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简介

合集下载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 副本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 副本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周英荣老师题记:一位哲人说过:“聪明的人用自己的后半生纠正前半生的愚昧、偏见和错误。

愚蠢的人错过多次,却不知错在哪里”。

内容简介《二十四孝故事》《孝经》是中国文化史。

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为什么要“孝”?“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

让朋友们怀着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并非要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让他们知道人世间还有“孝”字!不过有的人还是看不懂古文,我加注了拼音,解决了阅读的困难。

今天我就整理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原文故事和译文白话文,希望大家喜欢呀!二十四孝故事白话文: 尝粪[cháng][fèn]心忧01原文:南齐庚黔娄[yu qian lou],为孱陵令[chán ling ]。

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

时父疾始二日,医曰[yuē]:“欲知瘥[chài]剧,但尝粪苦则佳。

”黔娄[yu qian lou]尝之甜,心甚[shèn]忧之。

至夕,稽[qǐ]颡[sǎng]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诗赞:到县未旬日,椿[chūn]庭遗[yí]疾深。

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译文:南齐人庾黔娄[yu qian lou],任孱陵[chán ling ]县令。

到孱陵[chán ling ]县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胆战,浑身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到家得知父亲病重已两天了。

医生说:“要想知道病情好转还是恶化,只要尝一点病人粪便,味道苦说明是好事。

”黔娄[yu qian lou]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

到夜里,跪拜北斗星,叩头[kòu]乞求以自身代父去死。

论《孝经》思想意蕴的当代价值

论《孝经》思想意蕴的当代价值

2 1 年 9月 01
S t 20l1 co .
论《 孝经》 思想意蕴的当代价值
李祝喜 , 侯希文
(. 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 学院 陕西成 阳 7 2 0 ;. 民族学院管理学院 陕西成 阳 7 2 8 ) 1 成 10 0 2 西藏 10 2

要 :孝 经》 《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典 , 蕴含 着对 当代社会可资借鉴、 转换、 生成 , 合理利用的伦
“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 ( ”张若虚《 春 强烈谴责虐待老人的一些不 良行为 ,其深层文化 孝经》 的德治思想一脉相承。《 孝经 ・ 开宗 江 花月 夜 》《 经 ・ 制章 第 九》 提 出 了 “ )孝 圣 父母 生 渊源与《 之 , 莫 大焉 。 正 如 上古神话 愚公言 说 的 , 子孙 明义 章第 一 》“ 续 ” 子 :夫孝 , 之本 也 , 之所 由生也 。” 德 教


《 孝经》 是坚持 以人为本的精神 资源
从 肉身 与精 神两 个方 面 阐 释孝 的 神圣 使命 。首 先
要求重视对 自己身体的保全 ,因为人 的每一根毫 每一 片肌 肤 都是 父母 赐予 , 应该 尽 量使 自己 人 《 经 ・ 制 章第 九 》 “ 地 之 性 , 为 贵 ” 发 、 孝 圣 谓 天 人 , 以告慰父母 的在天之灵 。 这 揭示了儒家思想文化对人类生命 自身的推崇。这 身体和生命远离伤害 ,
通 达 精 保 层深入 , 出人的尤为宝贵 , 水火有气而无生 , 下 , 过建 功立 业 , 到显 亲扬名 , 神不 朽 ! 全 推 即“
【 收稿 日期】 0 1O 一 1 2 1一 4 I 【 作者简介 ] 李祝 喜( 9 3 ) 男, 1 6 - , 陕西户县人 , 现为成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 学院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 中国古代喜 : 孝经》 论《 思想意蕴的 当代价值

十三经简介

十三经简介

《十三经》简介汉朝时,把《诗》、《书》、《易》、《礼》(指《仪礼》)和《春秋》等五部儒家著作定为经,称《五经》。

唐朝把《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与《诗》、《书》、《易》合称《九经》。

唐文宗刻石经,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朝又将《孟子》列入,因此,宋朝以后,把《诗》、《书》、《易》、《周礼》、《礼记》、《仪礼》、《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和《孟子》合称为《十三经》。

下面以对《十三经》分别简介。

《诗》。

又称《诗三百》,汉代后因列入经典,又称《诗经》,汉代毛亨为之注,又称《毛诗》。

相传孔子选春秋时诗歌三百零五首以成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分为风(十五国风)、雅(《小雅》、《大雅》)、颂(《周颂》、《鲁颂》和《商颂》)。

