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亚健康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亚健康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亚健康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袁云娥, 吴小苏, 谭燕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100853,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

刊名:

中国医院

英文刊名:CHINESE HOSPITALS

年,卷(期):2004,8(4)

被引用次数:38次

参考文献(14条)

1.刘增垣;李美华第三状态与心身医学研究[期刊论文]-医学与哲学 2001(01)

2.傅善来21世纪健康新视角 2000

3.刘燕敏健康及其测量指标的多方位认识[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1(05)

4.Camey RM;Freed L;Sheline YI Depres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1997

5.Antonovsky A The salwto-genic model a theory to guide bealth promotion 1996(11)

6.Ormel J Depressim,anxiety and disalility Ahow synchrony of change 1996

7.王兮;侯安继亚健康与现代都市病 2002

8.谢华真健商HQ 2002

9.董玉整"亚健康"初探 1998(03)

10.董莉;董玉整"亚健康"的表现、原因和对策 2001(12)

11.杨菊贤现代生活方式与亚健康[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01(07)

12.祝恒琛;谢成亚健康 2002

13.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 2002

14.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2(01)

引证文献(38条)

1.王立国.部爱贤对亚健康含义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医临床研究 2011(3)

2.冯丽仪.许军.罗仁.丘金彩.张金华亚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11(1)

3.斯日古楞.瑞图雅亚健康状态的蒙医辨证论治探讨[期刊论文]-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0(2)

4.周雅芳.何剪太.张阳德.刘蔚东.孙维佳.曾强.谭家驹基于数学模型的中国亚健康特征评价方法与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30)

5.姜新春.许成平补益肝气治疗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的心得体会[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10(28)

6.李国强.李米环.李宏印中国汉族大学生体质发展趋势与健康促进干预[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41)

7.韦文英.李明子.阎丽不同护龄护士工作压力与自测健康状况调查[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26)

8.徐先伟.孙忠人.张淑岩针刺辨证分型调治亚健康状态4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医药学报 2009(5)

9.蔡文智.邓凌.陈美伦.鱼敏医务人员亚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9(10)

10.张金华.许军.黄季萌.冯丽仪.罗仁亚健康测量的定量化研究[期刊论文]-广东医学 2009(11)

11.杨志敏.周雯亚健康疲劳状态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3)

12.黄海超.黄永珍亚健康状态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期刊论文]-天津护理 2009(1)

13.张雯.沈汝(木冈)孕产妇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实用预防医学 2009(3)

14.崔久荣.王志强.侯素云.刘巍负性情绪对亚健康状态的应付方式影响[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

2008(23)

15.杨薇.叶蕾亚健康状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期刊论文]-山东医药 2008(42)

16.周郁.王冬梅.李力亚健康状态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08(20)

17.杨丽莎.王秋萍.周劲刚.李胜联.蒋冬香.苏元英.罗统梅亚健康状态HBV携带者中医证候特点研究[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8(2)

18.王志强.孙薇.吐达洪.王军.侯素云.徐红.王涛.郭玉珍北京市崇文区居民亚健康状态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15)

19.杨丽莎.王秋萍.周劲刚.蒋冬香.李胜联.苏元英.罗统梅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分析[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3)

20.许家佗.屠立平.费兆馥现代中医诊断技术对亚健康评价的分析与展望[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1)

21.张志明我院教职工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期刊论文]-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

22.张峰.李淑明.王志强亚健康与非亚健康状态的情绪障碍、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比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5)

23.姚菊峰.付菊芳.孙静.周静.郭艳.董怡.王芳亚健康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干预[期刊论文]-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12)

24.陈淼.王静产科医护人员亚健康状况调查[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30)

25.胡先明.白丽霞.赵杰.李祥生.王丽燕.郭晓燕.梁渊.卢祖洵亚健康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7(2)

26.王月云.尹平亚健康的流行现状与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7(2)

27.胡文忠.朱宏勋.李文泉.范春琦北京市部分人群亚健康状态中医基本证候调查分析[期刊论文]-北京中医

2007(6)

28.刘日红.郭爱敏ICU护士工作压力与亚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6(7)

29.杨丽莎HBV携带亚健康状态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四川中医 2006(5)

30.谢雁鸣.刘保延.朴海垠.何丽云.李文泉.胡镜清.高荣林.何良志.高颖.冯兴中.余学庆.白文静亚健康人群亚型症状特征初探[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5)

31.何倩.王玉荣.王增珍不同地域两所高中高二学生身心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 2006(3)

32.谭章云江门市新会区女性医务人员亚健康状况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33.王英.陈清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05(9)

