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春秋战国的历史小故事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从上古的女娲传说到现代的改革建设,每一个故事记录了一个国家历史性的成败与荣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屈原投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

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

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

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

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

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

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

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

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

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

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

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

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

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历史故事)。

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那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历史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1.爱媵贱女出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

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

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

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2.白虹贯日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

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

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

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

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

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3.毕万昌大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

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

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

”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

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

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4.抱冰握火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

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20个春秋战国的小故事

20个春秋战国的小故事

20个春秋战国的小故事1、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2、卧薪尝胆:春秋末期,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喂了三年茯茶马,吃了大苦头。

越王勾践受尽屈辱。

回国后,他决心报国,为国报仇。

他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雇用人才,自己参加劳动,坚持睡在柴火上。

他每顿饭前都要尝一尝苦胆。

十年重逢,十年教训,吴终于被灭。

3、问鼎中原:相传在推行霸权的过程中,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派出使节询问九鼎的大小。

丁象征王权,获胜,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了楚国。

楚成王收留了他,款待他。

他许诺,如果楚谨发生战争,晋军将从三家(一家三里)撤退。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

晋国支持宋楚之争,两军在城濮相遇。

重耳避开了,诱敌深入并取得了胜利。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两位重臣廉颇和蔺相如因屡建功勋,被赵王封为郭襄。

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武功盖过了嘴巴。

蔺相如为了国家,多次避开廉颇。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上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故事,其中有些悲壮,有些激动人心。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1. 孟尝君刺客事件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田文的贵族,他得知自己的两个儿子不是亲生的,于是派人暗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此事被齐国的明君孟尝君得知后,孟尝君决定为田文的两个儿子复仇。

他找到了刺客将田文刺杀,然后又找到了一个叫喜连哥的刺客将杀害田文两个儿子的刺客也刺杀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孟尝君对正义的坚持和对百姓的关怀。

2. 韩非子与李斯的相遇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有一次,韩非子和李斯在赵国相遇,李斯说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并向韩非子发起了挑战。

韩非子回答道:“君治百姓如治沼泽,不可以举激坤,但令其培之既繁,而水患竭矣。

”李斯听后,不禁感叹:“了不起!”这个故事反映了韩非子和李斯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尊重。

3. 白起与王翦的兵法比拼白起、王翦都是秦国的名将,他们在战国时期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一次,两人在秦王的面前辩论兵法,白起说:“战争应该迅猛果断,才能速胜。

”王翦认为:“战争应该先设局,精心策划才能取胜。

”秦王听后,下令两人各领兵三千,进行实战较量。

最终,白起以迅猛果断的战法取胜,但王翦也因其严密的计谋而获得了秦王的赞赏。

这个故事展示了白起和王翦在兵法上的不同见解,也表现了两人的智谋和勇气。

4.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孟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们在道德伦理、政治理论等方面有着不同观点。

有一次,孟子和荀子在齐国相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性本善,要以仁义为中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严刑峻法,以约束人性的恶。

这场辩论激烈而深刻,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的多样性。

5. 孙膑与庞涓的兵法较量孙膑和庞涓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他们曾在齐国为齐王效力。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

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有数千年不问断的历史记载,这是世界史上所仅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秦惠王“送金牛”计取蜀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变得越发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惠王为了能够和其他六国争霸,不断蚕食小国以壮大国力。

在夺得河西之后,秦国便开始向蜀国进军。

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虽然国力不敌秦国,可是却占据着有利地势,任凭谁也攻不进来。

即便敌人攻入,也可以断前绝后,来个瓮中捉鳖。

秦国已经攻打了很多次,可是屡战屡败,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仍然难以攻入城中。

对此秦惠王十分焦急,他多次察看地形,并派人到处打探蜀国虚实,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秦军突然停止了对蜀国的进攻,而蜀军害怕有埋伏,仍然严守关口长达半个月的时间。

后来在蜀军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奇事:在离蜀军关隘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头金牛,屙出来的不是粪便而是黄金。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蜀国的王宫里,蜀王连忙派人前去察看。

派去的人一看,果然如此,一头比普通的牛大三倍的石牛屹立在路旁,屁股下面有几堆碎金子。

那人拿上金子便跑回王宫向蜀王报告。

蜀王大喜,当时蜀国国库正是空虚的时候,这笔意外之财将很好地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一步,蜀王立即派出军队前往保护,同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桥铺路,硬是把天堑变成了通途。

一条通往蜀国都城的通道打通了,金牛被顺利地运回了蜀国。

蜀王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黄金,可是等了半天,那头牛的屁股里再也没有屙出黄金来。

蜀王十分不解,对着那石牛左看右看,最后生气地责问打探的人,可惜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国君大怒,立刻命人处死谎报消息的人。

可是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传来消息,秦军已经攻到城下了。

蜀王不由得大惊,宫中乱作一团。

其实,这便是秦惠王的妙计,他看强攻不行,便想到了智取。

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很多历史事件实际上就可以被定位为故事,而这些故事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兴趣,并由此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的发展顺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篇一:完璧归赵完璧归赵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邯郸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

