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翻译赏析
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

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引导语:《菩萨蛮》是温庭钧的作品,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其中两首词的诗文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
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懒:句指懒得起来迟:句指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露(一作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赏析前三句都是写环境。
第一句写时间,应该是在后半夜。
第二句写地点,在重帘之后,也就是在闺中。
另外还有“无人语”三字,写环境之静,也点出词中女子孤身一人。
第三句写室内环境,熏炉里麝香已经燃尽(所以才到了“深处”)。
第四句写到人,“卧时留薄妆”,就是说,这女子睡时脸上还留着淡淡的妆。
本来,这是个很美也很幽静的状况,但是透出一股孤寂的情绪来。
下片写女子的思绪。
当年还自惜”,女子在一片寂静中醒来,躺在床上回忆过去,感觉过去的美好都已经不再。
“往事哪堪忆”,往事不堪回首,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是孤身一人,越是回忆过去的美好,越是映衬出现在的孤寂,所以不堪忆。
“花露(落)明月残”,写景,以这种零落的景象暗示女子的遭遇或是思绪。
“锦衾知晓寒”这句意蕴最为丰富,细点说:“晓寒”,不单单是指温度的低,而是说“我一个人孤睡,凌晨所感受到的寒冷”,意思主要是放在“孤睡”上。
《菩萨蛮》(温庭筠)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全文翻译注释赏析菩萨蛮温庭筠系列:关于描写柳树的古诗词菩萨蛮宝函钿雀金㶉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赏析《花间集》收温庭筠的《菩萨蛮》词十四首,都是写女子相思离别之情,这是其中的第十首。
这首词起句写人妆饰之美。
「宝函钿雀金㶉鶒」,可以想像一幅美人晨妆图:一位女子春晨妆梳,打开妆盒,手拈金钗。
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镂金的紫鸳鸯。
次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
「沉香阁上吴山碧」,亦「泰日凝妆上翠楼」之起法。
登上自家的香阁,伊凭栏远望。
江南的绿水青山,十分可爱。
「杨柳」两句承上,写春水之美,仿佛画境。
晓来登高骋望,触目春山春水,视线难收,于是再放眼一望——「杨柳又如丝」,一个「又」字,透露了女子内心的跃动,能传惊叹之神,且见相别之久,相忆之深。
这个「又」字,还使得下一句「驿桥春雨时」,这个本非眼前之景,也能勾粘得紧密无间。
这两句写柳丝拨动女子心弦,使她想起那个春雨潇潇的日子,曾经和情人在驿外桥边折柳送别,依依惜别的情景如在眼前,而此时离人不知在何处。
这就利用时空的交替,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是温词凝炼、深密的典型笔法。
上片的结句回忆驿桥送别,下片接写别后。
「画楼音信断」,说明人去信断。
「芳草江南岸」,抒发了春归人不归的隐痛。
末两句,自伤苦忆之情,无人得知。
「鸾镜与花枝」,以花枝喻人。
美艳如花之人,而独处凄寂,可见其幽怨之深。
「此情谁得知」,千回百转,哀思洋溢。
这个结句是全词感情份量最重的一句,也是全词的 *** 。
这首词由物到景,由景到情,自今忆昔,又由昔至今,看似散乱不连,实则脉络暗通,婉转绵密,情韵悠然,这些正是温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菩萨蛮》翻译及赏析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译文] 我最关心的是呢?-----是黄鹂那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出自] 北宋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译文】依山傍水之处,有几家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茅屋,在草堂前的垂柳下,一个窄衫短帽的老人悠闲地漫步。
一夜春风吹开了仍如去年的红花。
从中午喝酒,一直到月上树梢才醒。
什么事物让我最动情呢?就是那婉转动听的黄鹂的鸣叫声。
赏析:此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
《能改斋漫录》云:“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中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
”全篇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使之如出己口,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叙写自己的闲适与故作放达的情怀。
开首“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
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
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
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似乎采然种安然自适的态度。
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两句闲雅从容,虽然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录而成,但指事类情,贴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着“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因此,即使看似闲适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风声,都会引起这位政治家的敏感与关注,而被赋予某种象征的意义:“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作者醉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但是,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
谢逸《菩萨蛮》翻译及阅读赏析

了。如此复杂的心绪,如此难状之情景,词
人笔下表达得竟是如此轻灵。虽"语不涉己",
已"若不堪忧"。
•
