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拿来主义》《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文言基础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驻扎)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动词,是)B.朝济.而设版焉(渡河)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以乱易.整(交换)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赏赐)唯君图.之(考虑)2.下列各项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阙秦以利晋②君知其难也③共其乏困④又欲肆其西封⑤秦伯说,与郑人盟⑥失其所与,不知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③⑤⑥B.②④⑦C.③④⑥D.②④⑤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例:晋军.函陵A.秦伯说,与郑人盟.B.因人之力而敝.之C.既东.封郑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越国以.鄙远C.焉用亡郑以.陪邻D.阙秦以.利晋5.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属今为之虏矣!B.大王来何操?C.沛公安在?D.夫晋,何厌之有?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都一样的一项是()A.樊於期偏袒扼腕..之往来..而进曰B.行李C.所以..时..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沛公居山东8.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9.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C.共其乏困(供:供给)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10.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因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D.又欲肆.其西封肆:大肆。

解析D项,肆:延伸,扩张。

答案 D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A.①③相同,②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③不同,②④相同解析①③均表顺承,连词。

②表修饰,连词。

④表转折,连词。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共其乏困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失其所与,不知解析B项,“共”同“供”,供给;C项,“已”同“矣”,语气词,了;D项,“知”同“智”,明智。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今老矣,无能..之力不及此..为也已 D.微夫人解析A项,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项,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D项,夫人:古义指那人,此句中代指秦穆公;今义指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答案 C5.【考点链接】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因人之力而敝.之B.晋军.函陵C.邻之厚.,君之薄也D.烛之武退.秦师解析例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

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B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

答案 D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邻之厚,君之薄也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是寡人之过也C.夫晋,何厌之有D.敢以烦执事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

A项,为状语后置句。

C项,为宾语前置句。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晋侯、秦伯围郑,以.(连词,因为)其无礼.(以礼相待,礼遇)于晋,且贰.(有二心,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一定)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壮年。

古时男子三十为“壮”。

)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做,干)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自言冒昧的谦辞)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

越国以鄙.(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把……当作边邑)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雄厚),君之薄.(削弱)也。

若舍.(放弃)郑以为...(东..(把……作为)东道主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之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恩惠)矣,许.(答应)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满足)之有?既东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它的边境)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利晋,唯.(表示希望、祈请)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签订了盟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戍守)之,乃.(就)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同“智”);以乱易.(取代,代替)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烛之武退秦师》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课内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见:拜见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然而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何人?A. 一位古代书法家B. 一位古代军事家C. 一位古代政治家D. 一位古代外交家2. 在故事中,烛之武是如何成功退秦师的?A. 通过武力B. 通过外交手段C. 通过贿赂D. 通过暗杀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4. 以下哪个成语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有关?A. 画龙点睛B. 以柔克刚C. 望梅止渴D. 破釜沉舟5.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A. 军事策略B. 心理战术C. 经济制裁D. 政治联姻二、填空题6.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利用了________的智慧,最终使秦军撤退。

7. 故事中,秦军原本计划攻打的是________国。

8. 烛之武通过________的方式,说服了秦军,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________的重要性。

10. 在故事中,烛之武的行动展示了________的外交策略。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12. 烛之武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个人品质?1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有何启示?14. 烛之武是如何利用智慧和策略,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15.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能学到哪些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方法?四、论述题16.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古代外交策略的影响。

17.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智慧与勇气的关系。

18.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今天是否仍有现实意义?请结合现代国际关系进行论述。

1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哪些领导力的要素?20.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如何理解“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五、案例分析题2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威胁,你将如何制定策略以保护你的国家?22. 如果烛之武没有成功退秦师,你认为可能会发生哪些后果?请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分析。

苏教版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同步测试.doc

苏教版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同步测试.doc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一)阅读课文,完成1〜8题1.文.中的晋侯是_______ ,秦伯是___________ ,郑怕是__________ o烛之武是_________ 的臣子,________ 是_________ 的臣子。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

3.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言现象不同的是[ 1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张管世人诽谤。

4.下列加粗的“之”字,意义、用法与其他二句不同的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君将哀而生之乎。