内容丰富,文采斐然。

对我国文学影响极大。

《书》。

又称《尚书》,汉代后又称《书经》。

相传孔子删订。

分为《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今文尚书》指西汉伏生所传的《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指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据说是用“古文字”写的《尚书》,后失传。

现在广为流传的《尚书》,是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出的《孔传古文尚书》,共五十八篇,其中包含汉代伏生的二十八篇《今文尚书》。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内容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等四部分。

记载了上古尧、舜、禹、商汤、周武王等圣王及皋陶(yáo)、益、稷、伊尹、周公、召公等众多贤明政治家的嘉言美行、治国理念,内容丰富,是古代君主、政治家、读书人必学的修身、理政、治国的经典性教材。

《易》。

汉代以后称《易经》。

“易”的含义有“交易”、“变易”之义。

古人用以占卜。

传说上古伏羲氏发明了六画卦,即六十四卦。

周文王据此演成三画卦,即八卦。

汉代有人认为易有三种,一为夏易《连山》,商易《归藏》和《周易》。

论《隋书·经籍志》经部中《孝经》的次序变化

论《隋书·经籍志》经部中《孝经》的次序变化

第3期
燕思睿:论《隋书/经籍志》经部中《孝经》的次序变化
9&
长孙无忌等人修撰的法律典籍,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 的合编,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亦为中国现存最古 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唐律疏议》 不仅是对唐以前法律条文精确的解释和注解,更尽可 能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作为法律的依据,法理之中又 以道德为基础%由此可见,《唐律疏议》是《孝经》等儒
二、《孝经》在唐代盛行的政治原因 《孝经》之所以在唐代崛起,源于其政治功能,抛 开唐玄宗李隆基两次为《孝经》作注,从唐代开国的前 三位皇帝的生平来看,学习《孝经》是非常有必要的。 唐高祖李渊立国后,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 吉之间便暗流涌动,不久便发生了震惊天下的“玄武 门之变”,李世民手刃兄弟,而后逼宫李渊,使其退位, 可谓既不孝敬父亲,又不尊敬兄长,违反了《孝经•广 要道》中“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的准则)](P259) %正如《孝经•广至德》中所表达的: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
《唐律•名例律》:“祖父母、父母犯死罪,被囚禁, 而作乐及婚娶者:免官。,:11:(P55)
《唐律•职制律》:“诸闻父母若夫之丧,匿不举哀 者,流二千里。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 三年;杂戏,徒一年;即遇乐而听及参与吉席者,各仗 一百 $ 口 '1 (P204)
《唐律•职制律》:“诸府号、官称犯父祖名,而冒 荣居之;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侍,委亲之官$ ,'11](P206)
以上所列四书虽对儒家经典的称呼不同,但都将 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归为一类,不 同之处是,《隋志》加入了《谶纬》,并将《孝经》的位置 提到了《论语》之前、《春秋》之后。史志书目的修订与 编纂程序极为严苛,可谓字斟句酌、一字千金。故《孝 经》在《隋志》中的次序变化绝不是偶然的,而是魏徵 等编纂者有意而为之。可惜的是,目前学界对此问题 并不关注,李佳的文章《〈汉志•六艺略〉与〈隋志•经 部〉比较研究》较为关注汉、隋两代《论语《与《孝经》的 发展情况,着重于讨论文献本身,而忽视《隋志》的编 成年代及作者的喜好对《孝经》地位提升的影响口* ,窦 秀艳的文章《从历代史志著录顺序的不同看〈论语〉 〈孝经〉的经部地位》整体论述了历代史志著录中《论 语《与《孝经》的次序变化囚,但并不详尽,朱猛的《〈论 语〉〈孝经〉在儒家经典著作中排列次序时有不同之原

《教孝章》(文昌孝经)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教孝章》(文昌孝经)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文昌孝经》教孝章关于文昌孝经《文昌孝经》是道家从自身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人的自然生命承载体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受尽辛苦,养育子女耗尽心血,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获得上天赐福科举成功,乃至证果得道,是一部很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扬孝道的典籍。

