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典故

合集下载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烽火戏诸侯成语的来源
2.烽火戏诸侯成语的含义
3.烽火戏诸侯成语的应用
正文
烽火戏诸侯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据《史记》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西周末年的周幽王时期。

当时,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欺骗诸侯,导致诸侯们纷纷带领兵马赶到都城,却发现只是一场闹剧。

烽火戏诸侯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用欺骗的手段愚弄别人,以达到某种目的。

这个成语中的“烽火”是指古代用于传递战争信息的烽火台,而“诸侯”是指当时的各个封建国家的国君。

因为这个故事中,周幽王通过点燃烽火台欺骗了诸侯,所以这个成语便诞生了。

烽火戏诸侯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广泛应用,通常用来形容一些人用心险恶、不择手段地欺骗别人。

在各种文章、报道和日常对话中,都可以看到这个成语的身影。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历史的一个片段,同时也能用这个成语来警示自己,不要做出类似于周幽王那样的欺骗行为。

总的来说,烽火戏诸侯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其含义是指用欺骗的手段愚弄别人,以达到某种目的。

第1页共1页。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典故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典故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典故
烽火戏诸侯是一个历史典故,其背后的故事源于西周末年的一个历史事件。

当时,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不惜点燃了烽火台,将诸侯们戏弄了一番。

当诸侯们看到烽火点燃后,以为有外敌入侵,纷纷带兵前来救援。

然而,当他们赶到镐京后,却发现周幽王只是为了取悦褒姒而戏弄了他们。

这个行为导致诸侯们对周幽王产生了不信任感,也渐渐不再前来镐京。

在后来,当犬戎攻破镐京并杀死周幽王时,诸侯们没有及时前来救援,导致西周的灭亡。

这个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教训是,君主应该以诚信为本,不得戏弄他人。

同时,也揭示了政治与婚姻之间的复杂关系。

此外,这个历史典故也提醒我们,笑声和欢乐并不是建立在别人的戏弄和欺骗之上的。

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却失去了自己的政治信誉和诸侯的支持,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要以戏弄和欺骗他人为乐。

相反,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以诚信和真实的态度与人交往,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友谊。

同时,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以诚信和责任感为先。

领导者在决策时,应该考虑到长远的利益和影响,避免短视和轻率的决定。

因为一个领导者的不诚
信行为,可能会导致整个组织的信誉受损,甚至导致组织的衰落和灭亡。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语:“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故事,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妃一笑,不顾众臣反对,竟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

结果,被戏而回,懊恼不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欢迎查阅,谢谢。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典故】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

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

有个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

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

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

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

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

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

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骊音lì)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

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

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

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

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

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

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

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

戏说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历史真相又是如何)

戏说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历史真相又是如何)

戏说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历史真相又是如何)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是指西周末年的一个历史事件。

公元前8世纪周朝的最后一个君王周幽王,在执政生涯中重用虢石父为上卿,昏庸无道,又加上连年旱灾,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

转而对外攻伐西戎失败后,周幽王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把劝谏他的大臣褒珦关押了起来。

褒珦被关押后,褒族人听闻周幽王好美色,于是便进献了美人褒姒以此来替褒珦赎罪,褒姒就这样进入了周幽王的皇宫。

周幽王特别宠爱褒姒,可是她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爱笑。

周幽王为了让自己的爱妃开怀一笑,费尽心思想要讨好她,不过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周幽王开始悬赏求计,谁能让爱妃褒姒一笑,赏金千两。

后来虢石父想了一主意,设计了“烽火戏诸侯”的剧情。

在古代烽火原本是敌寇侵犯时的用来传递信息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从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设有烽火台。

一旦犬戎进袭,哨兵就会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

这样各诸侯就会知道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

而周幽王周为博褒姒一笑,在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下令守兵点燃烽火。

诸侯看到漫天火光马上带兵赶到了镐京,得知大王在细山,又转而杀到细山。

当各路诸侯匆忙赶到骊山脚下时,看见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台上饮酒作乐,才知道自己被愚弄。

