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第三章观测装备 (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5)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 (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8)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6)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 (17)附件A 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附件B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附件C 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 (38)附件D 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高空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方法探究

高空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方法探究摘要:高空气象观测数据资料作为气象基础探测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其它气象数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空气象观测主要观测大气层中从地面至 3 万米高度间不同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湿度、温度、气压等气象数据,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项目,如大气臭氧、辐射、大气成分、大气电场,电离层等的研究。
主要观测方法有雷达测风、无线电探空和气球探测等。
在气象观测领域中高空气象探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第一手数据,所得信息直观、方便的反映了高空气象的环境。
因高空是大气中各类天气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源点,并且随着高度的升高受地形、地物和其它因素的影响较小,所探测到的数据具有一定范围的代表性。
对于揭示大气中各类天气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探索其发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极其重要。
关键词:高空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方法引言高空气象观测数据高空气象探测数据在中长期天气预报、气候资料积累、气候分析、科研等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资料的真实性、可用性和及时性非常重要。
尤其是实时数据观测对于科研要求、中短期数值天气预报、实时天气分析、农业、大众工作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其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高空气象观测数据是中尺度、中短时天气预报不可缺少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
但由于高空气象观测数据的特殊性,其质量问题对其数据的合理使用及高时效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高空气象观测数据资料的质量控制越显得重要。
高空气象探测数据质量控制指的是检查观测数据质量,并判断其是否与标准要求相符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合理地检验数据,进而查找出可疑的、缺测的与错误的数据,再通过标记、数据内差等方法对其进行修正,以保证提出的观测数据与质量要求相符合。
1.高空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的必要性高空气象观测数据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数据应用的效果,所以在数据使用前需要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检查。
高空气象观测数据都要通过感应元件测量气象要素、数据转换、无线电发送、接收、处理等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都有可能因仪器故障、无线电干扰和设备故障等,进而引起数据错误。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序言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气象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知识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地进行气象业务考核成为提升气象业务水平的关键之一。
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优质性和严谨性的气象业务考核方案,对于推动气象工作人员的职业执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目的本文主要是为制定并实施一套气象业务考核方案提供依据和指导。
