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讲义

合集下载

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

一.名词解释5*61. 熹平石经:熹平四年,所刻的石经即后世所谓的《熹平石经》,只包括今文学的《诗》、《书》、《仪礼》、《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传。

是用来统一经籍文字的,起了政府法定课本的作用。

2.正始石经:到三国曹魏正始时,由于上古文学势力的影响,又在洛阳石碑刊刻了《三字石经》,。

所谓三字,就是“三体”,是因为古文之下加上篆、隶成为三体。

一共刻了《尚书》和《春秋》两种古文经,后世长称之《正始石经》。

3. 元九路本《十史》:大德年间浙江行省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所属九路儒学分刻的《十七史》,实际上是《宋书》和《周书》七种未刻,所以也称元九路本《十史》。

这九路本《十史》现存的尚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隋唐》、《南史》、《北史》等几种。

4. 全相:“全相”者,全书每页上方都把内容图像出来之谓。

5. 内府本:内府,本指直属于皇帝的仓库宫室,内府本就是皇家的刻本。

狭义:由司礼监刊刻,下属经广库存储书版并印行的成为内府本。

广义:由司礼监刊刻,下属经广库存储书版并印行的,并在洪武年间刊刻的和和宦官没有关系的内府本是广义上的内府本。

6. 嘉靖本:明时期,明刻本发生了一词大变化。

字体的变化是最显著的。

字体由此前的赵体突然改变成整齐的欧体,而版式也由此前的大黑口变成了白口。

在嘉靖时所刻数量最多,质量又高。

因此就将其称之为嘉靖本。

7. 武英殿本:康熙是三年,修书刻书当转归文职人员办理。

康熙十九年,武英殿本正式成为修书刻书之处当即在其时。

习惯上讲康熙及其后的专称“武英殿本”。

通常称为“殿本”。

8.清后期七大藏书家及其藏书楼:山东杨氏:海源阁;湖州陆氏:皕宋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

