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的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摘要亚健康是一种常见的身体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被描述为“未病先防”的阶段。

在亚健康阶段,人体机能逐渐下降,但并没有明显的疾病表现。

近年来,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亚健康概述亚健康是一种健康状态,它不同于疾病,也不同于健康。

亚健康通常被描述为身体和精神状态的轻微缺陷或不适感。

这种状态可能是缺乏足够的锻炼、营养不良、睡眠不足、工作压力过大、环境卫生差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在亚健康状态下,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但并无特定疾病的表现。

中医理论认为,亚健康是一种未病先防的状态,提前通过调整饮食、锻炼、精神调节等手段进行干预,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亚健康中医证候学是一门研究亚健康状态中相应的中医证候的学科。

该学科旨在通过中医诊断理论和方法,识别亚健康状态中的体证、脉证和舌证,从而指导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和预防。

亚健康中医证候的特点亚健康中医证候的特点是:症状轻、病程长、慢性化、可逆性。

亚健康状态下,人体机能下降缓慢,症状不明显,但进而形成的疾病风险较高。

因此,对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特别关注。

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诊断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诊断旨在通过观察体、脉、舌的变化,判断亚健康状态的特征和亚健康证候类型。

常见的亚健康中医证候有肝肾阴虚、脾虚、气虚、血瘀等。

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和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和预防措施一般包括营养调理、锻炼、精神调节等方面。

其中,中药调理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例如,肝肾阴虚证可使用党参、当归、熟地等滋补肝肾的中药进行调理,脾虚证可使用党参、黄精、五味子等益气健脾的中药进行调理。

结论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常见的身体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被描述为未病先防的阶段。

亚健康中医证候学是一门研究亚健康状态中相应的中医证候的学科。

通过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亚健康状态,及时干预和预防。

国内外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对比分析

国内外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对比分析

( %) 7 5 、睡 眠障 碍 ( 5 、淋 巴结 肿痛 (0 , 7 %) 5 %) 井制订了诊断标准 .即超过 6 个月的长期及无法解 释的疲 劳,加上 8种找不出原 因的症 状:咽 喉痛 、
肌 肉酸 、关节 怨 痛 、 淋 巴腺 肿 、 短 期 记忆 丧 失 、 睡 眠不足 、头痛 及 体 力难 以恢 复 。
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 的人仅 占 5 %,患有 疾病的
人 占2 0%,而 7 %的 人 处于 亚健 康 状态 。 5 亚 健康 状 态在 经 济 发 达 、社 会 竞 争 激 烈 的 国家 和地 区 中普 遍 存在 ,处 于 亚 健康 状 态 的 人 数 一 直呈
面处于 健康与疾病之 间的健康低 质量状态及 其体 验。 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既可向健康 状态转化 ,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究竟向哪方面转
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 亚健康状 态 。或 ‘ 第三状态 ,也称为 灰色状态 。这一发
现 随后 被许 多 学者 的 研 究所 证 实 。WH O的 一 项 全球
等 ,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 之间的一种状态,包括无 临床症 或症状 感觉轻微、但已 有潜在的病 理信
息。 它本 身 拥有 厂 泛 的 内 涵 是 人们 在 身 心 情 感 方
化 ,取决 于 自我 保 健 措施 和 自身 的 免 疫 力 水平 。 向
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医学界研究 的热点之一。亚 健康概念的提出并非偶然 ,是现代人注重健康、重
视 在 疾 病前 防 范其 发 生 及 发 展 的健 康 新 思 维 的 充分
体现。虽然亚健康在症状上表现的是医学领域的问 题,但M整体看,它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心理 园素及自身体质密不可分。

神经科学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但又达不到明确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状态被称为亚健康。

近年来,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亚健康状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亚健康状态并非是一种明确的疾病,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的轻度失衡。

常见的表现包括疲劳、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相互交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明显的影响。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亚健康状态与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大脑作为人体的控制中心,其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神经递质的平衡以及神经网络的连接和活动模式,都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在神经递质方面,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与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血清素水平的降低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焦虑和睡眠障碍;多巴胺水平的异常可能影响注意力和动力;而去甲肾上腺素的失衡则可能与疲劳和应激反应有关。