通过考核评价,全面了解和掌握气象工作人员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促进气象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为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行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规范》•《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质量管理规定》•《气象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考核内容1. 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气象学、气象预报、气象服务、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深入的理论体系,具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技术能力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卫星云图解译、雷达资料解译、数字预报产品应用、气象实时监测技术和气象灾害预警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能力。
要求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熟练掌握各种气象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3. 管理能力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化管理、调度指挥、应急响应等方面的管理能力。
要求能够对气象工作进行科学规划、有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组织的应对突发事件。
4. 服务能力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气象服务承接、内容制定和服务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要求能够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以用户满意度为核心指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采取“笔试 + 实操 + 面试”的组合形式,即通过理论笔试、实操考核和面试三个环节全面评价考生的理论素质、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其中笔试占40%、实操考核占40%、面试占20%。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56663

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 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第三章观测装备 (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5)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 (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8)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5)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 (16)附件A 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附件B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附件C 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 (38)附件D 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

气象业务考核方案1. 背景和目的随着气象业务的快速发展,对气象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气象部门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考核方案,以便于对气象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估其立足岗位、成长发展的水平和实际达到的贡献。
本方案的目的是:•制定一套全面、客观的气象业务考核体系•切实提高气象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和工作质量•推动气象业务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2. 考核内容本考核方案包括气象从业人员职称、水平、技能等各方面的考核内容。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2.1 气象从业人员职称考核气象从业人员的职称考核是对其职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综合评估,职称考核包括初、中、高三个等级,一般需要依据以下指标进行考核:•气象实践能力•大气科学及气象学基础•气象仪器与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气象数据计算、分析、预报及应用能力•管理能力等2.2 气象从业人员技能考核气象从业人员技能考核是对其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气象观测技能•气象数据收集与加工能力•气象预报技能•气象服务能力等2.3 气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考核气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考核主要考察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包括以下方面:•专业业务素质:工作经验、综合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等•业务知识素质:对气象规律、天气系统及其演变规律、气象灾害防治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现代技能素质:计算机应用、外语水平等3. 考核方式本方案将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进行评测。