• 这首词巧用比兴与暗示,用语措词空灵多 变。虽然词中袭用了"花间派"词的传统手法, 但风格婉约,自有一番动人魅力。
•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诗中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 情?这种感情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菩萨蛮 (宋) 谢逸
• 菩萨蛮
• (宋) 谢逸
• 暄风迟日春光闹。蒲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 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 添酒面潮。
• 译文:
• 和暖的风,天已经晌午春光正好。葡萄水绿色轻 轻摇动船。两岸草烟低低升起。青山里杜鹃啼叫。
• 刚刚回来愁绪万千无法入睡。浅色颜料映着眉痕 深。对月独酌已久。独自喝着酒面色早已潮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诗中主人公)哪些情感? 3.诗中诗人(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请结合全诗分析。 4.有人说,这首诗歌颂了/批判了……,你怎么看
? 5.有人认为这首诗可以用**来概括,你同意吗?请
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步骤 1.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大致内容。 2.有不懂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推断。 3.根据诗歌中的意象或表现情感的词来确
间由昼入夜的转换,一石二鸟。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
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
这个不眠的春月夜,女主人公独个儿喝
起闷酒来了。"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两句之妙,妙由花影而见月,由醉颜而示闷。
空灵蕴藉,颇有余韵。"花影"由廊外移入"廊
腰",可见女主人公花下对月独酌已久。而喝
《菩萨蛮》原文和译文

《菩萨蛮》原文和译文《菩萨蛮》原文和译文《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①游人: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合:应当。
②垆边人:这里指当垆卖酒的女子。
③皓腕:洁白的手腕。
④须:必定。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韵译>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
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
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评析>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
本词为第二篇,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
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
“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
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
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
然而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
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
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婉约、细腻著称。
其中《菩萨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一段关于爱情的故事,充满了浓厚的禅意和哲理意蕴。
现在,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并进行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楼挂望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作风尘客,不堪闻。
都、城南、野桑葉。
东家、黄鸟栖。
杨柳、陌上、徘徊风雨绿时。
空投、五车、弄堂边砧声。
酒旗风露好,月照霜枝暗。
倚脸向黄昏,宿昔梦书堂。
相约黄昏后,世事两茫茫。
倚栏静听风,斜日草红郎。
温庭筠以精妙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静细腻的画面。
诗中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表现了少年时代清新纯洁的爱情场景;“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楼挂望廊”则展现了中年时代沉静深沉的爱情体验;而“夜作风尘客,不堪闻”的描述,则传达了晚年时期的孤独悲凉之感。
通过不同时期的场景刻画,温庭筠传达了岁月更迭、生命变迁的主题。
接下来,我们用现代汉语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在年少时听着雨声,独自在歌楼上,红烛昏昏罗帐。
在中年时听着雨声,乘坐客船,江楼上挂着望廊。
往昔的王谢堂前的燕子,如今已飞入普通人家。
夜间作为风尘之客,实在无法忍受。
遍地都是野桑叶,城南黄鸟栖。
杨柳在田间的大路旁,在阵风和雨中摇曳。
孤寂地飘落着落日,旁边弄堂边传来梆子声。
酒帆在风中摇曳,风露清爽,月光照耀着霜枝。
靠在黄昏时分,回味旧日梦书之堂。
在约定的黄昏之后,世事如此茫茫。
倚在栏杆上静听风声,斜阳下草色泛红。
通过翻译,我们更好地领略了温庭筠诗歌中的优美意境。
这首《菩萨蛮》以细腻的描写和幽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诗意风采。
对于读者来说,透过这首诗,不仅能够感受到唐代文人的浪漫情怀,还能够体味到生命变迁的无尽哲理。
温庭筠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仍然给人们带来启迪和感悟。
总的来说,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一首传世佳作,他以独特的情感和思考,将岁月沉淀的情怀融入其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苦短、时光易逝的深切思考。