34.于春泉.张伯礼.马寰亚健康状态常见病因及其干预措施[期刊论文]-天津中医药 2005(5)

35.谭莉.方玉桂老年亚健康状态分型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南方护理学报 2005(8)

36.于春泉.张伯礼.马寰亚健康状态主要类型及流行病学调查现状[期刊论文]-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5(2)

37.于春泉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学位论文]博士 2005

38.林桂珍.钟兰英亚健康的发生因素及其治疗[期刊论文]-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4(10)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14871463.html,/Periodical_zhonggyy200404020.aspx

亚健康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亚健康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袁云娥, 吴小苏, 谭燕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100853,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 刊名: 中国医院 英文刊名:CHINESE HOSPITALS 年,卷(期):2004,8(4) 被引用次数:38次 参考文献(14条) 1.刘增垣;李美华第三状态与心身医学研究[期刊论文]-医学与哲学 2001(01) 2.傅善来21世纪健康新视角 2000 3.刘燕敏健康及其测量指标的多方位认识[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1(05) 4.Camey RM;Freed L;Sheline YI Depres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1997 5.Antonovsky A The salwto-genic model a theory to guide bealth promotion 1996(11) 6.Ormel J Depressim,anxiety and disalility Ahow synchrony of change 1996 7.王兮;侯安继亚健康与现代都市病 2002 8.谢华真健商HQ 2002 9.董玉整"亚健康"初探 1998(03) 10.董莉;董玉整"亚健康"的表现、原因和对策 2001(12) 11.杨菊贤现代生活方式与亚健康[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01(07) 12.祝恒琛;谢成亚健康 2002 13.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 2002 14.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2(01) 引证文献(38条) 1.王立国.部爱贤对亚健康含义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医临床研究 2011(3) 2.冯丽仪.许军.罗仁.丘金彩.张金华亚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11(1) 3.斯日古楞.瑞图雅亚健康状态的蒙医辨证论治探讨[期刊论文]-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0(2) 4.周雅芳.何剪太.张阳德.刘蔚东.孙维佳.曾强.谭家驹基于数学模型的中国亚健康特征评价方法与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30) 5.姜新春.许成平补益肝气治疗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的心得体会[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10(28) 6.李国强.李米环.李宏印中国汉族大学生体质发展趋势与健康促进干预[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41) 7.韦文英.李明子.阎丽不同护龄护士工作压力与自测健康状况调查[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26) 8.徐先伟.孙忠人.张淑岩针刺辨证分型调治亚健康状态4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医药学报 2009(5) 9.蔡文智.邓凌.陈美伦.鱼敏医务人员亚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9(10) 10.张金华.许军.黄季萌.冯丽仪.罗仁亚健康测量的定量化研究[期刊论文]-广东医学 2009(11) 11.杨志敏.周雯亚健康疲劳状态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3) 12.黄海超.黄永珍亚健康状态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期刊论文]-天津护理 2009(1) 13.张雯.沈汝(木冈)孕产妇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实用预防医学 2009(3)

当下我国老年人面临的亚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下我国老年人面临的亚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全面进入经济飞速发展时代,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寿命延长,但是却带来了老年化的程度加剧,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健康问 题历来被社会所关注,但是其亚健康问题却容易被忽视,亚健康具有双重属性, 能够双向进行转化,且亚健康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当被社会群体或个人高 度重视。本文主要分析当今形势下老年人亚健康问题以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地 提出对策建议,从而能够有效的改善老年人的亚健康问题,努力提高老年人生活 质量和健康素养,并为未来深入对老年人亚健康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老年人;亚健康问题;对策分析 一、引言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 不断提高,社会医疗服务制度也在不断趋于完善,人均寿命明显延长,但却造成 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此外涉及老人心理、生理方面的问题也在不断日 益增长。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中,老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公共问题。老年人由于其各方面生理结构及功能的退化,无疑成为了社会关注的对象之一,而我们在关注老人疾病方面的同时,对于亚健康状态也不容小觑。无论是老 年人家人、还是老年人自己以及老年组织对亚健康的认识都不够。因此,通过对 当今形势下老年人亚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 量以及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研究老年人亚健康提供依据参考。 二、现下我国老年人所面临的亚健康问题 2.1老年人亚健康 亚健康俗称为亚健康状态,又叫做第三状态。一般指介于疾病与完全健康的 中间状态,表现在心理、躯体和情感亚健康三方面。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老年人,其机体虽然没有确切的病症,但是在身体以及心理方面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感觉 或症状,导致了对外界适应力明显下降[1]。 亚健康的变化处于一个动态过程,并且具有转化的双重性。一般而言,从机 体衰老的角度来看,亚健康向疾病方向转化属于一个自然规律的过程,而向健康 方向转化则取决于自我主动积极的保健措施及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人由于 机体功能的衰退,导致各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增多,容易患有各种急慢性疾病,老 年人的亚健康状态往往与各种慢性病掺杂交错在一起。老年人伴随着衰老的发生,受很多因素影响,心理方面会有很大改变,同时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也有着一定 改变,这些无疑都会加剧亚健康的程度。 2.2衰老与亚健康 衰老是机体各器官和功能结构逐渐出现衰退。伴随着衰老,老年人的机体功 能发生退化,同时其他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改变,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心理失衡、 人际关系难以处理,这些都无形之中导致了亚健康。 伴随着衰老的出现,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方面机能退减,从而全身的 各个系统都发生功能性改变,久而久之,机体各部位功能都会减退,最终产生亚 健康,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质量。此外生活方面和社会习惯方面也有一 定的影响。总的来说,衰老是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都可以导 致机体免疫力的下降。当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衰老表现形式也复杂多样。衰老 一般和年龄会呈现正相关,年龄增长的同时,衰老也会加剧,亚健康状态变现也 会愈发明显,严重威胁到了老人生活质量,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亚健康研究进展综述