具体包括人脸识别、视频监控、网上考试等。
3.1 人脸识别与视频监控为了确保考生身份的真实性和考试过程真实可信,本方案将引入人脸识别和视频监控等新技术加以应用,采用现场监视方式确保考试公正。
3.2 网上考试本方案引入网络技术,使气象从业人员能够利用互联网工具参加考核。
考试内容将覆盖从气象专业基础知识到实际操作技能,并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通过网上考试,让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可以为培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1

地⾯⽓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1地⾯⽓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中国⽓象局综合观测司⼆○⼀⼆年七⽉(⼀)⽬的和要求质量考核的⽬的在于了解观测站及测报⼈员的测报质量情况,了解⾃动⽓象站的运⾏情况,促进⽓象测报业务技术⽔平和业务质量的提⾼。
此办法适⽤于地⾯⽓象观测业务(含有部分⼈⼯观测)。
⾮⼈为原因造成的⾃动⽓象站设备、软件、⽹络故障引起的记录缺漏不在本办法考核范围内。
(⼆)考核范围⒈观测:中国⽓象局规定的定时观测时次的⼈⼯观测,守班时段内规定的其它⼈⼯观测,以及⾃动⽓象站出现故障时进⾏的⼈⼯补测。
⒉操作:包括定时观测时次的正点前巡视仪器、检查⾃动⽓象站数据、⼈⼯观测资料输⼊、⾃动⽓象站数据维护、⽇数据备份、时钟设臵、附加信息收集整理等。
⒊⽓象电报和数据⽂件传输:⽓象电报包括航空(危险、解除)报、重要天⽓报、⽓象旬(⽉)报、⽓候⽉报。
数据⽂件包括实时⾃动⽓象站数据(包括正点地⾯⽓象要素数据、⽓象辐射数据、加密观测数据,下同)、⽇数据、⽇照数据等⽂件,以及通过⽓象部门信息⽹络系统传输的航空(危险、解除)天⽓报告⽂件。
(三)对测报⼈员的考核内容和统计⽅法1.重⼤差错(1)伪造涂改原始记录、数据⽂件或电报:伪造指根本没有进⾏观测或⾃动观测记录缺测、异常,凭空捏造记录、数据⽂件或电报;涂改是指为掩盖错情⽽将观测记录、数据⽂件或电报涂改,致使记录失真。
每发⽣⼀次算15个错情。
(2)丢失或毁坏原始记录(观测簿⼀页以上、⾃记纸⼀张以上,或⾃动⽓象站数据12⼩时以上)。
每发⽣⼀次算15个错情。
(3)缺测:定时观测时次未进⾏⼈⼯观测,且未在正点后⼀⼩时内补测,每发⽣⼀次算10个错情。
(4)缺报:漏发整份电报,或错发电报挂号、地点、区站号,每发⽣⼀次,危险报算5个错情,其它报算2个错情。
(5)早测:指⼈⼯观测不按规定时间,提前进⾏观测。
每早测⼀次算2个错情。
(6)迟测:指⼈⼯观测迟于规定定时观测的时间,但在正点后⼀⼩时内进⾏补测。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要求规范

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第三章观测装备 (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5)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 (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8)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5)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 (16)附件A 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附件B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附件C 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 (38)附件D 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农业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

农业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一、目的农业气象观测是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基础, 质量考核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台站及观测人员的观测质量情况, 总结经验, 引导农业气象观测人员认真钻研业务技术, 促进农业气象观测业务技术水平和业务质量稳定提高。
二、考核范围l.农业气象观测包括作物分册、土壤水分分册、自然物候分册、畜牧分册的各项观测内容。
其它观测项目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制定相应的质量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其工作基数和错情可计入连续百班无错情质量考核, 但不计入本考核办法所要求上报的工作基数和错情中, 也不参与连续二百五十班无错情质量考核。
2.农业气象报表包括农气表 -l 、农气表 -2-l 、农气表 -2-2、农气表 -3、农气表 -4。
3.农业气象电报气象(旬月报电码(包括地方补充段和土壤湿度加测报电码的各项编报内容。
三、考核内容和统计方法l.责任性错误凡由于失职而造成的错误为责任性错误。
⑪伪造、涂改原始记录或电报:伪造、涂改原始记录或电报每发生一次计 15个错情。
⑫丢失或毁坏原始记录:丢失或毁坏原始记录(以观测簿一页以上无法辨认为准 ,每发生一次计 10个错情。
⑬缺测:缺测某一项目或某次重要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过程的记载等,计10个错情。
⑭缺报:漏发整份电报并在规定时限内(旬末次日北京时间 09:00前,以下同未补发者,计 5个错情。
⑮早、迟测:各项观测不按规定时间进行,提早或推迟观测,每发生一次计 2个错情。
