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8、 阅读第10节,说说“蔡先生之接物,有 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 深的理想上,与众不 同”句中“高深的理 想”的含义。
明确:
尊重人权,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权利和 自由, 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反封建意义,既得 西方 先进文化“自由平等博爱”之精髓,又体现 中国儒家仁者爱人的“恕”的精神。
其行为深处的文化内涵。 四 (11-12)写蔡元培先生临大事而不苟的勇气魄力。 五(13)画龙点睛地指出蔡元培先生伟大人格中 蕴含的
两种伟大文化并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对先生深深 的敬 仰之情。
文本探究
1、我和蔡元培是什么关系? 2、敬仰的原因是什么? (朗读文章开头和结尾,总结概括)
“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二十五年之长久。” 既是师生又是上下级。
7、怎样理解先生斥责“我”信口 开河“驱 逐”“西洋鬼子”的 “不耐烦”和“声色俱
明确厉:”?
因为作者的话是一个弱国小民自欺欺人异想天开 的傻话,这番话也折射出可怕的民族沙文主义思 想——极端的不合理的爱国主义,由于对自己民 族的过分热爱,导致对其他民族怀有恶意和仇恨, 是一种偏激的情绪。 蔡元培先生的话,不仅纠正 作者信口开河的轻率,而且批评了这种民族沙文 主义思想,既体现了先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儒家修养,也体现其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精神。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傅斯年
思考:
我是谁? 蔡元培又是谁?
作者介绍
傅斯年(1896-1950),字梦真,山东聊城 人。历史学家和 教育学家,曾在北大担任 过代理校长,后到台湾就任台大校长。 本 文选自他的《傅斯年全集》。
蔡元培(1868-1940),字孑民,浙江绍
兴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 1916年12月-1927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卓 有成效的改革,促进北大思想活跃、新思 潮的传播和学术繁荣。许多革新人物和学 术大师云集北大,倡导民主和科学精神,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 源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基地。

考前指导高考语文复习月考人物传记阅读试题分类汇编及答案(四)

考前指导高考语文复习月考人物传记阅读试题分类汇编及答案(四)

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月考人物传记阅读试题分类汇编及答案(四)广东培英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蔡元培的北大时代黄艾禾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

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

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

……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

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

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

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

当时的北大,被重新分为文、理、法三科,下面再分系;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

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

陈独秀锋芒逼人,而蔡元培却外圆内方,连疾言厉色都很少见。

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

蔡是在翻阅了十余本《新青年》后决意聘他的,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

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

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

一代人师蔡元培的阅读理解答案

一代人师蔡元培的阅读理解答案

一代人师蔡元培的阅读理解答案一代人师蔡元培,北大的老校长,更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这句话是蔡元培先生一生的写照。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带来一代人师蔡元培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代人师蔡元培阅读材料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

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将北京大学原来的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

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当日,就力劝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

考虑到出任文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

梁漱溟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讲佛教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蔡元培看了认为是“一家之言”,就破格请他来北大任教,讲印度哲学。

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

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在蔡先生这种办学方针的指引下,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喜谈怪论的国学家黄侃,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

特别是“性博士”张竞生,被封建卫道士辱骂为“四大文妖”之一,在半封闭半蒙昧的中国,张竞生的言论绝对算得上耸人听闻,惊世骇俗,也被蔡元培延揽来北大讲“美的人生观”。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做得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

那时有一个勇敢的女生王兰向蔡先生请求入学,蔡元培就让她到北大当了旁听生。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每日一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含解析2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每日一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含解析2

挑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阅读下边的文章,回答后边的问题。

代理北大校长智效民抗日战争结束后,依据建设需要,远在西南边境的北京大学等单位需要赶快返回北平。

当时人们把这一行动称为“复员”。

傅斯年去世后,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在回想文章中说:“抗战成功,各校复员,北京大学地位重要。