---------------------------------------------------------------最新资料推荐------------------------------------------------------ 亚健康研究进展综述 510650 通过对亚健康现状及研究进展的分析,旨在提高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为人们的健康人生指明一条健康生活之路。 本文从亚健康概念、发病因素、流行病学、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对亚健康研究发展趋势做了总结,为亚健康研究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发病因素诊断标准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ub-health Abstract: To improve human cognition of sub-health condition and point out a healthy road to human healthy lif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ondition and progress of sub-health. The article sum up the concept of sub-health, etiological factor, epidemiology, diagnostic code and other sides, summarize the tendency of sub-health and provide theoretically foundation for researchers. Keywords: sub-health condition, epidemiology, etiological factor, diagnostic code 亚健康一词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提出之后,很多学者致力于它的研究。 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而且亚健康人群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全世界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在问卷调查和体 1 / 3

中医治未病和体质学说与亚健康的关系

·8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学 术 探 讨 Academic Study 中医治未病和体质学说与亚健康的关系 张晓天1,2 刘慧俊3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 2.曙光医院中医特色诊疗研究所治未病研究室; 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摘 要】:“未病”的涵义应指健康、亚健康、已病防变等内容;“上工治未病”是最先进的医学观。亚健康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亚健康的证候与中医体质学息息相关。了解个人不同体质,并以治未病理论出发改善体质,从而来维护健康,是当今最富魅力、最具有前景的新领域,也是中医学展示特色和优势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亚健康;治未病;中医体质  【中图分类号】R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82-2 随着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医学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对疾病的策略也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治疗疾病转向预防保健,当今医学的主题是预防疾病,特别是亚健康人群及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障尤为重要。正如分子医学家海瑟汀(william Haseltine)说:“我们正进入一个未病先知的新纪元,医药将从治疗转为以预防为主”。 理想的健康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状态[1]。前苏联学着Berkman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第三状态”,将介于第一种状态(健康态)和第二种状态(疾病态)之间的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之后人们相继提出了亚健康态、前病态等概念[2]。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3]。广义的亚健康状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较多的主诉症状,但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类似于前病未病态;另一种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有潜在病理信息[4],类似于潜病未病态。心理社会因素[5-6]、不良个性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良环境因素均与亚健康息息相关[7];过度紧张、过强压力、反复挫折、过分疲劳、环境污染等都是形成亚健康的重要原因[8]。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9],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据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O%,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法国把它视之为“人类的新传染病”[10]。据有关研究资料提示:CFS发生率至少在0.2~0.4;最多见的发病年龄为20~45岁;在儿童最普遍的发病年龄为13~15岁,但也有更低年龄段的儿童发病;CFS在女性中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CFS影响着所有种族的人群[11]。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飞机调度员、学校教师、企业经理、汽车驾驶员、警察、学生、少年、知识分子等都是亚健康状态的多发人群[12-13]。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14]。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就阐述过这样的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且特别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未病”的概念即包含着“亚健康状态”。[15]“治未病”学术思想既有广义的内涵又有狭义的内涵,其广义的概念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方面的内容。“未生”相当于健康未病态,指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未成”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前者指机体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但还没有临床表现,后者指机体中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出现了先兆症状和特征,但还未具备确诊疾病的条件;“未发”指发作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缓解期,以及疾病的潜伏期;“未传”指传变未病态;“瘥后防复”指疾病新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的虚弱阶段。其狭义的概念则仅仅指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16-17]。中医把亚健康概括为: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虽呈现出阴阳失调,但尚未达到已病的标准,是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相当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状态,即属于“未病”的狭义概念。 “治其未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养生防病方法。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发生的根本方法,其主张从四时阴阳、饮食起居、体育运动、精神情志、药物调理等方面全面调节,亦是对人体养生之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持久过度的情绪反应,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十分重要的环节[18],亚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的阴阳失衡所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防治亚健康不仅要重视精神休养和提高心理素质,还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稳定思想情绪[19]。 “治未病”的思想,在以中医体质学理论为指导的养生防病实践中也越来越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价值。现今,“未病”和“已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会检查出很多所谓“未病”人的“已病”现状。这就警示我们一定要树立“治未病”的思想,及时调理偏颇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状态。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影响人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都具有某种倾向性。匡氏认为体质要素具有遗传性、相对稳定性、可预测性、可变性、转化性、相关复合性、可测量性、可验证性等特性[20]。 (下转第86页) 作者简介:张晓天,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曙光医院KY3H治未病中心主任,国际健康中心主任,曙光医院中医特色诊疗研究所治未病研究室主任,曙光医院首批高级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美国东方医学中心特约专家。 刘慧俊,上海中医药大学2001级医药结合七年制硕士。