从神经网络的角度来看,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执行控制网络和突显网络等在亚健康状态下可能出现功能连接的异常。

默认模式网络在休息和自我反思时活跃,执行控制网络负责集中注意力和执行复杂任务,突显网络则用于检测和响应重要的内部和外部刺激。

当这些网络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困难等亚健康症状。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为研究亚健康状态下的大脑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亚健康人群大脑在特定任务或休息状态下的血流变化、代谢活动以及神经连接的改变。

研究发现,亚健康状态下的大脑可能存在局部脑区的过度激活或抑制,以及脑区间连接的减弱或增强。

例如,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中,前额叶皮质的活动可能减少,影响决策和执行功能;而在焦虑相关的亚健康状态中,杏仁核的过度激活可能导致过度的恐惧和焦虑反应。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亚健康状态指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所发生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大体上分为躯体性、心理性和人际交往性三种亚健康状态,其错综复杂的病因与多样性的主诉症状,给医学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003年10月,美国NIH公布了全球健康的14大挑战,其中“发展可以量化评估人口健康状态的技术”、“发展能评估人体多种状态和病原体的临床检测技术”,就是针对亚健康状态提出的。

目前,如何减少亚健康状态人群,增加健康状态人群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的重点。

1亚健康状态的提出及意义1.1亚健康状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医学上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人们也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首先提出:人体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国外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其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三个阶段。

1.1.1轻度心身失调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是与健康相邻的阶段,常以疲劳、失眠、情绪不稳定等为主要表现,这些表现容易恢复,可转为健康状态。

1.1.2潜临床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若持续发展下去,已存在发展为某些疾病的危险倾向,其症状较复杂,表现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身心失调,且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表现,其生命活力、反应和适应能力减退,还可出现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及免疫功能偏低的倾向。

1.1.3前临床阶段此阶段表示有病变存在,并有向某种疾病发展的高度可能性,介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但症状不明显,诊断上较困难。

1.2“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是健康新概念及新的医学模式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进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威胁人类健康最大的危险不是具体的疾病,而是体重过轻、不安全的性行为等十大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死亡总计占世界范围死亡率的1/3以上。

在中国、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烟草、酒精、血压、胆固醇和肥胖所造成的疾病负担至少占总负担的1/6。

中草药治疗亚健康状态疾病进展论文

中草药治疗亚健康状态疾病进展论文

中草药治疗亚健康状态疾病研究进展中草药;亚健康状态疾病;治疗现今媒体多提出亚健康的身体状态,此名称为中国研究人员首先提出的。

其表面患者虽然身体上没有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但其各代谢、生理等方面都出现了降低的表现,此状态可称为在疾病和健康之家的状况。

有外国研究人员称其为第三状态。

相关研究表面在全球有70%的人群处于这一状态1。

现今多数研究者认为此状态的涵盖内容比较广泛,人体不管是心理方面还是身体方面的感受出现异常都可划入到此范围中2。

1 形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1.1 出现此状态的各项因素和如下几点有一定关系①其有不良生活习惯。

现今人们的各项压力很大,应酬、工作加班等都要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不规律地生活习惯会导致其出现疲劳、睡眠不足等情况,从而引起此状态出现。

②社会方面带来的压力。

现今人们都在不断进行学习,以适应现今各行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压力长期会给予人群带来一定的健康影响。

社会方面的各项压力都会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理、身体等情况。

如经济负担、法律纠纷、失业、丧偶、离婚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从而导致其出现健康影响。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变少,这就让人们逐渐产生孤独的感觉,没有人可以进行倾述,心理方面的压力积压在心理,长期以往终会出现爆发的情况。

且长期心理抑郁的表现会导致肿瘤疾病的发生。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人们出现的亚健康状态追根到底就是其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人们出现的心理问题会致使其出现性格改变、人格缺陷、行为异常、情绪激惹等情况,而长期以往都会导致疾病发生。

③另外因为垃圾污染、废气、噪音、拥挤、住房紧张、物价上涨等因素也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紧张,从而进入此状态3。

1.2 中医对亚健康疾病的认识中医对此状态的主要分析为患者出现了肝失疏泄、情志失调的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的情志对身体的影响很大,各种情志表现都可导致脏腑受损,抑郁会导致患者的肝脏出现功能失调,导致其进入到此状态中。

