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是个怎样的人
卖炭翁群文阅读人物对比表格

卖炭翁群文阅读人物对比表格《卖炭翁》故事中最有名的人物是吴王夫差,就是“秦王”。
但他也是一个“小人”。
他也很贪婪。
他说:“我死后,你会把我的尸首送到一个没有我的尸体之上。
”(后来被越王勾践所杀)他说:“如果您不是楚国人的话,我死后再把您的尸首送到秦国就可以了。
”于是秦国就把卖炭翁的尸首当作了秦王宫中的肉和食物。
一、《卖炭翁》这篇文章,是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古代历史小说,是从历史故事中挖掘出来人物,把他们塑造成符合现代人认知习惯的人物。
其特点是将卖炭翁的故事中融入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想象。
将卖炭翁变成了一个人。
他有过失败的经历,也有过成功的喜悦,但最终也有沉沦的时候。
他在“秦王宫”中“吃肉”,这在古代人看来,是没有多大意思,他们根本不会理解“吃肉”一词背后所蕴含着的深意!《卖炭翁》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当中最具代表性、最具传奇色彩和极具时代意义小说人物之一。
1、卖炭翁的“大锅大灶”里放的,是我们平时使用的炭块、煤、木炭。
炭块烧了以后,要把它取出来,炭块才会被炭翁从灶中拿出来卖,卖炭翁就可以赚钱了。
所以他要把炭块从灶里拿出来卖的时候,他要说:“卖给谁?”“当然是卖给卖炭翁卖炭!”卖炭翁答到。
卖炭翁说:“我要了炭块、煤和木炭!”“要了一块来。
”“我要了!”于是就去做了!卖炭翁的这个时候还没有说“要吃肉”的意思!因此也有了“秦王宫”中吃肉的意思:如果用肉来换炭的话那就变成了“吃肉”;如果要吃肉再去“秦王宫”里面看肉2、卖炭翁经历的是一次人生挫折,他自己也尝过失败的滋味,最终也落得“秦王宫”吃肉的结局。
他从一个不识字的乡下人,最后也成为一个“大人物”,最后又堕落到只知道吃肉的地步,真是悲哀!2、《卖炭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写成的古代历史小说。
它是从历史故事中挖掘出来人物,把他们塑造成符合现代人认知习惯的人物。
将卖炭翁原本是有一个普通的乡下人的命运上升为中国古代最著名人物之一的寓言故事中“卖炭翁”最终被卖给了秦王爷!3、《卖炭翁》在“战国时期、秦统一中国之后”,也有了一个更加完善了人物形象--刘邦(也称“始皇”)“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而又个性鲜明的君主制度很高、政治上较为清明、稳定又富有生气、统一天下过程短的封建王朝。
古代不诚信的事例30个

古代不诚信的事例30个1.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2. 食言而肥春秋时,鲁国大夫孟武伯,说话一贯无信,鲁哀公对他很不满。
有一次,鲁哀公在五梧举行宴会,孟武伯照例参加,有个名叫郭重的大臣也在座。
这郭重长得很肥胖,平时颇受哀公宠爱,因而常遭孟武伯的嫉妒和讥辱。
这次孟武伯借着向哀公敬酒的机会,又向郭重道:“你吃了什么东西这样肥胖啊?”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3. 齐襄公言而无信春秋时,齐襄公派大将连称、管至父去守卫葵丘。
连称问齐襄公:“我们何时能回来?”当时正是西瓜上市季节,齐庄公一边吃瓜一边说:“明年吃瓜时派人替换你们。
”一年之后,齐襄公却忘了约定。
管至父只好送回一瓜,并提出按时替换的要求。
齐襄公十分振怒,平静下来之后,对送瓜的人说:“他们要想回来,在等一次瓜熟吧。
”连称、管至父见齐襄公言而无信,又气又恨。
后来,他们二人参加叛乱,杀死齐襄公。
齐襄公言而无信,最终落得被人推翻,死于非命的下场。
告诉我们人是要讲信用的,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
言而无信,必然失信。
4. 曾子杀猪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
”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
诚信的名人事例

诚信的名人事例诚信的名人事例导语:高考重在平时的阅读与积累,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诚信的名人事例(1):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
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
”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
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
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
”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诚信的名人事例(2):郭沫若与芭蕉花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
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
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
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
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诚信的名人事例(3):郭汲不失信于孩子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
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
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
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
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诚信的名人事例(4):华歆以诚待人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逃难。
有人想与他们一起逃走,华歆立即拒绝了他。
王朗说:“幸好船上还宽裕,有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追到了,王朗想丢下那个人。
周幽王失信身亡的原文及翻译

