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相关知识 _1

合集下载

《回乡偶书》原文及译文

《回乡偶书》原文及译文

《回乡偶书》原文及译文《回乡偶书》原文及译文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乡偶书》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乡偶书》原文:贺知章〔唐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回乡偶书》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回乡偶书》的情感

《回乡偶书》的情感

《回乡偶书》的情感
《回乡偶书》表达了诗人贺知章回到故乡的感怀和思乡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写离家的早年和回乡的晚年,展现了岁月变迁和时光流转的感慨。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情感理解:
首先,诗人通过“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他年轻时因为某种原因离开故乡,经历了风雨沧桑。

这一经历使得他在晚年回到故乡时,发现“乡音无改鬓毛衰”,形容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衰老。

鬓毛斑白的描写反映了岁月在他身上的痕迹,让人感受到光阴的不可逆转。

其次,诗中表达了诗人与故乡的断裂感。

回到故乡的他发现“儿童相见不相识”,孩童们对他的陌生使他感到疏离。

这种断裂感强烈地表达了时间的冲击和家乡的变迁,也让人联想到生命旅程中亲情和乡愁的曲折。

最后,诗人通过孩童的问题“笑问客从何处来”巧妙地传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

孩童的单纯问询中蕴含着对远方故乡的好奇和对远道而来客人的善意。

这种情感既体现了家乡孩童纯真的好奇心,也勾勒出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时光流转、生命变迁和家乡乡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贺知章对故乡的深沉怀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这是一首充满了离愁别绪、时光沉淀的感怀之作。

《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下面为大家带来《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前言】《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一:(shuai)衰落;衰退。

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2通“缞”。

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

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回乡偶书》全诗

《回乡偶书》全诗

《回乡偶书》全诗【原诗】: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ī):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3】(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贺知章简介与生平。

【朗读节奏划分】: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翻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翻译二】: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简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回乡偶书幼儿教案

回乡偶书幼儿教案

回乡偶书幼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回乡偶书的教学,让幼儿了解并熟悉乡村风景、农田劳动和农耕文化,培养幼儿关注农村发展的意识。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幼儿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及对劳动者的感恩之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学科与学科能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绘画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全面发展幼儿的潜能。

二、教学主要内容:1. 乡村风景2. 农田劳动3. 农耕文化三、教学重点:通过回乡偶书的教学,让幼儿了解农村的风景、学习农田劳动的基本知识、认识农耕文化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1)播放乡村音乐,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2. 导入新课(1)观察乡村风景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图片中的元素,如天空、农田、山川等;(2)通过问题引导幼儿了解农田劳动,如播种、施肥、收割等;(3)播放农耕文化视频,让幼儿了解农耕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3. 播放故事动画(1)播放回乡偶书的动画,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2)通过观看动画,引导幼儿了解主人公回乡的故事情节,以及他对乡村风景、农田劳动和农耕文化的思考和体验。

4. 讨论与互动(1)引导幼儿就动画中的场景和情节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2)组织开展小组讨论,让幼儿合作交流,互相倾听和尊重对方的意见;(3)教师加入讨论,给予正面的引导和鼓励。

5. 制作回乡偶书(1)准备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2)给幼儿演示如何制作回乡偶书,引导幼儿按照动画中的情节和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3)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表达,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

6. 展示与分享(1)让幼儿将制作完成的回乡偶书进行展示;(2)引导幼儿向同伴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3)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鼓励幼儿继续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幼儿参观农田,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农田劳动的过程和农民的辛勤劳动;2. 组织幼儿体验农田劳动,如种植小白菜、耕种土地等;3. 邀请农民或农耕文化专家来班级讲座,让幼儿听取他们讲述农田劳动和农耕文化的故事和经验。

回乡偶书意思全解

回乡偶书意思全解

回乡偶书意思全解【原文】回乡偶书贺知章〔唐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经很久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贺知章《回乡偶书》相关知识点