褒姒见到被戏耍后都是一脸狼狈相的诸侯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

周幽王十分开心,立即赏赐了虢石父千金,周幽王之后又多次点燃烽火,频繁受到调戏的诸侯们不仅愤怒,最后,当烽火再点燃时,已经没有一位诸侯再上当了。

褒姒生下了伯服后,周幽王为了讨她的欢心废掉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还废掉了申侯的爵位。

申侯后来先发制人联合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急忙点燃烽火台,希望诸侯能来勤王。

因为之前诸侯被戏耍,这一次烽火点燃后一个诸侯国都没来。

西周也因此而灭亡。

那历史上的真相是什么样的呢?在古代最早的烽火台是到了战国,甚至秦汉时期时期才成熟起来。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道理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道理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道理摘要:1.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背景2.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内容3.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道理正文: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发生在西周末年。

这个故事讲述了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欺骗诸侯的故事。

这个故事既有历史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一、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背景西周末年,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人民疾苦。

周幽王即位后,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社会矛盾。

在这个背景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发生了。

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内容周幽王在位时,为了讨好褒姒,下令点燃烽火台,欺骗诸侯。

诸侯看到烽火台的信号后,纷纷率领军队前来救驾。

然而,当他们到达时,却发现周幽王只是在开玩笑。

褒姒看到这一幕,终于忍不住笑了出来。

周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这时,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求救,但诸侯们以为又是玩笑,没有前来救驾。

最终,西周灭亡。

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道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道理:1.诚信的重要性:周幽王的欺骗行为导致诸侯们对他失去了信任,最终无法获得救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失信于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2.爱民如子,切勿玩弄权术:周幽王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社会矛盾。

这个故事告诫统治者要爱民如子,关注民生福祉,切勿玩弄权术,导致国家灭亡。

3.谨慎行事,切勿儿戏:周幽王多次点燃烽火,把国家大事当作儿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谨慎行事,对待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要有敬畏之心,切勿儿戏。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起源于我国春秋时期,是一个极具历史色彩的典故。

这个成语的形成与西周末年的国王周幽王有关。

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竟然下令点燃烽火台,向诸侯示警。

然而,烽火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象征,轻易点燃烽火必然会引起恐慌。

当诸侯率领军队前来救驾时,却发现周幽王只是在开玩笑,于是只好撤退。

不久后,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千古传世的成语。

烽火戏诸侯这个成语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落,诸侯争霸加剧,国家政治动荡不安。

周幽王在位期间,朝政混乱,国家疲弱。

为了取悦美人褒姒,他竟然不顾国家安危,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

这一举动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寓意深刻。

它告诉我们,玩火者必自焚。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诚信,不要因为一时的私欲而欺骗他人,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此外,这个成语还警示我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家大事,维护国家利益,不能置身事外。

在现代社会,烽火戏诸侯这个成语同样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它可以用来说明一个人因为欺骗他人而自食其果,也可以用来警示人们要重视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国家建设。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努力培养自己的诚信品质。

总之,烽火戏诸侯这个成语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人生的警钟。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
摘要:
一、烽火戏诸侯的成语来源
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背景
三、烽火戏诸侯成语的含义
四、烽火戏诸侯的现实启示
正文: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起源于我国春秋时期,是一个极具历史底蕴的典故。

这个成语的形成与春秋时期周幽王统治时期的一段历史密切相关。

当时,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点燃了烽火台向诸侯示警,却并未真正遭受外敌侵犯。

这种行为反复多次,导致诸侯对烽火台的警示产生了怀疑和麻木,当真正遇到危机时,烽火台的作用已无法发挥。

最终,周幽王因外敌入侵而丧国,褒姒也被俘虏。

烽火戏诸侯这个成语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它告诉我们,诚信是国家的基石,一旦失去诚信,国家的安全稳定就会受到威胁。

在春秋时期,烽火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却滥用权威,把国家安危当作儿戏。

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成为了历史的悲剧。

在现实生活中,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我们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教训,必须始终坚守诚信,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

政府部门要树立诚信形象,为企业和个人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企事业单位要诚信经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
务;公民个人要诚信待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此外,我们还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国家安全的稳定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保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自信”,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同时,要加强历史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烽火戏诸侯等历史典故,从中汲取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努力。

总之,烽火戏诸侯这个成语既是历史的记忆,也是现实的警钟。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典故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