5.“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宾语前置句,在句法特点上与它相同的一项是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古之人莫余欺也③大王来何操④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A.②⑤B.①②④C.①④D.②③⑤6.回答并翻译(不抄原句)晋秦围郑的原因是什么?翻译:烛之武不愿去退秦师的借口是什.么?翻译:7.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话,从论述层次上看,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A.秦晋围郑,君之薄也。

丨君之所知也。

丨唯君图之。

B.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

丨……君亦无所害。

丨……君之所知也。

丨……唯君图之。

C.秦晋围郑,……敢以烦知事。

丨……君之薄也。

丨……君亦无所害。

丨……唯君图之。

D.秦晋.围郑,……君亦无所害。

|将焉取之?丨……唯君图之。

8.根据课文意思,对晋、秦、郑三国位置关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晋在西, 秦在西, 秦在西, 郑秦在东, 晋在东, 晋在东, 秦郑在晋、秦之间。

郑在秦、晋之间。

郑在秦、郑之间。

晋在郑、秦之A. B. C. D. 两个“征”不同, 两个“征”不同, 两个“征”相同, 两个“征”相同, 两个“众”相同。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解析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解析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解析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 B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 .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解析:A 项,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可译为“来”/连词,因为。

B 项,代词,那/副词,还是。

C 项,均为连词,假如。

D 项,句末语气词/疑问代词,哪里。

答案:C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行李之.往来是寡人之.过也 A .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不同B .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也相同C .两个“亡”不同,两个“之”也不同D .两个“亡”不同,两个“之”相同解析:第一组中,前一个“亡”为“灭亡”;后一个“亡”为“使……灭亡”。

第二组中,前一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助词,可译为“的”。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解析:B项,“有益”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都解释为“有利于”;A 项,“行李”,古义为“外交使者”,今义为“出门所带的包裹”;C项,“以为”,古义为“把……作为”,今义为“认为”;D项,“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B4.下列各句中,与“是寡人之过也”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失其所与,不知C.以乱易整,不武D.夫晋,何厌之有解析:例句与A、B、C三项都是判断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D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2.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郑既知亡.矣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B.越国以鄙.(bǐ)远微夫.(fú)人之力共.(gōng)其乏困C.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D.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失其所与.(yǔ)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A.夜.缒而出,见秦伯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两个“封”不同,两个“微”相同B.两个“封”不同,两个“微”不同C.两个“封”相同,两个“微”相同D.两个“封”相同,两个“微”不同二、情景默写三、选择类8.选出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C.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D.朝济而夕设版焉焉用亡郑以陪邻9.下列按用法把“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公从之①臣之壮也①是寡人之过也①亦去之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①行李之往来①邻之厚,君之薄也①夫晋,何厌之有①将焉取之①唯君图之A.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夫晋,何厌之.有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吾其.还也D.子亦有不利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夜.缒而出(在夜里)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吾其.还也(表示祈使语气,还是)四、文言文阅读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页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高二语文苏教版《拿来主义》《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60分钟)

《拿来主义》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 A. 残羹冷灸(zhì ) 冠冕堂皇(miǎn) B. 鸦片(yā) 脑髓(suǐ) C. 自栩(xǔ) 玄虚(xuàn) D. 吝啬(sâ) 蹩进(piē)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长歌当哭 得当 当天 B. 无缘无故 变故 事故 C. 博而不精 精华 酒精 D. 一一列举 举例 举止

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 (1)南京的夏季是气温最高的地区之一。 (2)只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就会有真才实学。 (3)这时全场人的眼睛都集中到主席台上。 (4)经过努力,王琳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5)一个科学家能够以自己杰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非常荣誉的事情。 (6)他战胜了许多困难,取得了显著成就。 (7)大会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 A. (2)(3)(4) B. (2)(4)(5) C. (4)(5)(6) D. (4)(6)(7)

四、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3)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4)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五、阅读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第2页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2. 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3. 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六、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 比喻论证 B. 对比论证 C. 类比论证 答( )

七、阅读并回答问题。 (1)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2)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3)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4)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1. 本段文字第一层应划在( )。 A. (1)(2)(3)/(4) B. (1)/(2)(3)(4) C. (1)(2)/(3)(4)

