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品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2] 。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

《·长沙》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e3):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遒(qiu2):强劲。

遏(e4):阻止。

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原文:作者: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注释: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北流。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ě):泛指船:此指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 1913 年至 1918 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 年 毛泽东和萧瑜、 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主:主宰。 沉浮:比喻事物盛衰、消长。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遒(qiú):强劲有力。 遏(è):阻止。 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 平凡,不寻常。稠:多。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激扬:激浊扬清 击水:这里指游泳 浅底:清澈的水底 译文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 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 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 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 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 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 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 《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 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 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 岁月。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 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 1911 至 1925 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 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 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 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 和他的同学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郭亮等,及其他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 如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罗章龙、李维汉等,除何叔衡、谢觉哉 外,都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 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 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 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 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

《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是毛泽东,属于近现代,作品描绘了长沙秋景和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文如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 长沙 原文全文

沁园春 长沙 原文全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全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全文如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命⽃争⽣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任的豪情壮志。

下⾯是©⽆忧考⽹分享的⽑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沁园春·长沙》 【原⽂】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⑵头。

看万⼭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⑶争流。

鹰击⑷长空,鱼翔⑸浅底,万类霜天竞⾃由。

怅⑹寥廓⑺,问苍茫⑻⼤地,谁主沉浮⑼? 携来百侣⑽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稠⑾。

恰同学少年⑿,风华正茂⒀; 书⽣意⽓⒁,挥斥⽅遒⒂。

指点江⼭,激扬⽂字⒃, 粪⼟当年万户侯⒄。

曾记否,到中流⒅击⽔⒆,浪遏⒇飞⾈? 【题解】 ⼀九⼆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泽东。

⽑泽东离开长沙去⼴州,这⾸词⼤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泽东同志这⾸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九五七年⼀⽉号。

【注释】 ⑴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公主园得名。

⑵橘⼦洲:⼜名⽔陆洲,在长沙西⾯的湘江中的⼀个狭长的⼩岛,靠近的风景区岳麓⼭。

⑶舸(gě):⼤船。

这⾥泛指船只。

⑷击:搏击,这⾥形容飞得矫健有⼒。

⑸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形容鱼游得轻快⾃由。

⑹怅:原意是失意,这⾥⽤来表达由深思⽽引发激昂慷慨的⼼绪。

⑹寥廓:⼴远空阔。

这⾥⽤来描写宇宙之⼴阔。

⑻苍茫:旷远迷茫。

⑼谁主沉浮: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喻事物盛衰、消长,这⾥指兴衰。

由上⽂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民祸福的命运呢? ⑽百侣:很多的伴侣。

侣,这⾥指战友。

⑾峥嵘岁⽉稠:不平常的⽇⼦是很多的。

峥嵘:⼭势⾼峻,⽐喻超越平常,不平凡,不寻常。

稠:多。

⑿同学少年:⽑泽东于1913年⾄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师范学校。

沁园春·长沙_古诗大全

沁园春·长沙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沁园春·长沙_古诗大全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chàngliáo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注释长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霜天:极”。

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

”遒,强劲有力。

方:正。

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指点,评论。

江山,指国家。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

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

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舟。

译文北流。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 作 背 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 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 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 了湖南的运动讲习所,创办全国 农民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 建了党支部。 1925年10月,毛 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 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 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 势磅礴的词。
找一找:上阕给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 有怎样的特点?写景的角度是怎样变换?
时间、地点、 (前三句) 特定的环境
写 景
湘江秋景图
山 林 江 舸 鹰 鱼
红 染 碧 争 击 翔
远景 近景 静景 (色) 动景
仰视
俯视
炼字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 程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 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


提示: 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杜甫《独 立》),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操 危虑深,故云‘独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天道永恒,人生苦短,独立于天 地之间,“我”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 令人深思。

“独”字让我们似乎看到了特 立独行的诗人在深秋的季节 里,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 望着向北奔流不息的江水, 忧思万千!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 要革命活动有: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 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 究会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 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毛泽东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词牌则是一首词的词调。“沁园春” 是词牌名。
诵读词章,把握文章结构:

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
上阕侧重写景,由景生情。 下阕回忆往事,巧妙作答。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从中可以读取哪些信息?
[处境 季节] [地点]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独立”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可否换为“站立”“直立”?
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国现状”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
东.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 娄山关》是他所有 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 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这首 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 号。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 “秦娥梦断秦楼月”。娄山关是本词题 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全词不长,上下两阕,通篇只有四十六 个字,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 笔,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 简而意无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雄浑壮 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 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解题:
词: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曲子、 曲子词、乐府,或长短句。 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依 据字数来划分。小令 58字,中 调 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 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 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 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词牌 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 和平仄的声韵。
面对眼前的秋景,“突然”“怅寥 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突 兀吗?
提示 毛泽东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深思的形象)


思考:这一问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
这一问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 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 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 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 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 题。
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百侣曾游 抒 忆往昔 情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粪土万户侯
曾记否 中流击水
表现了诗人改 造旧中国的英 勇无畏的革命 精神和壮志豪 情,形象含蓄 地给“谁主沉 浮”做了回答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 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用: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峥嵘岁月
主人公:立--看--问--忆(景)
心情:昂扬之情 -- 忧思之情-- 意气风发 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 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 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 精神。
2、 对 比 手 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明比:“同学少年”——“万户侯”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 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 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 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 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 沉浮”的问题。

写法技巧:
1、容情入景,情景交融------入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