贺知章《回乡偶书》相关知识点

贺知章《回乡偶书》相关知识点以下是贺知章《回乡偶书》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如下:一、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翻译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三、注释1. 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 少小离家:指诗人少年时离开家乡。

3.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4. 乡音:家乡的口音。

5.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6.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7. 衰(cui):现指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8. 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9.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10.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四、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人年轻时离开家乡,直到年老才回来。

岁月流逝,人生易老,此时的诗人已有“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变化。

他用“乡音无改”来表明自己没有忘记故乡,而“鬓毛衰”则表明自己已经衰老。

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回到家乡时的情景。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两句话写出了家乡儿童的天真无邪,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无奈和感伤。

诗人离开家乡太久,以至于连小孩子都不认识他了,只好被当作客人盘问。

这种情景让人感到有些悲凉,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整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同时,通过对比自己离家前后的变化,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五、相关考点1.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久客伤老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句诗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乡音无改”和“鬓毛衰”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原诗】: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ī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3】(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作者简介】:贺知章简介与生平。

【朗读节奏划分】: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翻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翻译二】: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简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乡偶书》相关知识《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

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

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灰雀》教学实录同学们,我们在上二年级的时候学过《诚实的孩子》一课,知道了男孩列宁是诚实的好孩子。

这节课我们学习《灰雀》,看看这篇课文讲了关于列宁什么样的故事,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有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二年级的时候学过《诚实的孩子》一课,知道了男孩列宁是诚实的好孩子。

这节课我们学习《灰雀》,看看这篇课文讲了关于列宁什么样的故事,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有收获。

师播放影碟,生用心观看。

师:(出示画有三只美丽的灰雀的挂图)通过观看影碟和挂图,灰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我看到有两只灰雀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特别好看!生:通过刚才看碟片,我知道了灰雀像其它可爱的小鸟一样,可以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师:(出示小黑板)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小黑板上的练习要求:读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句子: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生自由放开声音读句子,并思索用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生:如果没有欢蹦乱跳这个词语,句子只能告诉我们灰雀站在枝头唱歌,但我们却不知道它们是怎样唱歌的。

生:如果没有非常一词,可以看出只是一般的喜爱。

师:同学们说的可真有道理。

灰雀是那么的活泼可爱,以至于列宁非常喜爱。

(师板书。

)请同学们放开声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划出列宁喜爱灰雀的词句并说明你的理解。

生:它们在枝头喜爱是写列宁非常喜爱灰雀的句子。

因为欢蹦乱跳一词写出了灰雀的可爱,唱歌一词是介绍灰雀鸣声清脆、好听,非常惹人喜爱表明人们都喜爱灰雀,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生:列宁每次谷粒表明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每次都要表明列宁只要走到白桦树下,就会看这三只灰雀。

如果他不喜爱灰雀,就不会专门看这三只灰雀。

仰望是指抬头望(作动作),而列宁长时间仰望三只灰雀会使脖子发酸的,可以看出他喜爱灰雀;列宁经常给灰雀带吃的,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喜爱灰雀,否则,他就不会经常给灰雀好吃的。

生:在他周围找到一句中通过找遍一词可以看出列宁喜爱灰雀。

因为列宁把公园的每一个细小的角落都看过了,他若不喜爱灰雀就不会那么细心地找了。

生:这时灰雀吗?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只要列宁碰到一个人就问那人是否见到那只灰雀,可见他想尽快找到那只灰雀。

生:列宁说它怕冷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通过这句话,我可以体会到列宁害怕灰雀出事。

生:定然宁自言自语回来了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若他不喜爱灰雀就不会对灰雀说话,还问它昨天去哪儿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有道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疑问吗?生:(面带愁容)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去哪儿了?生:(自信地说)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被小男孩逮住了。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师:既然大部分同学都认为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被小男孩逮住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找出有关词句并加以说明。