李清照《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译文]哪儿是我的故乡?除非大醉才能把它忘。
[出自]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日薄:形容日气温煦。
沉水:一种香木所制的香,又名沉香。
译文:一觉醒来*凉又孤单,鬓边梅花隔夜已凋残。
早春天气日丽风和。
夹衣上身心情还不错。
哪儿是我的故乡?除非大醉才能把它忘。
等到临睡烧一炷沉水,香烧尽了酒意还没过去。
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
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
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
“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
鬓发上*戴的梅花已经残落。
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
“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
“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
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
“忘”正好表明不能忘。
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
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会想到把它忘掉;惟其回乡无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觉得不如忘却。
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记起。
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不会完结。
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字。
“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
【菩萨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_0

【菩萨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菩萨蛮
陈克菩萨蛮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色蕉卷。
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
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赏析】
这首历来受人推赏的小词,写春晓春眠,题材原属平常,但它造境深细,故能推陈出新。
全词一句一景,像影视镜头的频频切换,故而景物画面在连续转换中显示出随意的跳跃性。
上片描绘了春日庭院的静寂景象。
“绿芜墙”环绕着一座“青苔院”,可见长久无人过问,院里长满青苔,可见人迹罕至。
“芭蕉”茎挺叶肥,高舒异秀,其格韵不俗,且显示着环境的幽深。
即使蝴蝶翩翩,也无轻罗小扇相扑,室中有人,却帘幕低垂。
在双燕呢喃、杨花团舞的迷离恍惚之中,传来“几处簸钱声”,那似乎是从院墙外传来的簸钱为戏的`铜钱碰击声和嬉闹笑语声,犹如一石击水,平添生色,点染出庭院环境的清幽闲寂与词人似睡非睡,亦幻亦真的朦胧梦态。
最后以“春睡”二字画龙点晴,暗示出这一切原来只是淡淡的春梦罢了。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翻译赏析
《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作者为宋朝诗人高观国。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
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
烟明花似绣,且醉旗亭酒。
斜日照花西,归鸦花外啼。
【前言】《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是南宋词人高观国的作品。
词主要反映作者到湖边重温旧梦的思想感情,清新蕴藉是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注释】①玉勒,白玉装饰的马笼头。
②锦障泥,用织锦做成的马鞍垫子。
③游冶,此指男女交游。
④旗亭,酒店。
【赏析】高观国的这首词主要反映作者到湖边重温旧梦的思想感情,清新蕴藉是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春风吹绿湖边草”,也吹醒了他的旧情,唤起了他的记忆。
人的美好感情特别是恋情显得格外有生命力,有时似乎“忘记”了,但不经意间受外界触发又会突然萌发。
当春风吹绿湖边草,自然界的勃勃生机、草色的青绿可爱,最易于激发人的美好情感,而将草色喻离情、喻相思、芳草喻情人又是积淀在人们意识中的特定联想,这样旧情就自然会复活了。
“春光依旧湖边道”,湖边道上,春意盎然。
“依旧”二字,将眼前之春光转换为昔日之春光,引出下二句的回忆中情景。
回忆是那么清晰,美好,他一往情深了。
“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
”这是他回忆起的少年时来到“湖边道”情景。
玉勒锦鞍烘托出马的骄贵、人的精神。
少年的他跨上这样的宝马漫游在春风骀荡的湖边,那是多么的风流,多么的令人向往。
自然,那次游冶定有难忘的情遇。
下片
继续写对那次游冶的追忆与回味。
“烟明花似绣,且醉旗亭酒。
”早春湖畔阳光明媚,岸上的红花象是绣在轻绡上似的,多么艳丽。
“烟明花似绣”,写景真切。
这个“花似绣”也许还联想到那绣罗裳的意中人。
“且醉旗亭酒”,聊且到这酒店中以求一醉。
此时他当有茫然若失之感,有意借酒驱遣那撩人的思绪。
“斜日照花西,归鸦花外啼。
”他在旗亭里沉入了久长的回忆,直到归鸦啼鸣才将他从沉思中唤醒,此时已是夕阳西下了。
“烟明”句明为晨景,到“斜日”时间跨度相当大。
他“醉”前看到的是“花似绣”,醒来又是“花西”、“花外”,满眼是花,人在花丛之中。
这么多“花”,显然是他潜意识的升华,朵朵花都会联想起“她”。
这里边,也许还重温了相遇后的情事。
玩味“归鸦花外啼”,则日暮乌鸦归来在前人诗中不少有象征男女欢会的意思,如梁萧纲《乌栖曲》:“倡家高树乌欲栖,罗帷翠被任君低。
”李白《杨叛儿》:“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这种联想虚无缥缈,写得很含蓄,全篇景色又写得那么美,还是给人以美感的。
近人吴梅说:“大抵南宋以来,如放翁、如于湖则学东坡,如龙川、如龙洲则学稼轩。
至蒲江、宾王(即高观国)辈,以江湖叫嚣之习,非倚声家所宜,遂瓣香周、秦(按指周邦彦、秦观),而词境亦闲适矣。
”(《词学通论》)高观国《竹屋痴语》一些小令以写景抒情见长,文字简洁,耐人寻味,正是周、秦的风格。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