二.简答1.雕版印刷的步骤。

①选定木材,按书式锯成版片后,要放在水里浸,浸上个把月。

如果急用等不及,也可以改用煮。

浸或煮后再把它刨光,阴干,不能在阳光下晒,以免龟裂。

干后檫上豆油,刮平,磨光,然后才能贴“写样”。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讲义 0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5)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5)一、关于文献学 (5)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7)1、古人的文献概念 (7)2、古文献的种类 (7)(1)古籍 (7)(2)甲骨金文 (9)(3)简牍帛书 (10)(4)石刻 (10)(5)敦煌吐鲁番文书 (11)(6)明清档案 (11)三、古文献学 (12)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13)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 (13)1、孔子“修六经” (13)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13)3、郑玄整理群经 (14)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 (15)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15)2、校勘之学的进步 (15)3、注释体裁的扩展 (16)4、文献辨伪的初兴 (16)三、宋元明的文献学 (17)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17)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17)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18)4、文献范围的扩展 (18)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18)6、版本学的萌芽 (19)四、清代的文献学 (20)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203、版本之学的兴盛 (22)4、辨伪的成熟 (22)5、规模空前的辑佚 (23)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24)五、百年来的文献学 (24)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25)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25)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 (27)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29)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29)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30)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32)8、古文献的数字化 (33)(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33)(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34)(3)中国基本古籍库 (35)(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35)(5)国学宝典 (36)(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36)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37)一、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37)1、目录学 (37)2、校勘学 (38)3、版本学 (38)4、辑佚与辨伪 (39)5、注释与索引 (39)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39)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39)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40)3、其他 (40)第二章文献目录 (40)第一节古籍目录 (40)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 (40)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41)(1)经部 (41)(2)史部 (44)(3)子部 (49)(4)集部 (53)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55)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 (56)一、............................................................................................................... 目录类型561、公藏书目 (56)2、私家书目 (57)3、史志目录 (57)二、目录的内容 (58)1、篇目和书目 (58)2、书名 (58)3、卷(篇)数 (59)4、著(撰、作)者 (59)5、版本 (59)第三章文献校勘 (60)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60)一、古籍的致误 (60)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61)1、误(讹) (61)(1)形近而误 (61)(2)字形的其他错误 (61)(3)音同音近而误 (62)(4)误改而误 (62)2、衍 (63)(1)形似而衍 (63)(2)因字义同而衍 (63)(3)因不明文义而衍 (63)(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64)(5)因误据他书而衍 (64)3、脱 (64)(1)因原书缺损而脱 (64)(2)因重文而脱 (64)(3)因上下文而脱 (64)(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64)(5)因误删文字而脱 (64)4、倒 (65)(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65)(2)因错简错叶而倒 (65)(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65)(4)因误乙正而倒 (65)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66)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66)二、底本与对校本 (66)三、校法四例 (67)1、对校 (67)2、本校 (67)3、他校 (68)4、理校 (70)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70)第三节校勘记 (71)一、校记的体裁 (72)1、随文 (72)2、卷末 (72)3、篇末 (72)二、校记的撰写 (72)1、校记的内容 (72)2、校记的体例 (72)三、校记的作用 (72)第四章古籍版本 (73)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73)一、几个概念 (73)1、古籍与古籍版本 (73)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73)二、常用术语 (74)2、书册形式 (74)3、版式 (74)三、工具书 (75)第二节版本鉴别 (76)一、版本鉴别的依据 (76)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77)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78)1、宋浙本及其鉴别 (78)2、宋建本及其鉴别 (78)3、宋蜀本及其鉴别 (79)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80)四、元刻本及其鉴别 (80)1、元浙本及其鉴别 (81)2、元建本及其鉴别 (81)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82)五、明刻本及其鉴别 (82)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2)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3)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3)4、明建本及其鉴别 (84)六、清刻本及其鉴别 (84)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4)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5)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5)七、活字本及其鉴别 (86)八、伪本及其鉴别 (86)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87)第一节文献辨伪 (87)一、辨伪的必要 (87)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89)1、托古传道 (89)2、邀赏牟利 (90)3、争胜嫁祸 (91)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92)四、伪书的种类 (92)1、全部伪 (92)2、部分伪 (93)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93)4、版本伪 (93)五、辨伪方法 (93)1、前代无著录 (93)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94)3、今本来历不明 (94)4、题某人旧撰不确 (94)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94)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94)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95)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95)9、两书矛盾 (95)10、文体及文句 (95)11、社会发展 (96)12、思想渊源 (96)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96)第二节文献辑佚 (97)一、辑佚的意义 (97)二、辑佚方法和要求 (97)1、确定范围 (97)2、明确体例 (98)3、文字校勘 (98)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古籍版本学基础问题讲课讲稿

古籍版本学基础问题讲课讲稿

古籍版本学基础问题古籍版本学作业1.解释以下名词:(1)《书林清话》:叙述刻书源流,于南末临安陈氏、明代汲古阁毛氏、渭代纳兰性德之通志堂等诸家最称详尽。

副析版本名称,凡书之称册、书之称卷、书之称本、书之称叶、书之称函,阐述皆甚精当。

征探讨雕版起源方面、如书有版刻之姑、刀刻原于金石、巾箱本之始、书肆之缘起、到书有圈点之始、书有节抄本之姑、刻书分宋元体字之始等等,都有充分的依据;在论述各类别本的特征及其鉴别方面,尤多经验之谈,正如张舜微先生所说的“阅肆日久,藏书素丰,库掌毕生,不妨精熟,故版本之学.最能名世”(《清人文集别录》卷二十—)。

(2)《藏书纪事诗》:是中国历代藏书家的诗体传记及古籍版本目录资料著作。

叶昌炽撰。

始编于光绪十年(1884),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

(3)《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

中华书局。

1963年影印出版。

它是为初学者指引行径而列的书目*共收录古籍删多种。

每书后有简要说明,并指出何种版本较好。

范希曾在此基础上补收了一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书,补上了原书漏掉的版本,又纠正其中的一些错误。

范氏所补的书止于1930年。

(4)《中国版刻图录》一部系统反映中国雕版印刷成就的大型书影图谱。

赵万里主编。

该书选辑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历代雕版印刷的书籍中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样页,按刻版时代和刻版地区编排,展示了各个时代刻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从中可看到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区刻印的书在字体风格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版刻风格的延续性。

(5)卷轴装: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後,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6)旋风叶: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是册叶的第一种形式。

