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相关概念方法汇总
生产率的定义

生产率的定义生产率的定义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服务量与所耗费的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等)之比,是衡量一个企业或国家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生产率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或国家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一、生产率的计算方法1. 单位时间生产量法: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服务量与所耗费的资源之比,如每小时生产100个产品,每个产品需要耗费1元人力成本,则单位时间内人均生产率为100÷1=100。
2. 单位资源消耗量法:单位资源消耗量与所能够获得的总产品数量或服务量之比,如每小时需要消耗2元人力成本才能够生产100个产品,则单位资源消耗量为2÷100=0.02。
3. 边际贡献法:边际贡献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减去该产品所需要的变动成本,边际贡献越高则说明该企业或国家在利润上越有优势。
例如,某企业每增加一个产品可以带来10元收益,但同时需要增加5元变动成本,则其边际贡献为10-5=5元。
二、生产率的影响因素1. 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影响生产率的重要因素,高技术水平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提高生产率。
2. 资源投入:资源投入是决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充足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或国家的生产效益。
3. 经营管理:良好的经营管理可以提高企业或国家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如科学的组织管理、合理的人员配置、优化的流程设计等都可以提高生产率。
4.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决定企业或国家是否需要增加生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市场需求旺盛,则需要增加生产量来满足市场需求。
三、生产率与经济效益1. 生产率与利润:高生产率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提高利润。
例如,某企业每小时需要消耗2元人力成本才能够生产100个产品,则每个产品成本为0.02元,如果该企业能够通过技术改进等方式提高每小时所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到200个,则每个产品成本为0.01元,利润率就会提高。
2. 生产率与竞争力:高生产率可以提高企业或国家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
生产率

生产率生产率是一个广泛讨论的主题,在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产率涉及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在给定时间和能力下所完成的工作量。
提高生产率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如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生产率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高生产力。
首先,让我们来定义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
这包括各种领域,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生产率的计算通常以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来衡量,即产出除以投入。
例如,如果一家工厂在一小时内生产了100个产品,并且使用了10名工人和500台机器,则该工厂的生产率为100个产品/(10名工人+500台机器)= 0.18个产品/资源。
生产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
高素质和熟练的工人能够更高效地完成任务,提高生产率。
其次是资本投入。
充足的资本投入可以提高设备和技术的品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是创新和技术进步。
新的技术和创新能够改进生产流程,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第四是组织和管理。
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可以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浪费和延误,从而提高生产率。
为了提高生产率,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是提高劳动力素质。
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使他们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其次是加强资本投入。
增加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第三是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
政府和企业可以提供资金和支持,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第四是改进组织和管理。
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改善沟通和协调,可以提高生产率。
此外,提高生产率还可以通过加强合作与协作来实现。
团队合作和协同工作可以提高效率和减少冗余。
另外,培养良好的工作文化和氛围也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激励和奖励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在改善生产力方面,每个人都可以为之做出贡献。
个人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同时,保持身体健康也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可以增加能量和专注力,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生产率计算公式

企业生产率计算公式
生产率=产出数量/投入资源数量
其中,“产出数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投入资源数量”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数量。
1.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名劳动者所生产产品的数量。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是:
劳动生产率=产出数量/使用的劳动者数量
2.资本生产率:
资本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使用的资本所产生的产品数量。
资本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是:
资本生产率=产出数量/使用的资本数量
3.能源生产率:
能源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使用的能源所产生的产品数量。
能源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是:
能源生产率=产出数量/使用的能源数量
4.原材料生产率:
原材料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使用的原材料所产生的产品数量。
原材料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是:
原材料生产率=产出数量/使用的原材料数量
5.综合生产率:
综合生产率是指综合考虑劳动、资本、能源和原材料等各种资源因素后的生产率。
综合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是:
综合生产率=产出数量/(使用的劳动者数量+使用的资本数量+使用的能源数量+使用的原材料数量)
企业可以通过计算生产率来评估自身的生产效率,找出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提高生产率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并提升竞争力。
生产率

