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电荷与电流(第1课时)

合集下载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电荷与电流一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电荷与电流一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电荷与电流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掌握电流的形成原因,理解电流的方向。

3.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流的形成原因。

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静电现象?谁能举例说明?(2)引导学生回顾静电现象,为学习电荷和电流打下基础。

2.学习电荷的基本概念(1)讲解电荷的概念: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介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学习电流的形成原因(1)讲解电流的概念: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的形成过程。

4.课堂实验(1)实验一: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实验步骤:a.准备两个轻质小球,分别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接触小球。

b.观察两个小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c.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2)实验二:观察电流的形成。

实验步骤:a.准备一个电路,包括电源、导线和灯泡。

b.闭合电路,观察灯泡的亮暗。

c.断开电路,观察灯泡的亮暗。

d.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电流的形成原因。

5.课堂小结(2)强调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电流的方向。

6.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关于电荷和电流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电荷和电流的基本概念,了解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流的形成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课堂讲解可能过于枯燥,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补充:1.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时,可以设计如下对话: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磁铁有南极和北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那电荷之间会有怎样的规律呢?生:我们猜想可能也会像磁铁一样。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4.1 电荷与电流 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4.1 电荷与电流  教案

电荷与电流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2.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感知生活中的现象,增强科学兴趣教学重难点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用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摩擦起电的形成原理课前准备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小纸屑,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摩擦起电思考:你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你怎么知道物体带电?实验:用玻璃棒摩擦丝绸后,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玻璃棒能吸引小纸屑,说明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会使物体带上电荷。

问题:为什么摩擦之前物体不能吸引纸屑?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带正电荷,一种带负电荷。

通常情况下,带电量相等,所以相互抵消。

为什么摩擦以后物体能吸引纸屑?摩擦是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质得到电子带负电,物质失去电子带正电。

这些物体所带电荷不能定向移动叫静电。

同步尝试1.自然界中只有_____种电荷。

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_____上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_____上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2.请你从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材料:两根塑料吸管(提示: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荷),毛皮,玻璃棒,丝绸,塑料轨道。

探究(1)提出问题:两种电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建立假设: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实验设计,进行实验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用_____摩擦_____(使物体带正电),另一位用_____摩擦_____(使物体带负电),同时将两者放在轨道上比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已知的知识之上,该实验在小学教学中已经涉及。

较接近的位置,两者之间_____;2.两位同学都用_____摩擦_____(使物体都带负电),同时将两物体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两者之间_____;3.如果两个物体都带正电,那么同时将两者放在轨道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两者之间_____;结论:同种电荷__________;异种电荷__________。

浙教八上科学4.1电荷与电流 课件

浙教八上科学4.1电荷与电流 课件

新知讲解
梳头发时,头发被木 梳“吸起来”
摩擦过得气球可以使水 流变弯
新知讲解
阅读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强烈的积雨云中。积雨 云顶部一 般 较 高, 可 到 达 对 流层的顶部, 云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空气对流等原因,使云 带电荷。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 为主。当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放电,这 就是我们常见的雷电现象。当积雨云较低时,会 在云、地之间放电。在雷电放电的地点会出现强 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电闪雷鸣。
新知讲解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实验 (1) 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 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 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 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 2个泡沫塑料小球后,2个小球 吸引 。
+- 开始
新知讲解
(2) 两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 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 2个小球 后,2个小球 排斥 。
课堂练习
1、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 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是因为梳子和头发摩擦 时分别带上 异种 电荷,互相 吸引 的缘故。
课堂练习
2、下列现象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D ) A.在干燥的天气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叭声 B.用干净的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 C.化纤衣服穿在身上特别爱吸附灰尘 D.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飘落
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
互吸引。
教学板书
丝绸摩擦的玻璃棒 毛皮摩擦的橡胶棒 电荷间相互作用关系
正电 负电
发生了电子的转移
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排斥 吸引
电荷与电流(一)
浙教版 初中

4.1 电荷与电流 1—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共21张PPT)

4.1 电荷与电流 1—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共21张PPT)