旋风叶的出现大约是在唐末。

(7)蝴蝶装 : 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8)包背装 : 包背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起于南宋后期。

文献学好书推荐:黄永年《古文献学讲义》(书摘电子书)

文献学好书推荐:黄永年《古文献学讲义》(书摘电子书)

文献学好书推荐:黄永年《古文献学讲义》(书摘电子书)本书是黄永年先生生前的讲稿汇编,分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部分,并附相关研究三篇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

现为陕西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唐史史料学》、《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古籍版本学》。

现在一本书,在开头都列出各章各节或各篇的名目,通称之为“目录”。

但严格来讲,或者说按照传统的概念来讲,这只能称之为“目”。

“目”者,本来只指罗列的篇名、章名或书名。

至于“录”,是指该篇、该章、该书的内容提要。

完整地说,要有书名、篇章名并有其内容提要,才可以叫“目录”。

如今把书的开头列出的章节篇名叫“目录”,只是从俗地随便叫罢了。

(有的书不称“目录”而称之为“目次”,似比称“目录”确切些,但此法不甚通行。

)引自第3页【主要参考书】首先是吕诚之(思勉)师的《经子解题》。

这是引导我步入文史领域的入门书。

其书所以写得精彩,能引人入胜,是因为诚之师对群经和诸子都下过扎实的功夫,具有独到的见解,而绝无人云亦云的皮相之谈。

同样下过真功夫且便于阅读的,还有梁启超的《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和《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钱玄同的《答顾颉刚先生书》(收入《古史辨》第一册)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收入《古史辨》第五册)。

不过钱氏多少受点清季今文学派康有为等人的影响,有些看法不尽正确。

此外,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也可参考,尽管这位今文学大师的见解今天看来不免陈旧,但所讲经学发展演变的历史总还比较清楚。

有周予同的注本,抄集了不少资料,初学者看了也有好处。

引自经部主要参考书“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但据《经典释文》,比较原始的《鲁论》实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这“亦”字改成“易”,自是西汉时孔子以《六经》教学之说流行后被人们妄改的。

古籍版本学--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ppt

古籍版本学--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ppt

序跋》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更加透
徹:“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
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过
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
通儒者,有出于俗工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
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
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
本不同。”
2019-8-27
谢谢观赏
古籍版本学
2019-8-27
谢谢观赏
1
第一讲 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
版本与版本学 版本学的功用
2019-8-27
谢谢观赏
2
第一节 版本与版本学
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云:“藏书家有数等。得一书 必推求本源,是正缺失,是谓考订家,如钱少詹大昕、戴吉 士震诸人是也。次则辨其板片,注其错讹,是为校雠家,如 卢学士文弨、翁阁学方纲是也。次则收采异本,上则补金匮 石室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如鄞县 范氏天一阁、钱塘吴氏之瓶花斋、昆山徐氏之传是楼诸家是 也。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 书之年月最所深悉,是谓赏鉴家,如吴门黄主事丕烈、邬镇 鲍处士廷博诸人是也。又次则于旧家之中落者,贱售其所藏; 富室之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 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如吴门 之钱景开、陶五柳,湖州之施汉英诸书估是也。”
2019-8-27
谢谢观赏
16
邢昺、沈括是北宋人,叶梦得是南宋人,可 见版本之称在宋代就已确立,且其含义乃对 写本而言。
2019-8-27
谢谢观赏
17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 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 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ppt4】盟書:記錄盟約的言辭,也叫做載書。

【ppt5】简帛:我国在纸张发明以前,用于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简帛。

简最迟在商代初年就已经使用,帛的使用大概稍晚一些。

战国时代——楚简。

历史上竹简的发现:孔子壁中书《论衡·正说》:“考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

至孝成帝时,征为古文《尚书》学。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

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论衡·正说》:“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

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

而《尚书》二十九篇始定矣。

”汲冢竹书: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厘王”)墓,得到简牍数十车,后世叫做“汲冢竹书”。

《周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魏之史书,凡十三篇,宋时亡佚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今本竹书纪年》,系出后人伪托,可参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简文内容:1.书籍:信阳竹书: 三代周公先王郭店竹书:儒家和道家文献上博竹书:儒家、道家、兵家及杂家等有学者断言,“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2.遣策3.占卜祭祷:主要是为墓主人所患疾病及仕途的前景进行占卜和祭祷。