1、劳动生产率:指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从事劳动的效率,即活劳动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2种算法:(1)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算法: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销售额/销售人数(2)劳动生产率的逆算法: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劳动生产率=生产时间/产品的数量说明:直(接)算法的数值越大,即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逆算法结果越小,说明生产一个产品所消耗的工时越少,当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2、工时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工时)/工作工时*100%=实际工作工时/工作工时*100%3、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4、设备利用率=全部设备实际工作时数/设备工作总能力(时数))*100%劳动组织工种工种是指按生产操作的技术内容划分的工作种类。
工种划分是随着劳动分工而产生、生产技术提高而发展的。
工种划分越精细,劳动者操作熟练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就越快,但重复操作的单调乏味性也越强。
随着现代科学和智能化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的要求,工种划分将向“综合”的方向发展。
工艺工艺是指利用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的外部形状、尺寸大小、成份性质、空间位置或表面状况等,使之变为预期产品的各种加工方法和加工技术的统称。
工序工序又称“作业”。
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同一个(或几个)劳动对象进行劳动加工,以完成生产过程一个部分的生产性活动,是组成生产过程的基本环节、最小单元。
如果劳动对象不移动,固定在工作地上,而由不同的工人顺序对它进行加工,则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这个工地上连续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一道工序。
当一件或一批相同的劳动对象,顺序地经过许多工作地,在每一工作地内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一道工序。
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固定”,即固定的工人、固定的地点和固定的劳动对象。
职位职位是指工作人员所承担的职务和责任的集合体,即任职人的职务行为和所赋有的相应权力,表明应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等。
生产率(1)

生产率计算公式
▪ 静态生产率 :某一时期内的生产率
生产率(1)
▪ 动态生产率:两个不同时期生产率的比值
生产率(1)
生产率测定的示例
一个5人作业小组,在一个月内生产了500个单位量的产品,所花 费的劳力为880个单位(这里采用的单位是小时:5人*22日*8小时 =880人•时/月)。 (1)试计算该作业小组每个小时的生产率? (a)第1个月内每个小时的生产率为——单生产要素的静态生产率
❖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提高生产率是增加工资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提高生产率可以缓和通货膨胀。 ❖提高生产率可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国际贸易
平衡。 ❖提高生产率对就业和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生产率与质量是同步发展的关系。
生产率(1)
生产率管理
▪ 生产率管理的定义
▪ 簡單地說﹕即測定結果與某一標准值相比較。
生产率(1)
生产率的分类
▪ 按生产要素的种类分:单一考察某一种生产要素,用其
投入量做分母所得到的生产率称为该要素生产率。如:
❖ 劳动生产率——用劳动工时作为总投入 ❖ 资本生产率——用折旧费或者固定资产帐面值作为分母 ❖ 原材料生产率——以投入原材料的数量(如重量)或价值作分母 ❖ 能源生产率——用能源单项要素作为投入(通常以KW为单位) ❖ 直接劳动成本生产率——用直接劳动总成本作为资源投入 ❖ 总成本生产率——将所有要素的成本总计作为投入 ❖ 外汇生产率——投入要素成本中只考虑所需的外汇一项
❖ 动态生产率——测量期的静态生产率除以基准期(以前某个时期) 所得的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率的变化(相对生产率) 。大 于1即表明生产率提高了。
生产率(1)
▪ 无论静态生产率还是动态生产率均可计算单要素、多要素、
第8章 生产率理论、测算方法

