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三维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
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有哪些(两篇)2024

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有哪些(二)引言概述空间数据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分析方法,在众多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管理和农业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阐述,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
正文内容一、地理分析工具1. 空间插值方法- 空间插值方法是一种将已知数据点的值推断到未知区域的方法。
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有反距离权重法、克里金法和径向基函数插值法。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推断出未知区域的值,从而帮助分析人员进行更加准确的决策。
- 反距离权重法假设周围已知点的权重与距离的倒数成正比,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来估计未知点的值。
克里金法则基于空间半变异函数对已知点进行插值,可以得到更加平滑的结果。
径向基函数插值法则使用基函数对已知点进行插值,可以灵活地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数据。
2. 空间聚类方法- 空间聚类方法是对空间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方法。
常用的空间聚类方法有基于密度的聚类和基于网格的聚类。
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将空间数据划分为高密度和低密度区域,从而得到聚类结果。
基于网格的聚类方法则将空间数据划分为网格,并且根据网格内数据的特征进行聚类分析。
- 空间聚类方法在城市规划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空间聚类,可以发现具有相似特征的空间对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空间数据。
3. 空间相关性分析- 空间相关性分析是研究空间数据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有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回归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帮助分析人员理解空间数据的空间分布模式,了解空间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
空间回归分析则是研究空间数据之间的线性关系,并进行回归分析。
- 空间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帮助分析人员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关系,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4. 空间网络分析- 空间网络分析是研究网络结构和空间数据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空间网络分析方法有路径分析、中心性分析和聚类分析。
第六章三维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

第六章三维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三维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数据的积累,三维数据的空间分析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章将介绍三维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及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
一、三维数据的表示方法三维数据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两种:体素法和表面法。
1.体素法:体素是三维空间中的一个像素,类似于二维空间中的像素。
体素法将三维空间划分为一系列的小立方体,每个立方体称为一个体素。
每个体素可以用一个数值来表示其属性,例如高度、温度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三维数组。
体素法的优势是能够全面地表示三维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但也存在数据量大、计算复杂的缺点。
2.表面法:表面法是用一个或多个表面来表示三维空间中的对象。
表面可以是多边形网格、三角网格等。