4.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岁”篇有“秦楚月名对照表”。

5.日书:选择吉凶之书,仅见于九店简6.司法档案:主要出自包山简【ppt6】籀文:西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着有《史籀》十五篇,《史籀》所用字体后人叫做籀文,也有人叫它做大篆。

据今本统计,《说文》所收籀文共220余字。

古文献学讲义(本科) 2

古文献学讲义(本科) 2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讲义 0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3)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3)一、关于文献学 (3)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4)1、古人的文献概念 (4)2、古文献的种类 (4)(1)古籍 (4)(2)甲骨金文 (5)(3)简牍帛书 (6)(4)石刻 (6)(5)敦煌吐鲁番文书 (6)(6)明清档案 (6)三、古文献学 (7)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7)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 (7)1、孔子“修六经” (7)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7)3、郑玄整理群经 (8)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 (8)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8)2、校勘之学的进步 (8)3、注释体裁的扩展 (9)4、文献辨伪的初兴 (9)三、宋元明的文献学 (9)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9)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9)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10)4、文献范围的扩展 (10)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10)6、版本学的萌芽 (10)四、清代的文献学 (11)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112、校勘之学的发达 (11)3、版本之学的兴盛 (12)4、辨伪的成熟 (12)5、规模空前的辑佚 (13)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13)五、百年来的文献学 (13)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13)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14)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 (14)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15)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16)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16)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17)8、古文献的数字化 (17)(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18)(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18)(3)中国基本古籍库 (18)(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19)(5)国学宝典 (19)(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19)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19)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21)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21)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21)3、其他 (21)第二章文献目录 (21)第一节古籍目录 (21)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 (21)1、《汉志》的分类 (22)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22)(1)经部 (22)(2)史部 (23)(3)子部 (26)(4)集部 (28)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29)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 (30)一、目录类型 (30)1、公藏书目 (30)2、私家书目 (30)3、史志目录 (30)二、目录的内容 (31)1、篇目和书目 (31)2、书名 (31)3、卷(篇)数 (31)4、著(撰、作)者 (31)5、版本 (32)第三章文献校勘 (32)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32)一、古籍的致误 (32)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32)1、误(讹) (32)(1)形近而误 (33)(2)字形的其他错误 (33)(3)音同音近而误 (33)(4)误改而误 (33)2、衍 (34)(1)形似而衍 (34)(2)因字义同而衍 (34)(3)因不明文义而衍 (34)(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34)(5)因误据他书而衍 (34)3、脱 (34)(1)因原书缺损而脱 (34)(2)因重文而脱 (34)(3)因上下文而脱 (34)(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34)(5)因误删文字而脱 (34)4、倒 (35)(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35)(2)因错简错叶而倒 (35)(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35)(4)因误乙正而倒 (35)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35)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35)1、对校 (36)2、本校 (36)3、他校 (37)4、理校 (37)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38)第三节校勘记 (38)一、校记的体裁 (38)1、随文 (38)2、卷末 (38)3、篇末 (38)二、校记的撰写 (39)1、校记的内容 (39)2、校记的体例 (39)三、校记的作用 (39)第四章古籍版本 (39)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39)一、几个概念 (39)1、古籍与古籍版本 (39)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39)二、常用术语 (40)1、刻书系统 (40)2、书册形式 (40)3、版式 (40)三、工具书 (40)第二节版本鉴别 (41)一、版本鉴别的依据 (41)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41)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42)1、宋浙本及其鉴别 (42)2、宋建本及其鉴别 (42)3、宋蜀本及其鉴别 (43)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43)四、元刻本及其鉴别 (43)1、元浙本及其鉴别 (43)2、元建本及其鉴别 (44)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44)五、明刻本及其鉴别 (44)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44)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45)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45)4、明建本及其鉴别 (45)六、清刻本及其鉴别 (45)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45)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46)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46)七、活字本及其鉴别 (46)八、伪本及其鉴别 (46)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47)第一节文献辨伪 (47)一、辨伪的必要 (47)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48)1、托古传道 (48)2、邀赏牟利 (48)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49)四、伪书的种类 (50)1、全部伪 (50)2、部分伪 (50)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50)4、版本伪 (50)五、辨伪方法 (50)1、前代无著录 (50)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50)3、今本来历不明 (51)4、题某人旧撰不确 (51)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51)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51)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51)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51)9、两书矛盾 (51)10、文体及文句 (51)11、社会发展 (52)12、思想渊源 (52)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52)第二节文献辑佚 (52)一、辑佚的意义 (52)二、辑佚方法和要求 (53)1、确定范围 (53)2、明确体例 (53)3、文字校勘 (53)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古籍版本学一