(完整word版)掌握健康疾病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基本要求 1. 掌握健康、疾病、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熟悉病理变化、病理过程、症状、体征、社会行为的概念。 3.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基本机制,了解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 4. 熟悉疾病的自然进程和转归,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以及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5. 了解疾病谱的变化。 二、知识点纲要 (一)健康与疾病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病痛和疾患。 疾病是机体在外界和体内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造成的损伤产生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病人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对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和生命质量下降。病理变化,简称病变,是指不同疾病中机体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改变,其中功能、代谢方面的异常又特称为病理过程。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也可出现几种不同的病理变化。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体征是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广义的症状可以包括体征。社会行为是指人际交往、劳动等作为社会成员的活动。疾病一旦发生,机体便进入了与健康状态完全不同的失衡运动态势。 亚健康状态是指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即不健康也无疾病的状态,也叫第三状态。此时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自觉周身疲乏无力,情绪低落颓丧,肌肉关节酸痛,消化功能减退。如衰老、慢性疲劳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健康携带者等。 (二)疾病的病因学与发病学 病因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学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1. 疾病发生的原因引起或促进疾病发生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称为病因。是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 (1)外界因素: 1)生物性因素:如各种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等(临床上称之为感染性疾病)。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 发表时间:2013-03-04T13:38:58.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8期供稿作者:张华梅 [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观的变化,医疗模式正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 张华梅(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 201400) 当今社会,人人关注健康,追求健康,何为健康?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观的变化,医疗模式正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 亚健康是处于疾病与健康间的不良状态,任其发展,后果堪忧。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亚健康是21世纪威胁人类的头号杀手。如何尽早发现和干预,使其恢复健康,已是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亚健康的形成和危害 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特征是:精神欠佳,机体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待人处事较差,适应能力下降等。 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已超过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0%~70%。亚健康状态会明显影响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在亚健康人群中,高级管理人员、机关干部、脑力劳动强度大的人群占了很高比例,可导致社会创造能力和正确决策能力的下降。 亚健康作为不适状态,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往往会转化为器质性疾病,大多数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均是从亚健康状态转入的,个别会出现无病兆猝死、过劳死等现象。 当今社会,慢性病和亚健康的高发生率,已成为广大人民健康的威胁,也是导致医疗费用大幅上涨和“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因此,重视亚健康,干预亚健康,已成为社会和个人的共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更高的健康水平;重大疑难疾病治疗的困境需要医疗重心前移;减少医疗投入、减轻经济负担需要对亚健康进行积极的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 大量的临床调查和研究表明,亚健康的形成,绝大部分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通过改善生活方式,80%的心脏病和糖尿病、70%的中风、5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在如何维护健康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提出了“合理膳食,戒烟,心理健康,克服紧张压力,体育锻炼”等促进健康准则。 二、中医治未病理论及方法对亚健康防治具备突出的优势和特色 亚健康状态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如果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忽视调理,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干预,就能使机体恢复健康状态。因此,亚健康的防治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医学历来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情志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主张“未病先防”和“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等医疗卫生保健思想。这些理论恰恰与人类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因此,中医学“治未病”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以下内容: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同时,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也形成了具有突出优势与特色的措施,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两大方面,中医疗法尤其是非药物疗法具有天然、无害、可长期应用等特点,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被誉为是21世纪健康长寿的锦囊。包括: 1、中医方药调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中医方药具备辨证论治的个性化治疗特点,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具有突出的疗效和优势。即使患了大病,通过手术或防化疗后,及时用中药辩证调理,也能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针灸、推拿:是通过针刺或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效果和保健强身的一种方法。常用的保健穴有足三里、百会、气海、关元、三阴交、涌泉等,有病治病,无病防病。《金匮要略》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3、心理治疗与养生:中医学强调养生先养心,养生需调神,如《太平御览方术部》:“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遵生八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言:“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中医药学历来重视心理治疗,《内经》曰:“善诊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此外如情志相胜法、移情易性法等均为中医的首创;对于心理情感、生活交往异常者,则可以“告之以其所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 中医药学也重视养生规律的探求,如自古就有“有养生之道,无长生之方”说法。重视形神统一、防病养生、劳逸结合,如《黄帝内经》中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乃金玉良言,在当今日渐浮躁社会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传统体育保健,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导引及现代的球类运动、游泳、快走慢跑等体育运动均能通经活络利关节,对于改善亚健康,预防疾病发生均有着显著效果,尤其是快路,乃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要找”。当然,各种运动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才能强身健体。 5、食疗、药膳、膏方、药酒等,能因人因病而异,培补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 三、中医药对亚健康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推广应用,前景灿烂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重视努力下,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中医界对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及成因、病机、证候、防治等多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但在肯定中医治疗亚健康的独特疗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来说,治未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仍然是滞后的,距离形成技术标准、产品等来说,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在广大的社区基层,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三级防病治病网络,作为中医界后人,我们还需身先士卒,脚踏实地,做中医疗法的宣传者和推广者,继承和发挥传统医学优势,把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技术与预防保健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再立新功。