我和他商议,想请胡适之先生担当校长,他也全力主张。

可是胡先生不可以立刻归国,结果,又把代理校长推到他的身上。

他当时虽表示不愿,但北大是他的母校,而胡先生又是他的老师,我以大义相劝,他也不得不牵强答应。

”傅斯年在北大校庆时以前表示:蒋梦麟的学识不如蔡元培,做事却比蔡先生高妙;他自己的学识不如胡适之,但他做事的能力也比胡先生强。

所以他半开玩笑地说:“这两位先生的做事,真不敢奉承。

”蒋梦麟听到这番话此后,风趣地对他说:“孟真,你这话对极了。

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元勋,我们两人是北大的功狗。

”傅斯年月理北大校长后,有两件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945 年9 月,傅斯年以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身份参加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

随后他差遣陈雪屏、郑天挺、杨振声、曾昭抡等人回到北平接收北大校产,为学校复员做准备。

不久傅斯年也到达北平。

在此后的短短半年中,他还争取到了北大四周的很多敌伪房产和无主民房,此中包含相公府、东厂胡同的黎元洪旧居、旧国会大厦等建筑。

为此,他在致敌伪家产办理局等部门的公文中称:“查本校复员在即,需用房子至为急迫。

兹将邻近本校之敌伪房产地点开具清单,敬希惠察,允将单列各处暂为拨借应用,或定价购买以济急需。

”在致李宗仁、孙越崎、熊斌的电报中称:“本校校址不敷亟待购买民房,拟请将后门、沙岸、马神庙、南北池子、皇城根、南夹道、南河沿一带及西四至西单间之敌伪房产尽先拨归本校价购以资应用。

”据陈雪屏回想,傅斯年常常对他说:“对于行政上的业务,我们应先替胡先生办妥,未来不劳他费心。

即以校产为言,他断不肯和他人抢东西的。

”这说明,让傅斯年月理北大校长,的确是理智之举。

《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

《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

《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蔡元培先生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来,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

在静水中投下知识geming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

他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

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适成强烈的对照。

蔡先生对学问的看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来自自然科学,蔡先生的见解则导源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

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

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

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

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

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

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年青时锋芒很露。

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来领导维新。

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

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适成强烈的对照。

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曾经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

人物传记复习

人物传记复习
句、总结句; • 2、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 3、含义深刻、含蓄、富含哲理、手法多样
的句子。
(1)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 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 1、弄清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还原语境) 2、圈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句子的含义 ,分清单复句 3、句子中有运用表达技巧的,应点明其表达 效果 4、结合全文的人物形象与事迹,理解句子表 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答:①他博学多才,是中国哲学界的一面旗帜 ②他平易近人,不摆大专家的派头 ③他聪明智慧,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善于机智应对攻击
他的人。 (2)《开中国漫画先河》丰子恺作为教师有哪些可贵的
品质? 答:①勤学不辍+分析
②为人师表+分析 ③认真严谨+分析
④平易近人+分析
二、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 什么是关键词、句? • 1、文章的主旨句、(段落)中心句、总起
不能完全离开文本;探究的观点必须 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 格式: –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 + 结合文本恰当分析 – + 联系现实略作拓展
一般技巧:观点+理由(内引外联,总分总)
理由要分点阐述
题型分类:
1、概括分析类
《詹天佑》4、作为杰出的科学家,詹天佑身 上体现出哪些优秀品质?请就其中一点,结合 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国学骑士”辜鸿铭》4、辜鸿铭认为“正被国人摒弃的传 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谈谈 你的理解。 《贾芝:飞鸣的播谷鸟》4、面对前往布拉格工作,还是继续 搞“民研会”的两难选择,最终贾芝还是选择了后者。你如何 看待他的选择?请谈谈你的看法。
3、观点揭示类

好人蔡元培阅读题答案

好人蔡元培阅读题答案

好人蔡元培阅读题答案好人蔡元培《好人蔡元培》阅读答案蔡元培这个名字似乎总是和北京大学以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联系在一起,诚然,这是蔡元培的卓著功勋,但以此标签化蔡元培,却也太过简单了。

蔡元培首先是一个好人,在亲朋好友的记忆中,他似乎从来没有发过火,总是一副谦虚和善的面容连说话的声音都很低沉,按他夫人的话就是:“蔡先生这人真是好伺候,饭烧好了也吃,饭烧煳了也吃。