这也表明人们的心理影响在此状态中为很关键的因素。

亚健康中医学研究进展

亚健康中医学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同时亚健康也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关人类健康的边缘学科。

目前西医对亚健康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学从治未病的角度,对亚健康的诊疗独具优势,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现将近年中医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郑荣华[1]将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其他因素包括遗传、人体的自然衰老、生物钟的低潮、情感生活质量的下降等。

杨红杰[2]将亚健康发生机制归结为1)逆时而作,起居失调。

2)七情过极,情志所伤。

3)饮食不节,脾胃乃伤。

4)劳逸过度,阴阳失衡。

周罗晶[3]认为亚健康状态病因病机主要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七情内伤,加之劳倦、饮食、生活不节等均可导致体内阴阳平衡失调,升降失常,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出现心脾气血两亏、脾虚湿盛、肝郁气滞、肝肾阴亏等;如不加调整进一步发展,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将会导致气滞、血瘀、痰湿,郁久化热进而出现热、毒、瘀、虚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奚清等[4]认为人体受自我因素和自然因素多种影响,因此正气的强弱也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由于亚健康多属虚证,以内因为主,因此受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影响较多。

李爱萍等[5]认为亚健康与痰和湿密切相关,常见有脾虚湿盛、痰湿阻滞、痰热上扰三型。

分别以归脾汤、半夏白术天麻汤、黄连温胆汤加减,均取得满意疗效。

大部分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责之于肝,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精神舒畅。

肝主疏泄功能失常,一方面可表现为肝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而引起情志抑郁,见情绪低落,忧郁等症。

另一方面可因肝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引起情志亢奋,可见心情烦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

另外肝血不足,不能满足身体之需,故可见疲乏无力。

肝藏血,血摄魂,肝血不足则可见神志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失眠、焦虑等症;而肝藏血,肾主精,精血同源,肝肾同源,故肝病常累及肾脏,肝血虚可导致肾精不足,故肝肾两虚而见头晕,双目干涩,经不调,性欲减退,腰膝酸软等见症。

“亚健康状态”中医研究进展论文

“亚健康状态”中医研究进展论文

“亚健康状态”中医研究进展【摘要】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存在于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是目前全球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而其防治的内容和指导思想有正切合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故运用中医防治亚健康状态是目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段,是当今的研究热点。

本文从流行病学调查、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机理认识、中医对“亚健康状态”判定、中医对“亚健康状态”干预方法等方面对近年来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亚健康;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605-011 流行病学调查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最早指出[1],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外,还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而“亚健康”则是国内医学专家提出的概念[2]。

有研究表明[3],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具有以下特点:女性较男性高发,中年人为高发人群,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落后地区,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等。

据调查[4],北京cbd地区白领人士亚健康人群比例高达75.8%。

邝燕兰等[5]调查了广州市1420名大学生,其中亚健康率为67.54%。

研究亚健康流行病学特点,有利于形成亚健康诊断、评价标准体系,有利于细化亚健康分类,有利于采取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意义深远。

2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机理认识现状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消长平衡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平阳秘是人身阴阳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最佳状态,其外在表现即为身心健康。

当人体受到七情内伤,或劳倦,或饮食,生活不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就被打破,一时又不能自行恢复,出现阴阳失和的状态是,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外在表现:阳虚无以固外则体虚困乏,抵抗力差,易疲劳;阴虚阳盛,阴阳不交,则易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阴阳失和导致气机不畅,则可见情绪不稳定,或急躁易怒,或忧郁不舒。

神经科学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但去医院检查却又查不出明确的疾病。

这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被称为亚健康状态。

随着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深入理解亚健康状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疲劳、失眠、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是潜在疾病的早期信号。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亚健康状态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核心,其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令人惊叹。

研究发现,在亚健康状态下,大脑的神经递质水平可能会发生改变。

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导致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血清素被认为与情绪调节和睡眠有关,其水平过低可能引发抑郁和睡眠障碍。

多巴胺则在奖赏机制和动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失衡可能导致动力不足和注意力不集中。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如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为研究亚健康状态下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亚健康人群的大脑在某些区域可能存在体积减小、连接异常或活动模式改变。

例如,长期处于压力下的亚健康个体,其海马体可能会出现萎缩,而海马体在记忆和情绪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也与亚健康状态有关。

