工的一些常用知识,树立安全用电意识。
五、课程内容与项目学习目标第一章电路基础知识(一)教学内容:1.电流和电压2. 电阻与电导3. 欧姆定律4. 电功与电功率(二)教学要求:1、了解电路的组成,理解电流、电压、电位等有关基本物理量的意义,熟记它们的单位和符号;2、掌握电路中各点电位的意义及简单计算;3、掌握电路中两点间电压的计算。
4、熟练掌握电阻定律及应用;5、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与应用;6、熟练掌握电功和电功率概念及其计算7、了解电流热效应的应用及危害,了解负载额定值的意义;8、了解电路的三种状态;(三)教学建议:1、由于这部分内容是物理课中相应内容的重提和深化,所以既要注意与物理课的衔接,又应突出深化的内容和实际应用。
2、物理量单位时,应使用规范化术语。
3、贯彻巩固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4、区别清楚电动势、电压和电位这几个比较相似的物理量5、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是本章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
6、加强欧姆定律的应用第二章直流电路(一)教学内容:1、电阻的串联电路2、电路的并联电路3、电阻的混联电路4.电桥的平衡条件5.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6.基尔霍夫定律7.支路电流法(二)教学要求:1、掌握串联、并联、混联电路有关计算方法(电流、电压、电阻、电位功率等),对电路的计算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2、掌握混联电路的等效电路的化简方法;3、掌握电桥的平衡条件;4、了解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5、掌握分析计算直流电路的基本定律和基本方法,重点是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资料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传授电工基础知识的专业课。
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定律、磁场和电磁感应,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以及实验技能。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电工基础知识的教育,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讲授、实验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和实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能识读和分析简单交、直流电路;了解电流、电压、电位、电阻、电容、电能、电功率等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了解通电直导线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以及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3)了解单相交流电、三相交流电的产生及其特点;掌握正弦交流电的解析式表示法、波形图表示法和相量图表示法;会用相量图分析计算简单交流电路。
(4)掌握三相四线制电源的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关系;掌握三相对称负载星形和三角形连接时,负载相电压、线电压、相电流和功率的计算方法,理解中性线的作用。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2)教学过程要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由具体到抽象讲授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充分运用实物、教具、挂图和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教学力度。
(4)要注重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完善各阶段的评估体系和方式。
二、学时分配表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电路基础知识教学要求1.了解电路的组成;掌握电流、电压、电位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计算。
2.了解电阻和电导的概念,以及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3.理解电源电动势的概念,掌握欧姆定律,了解电路的3种基本状态。
4.理解电能与电功率的概念,掌握电功率的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考试课
课时:110 开课学期: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我系电气技术、电气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定律,磁场和电磁感应,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以及实验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电工基础知识的教育,为学习专业课和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讲授、实验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和实验技能。
(三)本课程的重点
(1)加强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基础计算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四)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电气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生对其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本课程可设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第一门课程。
二.课时分配
(一)理论课时分配
(二)实验课时分配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绪言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能和电工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确学习《电工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电能的特点和应用,电工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3.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讲课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章电路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熟悉电路中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单位及方向规定。
2.熟悉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关系。
3.掌握欧姆定律。
4.理解电功、电功率的概念。
教学重点:
电流,电压,电位,电动势的方向规定、概念及计算;电功率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电流与电压
2.电阻
3.欧姆定律
4.电功与电功率
实验一欧姆定律验证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对概念及定义的理解
2.欧姆定律两种表现形式的的正确应用。
第二章直流电路
教学目标:
1.掌握电阻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应用。
2.熟悉电桥的平衡条件。
3.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4.能运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分析计算复杂电路。
5.掌握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6.熟悉电压源、电流源的概念,了解它们的特性及等效变换。
教学重点:
电阻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应用;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路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教学内容:
1.串联电路
2.并联电路
3.混联电路
4.直流电桥
5.基尔霍夫定律
6.叠加原理
7.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8.戴维南定理
实验二直流电阻电路故障的检查
教学建议:
1.学生通过对直流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的学习,加深对电路概念的熟悉和掌握。
2.能正确应用各种定理、计算方法求解直流电路。
第三章电容器
教学目标:
1.熟悉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及串、并联知识。
2.熟悉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了解RC电路的暂态过程。
3.了解常用电容器。
教学重点:
电容串、并联的性质及等效电容和耐压值的计算;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的特性。
教学内容:
1.电容器与电容
2.电容器的选用与连接
3.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实验三电容器的充放电
教学建议:
教学中利用示波器等仪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使学生能充分理解电容器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
第四章磁场与电磁感应
教学目标:
1.理解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导率和磁场强度的概念。
2.熟悉通电直导线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3.掌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公式和左手定则。
4.了解铁磁物质的磁化和分类。
5.掌握电磁感应定律及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6.理解自感、互感的概念及应用。
7.了解磁路欧姆定律。
教学重点:
右手螺旋法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1.磁场
2.磁场的主要物理量
3.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4.铁磁物质
5.电磁感应
6.自感
7.互感
8.磁路欧姆定律
实验四电磁感应
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磁场物理量及电磁感应的理解。
第五章单相交流电路
教学目标:
1.了解正弦交流电的产生,理解正弦交流量的有效值、频率、初相位、及相位差的概念。
2.掌握正弦交流电的解析式表示法,波形图表示法和相量图表示法。
3.掌握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感抗、容抗的概念,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及功率因数的定义。
并能运用相量图对简单正弦交流电路进行一般分析和简单计算。
4.了解串、并联谐振现象、条件、特点和应用。
5.了解周期性非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
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及三种表示方法;感抗、容抗和阻抗的概念;三个纯电路和RLC串联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功率及其计算。
教学内容:
1.交流电动势的基本概念
2.正弦交流电的相量图表示法
3.纯电阻电路
4.纯电感电路
5.纯电容电路
6.RLC串联电路
7.串联谐振电路
8.并联谐振电路
9.周期性非正弦交流电
实验五用示波器观察正弦交流电
实验六单相交流电路
实验七LC串、并联谐振电路
教学建议:
本章应加强相位、相位差等概念的教学,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和相量图方面加深理解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掌握用相量图分析交流电路。
第六章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相交流电的产生,掌握三相交流电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2.掌握三相四线制电源的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关系。
3.掌握三相对称负载星形和三角形连接时,负载相电压、线电压、相电流、线电流和功率的计算,能画相量图,并理解中性线的作用。
4.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并熟悉其方法。
教学重点:
三相电源星形连接时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三相负载星形和三角形连接时负载相电压与线电压、线电流与相电流的关系;中性线的作用及三相对称电路的功率计算。
教学内容:
1.三相交流电源
2.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
3.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
实验八三相交流负载的连接
教学建议:
学习本章时,让学生参观发电厂、变电站、配电室,使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三相电路的理解能力。
四.理论鉴定要素细目表
五.参考教材
教材:
《电工基础》第四版邵展图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参考书:
《电工基础课教学参考书》(第四版)恽文卫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编写:宁波技师学院电气技术系
执笔人:唐幼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