古籍版本学一
代表人物是元代的王 幼学、清代的郑机。
2、六朝说
代表人物为清代的李 元复。
3、隋朝说
代表人物为明代的陆深、 胡应麟、清代的方以智、 近人孙毓修。
4、唐朝说
(1)初唐说
代表人物为张秀明
(2)中唐说 代表人物为清赵翼、王国维。 (3)王唐说 代表人物:宋叶梦得、宋朱翌、清朱彝尊、王士
今藏国家图书馆的宋本《欧阳文忠公集》是 蝴蝶装。
包背装大约南宋时出现,元明时盛行,清朝 发展到顶点。《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就都是包背装。
线装
1 2
、 几 点 认 识 : 中 唐 说Βιβλιοθήκη 、 有 关 诸 说 : 五 种
一 、 雕 版 印 刷 技 术 的 发

第 五 节 雕 版 印 刷 与 活 字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善本的“九条”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
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 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 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 抄本;
第一节 古籍版本学的定义
一、古籍 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各
种形式的书籍。
二、版本 片,《说文解字》卷七上:“判木
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 段注:“谓一分为二之木。” 版,《说文解字》卷七上:“片也, 从片,反声。”段注:“今字作 板。”
版、板为古今字;版就是片,是已 经解析的“半木”,而不是完整的 “全木”。
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
旧刻指宋元旧刊; 精本指明本中刻印尤精、世间罕传者; 旧抄指明朝名家抄本、影抄本; 旧校是指出自乾嘉名家之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26 《大明一统志》
• 殿本:清朝武英殿 刻印的书本。
图28 《大清通礼》 清乾隆21年(1756) 北京武英殿刻本
• 局本: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各地书局刻印的 书本。
图29 广雅书局刻《春秋公羊注疏质疑》
• 藩府本:明朝各地藩王刻印的书本。 图30 明嘉靖24年(1545) 刻本《韵谱》
• 私刻本,也叫家刻本,指个人、家族、家 塾刻印的书本。
二、古籍结构
• 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贴在书衣及 函套上的签条)。 (图7)
•书衣:又称书皮。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 封衣,又称封皮。 (图8)
• 书名页:又叫封面,一般在书皮之后。(图9)
• 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古籍书装
订打孔后右侧的空白处)。 • 书脊:又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
图20 《十竹斋笺谱初集》
• 钤印本:钤盖图章而成的印本。
图22 《印存初集》
• 活字泥版印本:选用阳文反字的木质雕版 作为字源,将特制泥条的一端压在木质雕 版的一个文字上,制成一个阴文正字的泥 质字模,再按照书的内容,选用对应的泥 质字模,压在特制的泥版上,制成阳文反 字的泥质印版,在泥版上敷墨覆纸而印成 的书本。(图24)
版本学:以中国古代图书为研究对象,以图书的版本 鉴定为核心任务,以考证为自身的主要方法,依靠多 学科知识,利用校勘学、借助目录学全面完成揭示图 书的使命,并忠实地为中国古代各学科服务的一门辅 助性科学。
• 善本: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 的书本。(图10)
二、版本类型 刻本、抄本和稿本。
•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多 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图15、18)。
图15 明解千家诗注
图18 千佛像
三、刻本类型 • 官刻本:历代官方机构刻印的书本。 • 监 本:国子监刻印的书本。(图27)
图27 明成化4年(1468) 北京国子监刻本 《山海经》
• 内府本:明清两代 宫廷刻印的书本。
• 坊刻本:历代各地书坊刻印的书本。 • 麻沙本:南宋福建建阳县麻沙镇书坊刻印
的书本。 • 书棚本:南宋临安书坊刻印的书本。 • 初刻本:第一次刻版印刷的书本。 • 翻刻本:又称覆刻本。按照某一底本重新