炎症因子可以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和存活,导致神经信号传递异常。

长期的慢性炎症可能破坏神经系统的平衡,引发一系列亚健康症状。

在神经可塑性方面,亚健康状态可能会影响大脑的适应和修复能力。

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在环境刺激和经验的作用下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亚健康状态下,不良的生活方式、长期的压力等因素可能削弱神经可塑性,使大脑难以应对外界的挑战和恢复正常功能。

针对亚健康状态,神经科学的研究为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良好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有效的压力管理,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健康的治疗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3-05-20T16:02:32.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张蓉娇[导读]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张蓉娇(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湖南长沙 410007)【摘要】本文通过对亚健康的论述, 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对亚健康的重要治疗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西药治疗、饮食运动治疗、音乐治疗、心理疗法等手段, 改善亚健康状态, 使之趋于健康, 从而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亚健康治疗中医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1] 。

对应WHO 对健康的定义,亚健康应该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的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2]。

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亚健康”研究会2001年8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一次学术委员会议上将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应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可相互转化的中间状态,其状态呈正态分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亚健康人群正在逐步增加,成为人类健康的隐患,也因此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亚健康的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为更好地研究亚健康提供借鉴,现将亚健康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亚健康的治疗进展1.1中医治疗1.1.1辨证论治鄢军等[3]将亚健康状态分为7 型:肝气郁结型,瘀血内阻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阴虚火旺型,气血亏虚型,脾肾阳虚型。

李安等[4]根据门诊病人亚健康状态表现的特点以及病因不同主要分为4 型:肝郁脾虚型,脾虚湿困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

宫艳华等[5]以气血阴阳亏虚为纲,以五脏虚候为目,从心、肝、肺、脾、肾分型治疗亚健康。

其药方有:柴胡疏肝散,二陈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知柏地黄丸,人参归脾汤,逍遥散,生脉饮,参苓白术散,霍朴夏苓汤等[6]。

吴童等[7]探讨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中中医药处方的最佳药物组成应用Visua Foxpro数据库软件对90个处方进行药物频数及剂量分析结果, 90个处方中包含155味药物出现10次以上的有26味: 茯苓, 当归, 白术, 甘草, 白芍,山药, 山茱萸, 陈皮, 柴胡, 熟地, 泽泻, 牡丹皮, 炙甘草,川芎, 黄芪, 人参, 半夏, 枸杞子, 远志, 丹参,生地, 酸枣仁, 薏苡仁, 枳壳, 麦门冬等。

在使用频数和剂量较高的14 味中药中补气药有黄芪, 白术, 党参, 山药, 人参; 补血药熟地黄, 当归, 白芍; 利水药茯苓; 活血化瘀药川芎; 收涩药山茱萸; 清热药牡丹皮。

这14 味药物是亚健康状态调治处方中的主药, 其中补气活血的有11味, 从而得出中药调治亚健康状态集中在补气补血方面兼顾虚和瘀[8]。

1.1.2 中成药治疗中成药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在亚健康状态调理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9]。

如马玉娟、夏俊博、任亚先等[10]报道,补中益气丸配合刮痧治疗亚健康状态78 例,总有效率93.6%。

邱勇玉、包小英、刘海妹[11]运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亚健康48例,效果显著。

常海仓、陈群[12]采用四维补肾膏治疗亚健康状态50例,总有效率92%。

刘琼辉[13]报道:六味地黄丸在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效果较好。

王卫东、安丽平、陈亚民[14]报道:清宫长春胶囊治疗肝肾亏虚型亚健康状态96例,总有效率86.46%。

张辉[15]运用太医胶囊治疗亚健康状态100例,总有效率为97%。

1.1.3 针灸推拿治疗汤晓云等[16]通过刺激耳廓穴位消除亚健康所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泌尿生殖等系统的不佳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杨东芹[17]采用针灸百会、足三里配合背部刮痧方法治疗40例亚健康状态学生3个疗程。

结果:治疗后主症全部消16例,主症明显改善21例,治疗后主症无明显效果3例,总有效率92.5%。

付明举等[18]选用43例亚健康患者,取其气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并配合拔罐法, 1d 1次, 12次为1个疗程,治疗2~6个疗程后,疗效显著。