亚健康的治疗研究进展

亚健康的治疗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5-20T16:02:32.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张蓉娇 [导读]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 张蓉娇(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本文通过对亚健康的论述, 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对亚健康的重要治疗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西药治疗、饮食运动治疗、音乐治疗、心理疗法等手段, 改善亚健康状态, 使之趋于健康, 从而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亚健康治疗中医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1] 。对应WHO 对健康的定义,亚健康应该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的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2]。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亚健康”研究会2001年8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一次学术委员会议上将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应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可相互转化的中间状态,其状态呈正态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亚健康人群正在逐步增加,成为人类健康的隐患,也因此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亚健康的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为更好地研究亚健康提供借鉴,现将亚健康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亚健康的治疗进展 1.1中医治疗 1.1.1辨证论治 鄢军等[3]将亚健康状态分为7 型:肝气郁结型,瘀血内阻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阴虚火旺型,气血亏虚型,脾肾阳虚型。李安等[4]根据门诊病人亚健康状态表现的特点以及病因不同主要分为4 型:肝郁脾虚型,脾虚湿困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宫艳华等[5]以气血阴阳亏虚为纲,以五脏虚候为目,从心、肝、肺、脾、肾分型治疗亚健康。其药方有:柴胡疏肝散,二陈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知柏地黄丸,人参归脾汤,逍遥散,生脉饮,参苓白术散,霍朴夏苓汤等[6]。吴童等[7]探讨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中中医药处方的最佳药物组成应用Visua Foxpro数据库软件对90个处方进行药物频数及剂量分析结果, 90个处方中包含155味药物出现10次以上的有26味: 茯苓, 当归, 白术, 甘草, 白芍,山药, 山茱萸, 陈皮, 柴胡, 熟地, 泽泻, 牡丹皮, 炙甘草,川芎, 黄芪, 人参, 半夏, 枸杞子, 远志, 丹参,生地, 酸枣仁, 薏苡仁, 枳壳, 麦门冬等。在使用频数和剂量较高的14 味中药中补气药有黄芪, 白术, 党参, 山药, 人参; 补血药熟地黄, 当归, 白芍; 利水药茯苓; 活血化瘀药川芎; 收涩药山茱萸; 清热药牡丹皮。这14 味药物是亚健康状态调治处方中的主药, 其中补气活血的有11味, 从而得出中药调治亚健康状态集中在补气补血方面兼顾虚和瘀[8]。 1.1.2 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在亚健康状态调理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9]。如马玉娟、夏俊博、任亚先等[10]报道,补中益气丸配合刮痧治疗亚健康状态78 例,总有效率93.6%。邱勇玉、包小英、刘海妹[11]运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亚健康48例,效果显著。常海仓、陈群[12]采用四维补肾膏治疗亚健康状态50例,总有效率92%。刘琼辉[13]报道:六味地黄丸在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效果较好。王卫东、安丽平、陈亚民[14]报道:清宫长春胶囊治疗肝肾亏虚型亚健康状态96例,总有效率86.46%。张辉[15]运用太医胶囊治疗亚健康状态100例,总有效率为97%。 1.1.3 针灸推拿治疗 汤晓云等[16]通过刺激耳廓穴位消除亚健康所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泌尿生殖等系统的不佳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杨东芹[17]采用针灸百会、足三里配合背部刮痧方法治疗40例亚健康状态学生3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主症全部消16例,主症明显改善21例,治疗后主症无明显效果3例,总有效率92.5%。付明举等[18]选用43例亚健康患者,取其气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并配合拔罐法, 1d 1次, 12次为1个疗程,治疗2~6个疗程后,疗效显著。陈剑明,彭丽辉[19]选取肺俞、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位,采用闪火法拔罐,治疗亚健康状态,效果良好。彭世贤[20]运用整脊和理筋手法治疗亚健康状态65例,总有效率高于95%。杨翼等[21]以按压为主,并以牛角按摩棒等为辅助,作用于足部相应反射区,治疗亚健康状态35例,优良率为97.11 %。 