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对比分析

国内外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对比分析

( %) 7 5 、睡 眠障 碍 ( 5 、淋 巴结 肿痛 (0 , 7 %) 5 %) 井制订了诊断标准 .即超过 6 个月的长期及无法解 释的疲 劳,加上 8种找不出原 因的症 状:咽 喉痛 、
肌 肉酸 、关节 怨 痛 、 淋 巴腺 肿 、 短 期 记忆 丧 失 、 睡 眠不足 、头痛 及 体 力难 以恢 复 。
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 的人仅 占 5 %,患有 疾病的
人 占2 0%,而 7 %的 人 处于 亚健 康 状态 。 5 亚 健康 状 态在 经 济 发 达 、社 会 竞 争 激 烈 的 国家 和地 区 中普 遍 存在 ,处 于 亚 健康 状 态 的 人 数 一 直呈
面处于 健康与疾病之 间的健康低 质量状态及 其体 验。 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既可向健康 状态转化 ,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究竟向哪方面转
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 亚健康状 态 。或 ‘ 第三状态 ,也称为 灰色状态 。这一发
现 随后 被许 多 学者 的 研 究所 证 实 。WH O的 一 项 全球
等 ,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 之间的一种状态,包括无 临床症 或症状 感觉轻微、但已 有潜在的病 理信
息。 它本 身 拥有 厂 泛 的 内 涵 是 人们 在 身 心 情 感 方
化 ,取决 于 自我 保 健 措施 和 自身 的 免 疫 力 水平 。 向
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医学界研究 的热点之一。亚 健康概念的提出并非偶然 ,是现代人注重健康、重
视 在 疾 病前 防 范其 发 生 及 发 展 的健 康 新 思 维 的 充分
体现。虽然亚健康在症状上表现的是医学领域的问 题,但M整体看,它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心理 园素及自身体质密不可分。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综述
概念 , 示亚 健康 状态 的形成 机制 , 能对 “ ” 揭 方 症 下
标准 ( 健康 四维 ’ ) 首 次 把 道 德 修 养 也 纳入 即“ ’ , 观 了健 康 的范 畴 , 内容 包 括 : 健 康 者 不 以损 害他 其 “ 人 的利益 来 满足 自己的需 要 , 具有 辨别 真与 伪 、 善 与恶 、 与丑 、 与 辱 等 是 非 观念 , 美 荣 能按 社 会 行 为 的 规 范 准 则 来 约 束 自 己 及 支 配 自己 的 思 想 行
为 . E ,2 ,3 12 “ 健 康 ” 念 的 提 出 . 亚 概 2 0世 纪 8 0年 代 中 期 , 联 学 者 N ・布 赫 曼 苏
致植 物神 经 系统 、 分 泌 系统 、 疫 系 统 功 能失 内 免 调 , 而引起 了亚健 康 ] 国 内有 研 究 指 出 , 健 从 . 亚 康状 态的病 理 生理 基 础 是微 循 环 障碍 . ] 另有 研 究认为, 躯体 和心 理应 激 均 能 在下 丘 脑 一垂体 一 性 腺轴 多水平 抑制或 损 害生殖 内分泌 功能尤其 是 女性 生殖 内分 泌功能 , 从而 导致亚 健康 状态_ . 8 总 j
。 。

芝 竺 旱 景 兰譬冀 主 特 ,
喜 凳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综述
邓 昊 史红 玲 。 裴 冰。 王 萍 魏 珍 吉 , , , ,
( . 南 大 学 体 育 学 院 , 苏 无 锡 2 4 2 ;. 1江 江 1 12 2 江南 大 学 医药 学 院 , 苏 : 锡 2 4 2 ; 江 £ 1 12 3 江 南 大 学 法 政 学 院 , 苏 无 锡 2 4 2 ;. 南大 学 食 品学 院 , . 江 1124 江 江苏 无 锡 2 4 2 ) 1 12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亚健康状态指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所发生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大体上分为躯体性、心理性和人际交往性三种亚健康状态,其错综复杂的病因与多样性的主诉症状,给医学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003年10月,美国NIH公布了全球健康的14大挑战,其中“发展可以量化评估人口健康状态的技术”、“发展能评估人体多种状态和病原体的临床检测技术”,就是针对亚健康状态提出的。

目前,如何减少亚健康状态人群,增加健康状态人群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的重点。

1亚健康状态的提出及意义1.1亚健康状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医学上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人们也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首先提出:人体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国外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其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三个阶段。

1.1.1轻度心身失调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是与健康相邻的阶段,常以疲劳、失眠、情绪不稳定等为主要表现,这些表现容易恢复,可转为健康状态。

1.1.2潜临床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若持续发展下去,已存在发展为某些疾病的危险倾向,其症状较复杂,表现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身心失调,且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表现,其生命活力、反应和适应能力减退,还可出现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及免疫功能偏低的倾向。

1.1.3前临床阶段此阶段表示有病变存在,并有向某种疾病发展的高度可能性,介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但症状不明显,诊断上较困难。

