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掌握健康疾病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亚健康状态

概述“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又称“第三状态”、“次健康”,因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特有的时代性,被称为“世纪病”。
一般指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通俗地讲,“亚健康状态”是指在医院检查化验不出毛病,又自我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情况。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有可能发展成为第二状态,即生病,也可通过治疗恢复到第一状态,即健康。
1、身体成长亚健康:学生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同时存在,体质较弱。
2、心理素质亚健康: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引发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反复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等,抗挫折能力较差。
3、情感亚健康:本应关心社会,对生活充满热情,但实际上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很冷漠,使自己的“心理领空”越来越狭小。
4、思想亚健康:思想表面化,脆弱、不坚定,容易接受外界刺激并改变自我。
5、行为亚健康:表现为行为上的程式化,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行为上的偏激。
传统医学的亚健康我们通常说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
“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
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
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除疾之法外,还积累了许多预防疾患的措施。
《黄帝内经》有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由此可鲜明地看出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
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细究之,亚健康是个大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其中,与健康紧紧相邻的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症,但是这些失调容易恢复,恢复了则与健康人并无不同。
从亚健康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压力和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亚健康密切相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亚健康状态的辨识和健康管理

亚健康状态的辨识和健康管理亚健康是指人体在生理、心理或社会方面出现一些功能失调和适应不良的情况,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亚健康状态。
正确辨识并及时管理亚健康状态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一、亚健康状态的辨识1. 身体症状亚健康通常表现为持久性疲劳感,精力不集中,睡眠质量下降等身体上的症状。
此外,还可能出现肌肉酸痛、头晕目眩、消化不良等症状。
2. 心理压力长期处于高度压力下会导致亚健康状态。
焦虑、抑郁、情绪波动、记忆力减退等都是心理上出现问题的表现。
3. 生活方式改变亚健康状态常常伴随着生活方式改变。
例如饮食结构不均衡,运动缺乏,长时间在电子设备前工作等。
4. 反复发作的疾病亚健康状态也可能会导致某些慢性疾病反复发作,如慢性头痛、过敏性鼻炎等。
这些疾病可能由于免疫力下降造成。
二、亚健康状态的健康管理1. 调整生活方式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闲,适度锻炼身体。
平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2. 心理压力管理学会放松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寻找一些喜欢的事情来释放压力。
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或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来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3. 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且注重营养均衡。
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C、E和锌等元素的食物,在合理范围内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4.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亚健康状态影响日常生活并且无法通过自我管理得到改善,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等。
结语:亚健康状态是现代人常见的问题之一,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它的存在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管理心理压力、提高免疫力以及寻求专业帮助,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并积极处理亚健康状态时,才能够从中恢复过来,并在面对忙碌和压力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关于亚健康

关于亚健康一.亚健康状态基本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
●亚健康状态就是机体介乎身心健康与疾病之间一种生理功能低落的特定状态,就是机体未有器质性炎症仅有某些功能性发生改变的“灰色状态”或“疾前状态”。
