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鉴定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古籍版本鉴定》课件

《古籍版本鉴定》课件
《古籍版本鉴定》PPT课 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介绍《古籍版本鉴定》的PPT课件。我们将深入探讨古籍 版本鉴定的定义、重要性、方法、案例分析以及意义。
古籍版本鉴定的定义
古籍版本鉴定是通过对古籍的研究和比较,确定其版本的真实性与价值。通 过深入探索古籍版本鉴定的方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籍文化的传承与价值。
2
通过对古籍中的文字、标点符号、排
版等进行分析,找出版本的特征和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化,推测其年代和地域。
3
碑拓法
4
通过对碑刻上的古籍进行拓本制作, 了解古籍版本的变化和特征。
文献比较法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古籍进行逐字逐句 的比较,找出差异和相似之处,以确 定真实版本。
考据法
通过研究古籍中的注释、校勘等内容, 查证古籍版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古籍版本鉴定的意义
1 推动文化传承
通过鉴定古籍版本,我们促进了文化传承和传统知识的传播。
2 保护文化遗产
古籍版本鉴定有助于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阻止其流失和破坏。
3 促进学术研究
准确的古籍版本鉴定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和参考文献。
结语
通过这次的介绍,我们希望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古籍版本鉴定的意义与方法,为古籍的研究和保护做出贡 献。
古籍版本鉴定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
通过鉴定古籍版本,我们 能保护和传承重要的文化 遗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 历史与传统。
历史研究
准确鉴定古籍版本提供了 重要的历史研究依据,拓 展学术界对于历史的了解。
品质鉴定
鉴定古籍的版本真伪有助 于识别出珍贵稀有的古籍, 为文化收藏做出正确评估。
古籍版本鉴定的方法
1
文字学分析法

古籍版本学基础问题讲课讲稿

古籍版本学基础问题讲课讲稿

古籍版本学基础问题古籍版本学作业1.解释以下名词:(1)《书林清话》:叙述刻书源流,于南末临安陈氏、明代汲古阁毛氏、渭代纳兰性德之通志堂等诸家最称详尽。

副析版本名称,凡书之称册、书之称卷、书之称本、书之称叶、书之称函,阐述皆甚精当。

征探讨雕版起源方面、如书有版刻之姑、刀刻原于金石、巾箱本之始、书肆之缘起、到书有圈点之始、书有节抄本之姑、刻书分宋元体字之始等等,都有充分的依据;在论述各类别本的特征及其鉴别方面,尤多经验之谈,正如张舜微先生所说的“阅肆日久,藏书素丰,库掌毕生,不妨精熟,故版本之学.最能名世”(《清人文集别录》卷二十—)。

(2)《藏书纪事诗》:是中国历代藏书家的诗体传记及古籍版本目录资料著作。

叶昌炽撰。

始编于光绪十年(1884),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

(3)《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

中华书局。

1963年影印出版。

它是为初学者指引行径而列的书目*共收录古籍删多种。

每书后有简要说明,并指出何种版本较好。

范希曾在此基础上补收了一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书,补上了原书漏掉的版本,又纠正其中的一些错误。

范氏所补的书止于1930年。

(4)《中国版刻图录》一部系统反映中国雕版印刷成就的大型书影图谱。

赵万里主编。

该书选辑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历代雕版印刷的书籍中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样页,按刻版时代和刻版地区编排,展示了各个时代刻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从中可看到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区刻印的书在字体风格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版刻风格的延续性。

(5)卷轴装: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後,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6)旋风叶: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是册叶的第一种形式。

旋风叶的出现大约是在唐末。

(7)蝴蝶装 : 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8)包背装 : 包背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起于南宋后期。