店铺这里为大家整理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典故介绍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历史故事来源西周时代,有一名美女,叫做褒姒;古褒国的人为了赎罪,将她献给天子周幽王。

褒姒生性不爱笑,周幽王为取悦褒姒,纳了虢石父之议,举烽火召集诸侯于骊山前(陕西临潼),诸侯匆忙赶至,却发觉并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褒姒终于开心地大笑了。

后来褒姒,怀孕十月后,生下一个儿子伯服,周幽王格外欢喜,更加宠爱褒姒。

周幽王废了申后、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申后带其子奔至外家申国(河南南阳北)。

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络鄫侯(河南方城)、吕(河南南阳西)等国,以及犬戎入寇,大举进攻镐京,此时周幽王正与褒姒纵情淫乐、吃喝玩乐,不知外面出了大事,后来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戎兵杀周幽王、伯服和郑伯友於戏(今陕西临潼东),虏走褒姒,“尽取周赂而去”;褒姒被掳后,从此下落不明。

西周因褒姒而灭,故《诗经·小雅·正月》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此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

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

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故事,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妃一笑,不顾众臣反对,竟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

结果,被戏而回,懊恼不已。

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点燃烽火却再也没人赶来救他了!不久,便死于刀下,亡了西周这件事还得从周幽王的宠姬褒姒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烽火戏诸侯典故
导语:烽火戏诸候: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而点燃烽火台戏弄各国诸侯。

下面我们一起仔细阅读这个故事吧,欢迎大家阅读!
烽火戏诸侯典故公元前782年,幽王姬宫涅继承王位。

当时差距发生地震,可幽王却不思救火之灾,反而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醉生梦死。

幽王三年,褒国为取悦幽王,进献美女褒姒。

褒姒可谓名不虚传的绝色佳女。

细柳腰,冰肌玉肤、花颜妖娆、色眼微动,便可令人魂不守舍。

褒姒进宫后,幽王便不理朝政,终日在皇宫寻欢作乐,带褒姒和文武百官去骊山温泉游幸,为了游幸的安全,在骊山西绣岭第一峰上修筑报警设施——烽火台。

却说褒姒入宫后,幽王集众爱于褒姒一身。

不久,褒姒便为幽王生得一子名伯服,幽王倍宠褒姒。

可此时的褒姒却整日双眉颦蹙,凤目含忧,幽王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以为褒姒思乡怀旧,遂令乐工弹琴为其解闷,希望得到美人一笑,可幽王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未能如愿,于是面谕百官,“谁能使王妃一笑,赏黄金万两。

”宠臣虢石父说他有妙计可使妃子一笑。

幽王大喜,催其快讲:“王妃常忧,是恐大王三年之后,她母子无容身之地,大王若能立伯服为太子,点燃烽火,叫王妃看千军万马的壮观场面,褒姒肯定笑颜常开。

”幽王听后即令诏书废申皇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皇后,伯
服为太子,即驾幸骊山。

幽王来到骊山温泉行宫,命令点燃烽火,但见狼烟四起,火光冲天,各路诸候看见烽火,急忙调动三军,直奔骊山。

近前却听楼阁里,琴瑟声声,觥筹交错,却不见一兵一卒,可此时的褒姒看见惊恐万状的各路诸候,却嫣然一笑,幽王见褒姒妩媚百生,不觉欣喜若狂,于是重赏虢石父。

公元前771年(幽王13年),犬戎、申侯乘幽王游幸骊山,分两路出兵,直扑骊山行宫。

当幽王正与褒姒开怀畅饮时,忽见敌兵云集,顿时吓得魂飞天外,急令点燃烽火召兵,只见狼烟四起,却不见诸候一兵一卒,幽王望眼欲穿,无奈之时,与褒姒上车随郑伯等人出后宫而去。

申侯恐幽王逃走,急令兵将放箭,幽王和伯服死于乱箭之中,褒姒被犬戎兵将俘虏,献给戎王。

相关诗句周幽王烽火戏诸候
骊山高不极,上有百尺台。

妖姬博一笑,举火诸侯来。

但谓当时戏,讵尔成祸胎。

无何构戎难,辇遒蒙尘埃。

火即再三举,四国兵互猜。

宗周遂扑灭,黍离良不哀。

千古存炯戒,兹台犹崔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