1.2“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是健康新概念及新的医学模式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进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威胁人类健康最大的危险不是具体的疾病,而是体重过轻、不安全的性行为等十大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死亡总计占世界范围死亡率的1/3以上。

在中国、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烟草、酒精、血压、胆固醇和肥胖所造成的疾病负担至少占总负担的1/6。

亚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进展

亚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进展

1 1 4・
护理实践与研究 2 0 1 3年 第 1 O卷 第 1 3期 ( 上半 月 版

综 述 与讲 座 ・
亚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进展
朱文冬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9 6 7 6 . 2 0 1 3 . 1 3 . 0 7 0
学者 N . 布赫曼通过相关研究 发现 , 生活 中有许多人存在着 一 健康 的中间状态称为 “ 第 三状态 ” 【 1 ] 。国 内学者 王育学在 2 0 世纪9 o年代 中期 首 次提 出 “ 亚 健康 ” 这 个词 汇。2 0 0 1 年8 月, 在青 岛召开 的“ 第 8届亚健 康学术 研讨 会” 上, 亚健康 的 英 文名被修正为 “ S U B— H E A L T H ” , 此后 逐渐 被各 领域人 们 次、 全面的流行病学研究 , 以得 出更有价值 的结论。 针对亚健康发生原 因、 发 生机制及 危险因素的研 究 , 虽 然 已经开 展多年但还缺乏相对 科学客观的基 础和临床研究证据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 综合 多 位学者观点 , 可 以将亚健 康相关 因素总结为 以下 3 个方面 :
龄性 、 职业性 和地域性 。年龄上 , 青壮年是好发人群 。国外现 状研究表 明, 美国每年有 6 0 0万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 年龄多为 2 O~ 4 5岁 J 。而 中国作为新兴 的亚健康 大国 , 亚健康人群 已
超过 7 亿, 统计表明 中年人是高发人群 ] 。职业方面, 亚健康 人群 多见于生活节奏快 、 工作负荷大 、 脑力劳动强度大的白领 阶层。据相关研究结果 显示 , 7 5 % 的中青年高级 职称 知识分
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 病与健康 之 间的一种低质 状态 , 是 2 . 2 . 2 环境 因素 机体虽元明确的疾病 , 但在躯体 上、 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 的 感觉和症状 , 从而呈现活力 和对 外界适 应力 降低 的一种病 理

亚健康中医学研究进展

亚健康中医学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同时亚健康也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关人类健康的边缘学科。

目前西医对亚健康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学从治未病的角度,对亚健康的诊疗独具优势,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现将近年中医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郑荣华[1]将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其他因素包括遗传、人体的自然衰老、生物钟的低潮、情感生活质量的下降等。

杨红杰[2]将亚健康发生机制归结为1)逆时而作,起居失调。

2)七情过极,情志所伤。

3)饮食不节,脾胃乃伤。

4)劳逸过度,阴阳失衡。

周罗晶[3]认为亚健康状态病因病机主要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七情内伤,加之劳倦、饮食、生活不节等均可导致体内阴阳平衡失调,升降失常,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出现心脾气血两亏、脾虚湿盛、肝郁气滞、肝肾阴亏等;如不加调整进一步发展,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将会导致气滞、血瘀、痰湿,郁久化热进而出现热、毒、瘀、虚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奚清等[4]认为人体受自我因素和自然因素多种影响,因此正气的强弱也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由于亚健康多属虚证,以内因为主,因此受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影响较多。

李爱萍等[5]认为亚健康与痰和湿密切相关,常见有脾虚湿盛、痰湿阻滞、痰热上扰三型。

分别以归脾汤、半夏白术天麻汤、黄连温胆汤加减,均取得满意疗效。

大部分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责之于肝,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精神舒畅。

肝主疏泄功能失常,一方面可表现为肝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而引起情志抑郁,见情绪低落,忧郁等症。

另一方面可因肝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引起情志亢奋,可见心情烦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

另外肝血不足,不能满足身体之需,故可见疲乏无力。

肝藏血,血摄魂,肝血不足则可见神志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失眠、焦虑等症;而肝藏血,肾主精,精血同源,肝肾同源,故肝病常累及肾脏,肝血虚可导致肾精不足,故肝肾两虚而见头晕,双目干涩,经不调,性欲减退,腰膝酸软等见症。

神经科学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但去医院检查却又查不出明确的疾病。

这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被称为亚健康状态。

随着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深入理解亚健康状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疲劳、失眠、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是潜在疾病的早期信号。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亚健康状态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核心,其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令人惊叹。

研究发现,在亚健康状态下,大脑的神经递质水平可能会发生改变。

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导致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血清素被认为与情绪调节和睡眠有关,其水平过低可能引发抑郁和睡眠障碍。

多巴胺则在奖赏机制和动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失衡可能导致动力不足和注意力不集中。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如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为研究亚健康状态下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亚健康人群的大脑在某些区域可能存在体积减小、连接异常或活动模式改变。

例如,长期处于压力下的亚健康个体,其海马体可能会出现萎缩,而海马体在记忆和情绪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也与亚健康状态有关。