表面法常用于建筑设计、可视化等领域。
表面法的优势是数据量相对较小,计算相对简单,但不能很好地反映三维数据的内部特征。
1.空间插值:空间插值是根据已有数据点的属性值,推算未知位置的属性值。
常用的插值方法有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插值法等。
空间插值在三维数据的空间分布分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空间关系分析:空间关系分析是研究不同空间对象之间的关系,如接近、远离、相交等。
在三维数据的空间分析中,常用的空间关系分析方法有空间缓冲区分析、空间接近分析等。
3.可视化分析:可视化分析是通过图形展示三维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
常用的可视化分析方法有三维透视图、等值线图等。
可视化分析能够直观地展示三维数据的分布规律,对于决策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空间统计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是通过统计学方法研究三维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
常用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有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
空间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三维数据的空间格局,并提取有用的信息。
5.空间模拟分析:空间模拟分析是通过模拟方法模拟三维数据的空间变化过程。
常用的空间模拟分析方法有蒙特卡洛模拟、细胞自动机模型等。
空间数据的分析

立数据恢复机制,以便于在必要时进行数据恢复。
03 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法
描述性统计
多元统计分析
对空间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描述,如 均值、方差、偏度、峰度等,以了解 数据的分布和特征。
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因 子分析等,对空间数据进行降维和特征 提取,以揭示数据的主要特征和结构。
推论性统计
数据预处理与清洗
针对原始空间数据中存在的噪声、异常值和缺失值 等问题,需要进行有效的预处理和清洗。
数据质量评估与改进
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对空间数据进行定 期评估和改进,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可信度 。
算法复杂性与计算效率问题
算法优化与改进
针对空间数据分析中的复杂算法,研究算法优 化和改进方法,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时空大数据分析与挖掘
发展时空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揭示时空数据的内在规律和潜在 价值,为决策提供支持。
跨平台、跨领域应用拓展
推动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在跨平台、跨领域的应用拓展,促进其在智 慧城市、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缺失值处理
对于缺失的空间数据,可 以采用插值、填充等方法 进行处理,以保证数据的 完整性。
异常值处理
对于异常的空间数据,需 要进行识别和处理,以避 免对分析结果产生不良影 响。
数据转换与标准化
坐标转换
将不同坐标系下的空间数 据转换为统一的坐标系, 以便于进行空间分析和可 视化。
数据格式转换
将不同格式的空间数据转 换为统一的格式,以便于 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发展多源数据协同分析算法,挖掘多 源数据之间的关联和互补信息,提高
空间分析重点

空间分析重点空间分析考试复习要点一、空间分析的概念1.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对数据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或者二者的共同信息的统计描述或说明。
空间分析是从空间数据中提取空间信息。
2.简述空间分析与GIS的关系?空间分析在GIS中的地位和作用?空间分析是GIS的核心;空间分析是GIS和核心功能。
空间分析是GIS的主要特征,是评价一个地理新新系统的主要指标之一。
3.简述空间分析与空间应用模型的关系?空间分析与空间应用模型应区别开来,因为地理学研究中往往涉及和复杂的分析过程,这些过程尚不能完全用数学和算法来描述。
GIS 应用模型具有复杂性,GIS所需要处理的问题可能是相当复杂的,且往往存在人为因素的干预与影响,很难用数学方法全面、准确、定量的加以描述,所以GIS应用模型时常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式。