”蔡元培的“好”不仅施与亲友,更施与学生。

凡是北大的学生,在蔡元培面前都可以毫无顾忌地高谈阔论,而蔡元培总是微笑地看着他们,就像一个宽容一切的老爷爷。

不过,历史记住的却不是蔡元培的“好”,而是他革命家的身份。

藤元培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实打实的兵戎相见。

在蔡元培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校长候客室正中有一个玻璃架,架子里放的都是炸弹和手榴弹。

原来,蔡元培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为革命党人采购这些武器。

蔡元培的“好”遮盖不住他身上的锋芒,这种锋芒在很多时候虽然是无形的,但足够让一切自大的人赧颜。

林语堂曾亲眼看到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是怎样被蔡元培的锋芒震慑住的:伦敦举行伯录顿中国名画展,派代表来南京和上海监选故宫博物院名画。

蔡先生当然参与其事。

外国代表中有一位是法国汉学大家伯希和。

我们四五人在一室一室巡行观览之时,伯希和滔滔不绝地表示其内行。

这张宋画,看绢色不错,那张徽宗的鹅,无疑是真的,墨色如何,印章如何。

蔡先生却一声不响,不表示意见,只是口口客气地说“是的,是的”。

后来伯希和忽然不说了,他若有所觉,有点怕了,不知在蔡先生面前出丑了没有。

伯希和当然怕得有理。

蔡元培曾为清朝进士,官居翰林院编修,对于旧学新学,皆有很深造诣,他能慧眼识出各派人物身上的才学和本事。

自身没有对学问的极高眼光,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蔡元培学问精深,但更为人称道的是对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尊重。

蔡元培和胡适在《红楼梦》研究中的观点大相径庭,蔡元培代表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力图把小说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考证“本事”;胡适代表红学研究中的“考据派”,强调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星斗其人蔡元培》阅读练习及答案

《星斗其人蔡元培》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星斗其人蔡元培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

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

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

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刻意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元素。

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

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

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

“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

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

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

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轻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词气颇为尖刻。

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

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求,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疑惑不解。

在北京大学的一次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你的字写得这么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同人颇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

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

”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

出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是不易做到的。

大概因为这平易恬淡,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

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

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
蔡元培
傅斯年
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
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

但少
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

我以受师训备僚属
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

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
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
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

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
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

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

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

过了几天,
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

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

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

这才是正当的办
法。

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
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

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
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

我小时,有
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
己责任。

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
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

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
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

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


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
看蔡先生。

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
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
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

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
保其往也。

’意思是,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
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
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北伐胜利之后,我们的兴致很高。

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得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

我说:“我们国家整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彝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

”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做大将。


此外如此类者尚多,或牵连他人,或言之太长,姑不提。

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

-----1929年
选自《傅斯年全集》。

有删改。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

浙江绍兴人。

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求学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发祥地。


19.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作用。

(4分)
20.文中“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彻悟”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21.结合文章所记述的三件事,探究一下蔡先生责
人是如何做到“词近而旨远”的?(6分)
19.本文第一段总体介绍蔡先生的为人是宽以容众,不严责人,也不滥奖人,有时也很严词责人。

(2分)其作用是领起全文。

(2分)
20.一是要“正心”“诚意”“不欺暗室”来处理
问题,选择正当渠道待人待事。

(2分)二是做事决不推卸责任,决不匿名,要正大光明。

(2分)
21.第一件事,蔡先生批评匿名揭帖者时说:“必
是品性沉沦之端”,意在表现此事不合做人道理,要有
责任意识(2分)第二件事,蔡先生批评拒绝同学来访时引用《论语》中的名言,其深意是告诫弟子们要以圣言引领行动,心口一致,宽以待人。

(2分)第三件事,蔡先生批评“我”说大话时用了“这除非你做大将”一句,
其深意是要面对现实,不要言过其实,想入非非。

(2分)总之,蔡先生责人确实是“词近而旨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