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官方话语传播的对话性空间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表达方式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差异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高语境的中文广告通常会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通过借古喻今、寓意隐喻等手法进行暗示,让受众在不经意间领会广告的主题。
例如李宁的广告口号“一切皆有可能”,通过简短的词语传递出对挑战和突破的潜在意义。
而在低语境的美国广告中,表达方式更加直接明了,直截了当地传递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和优势。
美国人在商业交流中更注重直接而明确的表达方式,因此美国广告常采用简短、直接、有力的语言,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直接传达产品的核心信息。
二、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体现中美广告在语言中体现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国文化注重尊重和保持传统价值观念,如尊重长辈、敬重师长等。
中文广告常常会通过表达文化价值观念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让消费者产生共鸣。
例如中国人寿的广告口号“陪伴才有保障”,通过强调家庭关爱、贴心服务等来体现中国人重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而在美国广告中,常常会强调个人主义和追求自由的价值观念。
美国人比较注重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因此美国广告常常强调产品或服务对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可口可乐的广告口号“开心就喝可乐”,直接传达出喝可乐可以带给个人快乐的信息。
三、审美偏好与文化符号的运用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也在审美偏好和文化符号的运用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广告中,常常会运用一些古典诗词、历史典故、传统民间故事等文化符号,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这些文化符号常常会让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加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移动的广告“龙的传人”,通过运用中国古代的龙文化,来强调中国移动长远发展和传承的力量。
而在美国广告中,常常会运用一些现代化、时尚化的符号,以迎合美国消费者的审美偏好。
美国广告常常关注当下的流行趋势和消费者的时尚需求,以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和审美观。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新闻例子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新闻例子一、前言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外话语体系的融通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如何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成为了新闻行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中外新闻话语体系的特点比较1. 中文新闻话语体系特点中文新闻话语体系注重言简意赅,注重提炼信息,措辞精准,表达方式更倾向于直抒胸臆。
在报道时,通常以客观事实为主,较少掺杂作者个人情感色彩。
2. 英文新闻话语体系特点英文新闻话语体系更注重客观平衡,倾向于多方观点的报道,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新闻报道偏向全面、细致,注重对事件全貌的叙述和分析,更重视对读者的引导和解释。
三、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方法探讨1.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双语能力为了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首先需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双语能力。
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中外新闻表达能力,能够准确传达信息,理解并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表达方式。
2. 结合中外文化特点进行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结合中外文化特点,采用不同的报道方式和表达方式,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涉及中外文化差异较大的新闻报道上,可以适度加入对相应背景知识和文化解读的报道,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接受度和可读性。
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新闻报道经验和技术,同时也推广我国优秀的新闻报道经验和技术,促进中外新闻界的融通互鉴,共同提升新闻报道水平。
只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地构建新闻话语体系的融通。
四、案例分析1. 《新闻周刊》报道案例《新闻周刊》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国际时政的报道,其报道既注重客观真实的报道,又不失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特点。
其报道也通常注重引用国外媒体和学者的观点,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2. 《纽约时报》报道案例《纽约时报》作为国际知名的英文媒体,其报道更加注重多元化的视角和立场,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观点。
在其报道中,也会引用中文媒体的观点,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概述随着我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有着许多新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针对这一话题展开分析,以探讨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内涵和特点1. 文化自信的凸显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注重文化自信的凸显。
我国传媒产品和传播渠道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展现我国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 多元话语的融合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不再是单一的传播形式,而是融合了多元的传播方式和媒体评台。
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以及国际社交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相互交织,形成了立体、多元的传播格局。
3. 和平发展理念的践行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注重和平发展理念的践行。
我国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通过国际传播宣传国家对外政策,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和共同发展。
4. 制度优势的展示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将我国的制度优势作为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成功经验被积极宣传和展示,为国际社会了解我国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思考。
5. 全球视野的拓展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积极拓展了全球视野,增强了对外报道的国际化视角。
我国传媒加大了对国际事务的报道力度,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认识我国。
6. 共生共荣的倡导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倡导共生共荣的理念,强调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
通过国际传播,传递我国对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追求。
7. 信息传播的开放与透明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注重信息传播的开放与透明。
我国积极向世界传递我国的政策动向、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增强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和理解。
8. 文化输出的创新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不断创新文化输出模式,注重发挥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眼神交流的意义
在美国,眼神交流被视为尊重和礼貌的表现 在中国,眼神交流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挑衅 在美国,眼神交流可以传达信任和真诚 在中国,眼神交流可能被视为过于直接或冒犯
面部表情的含义
微笑:友好、礼貌、开心 皱眉:疑惑、不满、思考 瞪眼:惊讶、生气、警告
撇嘴:不屑、轻蔑、不满
眨眼:眨眼频率不同,含义也不同,如快 速眨眼表示惊讶,慢速眨眼表示同意
美国:在正式场合,可以使用“Mr.”、“Ms.”等称呼
中国: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老兄”、“老弟”等称 呼
美国: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buddy”、“pal”等 称呼
中美交际中礼 仪的差异
餐桌礼仪
座位安排:中国人习惯按照长幼尊 卑安排座位,美国人则更注重个人 自由和舒适
进餐顺序:中国人习惯先喝汤后吃 饭,美国人则习惯先吃饭后喝汤
的一天”
添加标题
中美交际中时 间观念的差异
时间安排的灵活性