1.1.4 药浴治疗 药浴疗法以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内经》中有关“摩之浴之”、“水溃之”等记载[22]为指导,在水中加入中草药煎液,浸泡、洗浴、冲洗局部或全身, 使中药有效成分透过腠理,达到理气活血,舒筋通络的效果。药浴的药味组成:五加皮、刺五加、生首乌、党参、黄芪、太子参、巴戟天、杜仲、苏木、夜交藤、合欢皮。首乌、党参、黄芪补气血;巴戟天、杜仲强壮筋骨;苏木活血疏经通络;夜交藤、合欢皮养血活血、安神解郁通络;现代医学研究诸药相配具有抗疲劳、耐缺氧、增强免疫力的作用[23]。 1.2 西药治疗 谷维素10mg tid,维生素B110mg tid,两药并用起到维持和调节神经系统正常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减少内分泌平衡障碍、改善神经失调症状的作用。维生素C100mg tid,维生素C有平衡心理压力的作用,碳酸钙D片300mg qd,钙剂具有安定情绪、强筋健骨、缓解肌肉酸痛的效果[23]。 1.3饮食运动疗法 1.3.1食疗 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之说。“食疗”顾名思义,即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预防疾病和养生方面,故特别适用于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如钱占红,郭绍伟[24]认为,亚健康状态人群中以偏虚体质为多,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特征,采用不同的饮食类型。如气虚之人群应常食粳米、大麦等益气之品;血虚之人应常食小红枣、酸枣等养血之品;阴虚之人宜常食黑木耳、银耳等滋阴之品;阳虚之人应多食核桃仁、羊肉等温阳之品。膳食营养全面、均衡, 不偏食, 每天摄入钠盐6g左右, 多食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食品。每天摄入蔬菜500g左右, 减少动物性脂肪和甜食的摄入, 多食鱼类、家禽及纤维性食物, 戒烟限酒, 每日饮三杯以上白开水[8]。 1.3.2运动疗法 保持脑力和体力的协调, 适当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必要的, 也是预防和消除疲劳, 保证健康长寿的一个主要因素, 体育锻炼贵在坚持, 项目可因人而异, 步行、登楼、体操、慢跑、太极拳等, 但运动量要适度, 一般以锻炼之后不觉得气急为度[8]。中医传统的体育疗法太极拳具

浅谈社会的亚健康问题

浅谈社会的亚健康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新概念的形式,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也备受重视. 关键字 亚健康 健康 对于健康的状态以及现阶段该通过中医药方式调理身体的方式有了深刻印象。而当今社会现状又是如何呢,第一是亚健康人群日趋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和精神上处于极为焦虑状态,这是典型的亚健康表征,第二是难以承受的医疗费压力,使得很多人难以经常去医院进行全身性检查或者与医生进行近距离接触,第三是引人注目的“过劳死”现象一个年仅38岁的中年男性因为过于疲累而患肠癌不幸去世,这是生活中越来越为普见的悲剧现象,第四是医学的进步与医学模式的转变,由于医学进步,对于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也是愈发的精良,最后一点是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去中医科的人每日大概是60到80人,而今大概300余人每天,而这么多来看病的人中,年轻人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过来看病的大多都是因为西医检查不出任何毛病但是却经常浑身酸痛难以入睡 这也就是所谓的亚健康了。 那没有病就是健康吗,未必如此.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项标准, 精力充沛 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善于休息 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 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头发光洁,无头屑,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 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健康的含义 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 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 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那又该如何理解亚健康,1,功能性改变,而不是器质性病变。2,体征改变,但现有医学技术不能发现病理改变。,3,生命质量差,长期处于低健康水平。4慢性疾病伴随的病变部位之外的不健康体征。亚健康是否发展为严重器质性病变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亚健康本身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身体成长亚健康学生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同时存在体质较弱。心理素质亚健康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引发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反复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等 抗挫折能力较差。情感亚健康本应关心社会对生活充满热情但实际上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很冷漠使自己的“心理领空”越来越狭小。思想亚健康思想表面化脆弱、不坚定容易接受外界刺激并改变自我。行为亚健康表现为行为上的程式化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行为上的偏激。