二.亚健康状态突出表现●突出表现就是三消退(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消退)、三高一高(高血脂、高血糖、低粘稠度、高免疫力)、五病综合征(肥胖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中风)三.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类型●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亚健康状态:①、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以躯体症状为主可视为一种危害现代人健康的隐形杀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②、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以心理症状居多的,最常用整体表现就是恐惧、害怕、恐惧。
③、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以人际交往中的不良症状为主的:主要表现为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交往频率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等。
四.亚健康状态的危害●可导致过劳死,过劳死是一种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生命现象。
五.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基本原因●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机体生理、心理平衡稳态失调,又有环境、生活条件、工作压力等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通过心理、生理、犯罪行为的调节以达至自我保健的目的。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日常生活的恰当精心安排和精神心理的恰当校正。
包含生理调节和心理调节。
●生理调节包括体育锻炼、营养平衡与健康、睡眠、休息与健康①、体育锻炼:可以进一步增强人的体质、并使人身心惬意、减低压力。
②、饮食:营养平衡与健康:遵循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的科学膳食原则,应当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同时特别注意各种营养素配搭合理。
③、睡眠、休息与健康:睡眠和休息与身体的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成年人呼吸应当维持在7-9小时,再拥挤的工作,也必须确保没阻碍的呼吸5-6小时,就可以消解烦躁,并使精神和体力获得较好的恢复正常。
●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方法:常见的不良情绪包括压抑和紧张。
健康与亚健康课件

社交活动受限
亚健康状态可能导致社交 活动减少,影响人际关系 和社交网络。
负能量传递
亚健康状态可能使人传递 负能量,影响周围人的情 绪和心态。
03
亚健康的预防与改善
合理的生活习惯
充足的睡眠
保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有助 于恢复体力和精神状态,提高免疫力 。
规律的作息
适当的运动
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 、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和预防亚 健康。
VS
详细描述
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包括乐观、自信、宽 容、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通过积 极的心态,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 绪,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 感。同时,积极的心态还有助于增强免疫 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05
亚健康常见问题的应对策 略
失眠的应对方法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有助于 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
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
良好的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 情绪。
情绪调节
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等,有助 于放松身心。
寻求支持
遇到困难时,及时向亲朋好友、专业人士寻求支 持和帮助。
04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保健方 法
定期健康检查
总结词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十条标 准,包括有充沛的精力、处事乐 观、睡眠良好、眼明亮、牙齿清 洁等。
亚健康的定义与表现
定义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 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 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会出现身体不 适、容易疲劳、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认识亚健康防治亚健康走出亚健康

保持乐观的心态
积极面对压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会合理应对和释放压力,如通过冥 想、瑜伽等方法放松身心。
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 喜怒哀乐,获得情感支持和安慰。
培养兴趣爱好
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阅读、音 乐、绘画等,有助于调节情绪和减轻 压力。
05
亚健康与疾病预防
亚健康与慢性病的关系
亚健康状态是慢性病的前兆
不良生活习惯
不规律的作息时间
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影响身体正 常代谢和内分泌。
不合理的饮食
饮食不均衡、暴饮暴食、过度依赖高 热量食品等,导致身体营养失衡。
环境因素
空气质量差
长期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吸入有害物质,影响身体健康。
噪音污染
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影响睡眠和听力。
心理因素
焦虑和抑郁情绪
亚健康状态持续存在可能引发 各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 尿病等。
亚健康的分类
01
02
03
躯体亚健康
表现为疲劳、失眠、食欲 不振等身体不适症状。
心理亚健康
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 等心理问题。