教孝章原文真君曰:孝自性具,教为后起,世多不孝,皆因习移。

意既罔觉,智又误用,圣人在上,惟教为急,教之之责,重在师傅,尤当重择。

贤良之师,化恶为善,不贤之师,变善为恶。

师而不教,过且有归,教之不善,其罪尤大。

不贤之师,导之匪僻,引之邪佞,养成不肖,流为凶顽,越礼犯纪,妄作无忌,虽欲救之,急难格化,如是为教,罪实非轻。

药石之师,惟贤是与,行己端庄,导人忠信,教不他设,孝无畸行,因其本然,还所固有,朝敦夕诲,幼育长循,惟兹孝弟,化行是先,虽至愚氓,无不晓习。

如是为教,功实不少,为功为罪,职岂易任,惟名尊严,其实如何?孝弟是宗,能孚孝者,弟亦本诸。

助君为理,转移风俗,全在师儒。

教不可误,师不可违,自重在师,率教在弟。

孝原自具,有觉斯兴。

偈曰:孝弟虽天性,良师当时省,一或千不孝,何能全弟行,罪愆有攸归,师实难卸任,能作如是观,训之方有定。

又说偈曰:教虽赖良师,人亦当自谨,无自干不孝,徒然费师训。

教孝章译文真君说:孝是人性中本来自有的,教育尽孝则是后来出现的。

世人多半不孝,都是因为习俗使其改变。

愚笨之人不明道理,聪明的人又错用心思。

圣人在上,唯独对于孝道而着急。

教习孝道的责任,重要的是在师傅,尤其应当慎重选择。

贤良的师傅,能将恶人化导成善人;不贤明的师傅,却能将善人变成恶人。

作为师傅而不教导学生,师傅有过错,并对过错负有责任;而如果教导不好的东西,其罪过就更加重大了。

不贤明的师傅,会教导人行为邪恶,引到奸邪的道路上,教成品行不端之人,流变为凶狂顽劣之人,毁越礼法,违犯法纪,胡作非为而没有忌惮。

虽然想拯救这样的人,但急切间也难以改正变化。

心得体会-读《百孝经》有感附百孝经全文 精品

心得体会-读《百孝经》有感附百孝经全文 精品

读《百孝经》有感附百孝经全文读《百孝经》有感附百孝经全文文陈兆昌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一件是行善,一件是行孝《百孝经》,原称为百孝篇,是由先人遗留下来,之后白水老人重新汇整成整篇为八十四句,每句皆有至少一个孝字,总计有一百个孝字,因此现今称为[百孝经],从经中浅显易懂的字句中,把孝行之道表露无遗。

再读《百孝经》,颇多感慨,其中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孝敬父母如敬天,孝父孝母孝祖先,生前行孝方为孝,死后尽孝徒狂然",百行万善孝为首,当知孝字是根源等句段,不失为经典力作,将永久留给中华儿女并奉行之。

孝为何解?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在儒学伦理里,父母必须照顾好自已的子女,将他们抚养成人,相应地,子女在父母年迈之时,也必须作出回报,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这就是"孝"。

孝是人性,亦是本性。

人不可失人性,即不可不孝。

人与人之间,以我之见,孝则集中体现在一个字上,那就是"爱"。

孝就是对父母长辈的爱。

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为我们付出很多,理应得到爱的回报。

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这是我对《百孝经》最基本的理解,但愿能与诸位贤达共勉。

附百孝经全文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孝是人道第一步孝子谢世即为仙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尽心竭力孝父母孝道不独讲吃穿孝道贵在心中孝孝亲亲责莫回言惜乎人间不识孝回心复孝天理还诸事不顺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动天孝道贵顺无他妙孝顺不分女共男福禄皆由孝字得天将孝子另眼观人人都可孝父母孝敬父母如敬天孝子口里有孝语孝妇面上带孝颜公婆上边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女得淑名先学孝三从四德孝在前孝在乡党人钦敬孝在家中大小欢孝子逢人就劝孝孝化风俗人品端生前孝子声价贵死后孝子万古传处世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动地合天孝经孝文把孝劝孝父孝母孝祖先父母生子原为孝能孝就是好儿男为人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子照样还堂上父母不知孝不孝受穷莫怨天孝子面带太和象入孝出悌自然安亲在应孝不知孝亲死知孝后悔难孝在心孝不在貌孝贵实行不在言孝子齐家全家乐孝子治国万民安五谷丰登皆因孝一孝即是太平年能孝不在贫和富善体亲心是孝男兄弟和睦即为孝忍让二字把孝全孝从难处见真孝孝容满面承亲颜父母双全正宜孝孝思鳏寡亲影单赶紧孝来光阴快亲由我孝寿由天生前为孝方为孝死后尽孝徒枉然孝顺传家孝是宝孝顺温和孝味甘羔羊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为人若是不知孝不如禽兽实可怜百行万善孝为首当知孝字是根源念佛行善也是孝孝仗佛力超九天大哉孝乎大哉孝孝矣无穷孝无边此篇句句不离孝离孝人伦颠倒颠念得十遍千个孝念得百遍万孝全千遍万遍常常念消灾免难百孝篇作者简介陈兆昌,12岁下地干活,17岁参加工作,19岁从事乡村教育,23岁参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