陈剑明,彭丽辉[19]选取肺俞、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位,采用闪火法拔罐,治疗亚健康状态,效果良好。

彭世贤[20]运用整脊和理筋手法治疗亚健康状态65例,总有效率高于95%。

杨翼等[21]以按压为主,并以牛角按摩棒等为辅助,作用于足部相应反射区,治疗亚健康状态35例,优良率为97.11 %。

1.1.4 药浴治疗药浴疗法以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内经》中有关“摩之浴之”、“水溃之”等记载[22]为指导,在水中加入中草药煎液,浸泡、洗浴、冲洗局部或全身, 使中药有效成分透过腠理,达到理气活血,舒筋通络的效果。

药浴的药味组成:五加皮、刺五加、生首乌、党参、黄芪、太子参、巴戟天、杜仲、苏木、夜交藤、合欢皮。

首乌、党参、黄芪补气血;巴戟天、杜仲强壮筋骨;苏木活血疏经通络;夜交藤、合欢皮养血活血、安神解郁通络;现代医学研究诸药相配具有抗疲劳、耐缺氧、增强免疫力的作用[23]。

1.2 西药治疗谷维素10mg tid,维生素B110mg tid,两药并用起到维持和调节神经系统正常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减少内分泌平衡障碍、改善神经失调症状的作用。

维生素C100mg tid,维生素C有平衡心理压力的作用,碳酸钙D片300mg qd,钙剂具有安定情绪、强筋健骨、缓解肌肉酸痛的效果[23]。

1.3饮食运动疗法1.3.1食疗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之说。

“食疗”顾名思义,即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预防疾病和养生方面,故特别适用于亚健康状态的调理。

如钱占红,郭绍伟[24]认为,亚健康状态人群中以偏虚体质为多,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特征,采用不同的饮食类型。

如气虚之人群应常食粳米、大麦等益气之品;血虚之人应常食小红枣、酸枣等养血之品;阴虚之人宜常食黑木耳、银耳等滋阴之品;阳虚之人应多食核桃仁、羊肉等温阳之品。

膳食营养全面、均衡, 不偏食, 每天摄入钠盐6g左右, 多食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食品。

每天摄入蔬菜500g左右, 减少动物性脂肪和甜食的摄入, 多食鱼类、家禽及纤维性食物, 戒烟限酒, 每日饮三杯以上白开水[8]。

1.3.2运动疗法保持脑力和体力的协调, 适当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必要的, 也是预防和消除疲劳, 保证健康长寿的一个主要因素, 体育锻炼贵在坚持, 项目可因人而异, 步行、登楼、体操、慢跑、太极拳等, 但运动量要适度, 一般以锻炼之后不觉得气急为度[8]。

中医传统的体育疗法太极拳具有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机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延年益寿、减缓衰老等功效,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作用明显。

如尹辉,杨靖[25]指导85名医学院大学生练太极拳17周,经问卷统计,练拳前亚健康状态人数比例为82.4%,练拳后亚健康状态人数比例为47.6%。

1.4音乐疗法失眠患者睡觉前应选择的音乐(催眠助睡音乐)、镇静性乐曲一般选用夜曲或小夜曲、摇篮曲以及其它柔美恬静性质的乐曲,平时选择健脑益智音乐———兴奋性乐曲;心情抑郁、消化功能不良、消虑性和解郁性乐曲旋律优美多彩,欢快活泼,有较多的起伏变化,节奏明快清晰,速度中等,音色清新明亮,风格明朗秀丽,表达一种愉快、向上的情绪;痛苦激动情绪,其实人的情绪产生障碍时,往往首先需要疏泄,然后再逐渐疏导和调整。

另外,头晕、乏力、疲倦、体力下降选择《梁祝》、《彩云追月》、海顿组曲《水上音乐》、德彪西管弦乐曲《大海》等;紧张不安、易激动选《江南丝竹》、《寒鸭戏水》、《天鹅湖组曲》等;烦乱《寒鸭戏水》、心悸、胸闷《选月夜》、《梅花三弄》、《春之歌》等,情绪低落选《春天来了》、《步步高》、《金蛇狂舞》等[26]。