社会适应亚健康
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工 作生活压力大等社会适应 不良。
亚健康的症状
睡眠质量差
失眠或嗜睡,睡眠 质量差。
许多慢性病在发病前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亚 健康状态,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亚健康状态影响慢性病的发展
亚健康状态可能加速慢性病的进程,增加并 发症的风险。
慢性病对亚健康的影响
慢性病可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增加亚健康 状态的风险。
亚健康与传染病的预防
亚健康状态降低免疫力
亚健康状态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亚健康和心理健康平衡身心远离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和心理健康平衡身心远离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和心理健康:平衡身心,远离亚健康状态亚健康问题一直困扰着现代人,这是指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表现为身体或心理上的一些不适与疲劳。
然而,身心健康的平衡是我们面临亚健康状态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亚健康的定义、原因,以及通过维持心理健康来平衡身心,以远离亚健康状态。
一、什么是亚健康?亚健康是指身体或心理上出现一些不适与疲劳的状态,但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
这种状态表现为体力和精力下降、免疫力减弱、容易感到疲劳、睡眠质量下降、情绪波动等。
亚健康是一种相对存在的状态,每个人在不同的生理期和心理状态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
二、亚健康的原因1. 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不健康、缺乏锻炼、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导致亚健康的出现。
2. 工作压力:长时间的工作压力会导致心理上的负荷加重,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3. 心理压力: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通过维持心理健康平衡身心要远离亚健康状态,我们需要维持心理健康,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1. 建立积极的心态:培养乐观的心态,正视生活中的挑战,学会解决问题,保持情绪稳定。
2.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士交流,分享自己的烦恼和困扰,得到关爱和支持。
3. 做适度的运动:运动可以释放压力,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建议每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
4. 均衡饮食:合理搭配膳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避免暴饮暴食和吃过多油腻食物。
5. 确保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础,建议每晚保证7-8小时的睡眠。
6. 学会放松:通过冥想、呼吸练习和休闲活动来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
7. 培养兴趣爱好: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培养爱好,可以分散注意力,增加生活的乐趣。
综上所述,亚健康是现代人面临的一种常见问题,通过维持心理健康来平衡身心,成为远离亚健康状态的关键。
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并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改变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心态,以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亚健康状态名词解释

亚健康状态名词解释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指的是人体功能出现缓慢波动,但尚未达到完全失调的情况。
亚健康状态通常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紧张的工作压力、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等因素引起。
亚健康状态表现为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症状,如疲劳、头痛、失眠、焦虑、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等。
这些症状可能不严重到足以被诊断为特定疾病,但会对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亚健康状态与健康的区别在于,健康意味着身体和心理的完美状态,而亚健康状态则意味着身体和心理的某种程度的不稳定和失调。
亚健康状态不会自行消失,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和调整,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慢性疾病或其他严重健康问题。
亚健康状态的风险具有多样性,有些人只会经历短暂的亚健康状态,而有些人可能会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处于此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但无论如何,它都需要引起重视和及时处理。
为了改善亚健康状态,个体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锻炼、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轻压力和疲劳。
2.积极处理压力:通过放松训练、冥想、进行心理疏导等方式,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调整。
4.改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与同事和领导保持良好的沟通,减少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与家人、朋友和社交圈子交流互动,增加社交支持,减少孤立感和抑郁情绪。
在面对亚健康状态时,人们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支持和建议,以了解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管理和对健康的关注,亚健康状态可以逐渐得到改善,恢复到更健康的状态。