二、GIS空间分析的基本理论4.分别从理论、算法和应用三个方面介绍空间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空间分析理论:空间关系理论、空间认知理论、空间推理理论、空间不确定性分析理论空间分析方法:矢量数据的分析方法、栅格数据的分析方法、三维数据的分析方法、属性数据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空间分析的应用:空间决策支持、空间分析的应用领域、空间分析软件和二次开发等5.请分别介绍地理学的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和第三语言?自然语言,地图,GIS(GIS是关于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的空间信息技术)6.空间关系的类型:顺序关系、度量关系、拓扑关系7.拓扑空间关系:指拓扑变化下的拓扑不变量8.Voronoi区域:由到目标O i的距离比到所有其他目标的距离都近的点所构成的区域。
9.简述V9I模型及其特点?V9I模型既考虑了空间实体的内部和边界,又将Voronoi区域看作一个整体,因而该模型有机的集成了交叉方法和交互方法的优点,能够克服九元组模型的一些缺点,包括无法区分相邻关系,难以计算目标的补等。
10.简述空间关系理论的应用?GIS空间数据建模与空间数据库设计时,既要表达空间实体,也要表达空间实体间的空间关系。
最新地震处理教程——第六章 三维地震勘探

第六章三维地震勘探6.1 引言在油气勘探中,重要的地下地质特征在性质上都是三维的。
例如盐岩刺穿、逆掩和褶皱带、大的不整合、礁和三角洲砂体沉积等。
二维地震剖面是三维地震响应的断面。
尽管二维剖面包含来自所有方向,包括该剖面平面以外方向传来的信号,二维偏移一般还是假定所有信号均来自该剖面自身所在平面内。
虽然有经验的地震解释人员往往可以识别出平面以外(侧面)的反射,这种信号往往还是会引起二维偏移剖面的不闭合。
这些不闭合是由于使用二维而不是三维偏移导致了不适当的地下成像所引起的。
另一方面,三维数据的三维偏移提供了适当的和详细的三维地下图像,使解释更为真实。
必须对三维测量设计和采集给予特别注意。
典型的海上三维测量是用比较密集的平行线完成的。
一种典型的陆上或浅水三维测量是由布设大量相互平行的接收测线,并在垂直方向上布设炮点(线束采集)完成的。
在海上三维测量中,放炮的方向(航迹)叫做纵测线方向;对于陆上三维测量,检波器的电缆是纵测线方向。
三维测量中与纵测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叫做横测线方向。
与二维测量测线间距可达1km不同,三维测量的测线间隔可以是50m甚至更密些。
这种密度的覆盖要求精确地测出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
测量区域的大小是由地下目标层段的区域分布范围和该目标层段能充分成像所需的孔径大小所决定的、这种成像要求意味着三维测量的区域范围差不多总是大于目标的区域范围。
三维测量过程中一般要采集几十万至几百万个地震道,因为三维测量成本高,大部分都用于已发现的油气田的细测。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仍适用于三维处理。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中,把道抽成共中心点(CMP)道集。
三维数据中按共面元抽道集。
这些道集用于速度分析并产生共面元叠加。
在线束采集中,共面元道集与CMP道集是一致的。
一般陆上测量面元为25m×25m,海上测量为12.5m×37.5m。
常规的三维观测系统往往使共面元道集中数据叠加的方式变得很复杂。
海上三维测量拖缆的羽状偏离可以导致共面元道集内的旅行时不再有简单的双曲时差。
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导语: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欢迎借鉴!空间数据分析1. 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SA)是基于地理对性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各类综合性地学分析模型的基础,为人们建立复杂的空间应用模型提供了基本方法.2. 空间分析研究对象:空间目标。
空间目标基本特征:空间位置、分布、形态、空间关系(度量、方位、拓扑)等。
3. 空间分析根本目标:建立有效地空间数据模型来表达地理实体的时空特性,发展面向应用的时空分析模拟方法,以数字化方式动态的、全局的描述的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关系,从而反映地理实体的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
GIS空间分析实际是一种对GIS海量地球空间数据的增值操作。
4. ArcGIS9中主要的三种数据组织方式:shapefile,coverage和geodatabase。
Shapefile由存储空间数据的dBase表和存储属性数据和存储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关系的.shx文件组成。
Coverage的空间数据存储在INFO表中,目标合并了二进制文件和INFO表,成为Coverage要素类。
5. Geodatabase是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能够表示要素的自然行为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6. GIS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根据空间对象的不同特征可以运用不同的空间分析方法,其核心是根据描述空间对象的空间数据分析其位置、属性、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周围其他对象的相关制约,相互影响关系。