⑯报表未制作:一份报表计 10个错情。
责任性错误系严重违反观测纪律的行为, 对当事者应根据情节轻重、危害大小、本人态度等情况, 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对该台站也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加强管理。
具体办法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制定。
2.漏测错情⑪凡需进行几个重复或多个样本观测的项目, 如果有一个或几个重复、样本未进行观测, 按漏测计算错情。
每漏测一个重复或样本计 3个错情。
⑫土壤水分观测时, 如果有一个或几个层次未进行测定, 按漏测计算错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
为更好地发挥新型观测系统的作用,在总结《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试行)》试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型观测系统的原理和特点,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对原试行版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编制出本考核办法。
本考核办法与《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试行)》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本考核办法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考核办法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编写,刘凤琴、陈益玲、许正旭、张宇、郭启云、杜晓斌、侯维峰、孙宜军、奉超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一、考核目的 (1)二、考核要求 (1)三、考核内容 (1)四、观测质量统计规定 (3)五、综合业务评分(高空气象观测业务指数) (8)六、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报送规定 (11)七、附表 (11)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是对高空气象观测台站业务质量和观测业务人员“德、能、勤、绩”进行量化考核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考核办法适用于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系统、卫星导航定位探空系统等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系统,是对高空气象观测前期准备、观测操作、数据处理、设备保障等全过程的业务质量考核,并规定了具体的考核指标及统计要求,是高空气象观测台站及各级业务管理部门进行业务质量评价的依据。
一、考核目的进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业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保证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的质量。
二、考核要求(一)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台站和个人,在进行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时,均应严格按照本考核办法进行观测业务质量考核。
(二)业务质量考核要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禁弄虚作假。
(三)台站要按照统一的业务质量统计报表格式(见附表5),逐项统计填报台站和个人业务质量,并作为台站业务档案保存。
(四)按照奖优惩劣、奖勤罚懒的原则,业务质量考核可与各地制定的奖惩制度挂钩。
三、考核内容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以观测质量、探空平均高度、测风平均高度、重放球和系统故障五项内容为考核指标,具体统计方法和达标标准如下:(一)观测质量观测质量分为台站观测质量和个人观测质量两部分,是对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化的综合考评,用考核统计时段(月、季度、半年、年等)内高空气象观测业务所出现的各类错情总和与所获取的工作基数总和的千分比表示,即错情率, 统计时保留两位小数。
达标标准:错情率≤3.00‰。
(二)探空平均高度探空平均高度是指考核统计时段(月、季度、半年、年等)内,探空终止高度的平均值,单位:米,取整数位。
达标标准:GCOS台站:探空平均高度≥30000米;非GCOS台站:探空平均高度≥26000米。
(三)测风平均高度1.综合测风平均高度综合测风平均高度是指考核统计时段(月、季度、半年、年等)内综合测风终止层量得风层海拔高度的平均值,单位:米,取整数位。
达标标准:GCOS台站:综合测风平均高度≥28000米。
非GCOS台站:综合测风平均高度≥24000米。
2.单独测风平均高度单独测风平均高度是指考核统计时段(月、季度、半年、年等)内单独测风终止层量得风层海拔高度的平均值,单位:米,取整数位。
达标标准:单独测风平均高度≥18000米。
(四)重放球重放球是指某次常规观测未达到规范要求高度而必须进行的再观测。
重放球应在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进行,分为非人为重放球和人为重放球。
非人为重放球是指因台风过境、大风(风速14米/秒或以上)、暴雨、暴风雪、无法及时恢复的雷达故障、传感器变性、雷击等原因造成的重放球;其它原因造成的重放球均为人为重放球。
重放球率是指统计时段(月、季度、半年、年等)内人为重放球和非人为重放球总次数与综合观测总次数的千分比。
达标标准:全年重放球次数≤6次,即重放球率≤8.3‰(五)系统故障系统故障是指因观测系统主要设备(雷达、基测设备、计算机、制氢设备、发电设备等)发生故障而造成记录缺失、重放、迟测、启用备份设备进行观测等事件。