(生找到词句后,四人小组加以讨论。

)生:男孩说没看见这句话中小男孩说了两次没看见,我觉得小男孩说话结结巴巴的。

即然他没逮灰雀就可以直接说,为什么要结巴?我觉得他心虚。

生:那个男孩不敢讲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知道灰雀没有死,那么,他也肯定知道灰雀去哪儿了,而文中介绍他不敢讲,毫无疑问,灰雀肯定是被他逮着了。

生:男孩看看列宁活着这句话里,会飞回来的用了两次,可以看出小男孩说话非常肯定。

我想,当他看到灰雀失踪后列宁那么着急,他不忍心让列宁难过,就告诉他真话──它还活着,希望列宁不必再担心。

生:它一定会飞回来的一句是小男孩坚定地说着。

小男孩决心把灰雀放回大自然中。

他发现列宁非常喜爱灰雀,被列宁的所作所为感动了。

况且,他看到那两只胸铺粉红的灰雀在树林里飞来飞去,好像在焦急地找它们的同伴,所以,小男孩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

生: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又在枝头唱歌了,小男孩应该高兴才对,而他却低着头。

我想,是小男孩逮了灰雀,而他被列宁爱鸟的言行所感动,所以他把灰雀放了回来;但他仍为自己逮鸟的事而感到后悔,所以才会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师:你们可真是有心的好学生!老师也知道了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是被小男孩逮住的。

(出示小黑板)说一说小男孩在说下面的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上讲台加表情、动作把小男孩当时的表现再现出来。

生:小男孩心里想:我太喜欢灰雀了,所以才把灰雀逮回了家,我还是把他骗走吧,可老师教育我不应该说谎话,怎么办?生表演时一边摆手一边摇头,并结结巴巴地说话,还直往后退。

生:小男孩心里想:列宁是那么着急地找那只灰雀,而那只灰雀却被我逮回家,我告诉他灰雀还活着,别让他太担心了。

生:小男孩心里想:看这两只灰雀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而在我家的那只灰雀却孤零零地呆在笼子里,太可怜了!我还是把它放回来吧。

生:小男孩心里想:灰雀呆在笼子里就会想同伴,同伴一定也非常想念它。

我还是把它放回来,让它们团聚吧!生:小男孩心里想:我从来没养过灰雀,假如灰雀跟着我吃不好、喝不好,很可能就会死去,那多可怜呀!我还是把它放回大自然中,让它自由地生活吧!生:小男孩心里想:列宁是那么喜爱灰雀,他喜爱灰雀表现在希望灰雀自由自在地、幸福地生活,而我却把灰雀逮进笼子里,让我一个人观赏,我真是太自私了!我应该让它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使它健康地成长。

我一定要把它放回来。

(生表演时态度坚定。

)师: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虽然小男孩逮了灰雀,但小男孩实际上也是非常喜爱(师板书)灰雀的。

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其他同学有疑问可以提出来。

生:为什么文中说列宁已经知道小男孩是诚实(师板书)的?生:小男孩放回灰雀,并且在列宁面前低着头。

他有错就改,是诚实的孩子。

(同学们表示赞同。

)师: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生:一开始列宁就知道是小男孩逮了灰雀,他为什么不直接向小男孩要灰雀?生:(师辅助)列宁是用自己爱灰雀的言行慢慢地感化小男孩,使小男孩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师板书)。

其实,列宁也是非常喜爱小男孩的。

师:(肯定地、赞扬地)同学们分析得可真透彻呀!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生谈收获,略。

)【评析】本节课教学设计巧妙,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及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如课堂上教师一边听,一边偶尔画龙点晴地插说一两句评话,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进行交流。

2、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本节课教学拓展了学生的心理空间,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智力潜能。

3、做到了两个根本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而教师则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导。

同时,教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评价,以轻松的话语、期待的眼神、亲切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创造了师生合作、平等对话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4、指导学生读能体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自由读、小组内合作读、个别学生示范读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将读落到实处,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物的心灵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