1.5心理疗法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度或持久作用致使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内经》指出:“心者, 五脏六腑之主也, 故悲哀忧愁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说明心神是人体的主宰, 强调情志因素可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日常生活中思想情绪变化过大,无论是负性情绪悲怒过度还是正性情绪喜乐无常, 都会降低人体免疫力, 甚至诱发疾病, 因此, 应保持心平气和, 精神愉快, 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以保持身体健康, 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美国怀特博士认为,没有焦虑,没有烦恼,没有紧张,才能远离疾病。

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只有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获得快乐和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分泌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酯类和乙酰胆碱等,可调节机体至最佳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27]。

相反,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可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失调,体质下降,从而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28]。

2 小结亚健康发生趋势正逐年增高,如何防治亚健康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综上所述,近年来医学界研究的亚健康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以中医治疗为主,其中包括中药的辨证论治、中成药的治疗、针灸推拿、药浴治疗等,此外还有西药治疗、饮食运动疗法、音乐疗法和心理疗法等一系列治疗措施,均有助于亚健康的人群向健康人群转化。

虽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为了减少亚健康的发生率,预防应该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大家应该注意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注意睡眠、保持心情愉快,注意养生之道,这样我们就可以远离亚健康了。

参考文献[1]高芳.九五期间我国老年病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7) : 1074.[2]刘彦岭,窦进敏,田帅.保健推拿与亚健康[J].河北中医,2005,27( 7) :523- 524.[3]鄢军,郭君华,韩卓俊.针灸治疗亚健康状态的体会[J]. 中华实用医学,2004,6(10) :108.[4]李安,张应武,杨璋斌.中医调治亚健康状态70例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 15) :129- 131. [5]宫艳华,孙巧云.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识及针灸调理[J].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 4) :356- 357. [6]苏军,马艳华.亚健康状态中医药治疗的探讨.中国疗养医学,2008,17(12):752-754.[7]吴童,任一心.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状态处方统计分析.中国医药信息, 2004, 21 (2) : 48[8]苏军.亚健康状态中医药治疗的探讨.中国水电医学,200 8,6:343-344[9]王策,董盛.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进展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32(2):73-74.[10]马玉娟,夏俊博,任亚先,等.补中益气丸配合刮痧治疗大学生亚健康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06, 14 (11) : 60. [11]邱勇玉,包小英,刘海妹.参松养心胶囊对亚健康人心率变异性的干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07, 4(3) : 59. [12]常海仓,陈群.四维补肾膏治疗亚健康50例[J].陕西中医, 2007, 28 (11) : 1504 - 1505.[13]刘琼辉.六味地黄丸的现代应用及其机制[J].西南国防医药, 2006, 16 (6) : 697 - 699.[14]王卫东,安丽平,陈雅民.清宫长春胶囊治疗亚健康状态肝肾亏虚96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7,9 (4) : 55 - 56. [15]张辉.太医胶囊治疗疲劳综合症临床疗效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 2007, 24 (5) : 110 - 112.[16]汤晓云,姜云武,李向红. 耳穴疗法与亚健康[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 4) 31.[17]杨东芹.针灸配合刮痧治疗亚健康状态[J].四川中医,2006,24(12) :100- 101.[18]付明举,张雪玲.疏肝健脾针灸治疗亚健康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08, 24 (1) : 11213.[19]陈剑明,彭丽辉.拔罐疗法在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J]. 中国民间疗法, 2007, 15 (10) : 13.[20]彭世贤. 整脊治疗亚健康65例[J].按摩与导引,2004, 20 (2) : 18 - 19.[21]杨翼,李章华.“亚健康状态”的足反射疗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9 (12) : 734 - 735.[22]王吉匀,汤毅,刘庆忠.中华独特疗法大成[M].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64.[23]杨丽.中西医结合治疗亚健康探析.首都医药,2009,2:25.[24]钱占红,郭绍伟.浅谈中医食疗与亚健康[J].内蒙古中医药, 2007, (1) : 39 - 40.[25]尹辉,杨靖.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康复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9):7991 - 8001. [26]何颖.音乐对亚健康人群的辅助治疗.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6:157.[27]薛珠庆.人际关系与健康[J].职业与健康,1993,5(3): 49250.[28]林克义,曾尔元,曲镭,等.心理社会因素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1995, 5 (1) : 38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