系统故障率是指统计时段(月、季度、半年、年等)内系统发生故障总次数与总观测次数的千分比。
系统故障率只考核台站。
达标标准:全年系统故障次数<11次,即系统故障率<15‰四、观测质量统计规定(一)工作基数和错情统计1.每次观测按一份工作基数、一份错情统计。
2.个人每班次工作基数按照附表1查算;个人月报表制作基数按照附表3查算;雷达与经纬仪对比观测工作基数按照附表4查算。
3.台站月工作基数按照附表2查算;台站月报表制作基数按照附表3查算;台站雷达与经纬仪对比观测工作基数按照附表4查算。
4.凡重放球,统计有效记录(指实际发报或编制月报表的记录)的值班工作基数。
5. 个人错情包括在工作中发生的各类错情,如校对、预审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检查发现并查证的错情。
6.台站错情指台站无法更正的出站错情,包括:(1)伪造、涂改、记录缺测、人为重放球、台站漏传迟传和误传数据文件、施放不合格仪器、人为早迟测、台站系统性错误等;(2)台站应当承担的其它错情,如报表错情、仪器设备维护错情等。
7.个人参加高空气象观测工作,应如实统计工作基数和错情,并按下式计算统计时段内的个人观测质量。
∑个人错情个数×1000‰∑个人工作基数8.台站应如实统计工作基数和错情,并按下式计算统计时段内的台站观测质量。
∑台站错情个数×1000‰∑台站工作基数(二)错情计算1.伪造涂改记录伪造记录是指根本没有进行观测而凭空捏造记录。
涂改记录是指为了掩盖观测中出现的错误,而涂改(含采用工具软件)原始观测记录、报文等,使记录失去客观真实性。
(1)次数某次观测伪造、涂改记录,台站与个人均统计一次。
(2)错情个数一次伪造涂改记录,个人统计30个错情,若能挽回记录,台站可不统计错情,否则台站也统计30个错情。
2.记录缺测记录缺测是指某次观测完全未进行;或虽进行观测,但未获得探空(或测风)资料(探空没有观测到本站最低规定等压面的资料或测风没有观测到本站最低一个规定高度层风的资料);或观测超过规定所允许的最迟放球时间。
因突发自然灾害或极端恶劣天气等不可抗力造成记录缺测,属非人为记录缺测。
(1)次数某次观测记录缺测,台站和个人均统计1次。
(2)错情个数某次观测由于人为原因造成探空资料缺测,则台站和个人均统计30个错情;测风资料缺测,则台站和个人均统计20个错情。
(3)非人为原因造成记录缺测,台站和个人不统计错情。
3.重放球(1)次数某次观测未达到规范要求的高度,而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或多次重放球,台站和个人均统计重放球1次。
(2)错情个数凡因人为重放球一次,台站和个人均统计5个错情;雷达单测风人为重放球一次,台站和个人均统计3个错情。
4.施放不合格仪器施放不合格仪器是指施放了基值测定不合格的探空仪,或用错探空仪参数文件等。
(1)次数①若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放球,则台站和个人均按照人为重放球统计次数;②若造成整份记录作废,则台站和个人均按照记录缺测统计次数。
(2)错情个数①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放球,则台站和个人均按照人为重放球统计错情个数;②造成整份记录作废,则台站和个人均按记录缺测统计错情个数;5.早测、迟测和任意终止观测早测是指在规定正点时间前开始进行观测。
迟测是指超过规定正点时间5分钟以上开始进行观测。
迟测分为人为迟测和非人为迟测,凡因人为原因未能做好放球前的准备工作而造成迟测,视为人为迟测。
凡因台风、大风(14m/s及以上)、暴雨、暴风雪、雷达故障等原因等而造成迟测,视为非人为迟测。
任意终止观测是指探空或雷达测风信号正常,而擅自停止接收、观测和处理记录。
(1)次数早测、人为原因迟测和任意终止观测,台站和个人均应统计次数。
(2)错情个数①早测一次,台站和个人均统计2个错情;②人为迟测一次,根据以下规定统计错情个数:迟测6 -30分钟(例如:07:21~07:45),则台站和个人均统计1个错情;迟测31-60分钟(例如:07:46~08:15),则台站和个人均统计2个错情;迟测61-75分钟(例如:08:16~08:30),则台站和个人均统计3个错情。
③任意终止探空观测一次,台站和个人均统计15个错情;任意终止测风观测一次,则台站和个人均统计10个错情。
6.漏发报一次观测漏发数据文件(秒数据文件和状态文件)、全部或部分报文均属漏发报。
漏发报,台站与个人均应分别统计一次。
漏发一份数据文件,台站与个人分别统计2个错情。
漏发TTAA报,台站与个人分别统计5个错情。
漏发一份其它报,台站与个人分别统计3个错情。
漏发全部报,台站与个人分别统计20个错情。
7.错发报错发报是指编发与本次观测不相符的报文和数据文件。
错发一份数据文件,台站与个人分别统计2个错情。
错发TTAA报,台站与个人分别统计5个错情。
错发一份其它报,台站与个人分别统计3个错情。
错发全部报,台站与个人分别统计20个错情。
8.过时(逾限)报发报时间超过规定所允许的时限为过时报(08、20•时TTAA报超过08:30、20:30;其它报(含数据文件)超过10:00,22:00;02、14时雷达测风报(含数据文件)超过03:00,15:00均为过时报;观测报文(数据文件)全部过时或部分过时,台站与个人均只统计过时一次,并分别统计错情。
每发一份过时TTAA报,则统计3个错情;其它报和数据文件每发一份过时报,则分别统计1个错情。
由于迟放球,TTAA报的发报时间按迟放球的时间顺延。
但超过顺延时间发出的报,则算过时报。
其它报文和数据文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发出,不予顺延,否则也按过时报处理。
9.更正报值班员在规定时间内编发更正报,每传送一份更正报台站与个人分别统计0.5个错情。
对已编发更正报的错误记录不再统计错情(更正报时限分别为03:30、10:30、15:30、22:30)。
预审员在规定的时间内编发更正报,只统计台站更正报的错情,对于值班员则按实际错情统计。
10.系统错系统错是指由于一处错误(如台站基本参数设置错误、计算机操作错误、计算机时间错误、值班员修改曲线有误或某气象要素数据错误等)导致观测记录结果而出现多处错误。
系统错按影响范围统计错情,即按要素计算,影响一个发报要素统计1个错情,一个非发报要素统计0.5个错情,最多统计10个错情。
台站与个人分别统计错情。
台站基本参数设置错误,只统计台站错情。
每个时次影响一个发报要素统计1个错情,一个非发报要素统计0.5个错情,最多统计10个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