5、怎样预防亚健康

三、《怎样预防亚健康》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运动参与: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能自觉地参与,科学地制定健康处方,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2.运动技能:掌握有关健康和亚康的基本知识,认识“亚健康”状态,了解“亚健康”的危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参加户外健身活动。 3.身体健康:通过学习,掌握预防和改变亚健康方法,懂得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营养均衡,及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形成合理的生活方式。 4.心理健康: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各种压力,改善情绪状态。 5.社会适应: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的意识和技能,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学习重点: 预防亚健康,改变“亚健康”状态。 三、学习难点: 科学地制定健康处方。 四、学习内容: (一)、远离亚健康 通过提问引出主题。(提问:什么是健康?)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阐述) 1.健康的概念:健康指的是生理(身体)健康、心理(精神)健康、社会健康(人际关系正常)和道德健康。 2.亚健康状态概念: 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又称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又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它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上、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 3.亚健康状态的24种症状: 浑身无力、容易疲劳、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痛、面部疼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鼻塞眩晕、起立时眼前发黑、耳鸣、咽喉异物感、胃闷不适、颈肩僵硬、早晨起床有不快感、睡眠不良、手足发凉、手掌发粘、便秘、心悸气短、手足麻木感、容易晕车、坐立不安、心烦意乱。 4.亚健康的危害: 会使人在身体上产生失眠、乏力、疲倦、气短、汗虚、心悸、性机能减退等方面不适,在心理上使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对什么事都提不起来兴趣,在情感方面会产生冷淡、无助、孤独感、空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三、中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1.心理素质“亚健康” 学习上的焦虑: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把成绩不好完全归于客观原因;学习压力过大,紧张不安,考试不能很好地发挥,出现情绪不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心烦 意乱,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退步等症状;有的学生心理焦虑不安,上课时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的研究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的研究 亚健康属于现代医学范畴,然而据研究亚健康相当于中医“未病”、“欲病”范畴,而中医对“未病”、“欲病”有系统的理论和防治方法,下面介绍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及其调控措施。 一、亚健康状态的提出及其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相对于这一概念,80年代中期,前苏联N.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发现,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病前状态”、“潜病期”等,我国较普遍使用“亚健康状态”这一说法。 1、什么是亚健康? 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sub-health)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又称“第三状态”、“病前状态”等。 亚健康的转归 亚健康的转归有二:一是经过及时有效的调控,可向健康状态转变;二是任其发展进一步恶化,转向疾病态,甚至出现“过劳死”(一种因过劳导致

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现象)。 2、亚健康的发生率 世界性的普查结果表明,健康人群仅占5%,疾病人群约占20%,于是没有病却又不健康的所谓亚健康人群大约占75%左右。 有人估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人已超过7亿,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威胁人类的头号杀手是生活方式病,尤其是它的“前奏曲”——亚健康。 亚健康状态的发现和提出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病转向预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它的提出被誉为是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医学新思维。 3、亚健康的发生原因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区永欣教授经过40多年的研究,将这个理论演绎为“疾病总是由于人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及生存的方式出现偏差而形成的。”目前认为亚健康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工作(学习)竞争大——紧张、冲突、焦虑、抑郁,加上作息没有规律——身心状态失衡。 (2)运动少:缺乏运动——静态生活方式。 (3)吃得多:不良饮食行为、吸烟、酗酒、偏嗜。 (4)环境差:环境污染——室内微生物污染、电磁波污染、装修污染。 室外大气污染、水污染。