古籍版本著录讲稿孫迎春-版本的著録

古籍版本著录讲稿孫迎春-版本的著録

版本的著録南京图书馆孫迎春讲稿提纲:一、关于版本著録的起源1、什么是版本著録2、学界关于版本著録起源的不同覌点二、版本事項及相关版式、装帧的著録与揭示1、版本事项的著録与揭示2、版式项目的著録3、装帧形式的著録三、准确规范的著録是古籍普查工作的重要前提与质量保证1、版本著録是版本学价值的重要表現形式2、准确规范的著録是古籍普查工作的重要前提与貭量保証版本的著録一、关于版本著录的起源1、什么是版本著录所谓版本著录,也是指各种类型的書目,对各种书籍版本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征,按一定的方式方法准确记录下来,通过这条记录,就能了解和确认这部書,从而起到充分揭示书籍的价值的作用。

版本著录也是版本学价值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2、学界关于版本著录起源的不同观点一直以来,学界认可的是,最早著录图书版本的书目是南宋尤袤的《遂初堂書目》。

如:叶德辉的《書林清话》即称:“自镂版兴,于是兼言版本,其例创于宋尤袤《遂初堂書目》。

”近人汪辟畺在《目录学研究》中也称《遂初堂書目》“一書兼载数本,则又开后世版本学之先河,又晁陈二家所未逮也”。

崔富章《论版本和善本》一文也称:“我国書目著录版本,始于宋尤袤《遂初堂書目》,一書多至数本”。

包括北大、武大图书馆学系所编的教材《图书馆古籍编目》中亦称:“著录古籍版本事项,在我国古代编目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尤袤《遂初堂書目》创记录一书不同版本之始,晁公武《郡齋读书志》、陈振孙《直齋書录解题》除编写提要外,对一些書籍的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的情况也多有记载。

”总之,凡言及版本著录之起源,大多都沿袭此说。

然而,谢德雄在《论版本著录之始》一文中却认为这一说法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并称四十多年前姚名达所著《中国目录学史》中就指出尤袤的《遂初堂書目》并非系版本著录之始,只是后人多未引起注意而已。

谢德雄认为,《遂初堂書目》确有对一書多种版本的著录。

如《前汉書》著录即有川本、吉州本、越州本等。

有的则于書名之上冠以该書版本。

古籍版本学--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ppt

古籍版本学--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ppt

序跋》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更加透
徹:“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
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过
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
通儒者,有出于俗工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
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
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
本不同。”
2019-8-27
谢谢观赏
古籍版本学
2019-8-27
谢谢观赏
1
第一讲 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
版本与版本学 版本学的功用
2019-8-27
谢谢观赏
2
第一节 版本与版本学
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云:“藏书家有数等。得一书 必推求本源,是正缺失,是谓考订家,如钱少詹大昕、戴吉 士震诸人是也。次则辨其板片,注其错讹,是为校雠家,如 卢学士文弨、翁阁学方纲是也。次则收采异本,上则补金匮 石室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如鄞县 范氏天一阁、钱塘吴氏之瓶花斋、昆山徐氏之传是楼诸家是 也。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 书之年月最所深悉,是谓赏鉴家,如吴门黄主事丕烈、邬镇 鲍处士廷博诸人是也。又次则于旧家之中落者,贱售其所藏; 富室之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 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如吴门 之钱景开、陶五柳,湖州之施汉英诸书估是也。”
2019-8-27
谢谢观赏
16
邢昺、沈括是北宋人,叶梦得是南宋人,可 见版本之称在宋代就已确立,且其含义乃对 写本而言。
2019-8-27
谢谢观赏
17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 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 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第三讲 古典文献版本

第三讲  古典文献版本
7、书耳。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 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 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二)古籍的外形结构
这包括书衣、书签、书 名页、书首、书根、书 脑、书脊等名称。
1、书衣。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护 封等。现在叫“封面”(古籍中的封面另有所指)。 书衣有布、纸两种,最常见的是用栗色毛边纸和青 色连史纸做成的书衣;布料、绵绫则多施于古籍善 本。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书衣 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封皮上,或贴一纸书 签。
2、古籍数量的估计:
1)历代出版书籍的数量。1946年,杨家骆教
授根据历代各种目录整理出我国古代出版的书
籍数量。
朝代
公元 出版书籍量 累计出版量
西汉及以前 ?-25 1033 1033
东汉
25-220 1100 2133
三国
220-280 1722 3255