中国人注重人情,时间安排较为灵活,可以临时调整 美国人注重效率,时间安排较为严格,需要提前预约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时间安排以集体利益为重 美国人注重个人主义,时间安排以个人利益为重
对时间的态度和重视程度
中国人注重准时,认为迟到是不礼 貌的行为
热情与冷淡的交往
中国人注重热情好客,喜欢与人交往,注重人际关系 美国人注重个人空间,不喜欢过度热情,注重个人隐私 中国人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分享美食和聊天 美国人更倾向于在公共场所见面,如咖啡馆、餐厅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美国个人主义:强调 个人自由、独立和自 我实现
中国集体主义:强调 集体利益、团结和互 助
语言表达的方式和风格
中式表达:含 蓄、委婉,注 重情感表达和
话语研究课题(语言学领域)

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
2008
青年
殷树林
黑龙江大学
3
汉语结构性话语标记句法-语义互动关系及其英语转换策略研究
2012
一般
张滟
上海海事大学
4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应答性成分语义和话语功能研究
2013
青年
侯瑞芬
5
汉语话语标记系统的认知研究
2013
一般
周明强
浙江外国语学院
6
当代汉语非结构化人际冲突话语研究
2013
话语本体研究(笼统)
序号
项目名称
时间
类别
负责人
工作单位
1
多模态即席话语的语料库分析
2007
一般
张佐成
对外经贸大学
2
话语标记语的社会语用研究
2011
青年
郑群
中科院研究生院
3
网络话语“(不)礼貌性”的理论建构研究
2012
一般
谢朝群
福建师范大学
4
话语理解中他心语境与语义连贯的互动关系研究
2012
一般
杜世洪
一般
纪玉华
厦门大学
4
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与跨文化语用研究
2008
青年
尤泽顺
广外
5
香港回归后的政治话语及其建构模式研究
2010
青年
王加林
华南师范大学
6
基于语料库的中西政治话语比较研究
2012
一般
钱毓芳
浙江传媒学院
7
美国关于恐怖主义的话语策略研究(2001-2011)
2012
一般
高航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官方话语的名词解释

官方话语的名词解释官方话语是指由政府、政府机构或官方媒体发布的言论和表达。
它是一种权威性的语言权力,用于表达政府的政策、立场、指导方针和官方的观点。
在社会生活中,官方话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公众的认识、理解和判断,还对社会秩序、舆论导向和公众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官方话语的目的是传递政府的意图和政策,塑造舆论,维护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因此,官方话语通常是有针对性的,旨在引导公众对特定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通过官方话语,政府可以对公众进行舆论引导,提高政府的形象和信誉度,化解矛盾,稳定社会。
然而,官方话语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它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政府通常会选择发布一些利于自己的信息,有意隐藏或篡改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从而影响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公众对事实真相的误解,甚至产生误导性的认识。
其次,官方话语也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政府或政治权力的变动可能会导致官方话语的改变,甚至发生180度的转变。
这种情况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话语的可信度可能受到质疑。
再者,官方话语也可能受到社会舆论的驱动和影响。
政府通常会根据公众的关注度和舆论压力来调整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这种情况下,官方话语可能会偏向于迎合民意,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官方话语与事实不符,产生不真实的信息和认知。
在当代社会中,官方话语的存在和运用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它是政府行使权力和管理社会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官方话语的局限性和风险。
作为公众,我们应该主动去寻找多角度的信息和观点,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不盲目迷信官方话语,而是通过多源的信息来建立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最后,社会应该倡导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为公众提供不同声音的表达空间和平台。
公众也应有权力和能力对官方话语进行解构和反思。
只有在广泛参与和平等的对话中,我们才能形成更全面、公正和客观的认识,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理性和明智的选择。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一直是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声音和话语权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现实困境,需要破局。
本文将从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入手,探讨如何破局,提升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传播受限。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新闻话语权受制于西方主流媒体的传播渠道和话语霸权,很难在国际舆论上占据主动地位。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带有浓厚的立场和价值观,容易片面或者歪曲中国形象,造成了中国在国际舆论上的被动局面。
二、传播渠道单一。
中国传播国际新闻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受制于一些国际新闻媒体的报道,很难将中国自身的声音传播到国际社会,导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存在偏差或者不足。
三、话语表达受限。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表达受到了语言和文化的限制。
很多报道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语义的变形,导致信息传达的失真,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存在误解。
针对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我们需要破局,提升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打造国际化传播平台。
中国需要加大对国际新闻传播渠道的建设和投入,打造自己的国际化传播平台。
可以通过建设国际新闻卫视、国际新闻频道等媒体平台,扩大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改善国际新闻报道质量。
中国需要加强对国际新闻报道质量的管理和监督,提升报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通过建设国际新闻报道标准和规范,提升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三、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中国需要加大对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力度,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认知和理解,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
四、提升话语表达能力。
中国需要加大对国际新闻话语表达能力的培训和研究,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话语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新闻话语表达大赛、国际新闻话语表达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表达能力。
中美对话王毅发言材料

中美对话王毅发言材料
近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中美对话中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建
设性对话促进合作的重要性。
王毅表示,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重要的责任,应该以建设性的态度开展对话,增进互信,解决分歧,推动合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一些分歧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两
国之间没有合作的空间。
王毅强调,中美两国应该以对话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平等、相互尊重的方式,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寻求共识,推动合作。
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有效地化解分歧,推动合作,实现共赢。
王毅还提到,中美两国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包括经贸、科技、气候变化等。
双方应该加强合作,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同时,中美两国还应该加强在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美对话王毅发言材料表明,中美两国应该以建设性的态度开展对话,增进互信,解决分歧,推动合作。
只有通过对话,才能使中美关系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studies
Discourse: A structured totality resulting from articulationary practice (Laclau and Mouffe, 2001: 105)
CONSTRUCTION OF THE DIALOGIC SPACE
(1)The volume of information It is required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interaction must be quantitively enough; otherwise implication or rumor will come out.