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

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

”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1、城濮之战:晋文公于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初,率军由棘津(今河南滑县西南)渡河,进攻附楚的曹、卫,企图诱楚来援以解宋围。

正月占卫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二月进至敛盂(今河南濮阳东南)与齐昭公会盟,都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的卫人逐其君降晋。

三月攻占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

但楚军不受调动,反而加紧围攻商丘。

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用先轸建议,利用秦、齐“喜贿怒顽”的心理,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

一面让宋重贿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其抗楚决心。

商丘未能攻下,而曹、卫之地又被晋送于宋国,楚因而拒绝退兵。

秦、齐遂出兵助晋,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

楚成王见形势不利,恐秦乘机攻其后方,退至申邑(今河南荥阳西北),并令围攻商丘和缗邑以及占领谷邑的楚军撤回。

但围攻商丘的主将子玉,骄傲自负,坚请与晋一战。

楚成王决心动摇,同意子玉建议,但又不肯全力决战,仅派王室亲兵600人增援子玉。

子玉派人与晋交涉:如晋许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

晋国君臣认为形势有利,希望决战,但恐不允子玉条件,将遭宋、曹、卫三国仇恨。

于是一面暗许曹、卫复国,劝其与楚绝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子玉。

子玉果怒而求战,率军进逼陶丘。

晋文公为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决战。

遂退避三舍(一舍为15千米),至城濮与秦、齐军会合。

四月初一,楚军进至城濮,初二,双方对阵。

晋军在秦、齐军声援下配置为上、中、下三军;楚军以陈、蔡军为右军,申、息两军为左军,主力精锐为中军。

晋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溃较弱的楚右军;并让晋上军佯退,于阵后拖柴扬尘,制造后军已退的假象,以诱楚左军进击,使其暴露侧翼,尔后回军与中军实施合击,又将楚左军击溃。

子玉及时收住兵力,方免于中军败溃。

楚军退至连谷(今河南西华境)时,子玉自杀。

此战,晋文公及先轸等,决战前充分运用外交谋略,是由实力制胜向谋略制胜的转折点;决战中,晋军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示利诱敌,在战术上也有所发展。

春秋战国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历史内容丰富,知识繁多而复杂,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故事篇一:范雎远交近攻计公元前270 年,秦国穰侯魏冉正要发兵攻打齐国的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上书人说有紧急事要亲见秦王。

秦昭囊王即位后,因为太极都被太后和魏冉操纵了,很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很想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来摆脱太后和魏冉的控制,所以立即答应在离宫召见这位上书的人。

当秦昭襄王按的乘车到离宫去的时候,半路上有一个大汉挡着不肯避让。

“大王来了!”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着。

“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我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从没听说有什么大王呀!”挡道的大汉高声叫嚷着。

这几句话被车内的秦昭襄王听见了,知道这位大汉不是等闲之辈,赶忙下车,扶起大汉,好言好语一问,才知道此人就是上书的范雎(?—前255年)。

秦昭襄王把范雎请到离宫里,让左右退出,诚恳地请教治国之策,不论太后、穰侯,还是自己的失误,都可以直说。

范雎刚才不肯让道,是用来试探秦王诚意的,现在看见大王确实至诚至恳,就一针见血地说:“秦国的军事力量足以征服诸侯,可是20xx年来并没有什么进展,这不能不说是掌握秦国大权的太后和穰侯不愿真心为秦国出力,而大王在策略上也有失偏颇呀!”秦昭襄王点点头,地问道:“先生说的都是实话,请你详细地分析给我听听好吗?”范雎说:“太后和穰侯专权的事,我们以后再细谈。

这次单说大王失策的事。

眼下穰侯不是正要出兵攻打齐国吗?可是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隔着韩、魏两国。

大王即使把齐国打败了,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齐国还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把齐国暂时起来,先把临近的韩国、魏国拿到手,再发兵攻齐,齐国就容易攻下了。

”秦昭襄王十分赞赏范雎制定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就拜他为客卿。

几年后,又撤了穰侯的职,剥夺了太后参政的权力,于是正式任命范雎为丞相。

从此,秦昭襄王如鱼得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春秋战国的历史小故事
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
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救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
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江山不可儿戏,要像君主贤皇一样,敬业认真,为民。

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
夺权之心。

——鼎,乃中国信义的象征,所谓王权霸主,一言九鼎!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战场之上,善用谋,动军令,方可百战不殆。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
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
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人类的能力,不在于力量的强大,而在于善于用他物。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
共死的交情。

——以气度服人,可以得其心。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
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实战和理论要分清楚,拿着书去打仗,只能是送死。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
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军人是纪律的代言,上了战场更不可以儿戏。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
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
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用兵就是比谁能看破局势,运用局势。

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
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变革和创新,永远是企业和工作发展进步的源动力。

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
杀。

——为大业而牺牲,死得其所,壮烈!
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

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耐心才能成事,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就是耐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