亚健康课件

亚健康课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此同时,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日益增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75%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
因此,关注亚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课件旨在帮助大家了解亚健康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促进身心健康。
二、亚健康的概念亚健康,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是指机体在无明显疾病状态下,生理功能降低、代谢水平失衡、抗病能力减弱的一种生理功能减退状态。
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是一种非病非健康的状态,是疾病的前期信号。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亚健康状态的成因1.生活习惯不良:长时间熬夜、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会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
2.饮食结构失衡:高脂、高糖、高盐、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营养过剩或不足,增加慢性疾病的风险。
3.工作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容易导致心理疲劳、情绪波动,进而影响生理功能。
4.环境污染:空气、水源、食物等环境污染,会影响人体健康,导致亚健康状态。
5.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亚健康状态也与遗传有关。
四、亚健康的危害1.降低生活质量:亚健康状态会导致身体疲劳、精力不足、睡眠质量差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2.影响工作效率: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降低。
3.增加慢性疾病风险: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
4.心理健康问题:亚健康状态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抑郁等问题。
5.免疫力下降:亚健康状态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感染等。
五、亚健康的预防措施1.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戒烟限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疾病概论一、基本要求1. 掌握健康、疾病、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熟悉病理变化、病理过程、症状、体征、社会行为的概念。
3.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基本机制,了解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
4. 熟悉疾病的自然进程和转归,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以及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5. 了解疾病谱的变化。
二、知识点纲要(一)健康与疾病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病痛和疾患。
疾病是机体在外界和体内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
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造成的损伤产生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病人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对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和生命质量下降。
病理变化,简称病变,是指不同疾病中机体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改变,其中功能、代谢方面的异常又特称为病理过程。
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也可出现几种不同的病理变化。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
体征是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
广义的症状可以包括体征。
社会行为是指人际交往、劳动等作为社会成员的活动。
疾病一旦发生,机体便进入了与健康状态完全不同的失衡运动态势。
亚健康状态是指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即不健康也无疾病的状态,也叫第三状态。
此时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自觉周身疲乏无力,情绪低落颓丧,肌肉关节酸痛,消化功能减退。
如衰老、慢性疲劳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健康携带者等。
(二)疾病的病因学与发病学病因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学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1. 疾病发生的原因引起或促进疾病发生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称为病因。
是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包括:(1)外界因素:1)生物性因素:如各种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等(临床上称之为感染性疾病)。
2)物理性因素:高温、高辐射、寒冷、电等。
3)化学性因素:强酸、强碱、有机磷、苯、蛇毒等。
4)营养性因素:维生素D缺乏、碘缺乏、微量元素缺乏、高热量高脂肪食物。
(2)内在因素:1)神经内分泌因素:如甲亢、雌激素显著增多等。
2)免疫因素: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遗传因素:如先天愚型、血友病等。
4)先天因素:如风疹病毒引起的先心病等。
5)年龄因素:如儿童常见的麻疹、水痘;老年人常见的糖尿病、恶性肿瘤等。