生产率理论、测算方法利用生产函数分解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率,称为生产函数法。
知道部门或企业的具体生产函数,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劳动和资本并不是同质的,再生产函数法中,并不能明确告诉,只是一个笼统的量。
第1节生产率概念及研究进展1.1 生产率概念生产率属于经济概念范畴,最简单的定义是单位投入的产出效率。
如果引申,概念非常复杂。
从学科角度分析,经济学的生产率与其它学科不同,例如:物理学中效率是指消耗在物理过程总能量的有效能量的比重,是属性相同的两个物理量之比,生产率无量纲。
但在经济学中,生产率计算的投入和产出可能是属性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量,例如劳动生产率是人时产出量。
从内容上分析,生产率可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多要素生存率(Multi-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MFP),前者又称部分生产率,劳动、资本、中间投入、设备等的生产率都属于此类。
美国经济学家E.Denison认为,某种生产要素的单位投入引起的经济增长就是它的部分生产率。
多要素生产率又称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它全面反映了技术和效益水平。
经济增长可归结为各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要素通过生产提供服务,进而影响产出的增长。
从层次角度分析,生产率可分成总量、行业及企业生产率,它们分别对应于宏观、中观和微观生产率研究。
不同层次的生产率测量在范围上存在差异。
从行业角度分析,生产率可以是制造业、服务业或其它行业的,不同行业产出、投入的测度不同,生产率也不同。
例如:制造业产出大多采用价值计算,服务业产出有时采用实物量计算。
从比较方式分析,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
横向可以是企业间、行业间或国家间的比较,纵向比较可以是同一企业、行业或国家按时间顺序实施的比较。
从估算方法分析。
生产率的计算方法主要又计量经济学方法及指数法。
在实际应用中,生产率测算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测算劳动生产率,可在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不同行业、统一行业不同方法上展开。
生产率相关概念方法汇总

生产率相关概念方法汇总
一、生产率概念
生产率是衡量生产系统运行效率的指标,它反映出资源的使用效率,是评价及分析一个生产系统运行状态的基本指标。
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生产率=产出总量/投入总量/时间,它有多种表示方法,可以是比率形式表示,也可用数量形式表示。
二、生产率计算方法
1、按量计算法:根据生产的产品单位的数量,通过计算出生产率的数值;
2、按时间计算法:根据生产一段时期内,所奉行的产品数量,通过计算出生产率的数值;
3、按物质计算法:根据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数量,通过计算出生产率的数值;
4、按能耗计算法:根据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能源数量,通过计算出生产率的数值;
5、按劳动计算法:根据生产过程中,所招聘的员工数量,通过计算出生产率的数值。
三、生产率提高方法
1、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科学配置劳动力,合理安排工作,提高劳动力的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2、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物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合理调配物资,优化运输管理;
3、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完善技术研发,科学管理生产。
生产率及生产效率的定义及计算方