中国历史经部经史子集

中国历史经部经史子集

❖ 经:
·提纲挈领的文字 ·必读之书
❖ “经”不是儒家经典的专称
《山海经》《水经》《道德经》 《坛经》《茶经》《圣经》
❖ “经部”所收之书均为儒家经典及其 辅助读物
二、“经”的发展
1、先秦:“六经”
❖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 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 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二、文章选讲
1、乾第一 2、系辞上(节选)
第二讲 《尚书》
一、简介
1、性质
❖ 现存最早的史籍 ❖ 上古政治文献的汇编
2、源流
❖ 先秦: ❖ 秦: ❖ 西汉:伏胜《今文尚书》本
孔安国《古文尚书》本 ❖ 东汉:马郑本 ❖ 魏晋:王肃本
梅赜本——伪《古文尚书》 ❖ 唐:孔颖达等正义本 ❖ 清:《十三经注疏》本
❖ 《史记·孔子世家》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
❖ 《礼记·射义》
(2)《易传》的内容:十翼
❖ 《彖》上下: ❖ 《象》上下: ❖ 《文言》: ❖ 《系辞》上下: ❖ 《说卦》: ❖ 《序卦》: ❖ 《杂卦》:
4、价值 ❖ 史学价值:
《大壮》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旅》: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 贞(吉)。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而后号 咷。丧牛于易。凶。
中国历史文选
(经部)
主讲 陈一梅
❖ 《荀子·劝学》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
乎诵经,终于读礼。 ❖ 黑格尔《历史哲学》
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 中国历史、风俗和法律的基础

《文昌孝经》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文昌孝经》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文昌孝经》原文及翻译《文昌孝经》简介《文昌孝经》是道家从自身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人的自然生命承载体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受尽辛苦,养育子女耗尽心血,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获得上天赐福科举成功,乃至证果得道,是一部很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扬孝道的典籍。

《开经启》原文浩浩紫宸天,郁郁宝华筵,文明光妙道,正觉位皇元,振嗣恩素重,救劫孝登先,大洞完本愿,应验子心坚。

《开经启》译文译文广大宽阔的紫宸天,香气浓郁的宝华筵。

文德辉耀的奇妙之道,体悟大道的人位列仙班。

振兴人们子嗣的恩泽向来都很重,而要想解救人们的灾难祸患,应当从行孝开始。

大道完成了人们的本愿,文昌帝君提倡的孝道灵验无比,人们应当信心坚如磐石。

《育子章》原文真君曰:乾为大父,坤为大母,含宏覆载,胞与万有,群类咸遂,各得其所。

赋形为物,禀理为人,超物最灵,脱离蠢劫,戴高履厚,俯仰自若,相安不觉,失其真性。

父兮母兮,育我者宏,两大生成,一小天地,世人不悟,全不知孝,吾今阐明,以省大众。

乾坤养物,劳而不劳;父母生子,不劳而劳,自字及妊,自幼迄壮,心力所注,无有休歇。

十月未生,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耽娠如山,筋疼血滞,寝处不舒。

临盆性命,若不自保,父心关恻,母体担虞,纵令易诞,费尽劳苦。

若或迟久,不行分娩,艰难震恐,死中幸生,几舍其母,始获其子。

一月暗居,三年乳哺,啼即怀抱,犹恐不调,睡令安寝,戒勿动摇,含食以饲,帖衣以裹,谅其饥饱,适其寒暑,痘疹关煞,急遽惊悸,咿唔解语,匍匐学行,手不释提,心不释护。

子既年长,恐其不寿,多方保持,幸而克佑,筹划有无,计其婚媾,厥龄多少,诸务未晓,一出一入,处处念之,绸缪咨嗟,谆谆诫命,亲心惆怅,子方燕乐,教之生计,教之成业。

母诞维艰,父诲匪易。

虽至英年,恤若孩提,食留子餐,胜如己餐;衣留子衣,胜如己衣。

子若有疾,有可代者,己所甘受。

子若远游,行旅风霜,梦寐通之;逾期不归,睛穿肠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

《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

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书分古今文二本,今文本为郑玄注,古文本为孔安国注。

自唐玄宗注本颁行天下,孔、郑两注并废。

清严可均有郑注辑本,宋邢昺疏。

孝经第一章及译文
【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孝经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