280-420 2438 5693
2、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界行和栏线用黑色 或朱色,黑色栏线称乌丝栏,红色栏线叫朱丝栏。 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 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 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乌丝栏
卍字栏
3、行格。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 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 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 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 “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 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 又称行款。
3)“版本”的含义变化。“版”、“本”二字合为一 词,当始于北宋,最初专指雕版印刷的印本书籍,以别 于写本。最早出现于宋太宗淳化(990-994)初年。 《宋史·李觉传》云:“淳化初,上以经书版本有田敏 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可见,版本一词的 本义是用雕刻好文字的木版印制而成的图书本子,与写 本、拓本等相区别。至雕版印刷通行后,一般称印本书 为“版”,写本书为“本”,叶德辉《书林清话》卷1 说:“雕版谓之版,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 雕之善本也。”近人吴则虞《版本通论》也说:“雕版 行,锓椠之木称‘版’,抚印之文称‘本’。”(《四 川图书馆学报》1978年12期)而版本也就成为印本书 与写本书的合称了。后来著录书目者在著录印本的同时, 也著录印本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图书,于是版本的范围就 逐渐扩大,包括了雕版印刷通行前的简策、帛与纸的写 本和雕版印刷通行后的刻本,以及拓本、石印本、影印 本、活字版等形式的一切书籍。因此,现在我们所说的 版本,意为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实物形态。