为什么带电的物体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带电体能使靠近它的非 带电体内部的电荷重新 分布。
非带电体靠近带电体一 端出现异种电荷,从而 与带电体相互吸引。
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静电
摩擦起电的电不流动,称为静电。
静电可以应用在静电复印、静电喷漆、静电 除尘、以及激光打印等设备上。
接地线释放静电防止爆炸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放电 现象,一般产生于对流强烈的 积雨云中。积雨云顶部一般较 高,可到达对流层顶部,云层 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空气对流等原因,使云带电荷。 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当电荷 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雷 电现象。当积雨云较低时,会在云、地之间放电。一 个中等强度雷电的功率可达 1千万瓦,相当于一座核 电站的发电能力。在雷电放电的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 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电闪雷鸣。
➢ 在放电视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尘和油污, 形成一层尘埃的薄膜,降低图像的清晰度和亮度;
➢ 在混纺衣服上常见而又不易拍掉的灰尘,也是静电 捣的鬼。
② 静电产生火花
油罐车为什么拖着一根“尾巴”(接地线 )?
运送汽油的汽车在行驶时,里面的汽油不断与油槽 壁碰撞发生摩擦,使油槽带电,而汽车轮胎是橡胶 不导电,油槽带的电荷不能通过它传到地下,会在 油槽里越聚越多,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产 生电火花,使极易燃烧的汽油发生燃烧爆炸。
静电除尘
静电喷漆
静电的弊端
① 带电体的互相作用
➢ 在飞机机体与空气、水气、灰尘等微粒摩擦时会使 飞机带电,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严重干扰飞机无 线电设备的正常工作;
➢ 在印刷厂,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合在一起, 难以分开,给印刷带来麻烦;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上4.1《电荷与电流》(共28张PPT)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上4.1《电荷与电流》(共28张PPT)
④导线的作用是用来传输电能的
探究:灯为什么不亮
猜测与假设:
可能是灯泡坏了; 可能是导线断了; 可能是开关接触不良;
……
开路
探究:灯为什么不亮
短路
短路: 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 相连的电路。
一点注意: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 直接连在一起!否则会烧坏电池,甚至会发 生危险。
小结:电路三种状态的比较
第一节 电荷与电流
任务一: 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
你们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各小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器材让一个灯
亮起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比较快!
开关闭合,电路中就会有电流,这样的电路叫 做通路,也叫闭合电路。
说一说:你能说说你的电路
中用到了哪些器材吗?这些 器材分别有什么功能呢?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21/8/112021/8/11Wednesday, August 11, 2021
分析
教室里的灯是怎样连接的? 家用电器的连接方式?
通路
有正常的电流
开路
电路中没有电流
短路
电路中存在危险的电流, 要损坏导线和电源
任务二: 画电路(实物) 观察让小灯泡发光的电路并把它画下来。
识记元件的“实物—符号” 图表,比比看谁记得快。
常见电路元件符号
你有疑问吗?
任务三: 画电路(电子元件) 把小灯泡发光的电路用电子元件符号画下来。
画电路图: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112021/8/112021/8/118/11/2021 8:53:57 PM

《第四章第1节电荷与电流》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1节电荷与电流》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电荷与电流》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电荷与电流”。

在初中科学课程中,这一主题属于电学的基础知识,是理解电路、电磁现象等后续电学知识的基础。

本课时将重点介绍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的种类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学习目标1. 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知道电荷的种类(正电荷、负电荷)。

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初步理解电流的形成及其方向。

4. 通过实验活动,观察电流的形成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评价任务1. 问答评价: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电荷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记录,评价学生对电流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

3. 作业评价:通过布置相关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干燥天气脱衣时的电击感)引出电荷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基本概念、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利用图表、实物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 实验演示:进行电流形成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电流的形成过程。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确保学生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

4. 学生操作: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指导和帮助。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观察结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课堂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课时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复习本课时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报告等。

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要总结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并提改进措施。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学生反思:学生要反思自己在本次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寻求改进方法。

浙教版八上科学 4.1 电荷与电流 课件

浙教版八上科学 4.1 电荷与电流 课件

随堂练习
3、下列关于电流和电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开关是控制电路通断的装置 B.用电器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C.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也能形成电流 D.电流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的方向流动
随堂练习
4、共享单车在车筐底部覆盖着太阳能发电板(如图所示),通过
阳光给里面的蓄电池充电,从而为GPS和通信模块供电。此吋在太
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出,流向电源的正极。因此,电子运动的方向 与我们规定的电流方向恰好相反。
(点击图片播放)
活动:
(1) 将干电池、小灯泡、开关和导线按图所示连接。闭合或 断开开关,体验如何控制电路。
开关闭合时,灯亮;开关断开时,灯灭。
+ - 开关的作用:控制电路的通或断。
电流方向
(2) 电源的左端为正极,请你说出电流的详细路径。 电流的方向:电源的正极流出,经过导线、
有电流通过灯,灯工作(发光)。
新知讲解
(2)开路(断路): 某处断开的电路,称为开路。 如,开关断开时形成开路,电路中没有电流,用电器不能工作。
此处电路断开
没电流,灯不工作(不发光)。
活动:
如图 4-13,用导线将一节干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用 手摸一下导线,导线是否发热?
导线发明显很快发热。
注:该实验不能在其他电源上模仿。有危险!
移动电源
新知讲解
二、电流
1、电流的形成: 接入电路中的电源,能使导体内部的电荷产生定向运动,形成
持续不断的电流。 (1)金属内部电流的形成:
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没有接入电源,自由电子无规则运动。
接入电源,自由电子定向移动。
新知讲解
(2)溶液内部电流的形成: 食盐等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正、负离子同时相向移动,形