方法主要有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空间数据的量算与空间内插,三维空间分析,空间统计分析。
7. 栅格数据在数据处理与分析中通常使用线性代数的二维数字矩阵分析法作为数据分析的数学基础。
栅格数据的处理方法有:栅格数据的聚类、聚合分析,复合分析,追踪分析,窗口分析。
ArcGIS的地统计分析、空间分析、三维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地理空间信息软件应用Geospatial information software applications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实验一、三维数据分析实验目的:首先了解三维数据管理的的概念,对三维数据有一定的了解及认知后,学习对三维数据的管理、分析与应用,掌握三维数据分析运用要领。
实验内容:三维数据、三维数据的获取、3D要素分析;表面创建、表面管理;栅格表面分析、Terrain和TIN表面分析、功能性表面;ArcScene的工具条、二维数据的三维显示、三维动画。
实验过程:1.三维数据⑴三维数据是在二维数据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维度(Z坐标),用来表示特定表面位置的值。
三维数据有四种基本类型:三维点数据、三维线数据、表面数据和体数据。
在Arcgis中,把三维数据分为3D要素数据和表面数据。
⑵三维数据的获取:三维点、线数据的生成常见方法分为创建包含Z值的要素类,转换二维要素类的属性、插值shape三种;多面体数据的生成。
①三维点、线数据的生成-----创建包含Z值的要素类启动ArcCatalog,右击要创建三维要素的文件夹,在弹出的菜单栏中,选择“新建”----“Shapefile”,打开创建新Shapefile对话框。
在“名称”文本框中输入要素名称,在类型的下拉框选择面,单机编辑定义空间参考,选择WGS1984坐标系,点击确定。
图一创建三维空间坐标②三维点、线数据的生成-----转换二维要素类的属性在ArcScene中打开ArcToolbox,双击“3D Analyst工具”----“3D要素”----“依据属性实现要素转3D”,“打开依据属性实现要素转3D”对话框,输入要素设置为“point”,输出要素类设置为“point3d”,高度字段设置为“height”。
确定,得到三维点数据。
图二依据属性实现要素转3D③多面体数据的生成启动ArcScene,在右击文件夹,单机“新建”,选择“文件地理数据库”,创建“文件地理数据库”,命名为“New File Geodatabase”。
GIS空间分析教学大纲

了解空间量测与空间维的关系、数据特征与量测尺度的关系,掌握在GIS中进行基本几何参数量测的方法,掌握空间目标形态量测的原理,掌握地物目标空间分布计算与分析方法。
第四章 空间表达变换分析 4学时,掌握
了解空换、空间尺度变换和空间图形变换的目的、原理和方法。
实习四:GIS三维分析 4学时,掌握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本课程要求前导课程为高等数学、地理学概论、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等课程。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在GIS实验室完成实验操作和训练。
六、成绩评定办法
本课程最终成绩以实习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综合评定。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
第五章 空间几何关系分析 4学时,掌握
了解空间几何关系分析的目的与种类。掌握邻近度分析(包括缓冲区分析、泰森多边形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包括最佳路径分析、连通分析、资源分配、流分析、动态分段和地址匹配等)原理与方法及所能解决的地学问题。
第六章 空间统计学分析 4学时,掌握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提供实验机房,配备相应软件以供学生实习。
实验学时:18学时。
实习一:GIS基本空间参数量测与计算 2学时,掌握
实习二:空间数据格式变换、地理空间坐标变换、空间尺度变换 4学时,掌握
实习三:GIS空间几何关系分析 8学时,掌握
掌握空间分析的基本概念、目标和GIS环境下空间分析框架,了解地理计算的概念和地理空间数据挖掘的常用方法。
第二章 GIS空间分析基础 4学时,掌握
了解空间与地理空间的概念及地理空间的抽象,掌握地理空间参考系统建立方法,掌握地理空间数据的特征和基本的地学空间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点栅格观点——该网格单元的数值是网格中心点 … … … … … … … 的高程或该网格单元的平均高程值,这样需要用 n,0 n,1 n,2 … … … n,n 一种插值方法来计算每个理,特别是栅格数据结构的 地理信息系统
第六章 三维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
.
主要内容
1 三维地形模型 2 三维可视化 3 三维空间查询 4 三维空间特征量算 5 常用的三维数据空间分析 6 ArcGIS的三维数据空间分析工具
.