炎症因子可以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和存活,导致神经信号传递异常。

长期的慢性炎症可能破坏神经系统的平衡,引发一系列亚健康症状。

在神经可塑性方面,亚健康状态可能会影响大脑的适应和修复能力。

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在环境刺激和经验的作用下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亚健康状态下,不良的生活方式、长期的压力等因素可能削弱神经可塑性,使大脑难以应对外界的挑战和恢复正常功能。

针对亚健康状态,神经科学的研究为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良好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有效的压力管理,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大学生亚健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大学生亚健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大学生亚健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心理矛盾更加激烈,为了使社会认识和了解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本文试图对大学生亚健康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形式等进行阐述。

并且从流行病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大学生亚健康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应力;亚健康;亚健康诊断标准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带来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以及独生子女、社会变革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冲击,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医学界和心理学界都注意到了环境对人的压力所产生的心理应力已成为损害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应力是导致一些疾病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目前,关于亚健康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研究较少。

因此,笔者拟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学科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进行研究。

一、亚健康研究现状亚健康(sub-health)是人类存在的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亚健康多处于一种轻度心神失调阶段,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即机体并没有发生器质性的改变,但陷入一种易疲劳、没活力、情绪不稳定、失眠的“灰色状态”。

在生理方面,会表现为失眠、头昏、乏力、困倦、心悸等。

在心理方面,则是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神经质,出现冷漠、孤独、轻率等,甚至已出现了与某些疾病相关的高危倾向。

亚健康问题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关键的有以下几点:首先,对导致亚健康状态的确切病因没有达成共识。

例如,关于亚健康状态中的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成因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病毒感染,有人认为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目前至少有9种DNA或RNA病毒被认为与亚健康有关,但都没有证实是致病因子。

其次,诊断标准未统一。

关于亚健康状态,尤其是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诊断,各国的诊断标准都有一定的区别,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导致亚健康的原因一直没有彻底弄清,在确定治疗方法上缺乏针对性,只能对症治疗,如小剂量药物改善睡眠,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疲劳和抗抑郁治疗及支持疗法。

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相关研究综述

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相关研究综述

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相关研究综述摘要: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30岁以下的青少年则比较少见。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地改变,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导致对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颈椎造成了损伤,使得大学生颈椎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甚至有广泛发病的趋势。

但多处于颈椎亚健康状态,因此充分认识和加强对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深入了解,对提高青少年颈椎亚健康的预防、诊断、治疗、维护大学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10-021 颈椎及颈椎病概述1.1 颈椎的解剖结构颈椎:指颈椎骨,位于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

颈椎共有七块颈椎骨组成,除第一颈椎和第二颈椎外,其他颈椎之间都夹有一个椎间盘,加上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之间的椎间盘,颈椎共有6个椎间盘。

1.2 颈椎病的正常生理功能在人体中,颈椎向上支撑头颅,向下连接后背腰腹,颈椎的整成生理功能主要有:(1)支架功能;第一颈椎与头颅的枕骨相连接,与下面几节一起支撑着头部和后背。

(2)保护脊髓神经、血管;颈椎椎体相互连接,之间构成的神经、椎动脉血管和脊髓的通道。

(3)运动杠杆功能;颈椎最上面两节,是颈部活动的枢纽,帮助颈部屈伸和旋转,完成点头、仰头、左右转头的动作。

颈椎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

正因如此,加上它特殊的解剖结构,复杂的生理功能,以及现代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所以容易引起劳损和和外伤,导致颈椎病。

1.3 颈椎病的表现及危害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的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亚健康研究进展综述
510650 通过对亚健康现状及研究进展的分析,旨在提高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为人们的健康人生指明一条健康生活之路。

本文从亚健康概念、发病因素、流行病学、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对亚健康研究发展趋势做了总结,为亚健康研究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发病因素诊断标准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ub-health Abstract: To improve human cognition of sub-health condition and point out a healthy road to human healthy lif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ondition and progress of sub-health. The article sum up the concept of sub-health, etiological factor, epidemiology, diagnostic code and other sides, summarize the tendency of sub-health and provide theoretically foundation for researchers. Keywords: sub-health condition, epidemiology, etiological factor, diagnostic code 亚健康一词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提出之后,很多学者致力于它的研究。

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而且亚健康人群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全世界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在问卷调查和体
1 / 3
质健康咨询中发现,亚健康正悄悄地侵蚀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虽然每个检测机构都有自己的一套亚健康检测手段,但缺乏统一的评价标注,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

下面将近20 年来的研究从亚健康概念、发病因素、流行病学特点、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1.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度状态,WHO称之为第三状态(thethird-staus)一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布赫曼教授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即亚健康状态[2]。

这一发现被后来的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

在2019年的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
我国目前有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亚健康呈现上升趋势,并具有双向性。

因此,应重视它,把它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亚健康又称为灰色状态、中间状态、亚疾病状态、次健康等。

赵瑞芹等[3]等认为,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临床前期、潜病期等,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

---------------------------------------------------------------最新资料推荐------------------------------------------------------ 它的内涵广泛,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
3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