周幽王失信身亡的原文及翻译1、原文:周宅丰、镐,近戎人。
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
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冠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
贤者有小善以致大善,不肖者有小恶以致大恶。
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
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东徙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
2、翻译: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
(于是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敲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来过,幽王击鼓(传递消息),诸侯的兵马都来了。
人声和马的嘶鸣声鼎沸,褒姒看见这景象对其感到非常高兴。
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但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
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全天下人所耻笑。
这就是用没有戎寇来时的谎言失掉了真有戎寇来时的信任。
贤能的人积累着去做小的好事来成就自己可以做到大的好事,昏庸的人就会做小的坏事来纵容自己做大的坏事。
褒姒败坏国事的行为就使周幽王由于喜好小的欢乐以致遭到了大的灭亡。
正因为这样,使周幽王灵魂与形体相分离,三公、九卿各位大臣都相继出走离开周朝,这就是褒姒被杀死,周平王被迫把都城往东迁移,秦襄公、晋文侯保卫周天子迁都而周天子报答他们劳苦功高赏赐封地的原因。
《春秋故事》读后感

《春秋故事》读后感中午,我在书柜里找书看,无意间翻看到一本《春秋故事》。
书中有一身武艺,办事周到的颍考叔;有文武双全,细心胆大的曹刿;有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百里溪;有任人为贤,合并诸候的齐桓公,还有卓越的政治家管仲和知贤荐贤的鲍叔牙。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管鲍之交。
管仲从小就和鲍叔牙是朋友,长大了又一起做生意,一块儿打仗。
因为家境贫困,管仲总是占鲍叔牙的便宜。
有人说管仲“揩油”,可鲍叔牙说:“管仲家里穷,我和他是朋友,我乐意多给他一些。
”到了战场上,管仲进攻时,能在后则后,退兵时,能在前则前。
人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却说“管仲很勇敢,他是为了家里的老母亲而这样做。
”正是由于鲍叔牙对管仲的相知相惜,他的行为感动了管仲,也感动了后人。
每当读到这里,我常为鲍叔牙的这种宽广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高尚品质而感动,他不计较个人私利,知贤荐贤,竭力举荐管仲,执掌齐国政事,自己甘居下位。
管仲才有了用武之地,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名垂千史。
鲍叔牙对管仲的知交知心,令管仲不得不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想想古今中外,很多人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欺骗朋友,出卖朋友,甚至是最好的朋友。
知音是何等难求啊!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没有一个知已的朋友,当他受酷刑时,无人救赎。
他多么希望有一个象鲍叔牙一样的知音啊。
人与人相处,就是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多一份关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拥有真正的朋友。
请珍惜自己身边真正知心的朋友。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
古时的故事总能给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阅读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
中国在三千年以前的一个朝代叫周朝。
两千七百多年以前,周朝有个天王,叫周幽王。
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讲究吃喝玩乐,还打发人上各处去找美人儿。
有个大臣想:“天王既然项喜欢美人儿,我们得在这上头打主意。
”他们就上各处去找美人儿,还真给他们找到了一个顶好看的乡下姑娘。
他们把小姑娘买了下来,取了个名字叫褒姒。
打扮起来,送到京都镐京,献给周幽王。
不守诚信的典故

不守诚信的典故历史上有很多不守诚信的人,因此也留下了不少不守诚信的典故。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不守诚信的典故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不守诚信的典故1.《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从前,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
有个渔夫闻声而致。
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黄金”。
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
他只给了渔夫10两黄金。
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
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
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
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
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不守诚信的典故2.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
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
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守诚信的典故3.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
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
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不讲诚信的例子作文。
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杞人忧天的翻译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杞人忧天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172904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7.png)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杞人忧天的翻译一:[杞人忧天的翻译]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杞人忧天二:[杞人忧天的翻译]六年级文言文练习题一、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 __________________ 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二. 1.①边境。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
三.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字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三.1.居:一起店铺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3.近墨者黑4.(言之成理即可)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2(略)五.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写古代人物的成语故事