生产率及生产效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生产效率讲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实际产出与标准产出的比率;生产力讲的是效益,它讲的是产出与投入之比。
效率可低于100%,效益低于100%时,你就等着关门破产吧。
在工厂经常有人讲提高工作效率,其实这只是一个含混的概念。
这里将提出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两个概念,以帮助工厂科学地制定效率目标,找到达成的方法。
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 )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2、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100%-⨯+⨯⨯=加班时间损失时间实际人数工作时间标准工时产出数量生产效率产出数量:生产部、财务部在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
例如:61%100%4125100%21-580.5/h 50≈⨯=⨯+⨯⨯=生产效率 (1) 标准工时: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
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
a\标准工时:标准工时=生产一个良品的作业时间。
b\标准工时=正常工时+宽放时间=正常工时×(1+宽放率)c\工厂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在10%~20%,对一些特殊的工种,如体力消耗较大的工种,宽放率可适当放宽一些d\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机器自动作业工时的总和。
(2)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3)实际产量:以实际入库量计算;(PCS)损失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H)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H)3、计算时的注意事项1、损失工时的计算2、补助工时的计算3、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
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反映的是 问题,它不仅与生产有关,而且还涉及到市
场交易及分配问题,包括它对社会需 求的满足程度和社会对产品的接受程度。
包括:广告宣传、市场调查等买卖交易 费用•
经济效率:效率主要涉及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正因此, 经济学家将效率 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用以作为衡量生产活动的指标•
也就是说,经济效益的高低,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率(管理交易费用),而 且要考虑产品生产的市场交易费用以及有关政策、法律对产品生产的影响 ( 即 限额交易费用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效益的内涵要比经济效率丰富得多。
1
2. 生产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经济效率
2.1生产率的两种分类
生产率的定义:生产率表示每单位生产要素能够生产或提供实物产品或服 务商品的数量。
按要素数量分: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 按测定方式分:静态生产率、动态生产率
单要素生产率:单一考察某一种生产要素,用其投入量做分母所得到的生 产率称为该要素生产率。
单要素生产率只能衡量一段时间内某一个特定要素投 入量的节约,而不能表示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
全要素生产率:一个系统的总产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真实投入量之比 。
全
要素生产率的这种局限性是先天的,
是为了获得总量宏观数据而必须付出的代
价。
劳动生产率与资本生产率在质上的差异在这里必须被忽略掉
多要素生产率:实际产出量对某几种要素的实际投入量之比。
(几种生产要 素的综合使用效率)
静态生产率:某一给定时期的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绝对生产率),
动态生产率:又称(生产率指数)测量期的静态生产率除以基准期(以前某 个时期)所得的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率的变化(相对生产率),大于1即
生产率改善
生产率评价
生产率规划
种投入与收益的关系。
经济效益中的收益
表明生产率提高了。
无论静态生产率还是动态生产率均可计算单要素、多要素、静态生要素生产率。
时期内的生产率
静态牛产率一测定期内总产出量静态产率
测定期内要素投入量
n
送Q0
单要素生产率P二iT ]
Q i
n
瓦Q o
多/全要素生产率P =
n
、Q i I
i=1
Q。
,Q i1—分别为测定期内第种产出量与投入量
测定期内产出量;测定期内投入量基准期内产出量基准期内投入量
动态生产率指数
动态生产率指数
o I
Q ic,Q ic —分别为测定期Qq,Qq —分别为测定期K内第i种产出量与投入量J内第i种产出量与投入量
1
生产率的定义:生产率表示每单位生产要素能够生产或提供实物产品或服务商品的数量。
2.2技术效率(数值一定< 1)
技术效率的概念最早是由Farrell(1957)提出来的。
他从投入角度给出了技术效率的定
义,认为技术效率是指在相同的产出下生产单元理想的最小可能性投入与实际投入的比率。
Leibe nstei n(1966)从产出角度认为技术效率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生产单元实际产出与理想的最大可能性产出的比率。
综合技术效率是由两部分组成,综合技术效率二纯技术效率x规模效率。
纯
技术效率是企业由于管理和技术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率是由于企业规模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
规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 是指资源投入规模对生产效能的影响,即衡
量企业是否能够得当的要素投入比例。
2.3配置效率
配置效率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品组合配置效率。
配置效率一般指资源配置效率,即在价格一致的条件下,为获得最大产出或者最低成本,各种资源能够达到最佳比例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再多产出的产业中,还要考虑产出组合中的配置效率。
2.4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是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成本只包括生产中的成本,不包括广告费等的成本。
与经济效益里的成本不一样。
经济效率是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的结合。
3.生产率分析方法
Farrell度量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经济效率时,均假设生产前沿面是已知的,但在实际研究中,这个前沿面试不确定的,因此,度量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经济效率的关键是确定生产前沿面。
目前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3.1.增长会计法:代数指数法、索洛余值法
3.2.边界生产函数法:
一是参数随机边界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其中较为
流行的方法为Hildreth and Houck(1968) 的随机系数面板模(random coefficient panel model),这类方法可以很好地处理度量误差,但需要给出生产函数形式和分布的明确假设,对于样本量较少的实证研究而言,存在着较大问题(Gong and
Sickles ,1992)。
二是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analysis ,DEA),这种方法直接利用线性优化
给出边界生产函数与距离函数的估算,无需对生产函数形式和分
布做出假设,从而避免了较强的理论约束。
但这两类方法只适合于面板数据,并不能单独估算出某一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
一、增长会计法:
1崔宇明•经济效率、经济效益及其关系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2000,17(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