刻版印制的书本。 • 重刻本:依据某一底本而重新刻版印制的
书本。
• 仿刻本:摹仿原版字体版式刻印的书本。
古籍定义: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 第一节 古籍结构
一、古籍版式 古籍版刻的样式
• 版面:古籍每一页的整面。(图1)
• 大小题名:大题指一书的题名(总称),小题指 一书内各篇卷的题名(书中某卷或某节)。一般 大题在上,小题在下。但也有例外的。(图2)
• 版框:书板的四周。(图3)
• 边栏:书板四周的栏线。
脊背(古籍书装订后的右端)。 • 书首:书脊上的最上端(古籍书装订后的上端)。 • 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分(古籍书装订
后的下端)。
三、古籍内容
• 序文 • 目录 • 凡例 • 正文
•序文 •目录 •凡例 •正文 •跋文 •卷首(端) •附录 •笺、注、疏
第二节 古籍版本
一、版本定义
版本:广义的版本包括写本、刻本等形式,狭义的版 本是指雕版或活字印刷的刻本,故版,又作板。
值较高的古籍。 • 普本:普通版本的简称。
• 按时代:唐写本、北宋本、南宋本、金本、元本、 明本、清本。(图11)
• 按单位:官刻本、私刻本(家刻本、自刻 本)、坊刻本(书棚本)(图12)
• 影刻本:按照某一底本原样摹刻印制的书 本。
• 写刻本:按照手写的字迹雕版印刷的书本。
• 递修本: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 版刷印而成的书本。
• 百衲本: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配成一部完 整的书。
• 巾箱本:又称袖珍本。
四、版本的其他概念 • 足本:内容完整无缺的图书。 • 节本:节取部分内容刻印而成的图书。 • 残本:内容残缺不全的图书。 • 通行本:刻印较多、流传较广的版本。 • 稀见本:刻印较少、流传较少的版本。 • 孤本: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版本)。 • 珍本:写刻年代较早、流传较少、研究价
图26 明活字本 《鹤林玉露》
• 拱花印本:雕刻多块凹凸印版,依次嵌合 挤压而成拱起于纸面的各种图形的书本。
• 套印本:套色或套版印成的书本。
• 磁版印本:选用特制泥土制成泥版,刻成 阳文反字火烧令坚,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 本。
• 饾版印本:雕刻多块印版,分别涂以不同的颜色, 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
图24 泥活字版
• 聚珍版印本:简称聚珍版。(图25)
武英殿外聚珍版 《茶山集》
• 铜版印本:以铜为版。
• 影印本:以某一版本为底本,用照相的方 法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成的书本。
• 石印本:利用多孔石质平版,经处理后制 成印版,上机印刷而成的书本。
• 珂罗版印本:又称玻璃版印本。用照相的 方法,把图文晒印在涂有感光胶层的玻璃 版上制成的印版,上机印刷而成的书本。
• 行款:正文的行数和字数。(图4)
• 鱼尾:版心形状象鱼尾的记号。(图4-1)
• 书耳:又称耳子,刻在边栏外上角的小长 方格。(图5-1)
• 墨钉:版面上的黑墨块(图5-2)。
图5-1
图5-2
• 书牌:又称牌记,古籍上的“版权页”,常常刻 有书名、作者、刻版者、藏版者、刊刻年代、刊 刻地点等(书的序文目录或卷末,刻有出版者名 称及时间)。(图6)
• 界行:也称界格,指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 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
• 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书页上栏之上)。 • 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书页下栏之下)。 • 版心:又称书口,每张书页打开后的正中间。
• 书口:又称版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 端面。
• 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象鼻(版心 上下的色线)。
• 稿本:本)
图19《资治通鉴》残稿
• 写本:缮写而成的书本(图16-17)。 图16 《律藏初分》
图17 《永乐大典》
• 抄本:以某一传本 为底本抄写而成的 书本。
图23 梁启超手抄 《大乘起信论》
• 刻本:雕版印本的简称。 • 活字本:活字印本的简称(图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