写古代人物的成语故事写古代人物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小编为你整理了写古代人物的成语故事,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哈。
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非常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幽王是个怎样的人
周幽王作为一个君主,并且是周王朝最后的一个君主。
下面是有周幽王个人资料,欢迎参阅。
在政治上,他沉迷于酒色,对国事一概不问,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百姓对此的怨恨极深。
而且他亲信佞臣,让虢石父这等小人来主持朝政,致使对百姓的剥削加剧,这也就成为周朝破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目光短浅的人,他轻信小人的建议,认为点燃烽火可以让宠妃一笑,他就欣然接受,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会导致不良的后果,导致西戎来犯时,各路诸侯对此无视,也就是因为这个典故,才让这个昏君被后人所知晓。
在生活上,为人奢靡,常常跟后宫佳丽在一起,吃住要求奢华,铺张浪费的现象很明显。
为了享受,他可以追求一时的享受,而不是更长久的享受,可见他是一个毫无计划性的人。
可是作为一个情人,他可以说把自己所有的爱全交给了褒姒,毕竟对于君主来说,能够只喜欢一个女子,并且对此痴迷,这已经很难得了,至少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人也不多。
例如唐玄宗跟杨贵妃的爱情,被后人称颂,很多诗人对此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的人认为这是爱情,有的人认为这就是腐败的借口。
但不管如何,周幽王这么做,只是出于自己的目的,他以爱的名义,把褒姒推向了深渊,让后人对此唾骂,认为周朝的灭亡,就跟这个祸国殃民的女子有关,可见,当
时的女子都只不过是男子的牺牲品。
周幽王的故事周朝有一个皇帝,名叫周幽王,这个皇帝当的非常的残暴和腐败,每日过着奢靡不堪的生活,他对待百姓不像是一位明君的做法,而是不断地剥削,满脑子想的就是自己的娱乐。
他有一个爱妃叫做褒姒,长得非常的好看,因此,受到了周幽王的宠爱。
在《东周列传志》曾有这么一段话,是用来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倾国倾城之貌。
”虽然褒姒长得很好看,但是她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从来没有笑过。
因此周幽王就想到了一个主意,说:“谁能让娘娘笑一笑,本王就赏赐他千两黄金。
”这个话激起了轰动,导致宫内或者宫外的人都来进谏,想要跟周幽王说自己的主意。
然而就只有一个叫虢石父的话,引起了周幽王的注意,他提出“烽火戏诸侯”的主意,并且断定娘娘会笑。
于是,昏君周幽王就采纳了这个主意。
在一个傍晚,他带着自己的爱妃登上城楼,下令让士兵们点起烽火。
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想都没想,认为是西戎来犯,便率领军队前往支援,到了城门下,却发现灯火辉煌,根本就没有西戎来犯的迹象,一打听之后,就知道这是周幽王为了让爱妃一笑,来取乐自己。
各诸侯都觉得自己遭受到了侮辱,自己好心支援,赶的全身都是汗水,却发现这只是一个闹剧,真的是敢怒却不敢言,只好收兵回到自己封地。
果然,褒姒见了这个场面,当场就笑了出来,周幽王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值得的。
他没想到的就是,此事过了没多久,西戎还真的来犯,
周幽王令人快点起烽火,但是众诸侯以为这又是一起闹剧,根本不愿出兵。
结果西戎攻破都城,把周幽王给砍杀了,从此西周就灭亡了。
这就是“千金买笑”的故事。
周厉王周幽王关系有关西周末年谁才是暴君,对此我们脑海里会出现两个人的身影,一个是第10位君主,那就是周厉王,第二个就是最后一代君主周幽王。
针对他们两个人的生平,我们会发现周厉王才是真正的暴君。
周厉王在位的时候,开始想着独占钱财,而不是把钱财分给百姓,重用荣夷公,对其他忠臣们的忽视,导致归附他的人越来越少。
但是周厉王不会改变自己的恶习,依旧奢侈专横,致使百姓们都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始议论对周厉王的不满。
召公就面见周厉王,劝谏道:“百姓们对大王您的政令都开始有所不满。
”这样的话让周厉王听完之后,大怒,于是,他就找了一个巫师来,跟他说:“你替寡人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只要是你告发的,寡人就杀谁。
”这样一来,百姓对此的议论就变少了,同时各诸侯也不敢来朝拜圣上。
在公元前845年,周厉王的管理更为严苛,导致百姓根本就不敢议论,在路上碰到,也只是互相用眼色示意。
对此现状,周厉王甚为满意,认为百姓都不敢乱议论自己,以为是自己有本事,却不知道百姓是畏惧他的权力,怕惹上是非。
在公元前842年,百姓不满暴政,开始相约起义,逼迫周厉王逃跑。
而作为末代皇帝的周幽王,他本身不是个暴君,我们更多的称他为昏君。
他对朝局的不理睬,只是贪图美色,对自身生活的重视,而
忽略了身为一国之君的义务,而且他只是剥削百姓,而没有实行武力镇压。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比自己的祖父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