6.1 三维地形模型
高度变化有可能引起:
气候变化 土壤、植被、地质变化 地物变化 其它
数字地面模型 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地面模型 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
视口变换
视口是指屏幕窗口内制定的区域; •视口变换是指经过坐标变换、几何裁剪、投影变换后的物 体显示到视口区域。 •视口变换类似指定区域的缩放操作; •视口的长宽比例应与视景体一致,否则会使视口内的投影 图像发生变形。 •当视角增大,投影平面的面积增大,视口面积与投影平面 面积的比值变小,但由于物体的投影尺寸不变,所以实际显 示的物体变小。反之,视角变小时,显示物体变大。
• TIN方法的特点(与Grid相比):
– 从等高线数据中选取重要的点构成TIN,并生成规则格 网,在两者数据量相同的情况下,TIN数据具有最小的 中误差RMS;
– 与数字正射影像(DOM)的叠加方面,基于TIN的地形图 与影像的吻合程度比规则格网的地形图好;
– 当采样数据点的数量减少时,规则格网模型的质量比 TIN模型降低的速度快,但随着采样点或数据密度的增 加,两者的差别会越来越小。
视口变换
1. 视图(视点)变换:把相机放在三角架上,并 对准场景;
2. 模型变换:对场景进行安排,使物体在照片中 位于你所希望的位置;
3. 投影变换:选择相机的镜头,调整放大倍数; 4. 视口变换:确定照片的大小。
常用的开发包
三维可视化流程中的处理技术都可以用一些图 形可视化开发包实现。 ①常用的开发包包括:OpenGL、DirectX、QD3D 、VTK、Java3D等, ②用户可以利用这些开发包提供的接口实现三维显 示中的各种功能。
• 可以很容易地计算等高线、坡度、坡向、山坡阴影和 自动提取流域地形
缺点:
• 地形简单的地区存在大量冗余数据
• 地形起伏差别大的地区无法适用 • 对某些特殊计算(如视线计算)的格网轴线方向被夸大 • 如栅格过于粗略,则不能精确表示地形的关键特征,如山
峰、坑洼、山脊、山谷等
不规则三角网(TIN)
区域中任意点与三角面的位置关系(3种): ① 位于三角面的顶点; ② 位于三角面的边:对顶点进行线性插值得到; ③ 位于三角面内:对顶点进行线性插值得到。
– 首先根据DEM数据计算坡度和坡向; – 将坡向数据与光源方向比较:
• 面向光源的斜坡得到浅色调灰度值; • 反方向得到深色调灰度值; • 两者之间得到中间灰值,中间灰值由坡度进
一步确定。
DEM在地图制图学与地学分析中的应用
地面晕渲图与航片、卫片的区别:
– 晕渲图不包括任何地面覆盖信息,仅仅是数字化 的地表起伏显示;
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测绘 工程应用
绘制等高线、坡度图、坡向图、立体透视图、立体 景观图,制作正射影像图、立体匹配图、立体地形 模型及地图的修测等。
体积和面积的计算、各种剖面图的绘制及线路的设 计等。
军事
导航、通讯、作战任务的计划等。
遥感
分类的辅助数据
– 可以了解研究区域的轮廓形态、变化规律以及 内部结构。
DEM在地图制图学与地学分析中的应用
制作透视立体图的基本流程
建立透视变换基础 DEM高程阵列剖面布设
➢理论基础是透视原理 ➢视点、视角不同,可以绘制方位、距 离各异,形态各不相同的透视图,并制 作动画
消除陷藏线处理
粘贴表面影像与纹理
6.2 三维可视化
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Kp=fk(up, vp) (k=1,2,3,…,m; p=1,2,3,..,n) 若m=1, f1为对地面高程的映射, (up, vp)为矩阵行列号 时, DTM即为DEM 。 ➢ DEM是DTM的一个特例或者子集 ➢ DEM是DTM中最基本的部分,是对地球表面地形地 貌的一种离散的数学表达。
• 三维可视化是三维GIS的基本功能。在进行三维分 析时,数据的输入和对象的选择都涉及到三维对象 的可视化。
• 三维可视化是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 将三维空间分布的复杂对象(如地形、模型等)或过 程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并进行交互处理 的技术和方法。
三维可视化的基本流程
世界坐标系中 的三维模型
数字地面模型 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
如假定将土壤类型作为第i类地面特征信息,则土 壤类型的数字地面模型(数字地面模型的第i个组成部 分)如下:
Ip=fi(up, vp) (p=1,2,3,…,n)