亚健康中医学研究进展

第24卷第2期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VOL.24NO.2 2012年JOURNAL OF HEZE MEDICAL COLLEGE2012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同时亚健康也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关人类健康的边缘学科。目前西医对亚健康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学从治未病的角度,对亚健康的诊疗独具优势,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近年中医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郑荣华[1]将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其他因素包括遗传、人体的自然衰老、生物钟的低潮、情感生活质量的下降等。杨红杰[2]将亚健康发生机制归结为1)逆时而作,起居失调。2)七情过极,情志所伤。3)饮食不节,脾胃乃伤。4)劳逸过度,阴阳失衡。周罗晶[3]认为亚健康状态病因病机主要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七情内伤,加之劳倦、饮食、生活不节等均可导致体内阴阳平衡失调,升降失常,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出现心脾气血两亏、脾虚湿盛、肝郁气滞、肝肾阴亏等;如不加调整进一步发展,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将会导致气滞、血瘀、痰湿,郁久化热进而出现热、毒、瘀、虚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奚清等[4]认为人体受自我因素和自然因素多种影响,因此正气的强弱也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亚健康多属虚证,以内因为主,因此受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影响较多。李爱萍等[5]认为亚健康与痰和湿密切相关,常见有脾虚湿盛、痰湿阻滞、痰热上扰三型。分别以归脾汤、半夏白术天麻汤、黄连温胆汤加减,均取得满意疗效。 大部分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责之于肝,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精神舒畅。肝主疏泄功能失常,一方面可表现为肝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而引起情志抑郁,见情绪低落,忧郁等症。另一方面可因肝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引起情志亢奋,可见心情烦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另外肝血不足,不能满足身体之需,故可见疲乏无力。肝藏血,血摄魂,肝血不足则可见神志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失眠、焦虑等症;而肝藏血,肾主精,精血同源,肝肾同源,故肝病常累及肾脏,肝血虚可导致肾精不足,故肝肾两虚而见头晕,双目干涩,经不调,性欲减退,腰膝酸软等见症。赵晖[6]认为肝为气血调节的枢纽,肝失疏泄是亚健康的主要病理环节,亚健康的防治应以调肝理气为主,从肝治疗气血紊乱,调整人体功能恢复健康。并认为肝郁脾虚证是亚健康状态的基础证候。 2中医辨证分型 通过亚健康人群流行病学调查[7],提示常见证候共计84类,其中前19类证候依次为心肝血虚证、肝肾阴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肝气郁结证、心气虚证、肝阳上亢证、脾气虚证、肾阴虚证、肾阳不足证、肝阴虚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肾气阴两虚证、肝血虚证、心气阴两虚证、心肝气血两虚证。周宝宽[8]认为脏腑辨证及气血阴阳辨证是核心,痰湿、痰热、气滞、血瘀、郁等不离其中,虚是根本,实证不可缺,实虚可互见。于嘉等[9]将亚健康状态分为脾气虚弱、肝气郁滞、心脾气血两虚、肝肾两虚、表虚不固、肾衰早老6型。杨红杰[2]将亚健康分为:气血亏虚型,方用四君子汤加减;肝郁气滞型,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失笑散加减;心脾两虚型,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减;肾虚型,此型可分肾阳虚和肾阴虚,分别方用右归丸或金匮气丸加减及方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杨光福等[10]将亚健康分为肺气虚,方用玉屏风散加味;脾阳虚,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肾阳虚,方用肾气丸加味;心阴虚,方用补心丹加味;脾虚湿盛,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心脾两虚,方用归脾汤加减;肝郁气滞,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郁化火,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肝肾阴虚,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味;脾肾阳虚,方用附子理中汤合肾气丸加味。王平等[11]从体质学上将亚健康分为9种亚健康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痰热体质、气郁体质。认为应根据不同的体质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不同的干预方案。刘琼[12]将常见的亚健康人群体质分为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九种。认为亚健康人群的体质特点,有针对性指导亚健康人群采用干预的方法。 3治疗 3.1中药内服法杨志敏等[13]将65例气虚型亚健康疲劳状态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采用参芪益气膏(人参、西洋参、黄芪、茯苓、苍术、白术、熟地黄、淫羊霍、女贞子、川芎、白芍、当归、砂仁、山药、炙甘草、桔梗、大枣、薏苡仁、扁豆、柴胡、香附、合欢皮、炙远志、夜交藤、酸枣仁、郁金、八月札、浮小麦、鹿角胶、龟板胶);对照组32例,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结果参芪益气汤调治气虚型亚健康疲劳状态疗效显著。马华等[14]56例亚健康状态心肾亏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应用养心汤(山庾肉30g,茯神15g,当归12g,麦冬15g,五味子15g,炒枣仁30g,陈皮12g,枳壳12g,远志15g,知母9g,生龙骨30g)治疗,对照组24例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养心汤可改善亚健康状态心肾亏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短期疗效 doi:10.3969/j.issn.1008-4118.2012.02.43 亚健康中医学研究进展 亓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亚健康/发展趋势;中医学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18(2012)02-0076-03 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