2. 首句与(2)(3)(4)句的关系是( )。 A. 解说 B. 递进 C. 总分 D. 条件

八、指出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 拿来 2. 使用 3. 毁灭

九、指出下列比喻的本体。 1. 主人 2. 宅子 3. 新人 4. 新宅子

十、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①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②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③牵住牛鼻子。 第3页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 ④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持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 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1)发狂的牛 (2)执牛耳者

2. 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1)拽着牛尾巴 (2)牵住牛鼻子

3. 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 1. 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氾(fàn)南 佚(yì)之狐 秦伯说(yuâ) 夜缒(zhuì)而出 B. 戍(shù)边 烛(fàn)之武 朝(zhāo)济而夕设版 共(gòng)其乏困 C. 若不阙(juã)秦 杞(qǐ)人忧天 夫(fú)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yǔ) D. 逢(páng)孙 亡郑以陪(pãi)邻 越国以鄙(bǐ)远 吾其还(huán)也

2. 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无能为也已④秦伯说⑤是寡人之过也⑥失其所与,不知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⑧何厌之有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⑩且贰于楚也 A. ②④⑤⑧⑩ B. ③⑤⑦⑨⑩ C. ①③⑤⑦⑨ D. ①③④⑥⑧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行李..之往来。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 对下列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 两个“既”字相同,两个“若”字不同。 第4页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B. 两个“既”字不同,两个“若”字也不同。 C. 两个“既”字不同,两个“若”字相同。 D. 两个“既”字相同,两个“若”字也相同。

5.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 B. 晋军/函陵。 C. 君/知其难也。 D. 又欲/肆其西封。

6. 从烛之武“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到“夜缒而出,见秦伯”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7. 烛之武的机智善辩主要体现在哪里? 8. 从课文结构看,第1段“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起怎样的作用? 9. 烛之武见秦伯后,主要从哪些方面讲了秦不该围郑的理由? 10. 如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话,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 文言阅读 〖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11.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 夜:在夜间

B. 敢.以烦执事 敢:敬词,此处也可译为“冒昧地” C. 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 D. 与郑人盟. 盟:建立同盟

12.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晋国)不阙秦,将焉取之? B. (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晋国)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烛之武)见秦伯

13. 烛之武不去劝说晋侯,而去劝说秦伯的主要原因是( )。 A. 秦国远晋国近,故用远交近攻的策略。 B. 秦国强大,如被说服,晋国就无能为力了。 第5页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C. 晋文公侵略野心大,还是秦穆公宽宏大量。 D. 主要矛盾在晋、郑之间,而不在秦、郑之间。

14. 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见秦君,拯救于危难之中的义勇精神。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说明不灭郑对秦国有利。 C. “朝济而夕设版焉”,是说晋文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计好了防御工事。 D.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说明秦、晋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乙〗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摘自《史记·晋世家》) 15. 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 亡:逃亡

B. 郑持.叔瞻告晋 持:押 C. 乃间令.使谓秦穆公 令:暗中 D. 亡郑厚.晋 使„„厚

1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文中的秦穆公即课文中的秦伯,晋文公即晋侯。 B. “城濮时郑助楚”跟课文中“且贰于楚也”是指同一件事。 C. 从上文和课文中可以看出。晋秦联合围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报仇,报仇的对象不仅仅是当时曾劝郑国杀死重耳的叔瞻,还有不能礼遇重耳的郑伯。 D. 同样的史实,《左传》中叙述较为详细,而《史记》中比较简单,这是各自编书的目的、体例、范围等有关。

17. 试从课文中按要求摘录与下述句意相同的句子。 ①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陈述句一) ②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反问与判断句各一) ③(秦伯说,)罢兵。(一字) ④(晋)亦罢兵。(三字)

18. 翻译“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 〖丙〗 刘赞传 刘赞,魏州人也。父玭为县令,赞始就学,衣以青布衫襦,每食则玭自肉食,而别以蔬食食赞于床下,谓之曰:“肉食,君之禄也,尔欲之,剧勤学问以干禄;吾肉非尔之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