6)性别因素:男性高发的恶性肿瘤和动脉粥样硬化;女性常见的胆囊炎、胆石症、地方性甲状腺肿等。
7)种族因素:马来人易患淋巴癌;印度人易患口腔癌;中国人易患肝癌等。
(3)自然环境与社会心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大气、水、土壤污染,地震等自然灾害。
2)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制度、经济情况、文化变迁、生活方式等。
2. 疾病过程一般规律(1)稳态与紊乱动态平衡(2)损伤与抗损伤贯穿始终(3)因果关系交替转化(4)局部与整体相互影响(5)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6)本质与表象对立统一3.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1)神经体液机制:正常机体维持内环境的自我稳定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的,许多疾病存在着体液调节紊乱,这主要是通过内分泌机制来实现的,而内分泌腺的活动则受到神经机制调节。
如原发性高血压,受到精神或心理的刺激,可引起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主要是下丘脑)功能紊乱,使调节血压的血管运动中枢反应性增强,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小动脉收缩;同时副交感神经活动亢奋,刺激肾上腺髓质兴奋释放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由于肾小动脉收缩肾素释放,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压升高。
(2)细胞机制: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可直接或间接导致组织细胞代谢、功能和结构障碍,从而引起疾病。
如乙型脑炎病毒可直接损伤中枢神经细胞。
(3)分子机制:许多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基因异常所致。
如在结肠癌的形成过程中,可出现APC抑癌基因丢失或突变、K-ras突变、DCC抑癌基因丢失、p53抑癌基因丢失等变化。
(三)、疾病的自然进程和转归1. 易感期为尚未发病、但已具备发病的基础和条件的时期。
是疾病预防的最佳时期。
如过度疲劳、酗酒者肺炎易感性提高;人体亚健康状态。
2. 发病前期(潜伏期)从病因开始产生作用到出现最早临床症状、体征前的时间。
是早期发现和诊断所患疾病的良好时机。
可通过生化、细菌等实验室阳性发现、借助影像、窥镜等检查,找到疾病发生的早期征兆。
3. 发病期(临床症状期)指机体在形态、功能、代谢等方面已经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
可分为前驱期和临床症状明显期两个阶段。
此期特别需要及时的治疗与护理。
对传染病还应实施严格隔离措施。
4. 发病后期(转归期)(1)完全康复:又叫痊愈,是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各系统器官代谢、结构、功能均恢复正常,人的躯体、精神和心理状态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间重新达到平衡。
(2)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发病期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已经基本消失,但功能、代谢和结构仍未恢复正常。
(3)死亡: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疾病恶化导致病人死亡。
分为生理性死亡:由于机体器官的自然老化所致,又称自然死亡、衰老死亡(老死)。
病理性死亡:由于重要生命脏器的不可逆性损伤和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机体极度衰竭以及意外事故所致的严重急性功能失调所引起的死亡。
6(或24)小时内的因非暴力因素所致的意外死亡称为猝死。
多数情况下,死亡是一个渐进性过程,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濒死期(临终状态)临床死亡期生物死亡期机体各系统的功能、代谢、结构严重障碍、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深度抑制延髓极度抑制,整体上细胞和组织仍有极其微弱的代谢活动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它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临床上意识模糊、丧失,反射迟钝、减弱,血压下降,心跳、呼吸微弱自主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固定逐渐出现死后变化:尸冷、尸斑、尸僵直至腐败变质部分患者经抢救可延续生命对光反射消失,采取恰当措施,早期尚有复苏可能不可逆阶段脑死亡指包括大脑、间脑特别是脑干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导致的个体死亡,是判断临床死亡的标志。
主要证据包括:①出现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②颅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反射,瞳孔散大固定。
③无自主呼吸,施行人工呼吸15分钟后仍未恢复。
临床上多以此项作为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④大脑电沉默。
⑤血管造影证明脑血液循环停止。
其中后两项是判断脑死亡最可靠的指标。
第三项是临床上判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四)、疾病的分类与疾病谱变化1. 疾病的分类见唐建武主编专升本《病理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16-17页。
2. 疾病谱的变化由于国家民族、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经济条件、战争动乱以及个人行为的差异和变动,疾病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死亡率不尽相同,有时会发生较大变化甚至会有新的疾病病种出现。
这种变化称为疾病谱。
我国城市住院病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构成比下降,恶性肿瘤和其它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则上升。
三、复习思考题(一)、概念和名词1. 健康2. 疾病3. 病理变化4. 病理过程5. 症状6. 体征7. 病因8. 发病前期9. 发病期(临床症状期)10 发病后期(转归期)11. 完全康复12、不完全康复13. 生理性死亡14、猝死15. 脑死亡(二)、填空题1. 医学不仅是研究①的科学,更应是研究②的科学。
医学的本质不仅是③问题,还是重要的④问题。
2. 健康是①、②和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④和⑤。