八年级科学上册4_1电荷与电流教案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4_1电荷与电流教案新版浙教版

课题:4.1电路图教学目标:一、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现象二、明白电路的大体组成,并明白得每一个元件的大体作用。

3、会画电路符号,能用电路符号画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

4、明白用开关操纵电路的方式。

重点难点:一、电路的大体组成、明白得各元件的作用二、判定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和不同的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3、电路图的连接方式(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4、电路图的画法(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进程:【引入】现代社会是一个电气化社会。

在生活中,电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电在你的家中有哪些用途呢?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地址要用电?电从哪里来,你明白吗?--家庭和工厂用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远距离输送过来的。

各类电池(熟悉各类电池:干电池、锂电池、铅蓄电池等)可供各类小电器用电。

一、电路【设问】电灯什么缘故会发光?如何才能使电灯发光呢?【实验】图4-3小灯泡发光实验: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

前后取走电路中任一元件,观看小灯泡是不是还能继续发光。

将小灯泡换成电铃,重复上面的实验。

【试探】通过观看实验,让同窗试探一个正确的电路都是由哪几部份组成的?一、电路的组成:①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途径叫做电路。

说明:一个正确的电路,不管何等复杂,也不管何等简单,都是由这几部份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一部份,电路都可不能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

②各部份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源的作用: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动身,回到电源的负极。

导线的作用: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的作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

在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开关的作用:操纵电路通、断。

【拓展】从能量的角度看,在电路中,电源的作用是提供持续电能的;用电器的作用是消耗电能;导线的作用是输送电能;开关的作用是操纵电能有无的。

二、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继续适才实验演示,咱们能够发觉,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 电荷与电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产与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
2、 知道电荷间的排斥与吸引作用。
3、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原因,电荷间的排斥与吸引作用。
教学难点:起电的原因。
教学过程:
引入:干燥的冬季,你会发现有些衣物之间会发生吸附现象;薄膜保鲜袋也很容易吸附在一起。这
是什么原因?
一、摩擦起电。
学生活动:用塑料笔(或尺)与头发摩擦,然后去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塑料笔(或尺)吸引轻小的纸屑。
教师活动:用干净的丝绸或化纤布料与玻璃棒摩擦后, 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
玻璃棒会吸引轻小的纸屑。这是什么原因?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带电了。
小结:一个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这个物体带上“电”或带上了电荷。
设凝:摩擦为什么会物体带上“电”或带上了电荷?
观察原子结构:说明原子中的正负电荷是质子与电子。
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正负电荷数相等。原来,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
一种是质子,带正电, 另一种是电子,带负电。
为什么物体没有呈现带电现象?
因为通常情况下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
体没有呈现带电性。
正电荷数量=负电荷数量,电子在外层比较 “自由”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跑动”。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为什么带了电?
观察图片,失去电子带上正电荷,得到电子带上负电荷。物体之间的
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
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
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这种聚集于物体上的电荷叫做静电。


现象

电子转移
得电子
负电


失电子
正电

作用规
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

异种电荷相互吸

吸引轻小物体
本质

思考:1、摩擦起电_________创造了电荷,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丝绸或化纤布料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失去电子而带上___________,丝绸得到电子带上
__________
3、丝绸或化纤布料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失去电子而带上___________,丝绸得到电子带上
__________。实质是什么?
4、橡胶棒与毛皮摩擦:电子由毛皮转移到橡胶棒,毛皮带______,橡胶棒带_______
5、生活中有哪些静电现象?静电有哪些危害?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活动: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
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 2个泡沫塑料小球后,2个
小球______
2.两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__________。
3.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__________。
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讨论:1、如果两小球相互吸引,则两小球的带电情况有几种可能?
2、如果两小球相互排斥,则两小球的带电情况有几种可能?
小结与板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