1.地貌信息:高程、坡度、坡向、坡面形态及描述地表起伏情 况的更为复杂的地貌因子; 2.基本地物信息:水系、交通网、居民点和工矿企业及境界线; 3.主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信息:土壤、植被、地质、气候; 4.主要的社会经济信息:人口、工农业产值、经济活动等。
DEM的表示方法
2、 图形法
– 线模式:
• 利用离散的地形特征模型表示地形起伏。 如:等高线、山脊线、谷底线、海岸线和坡度变换线
等。 – 点模式:
• 用离散采样数据点建立DEM,是最常用的生成 DEM的方法之一
• 点数据的采样方式:规则格网模式(Grid)、不规则 模式(TIN)、根据山峰、洼坑等地形特征点有针 对性地采样
DTM是指描述地球表面形态多种信息空间分布的有序数值 阵列。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MIT摄影测量实验室主任米勒 (ler)首次提出,并利用这个模型成功地解决了道路工程 中的土方估算等问题。 • 德国的DHM(Digital Height Model) • 英国的DGM(Digital Ground Model) • 美国地质测量局的DTEM(Digital Terrain Elevation Model) • 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TM的涵义比DEM和DHM更广。
数字地面模型 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
从数学的角度,可用如下二维函数系列取值的有 序集合表示数字地面模型:
Kp=fk(up, vp) (k=1,2,3,…,m; p=1,2,3,..,n) • Kp: 第p号地面点(单一点或某点及其微小邻域所划定的一个 地表面元)上的第K类地面特性信息的值; • (up, vp): 第p号地面点的二维坐标; • m(m大于等于1): 地面特性信息类型的数目; • n: 地面点的个数。
三维可视化的基本流程
• 投影方式
平行投影
• 投影中心到投影平面的距离无限远 • 常用于工业制造和设计,城市三维景观中的二维
表示(侧视图)等
透视投影
• 距离视点越远的物体投影后越小,反之越大 • 常用于户外三维景观
观察坐标系中的三维裁切
在三维图形显示过程中,将位于视景体范围外 的物体裁剪掉而不显示。 –通过判断对象与视景体中的6个裁剪面的关系可以 确定对象是否位于视景体内部。 –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个附加裁剪面,去掉 与场景无关的目标。
和径流等; • 作为背景数据叠加各种专题信息,如土壤、土地利用及植
被覆盖数据等,便于显示与分析。
DEM的表示方法
数学方法
整体 局部
DEM表示法
点数据
图形法
线数据
傅里叶级数
高次多项式
规则数学分块
不规则数学分块
规则
密度一致 密度不一致
不规则
典型特征 水平线 垂直线
三角网 临近网 山峰、洼坑 隘口、边界
由TIN构成的三维模型
DEM在地图制图学与地学分析中的应用
绘制晕渲图
– 晕渲图:采用光线照射使地表产生反射的地面表示方法,用 于表现地貌地势。
– 用DEM数据为信息源,以地面光照通量为依据,计算栅格输 出的灰度值,由此得到晕渲图的立体效果,逼真程度很好。
DEM在地图制图学与地学分析中的应用
生成地面晕渲图的计算方法:
典型线
山脊线 谷底线 海岸线
坡度变换线
DEM的表示方法
1、 数学方法
– 整体拟合: • 将区域中所有高程点的数据用傅里叶高次多项 式、随机布朗运动函数等统一拟合高程曲面。
– 局部拟合: • 把地面分成若干块,每一块用一种数学函数, 如傅立叶级数高次多项式、随机布朗运动函数 等,以连续的三维函数高平滑度地表示复杂曲 面。
– 从数据结构占用的数据量来看,在顶点个数相同的情况 下,TIN的数据量要比规则格网的大(约3~10倍)。
图形法表示DEM的比较
规则格网
不规则三角网
数据结构
1、坐标原点
1、坐标点
2、坐标间隔和方向 2、坐标关系
主要数据源
原始数据插值
离散数据点
建模的难易度
难
易
数据量
随分辨率而变
较大
表示拓扑能力
尚好
很好
观察坐标系中 的三维裁剪
三维坐标投影为 二维坐标
光照模型与纹理映射
视口变换
屏幕坐标系中的 三维图形图像
三维可视化的基本流程
• 观察坐标系中的三维裁剪:
– 人眼的观察范围是有一定角度和距离范围。在计算 机实现三维可视化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观察范围, 可用视景体(Frustum)来表示这个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