3. 人体亚健康状态具有①性和②性:或回归于③或转向④。
4. 健康和①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在两者之间存在的中间状态称为②。
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等的变化而处于③之中。
5. 疾病发生的外界因素包括①、②、③、④等,内在因素包括⑤、⑥、⑦、⑧、⑨、⑩和11 等。
6.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有①、②和③等。
7. 疾病的自然进程和转归可分为①、②、③和④等几个阶段。
8. 发病后期有以下几种转归走向:①、②及③。
9. 死亡临床上可分为①、②和③等几个阶段。
10. 病理变化是指不同疾病中机体发生的①、②和③的异常改变,其中④和⑤方面的异常又特称为病理过程。
症状是指病人⑥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
体征是疾病的⑦表现。
社会行为是指⑧、⑨等作为社会成员的活动。
11. 引起或促进疾病发生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称为①,它是医学研究的②问题,对于疾病的③、④、⑤、⑥等都有重要意义。
它大致可分为⑦、⑧和⑨等几方面。
12. 脑死亡是指包括①、②特别是③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④丧失导致的个体死亡。
它是判断⑤的标志。
主要依据有⑥、⑦、⑧、⑨、⑩,其中11 、12 是最可靠的指标,13 在临床上作为首要指标。
(三)、选择题[A型题]1. WHO对健康的定义是:A.是身体上的完好状态B.是精神上的完好状态C.是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D.是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完好状态E.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健康只包括身体上的完好,与精神心理无关B.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完好,还包括精神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C.精神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完好对人类尤为重要D.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E.全面健康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心理健康为条件,优质环境作保障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症状指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B.体征是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C.不同的疾病可出现相同的症状、体征,相同的疾病也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D.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只能有一种病理改变E.以上都不对4. 下列属于亚健康状态的是: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B.肝炎患者C.表面抗原阳性,转氨酶等指标尚正常D.高血压病机能紊乱期E.以上都不对*5. 下列不属于亚健康状态的是:A.疲劳综合征B.衰老C.更年期综合征D.经前期综合征E.卓—艾氏综合征6. 下列哪种疾病好发在女性?A.动脉粥样硬化B.胃癌C.肺癌D.胆石症、胆囊炎E.血吸虫病7. 下列哪种疾病好发生在男性?A.地方性甲状腺肿B.甲状腺功能亢进C.肾盂肾炎D.钩端螺旋体病E.胆囊炎8. 下列疾病不属于心身疾病的是:A.冠心病B.骨折C.高血压病D.溃疡E.神经官能症9. 疾病发生的细胞机制中,错误的是;A.致病因素可直接损害组织细胞B.致病因素还可引起细胞膜功能障碍,如细胞膜上各种离子泵C.致病因素还可引起细胞器功能障碍,尤其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许多病原微生物能产生毒素或在细胞内繁殖导致组织和细胞损伤E.许多病原微生物尚可通过其抗原性诱发细胞免疫反应,引起组织细胞损伤10. 下列关于死亡的说法错误的是:A.死亡是生命运动的终止B.个体死亡时体内细胞同时死亡C.死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D.病理性死亡远多于生理性死亡E.死亡通常是一个渐进性过程11. 判断临床死亡的标志是:A.出现尸冷、尸斑、尸僵等变化B.血压为零C.脑死亡D.出现下颌式呼吸E.处于深昏迷状态*12. 对缺氧耐受能力最差的器官是;A.心B.肾C.肝D.脑E.肺13. 临床上判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是:A.颅神经反射消失B.无自主呼吸,施行人工呼吸15分钟后仍未恢复C.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D.大脑电沉默E.脑血液循环停止14. 我国目前疾病谱的变化主要表现为:A.传染病增多,恶性肿瘤增多,心脑血管疾病增多B.传染病减少,恶性肿瘤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减少C.传染病减少,恶性肿瘤增多,心脑血管疾病增多D.传染病减少,恶性肿瘤增多,心脑血管疾病减少E.传染病增多,恶性肿瘤增多,心脑血管疾病减少15. 疾病发生的外界因素不包括:A.种族因素B.物理因素C.化学因素D.生物因素E.营养因素[B型题]问题16-19下列各种因素分别属于哪一种致病因素?A.生物性因素B.物理性因素C.化学性因素D.营养性因素16. 蛇毒17. 噪声18. HIV 19. 缺碘问题20-23下列各种疾病分别主要是由何种因素引起的?A.甲亢B.类风湿性关节炎C.血友病D.先心病20. 免疫因素21. 遗传因素22. 先天因素23. 神经内分泌因素问题24-27下列疾病分别好发在哪种人群?A.淋巴癌B.口腔癌C.肝癌D.乳腺癌24. 中国人25. 马来人26. 欧美人27. 印度人问题28-30A.自分泌B.内分泌C.旁分泌28. 激素29. 生长因子30. 神经递质*问题31-33A.乙脑病毒B.疟原虫l4中毒31. 损伤中枢神经细胞32. 损伤红细胞33. 损伤肝细胞*问题34-37A.完全康复B.不完全康复34. 大叶性肺炎35. 脑出血后上下肢活动不灵36. 急性甲型肝炎37. 烧伤后产生瘢痕*问题38-43A.体征B.症状38. 恶心、呕吐39. 白细胞16800/mm340. 黄疸41. 头痛42. 腹泻43. 二尖瓣收缩期吹风样杂音*问题44-48A.维生素D缺乏B.缺碘C.高脂血症D.缺铁E.缺锌44. 冠心病45. 异食癖、生长发育迟缓46. 地方性甲状腺肿47. 佝偻病48. 贫血问题49-52A.遗传性疾病B.遗传易感性疾病49. 精神分裂症50. 先天愚型51. 血友病52. 糖尿病[X型题]5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健康即意味着没有疾病,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