Secondly, the production of the meaning is the dialogue with the past, present and potential utterances to which the speaker responds. Every utterance is a response to a previous word, person, question and context and each utterance presupposes another utterance, past or future.
In the dialogic theory, the struggle to take control of meaning is often emphasized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is seen as heteroglossic (Swann et al. 2004:79). This point of view holds that language communication occurs within a context of multiple social realities or world views – either convergent or divergent (Tang: 2005: 50).
political discourse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nd a kind of interaction.
To establish a shared mea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ed meaning, shared understanding and shared view of reality through mediated and non-mediated, verbal and nonverbal forms of interaction.
COMMUNICATING INTERSUBJECTIVITY: DIALOGIC SPAC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POLITICAL DISCOURSE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Discourse discourse analysis
(2009)7月17日,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众多居民离开家园逃 往外地。当晚杞县城里大有“十室九空”之势。但是,面 对记者采访“为何事件发生一个月政府都不公开信息”时, 杞县县委宣传部部长王清芝却说:“从6月7日凌晨卡源事 故发生开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在第一时间通报了 上级有关部门。上级部门反应也非常迅速,于事发当日上 午就派相关人员前来了解情况,最终上级环境部门认定没 有危险。既然没有危险,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去小题大做, 也不用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公布信息。就好比一个人身体 没有病,那还用得着大喊我没病吗?而且政府自始至终就 没封锁过消息。”面对这样的说法,而中国青年报记者在 杞县金城路采访的一些居民却有不同的看法:“县政府是 关心这事,上级领导也关心这事,难道我们老百姓就不关 心这事了吗?县政府知道没事,上级领导也知道没事,但 我们老百姓就不该知道没事吗?光顾着通报上级了,怎么 就不能及时通知一下百姓呢?” 当地人李强回到了杞县县 城,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出事后政府也不表个态, 直到一个多月后才开了场新闻发布会。你说老百姓能不起 疑心吗?是政府隐瞒真实情况,才导致老百姓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
Every utterance must be regarded as primarily a response to preceding utterances of the given sphere. Each utterance refutes affirms, supplements, and relies upon the others, presupposes them to be known, and somehow takes them into account... Therefore, each kind of utterance is filled with various kinds of responsive reactions to other utterances of the given sphere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Bakhtin 1986: 91)
Articulation: any practice establishing a relation among elements such that their identity is modified as a result of the articulationary practice (Ibid)
In essence, meaning belongs to a word in its position between speakers; that is, meaning is realized only in the process of active, responsive understanding. Meaning does not reside in the word or in the soul of the speaker or in the soul of the listener. Meaning is the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peaker and listener production via material of a particular sound complex. It is like an electric spark that occurs only when two different terminals are hooked together.
Articulationary practice is actually a kind of interaction in the society through the identity or subjectivity is constructed, reconstructed or negotiated.
In this sense,
Meaning resides itself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rlocutors, and thus, a dialogic space exsits between them.
SenderReceiver
Any concrete utterance is a link in the chain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of a particular sphere. The very boundaries of the utterance are determined by a change of speech subjects. Utterances are not indifferent to one another, and are not self-sufficient; they are aware of and mutually reflect one another...
Power & solidarity
Solidarity under this formulation is not a simply a measure of the extent of agreement between social subjectivities, but is a more general measure of the degree of empathy, sympathy or openness of one social position to another. It is possible, therefore, for some degree of solidarity to operate between divergent social position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that they remain open to interaction and negotiation. Thus a media text constructs a sense of its solidarity with various social positions by dint of the degree that it acknowledges those positions or represents itself as open to negotiation with those positions. (White 1998: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