古籍普查培训讲义

古籍普查培训讲义

古籍普查培训讲义(试用本)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二〇〇八年四月I第一章古籍普查工作概说 (1)第一节古籍普查意义 (1)一、什么是古籍普查 (1)二、古籍普查的必要性 (1)第二节古籍普查概说 (3)一、普查范围和内容 (4)二、工作机构与任务分工 (4)三、工作步骤 (5)四、工作要求 (5)五、《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制度 (6)六、“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定制度 (6)第二章古籍基本知识 (8)第一节古籍结构 (8)一、古籍版式 (8)二、古籍的结构 (9)三、古籍的内容 (10)第二节古籍版本 (10)一、版本的定义 (10)二、版本的类型 (11)三、刻本的类型 (13)四、版本的其他概念 (13)五、版本的鉴定 (14)第三节古籍装帧 (17)第四节古籍分类 (18)一、中国古代分类的简要情况 (18)二、目前常用的古籍分类法 (19)第五节图书馆古籍工作所需基本参考书 (21)一、版本及印刷史的通论著作 (21)二、工具书、资料书 (21)第六节古籍阅览、使用中的保护问题 (33)一、阅览、使用古籍时的环境要求 (34)二、阅览、使用古籍时的操作要求 (34)第三章古籍版本登记 (36)第一节古籍版本登记原则 (36)一、著录单位 (36)二、著录来源 (36)三、著录用文字 (36)四、客观著录 (37)第二节古籍版本登记细则 (37)第一表基本情况表 (37)第二表其他书名表 (74)第三表子目表 (75)第四表篇目表 (79)II第五表附件表 (81)第六表刻工表 (82)第七表批校題跋表 (82)第八表钤印表 (85)附古籍登記表 (87)基本情况表 (87)其他書名表 (88)子目表 (88)篇目表 (88)附件表 (88)刻工表 (89)批校题跋表 (89)鈐印表 (89)第四章古籍定级 (90)第一节《古籍定级标准》概述 (90)一、制定《古籍定级标准》的意义 (90)二、制定《古籍定级标准》的依据 (90)三、《古籍定级标准》的对象 (90)四、《古籍定级标准》的适用范围 (90)五、《古籍定级标准》的结构 (90)六、《古籍定级标准》的特点 (91)七、《古籍定级标准》的定级原则 (91)第二节《古籍定级标准》举例 (92)第三节《古籍定级标准》说明 (98)一、中国古籍定级的参照与原则 (98)二、中国古籍级别等次的划分 (100)三、对中国古籍划分级别等次的理解 (101)第五章古籍破损定级与登记 (107)第一节古籍破损定级 (107)一、古籍破损定级的基本问题 (107)二、古籍破损类型及危害 (108)三、破损定级的方法及标准 (111)第二节古籍破损登记 (114)一、有关古籍破损登记表格的内容及其填写 (114)二、登记程序 (116)第六章古籍书影制作 (117)第一节书影制作设备及软件 (117)一、制作书影的主要设备 (117)二、制作书影的主要软件 (119)三、书影制作常用名词术语 (120)第二节版本书影制作 (124)一、制作版本书影要求 (124)二、版本书影制作 (125)第三节破损书影制作 (127)III一、制作破损书影要求 (127)二、破损书影制作 (128)第四节书影保存与递交 (130)一、存档书影登记 (130)二、普查数据中书影登记 (131)三、书影存档 (131)四、书影递交 (142)第七章古籍管理保护情况登记 (144)第一节古籍保护基础知识 (144)一、古籍保护的基本方针和主要方法 (144)二、古籍纸张的损毁原因 (145)三、保存环境与古籍保护的关系 (145)第二节古籍书库标准 (151)一、标准编制的目的 (151)二、标准编制的原则 (152)三、标准的主要内容及依据 (152)第三节古籍管理保护登记 (154)一、登记的原则和方法 (154)二、古籍管理保护情况登记 (154)附圖書館登記表 (157)圖書館檔案 (157)古籍書庫详细信息 (158)古籍閱覽室詳細信息 (158)古籍員工詳細信息 (158)主要藏品信息 (158)古籍目錄出版情况 (159)古籍相關機構信息 (159)保存保護信息 (159)古籍保护详细信息 (159)普查責任人 (160)意見處理 (160)附錄:古籍登記表填寫樣例 (161)例一:一级甲等 (161)基本情況表 (161)其他書名表 (162)子目表 (162)篇目表 (162)附件表 (163)刻工表 (163)批校题跋表 (163)鈐印表 (163)版本書影 (164)定級 (164)裝具 (164)IV破損書影 (164)修復史 (165)普查責任人 (165)意見處理 (165)例二:一级丙等 (165)本情況表 (165)其他書名表 (166)子目表 (167)篇目表 (167)附件表 (167)刻工表 (167)批校题跋表 (167)鈐印表 (168)版本書影 (168)定級 (168)裝具 (168)破損定級 (168)破損書影 (169)修復史 (169)普查責任人 (169)意見處理 (169)例三:二级甲等 (169)基本情况表 (169)其他書名表 (171)子目表 (171)篇目表 (171)附件表 (171)刻工表 (171)批校题跋表 (172)鈐印表 (172)版本書影 (172)定級 (172)裝具 (173)破損定級 (173)破損書影 (173)修復史 (173)普查責任人 (173)意見處理 (173)例四:二级丙等 (174)基本情况表 (174)其他書名表 (175)子目表 (175)篇目表 (175)V刻工表 (176)批校题跋表 (176)鈐印表 (176)版本書影 (176)定級 (177)裝具 (177)破損定級 (177)破損書影 (177)修復史 (177)普查責任人 (178)意見處理 (178)例五:二级丙等 (178)基本情况表 (178)其他書名表 (179)子目表 (179)篇目表 (180)附件表 (180)刻工表 (180)批校题跋表 (180)鈐印表 (180)版本書影 (181)定級 (181)裝具 (181)破損定級 (181)破損書影 (181)修復史 (182)普查責任人 (182)意見處理 (182)例六:二级丙等 (182)基本情况表 (182)其他書名表 (184)子目表 (184)篇目表 (184)附件表 (184)刻工表 (184)批校题跋表 (185)鈐印表 (185)版本書影 (185)定級 (185)裝具 (185)破損定級 (186)破損書影 (186)修復史 (186)VI意見處理 (186)例七:三级丙等 (187)基本情况表 (187)其他書名表 (188)子目表 (188)篇目表 (188)附件表 (189)刻工表 (189)批校题跋表 (189)鈐印表 (189)版本書影 (189)定級 (190)裝具 (190)破損定級 (190)破損書影 (190)修復史 (190)普查責任人 (191)意見處理 (191)例八:四级 (191)基本情况表 (191)其他書名表 (192)子目表 (192)篇目表 (193)附件表 (193)刻工表 (193)批校题跋表 (193)鈐印表 (194)版本書影 (194)定級 (194)裝具 (194)破損定級 (194)破損書影 (195)修復史 (195)普查責任人 (195)意見處理 (195)参考文献 (196)后记 (197)VII第一章古籍普查工作概说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资料讲解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资料讲解
雕版印书之法通行以后,版或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 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
唐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云:“准敕,禁断 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 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 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事业日益兴盛,版或板作为供印书 用的版片的含义更加明显。宋王应麟:“自太祖平定四 方,天下之书悉归藏室。太宗、真宗访求遗逸,小则赏 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又经书未有板者,悉令刊刻, 由是大备,起秘阁贮之禁中。”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因为本即指书,所以书本二字往往连用。《颜氏家训·书 证篇》云:
《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守,凉州为之歌曰: “宁儿见乳虎穴,不入晔城寺。”而江南书本,“穴” 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寐。夫虎豹穴居,事 之较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起 六七乎?
宋代雕版印书盛行,“版本”二字从北宋以来便被用来 专指雕版所印之书。
叶德辉《书林清话》:“雕板为之板,藏本谓之本。藏 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 本二字合为一名。”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叶梦得《梦溪笔谈》: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 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 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 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 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 可正,甚可惜也。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2、了解版本的重要性。 重视版本是我国学术的优秀传统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造
一般认为版本研究之学在西汉已经诞生,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是其向上发展时期,宋时正式确立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元明持续发展,清代则达到鼎盛。但版本学 的正式定名却迟至清末。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 《版本之名》中指出:

古籍版本讲义21-优质课件

古籍版本讲义21-优质课件

• 行款:正文的行数和字数。(图4)
• 鱼尾:版心形状象鱼尾的记号。(图4-1)
• 书耳:又称耳子,刻在边栏外上角的小长 方格。(图5-1)
• 墨钉:版面上的黑墨块(图5-2)。
图5-1
图5-2
• 书牌:又称牌记,古籍上的“版权页”,常常刻 有书名、作者、刻版者、藏版者、刊刻年代、刊 刻地点等(书的序文目录或卷末,刻有出版者名 称及时间)。(图6)
值较高的古籍。 • 普本:普通版本的简称。
• 按时代:唐写本、北宋本、南宋本、金本、元本、 明本、清本。(图11)
• 按单位:官刻本、私刻本(家刻本、自刻 本)、坊刻本(书棚本)(图12)
二、古籍结构
• 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贴在书衣及 函套上的签条)。 (图7)
•书衣:又称书皮。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 封衣,又称封皮。 (图8)
• 书名页:又叫封面,一般在书皮之后。(图9)
• 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古籍书装
订打孔后右侧的空白处)。 • 书脊:又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
图26 《大明一统志》
• 殿本:清朝武英殿 刻印的书本。
图28 《大清通礼》 清乾隆21年(1756) 北京武英殿刻本
• 局本: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各地书局刻印的 书本。
图29 广雅书局刻《春秋公羊注疏质疑》
• 藩府本:明朝各地藩王刻印的书本。 图30 明嘉靖24年(1545) 刻本《韵谱》
• 私刻本,也叫家刻本,指个人、家族、家 塾刻印的书本。
• 影刻本:按照某一底本原样摹刻印制的书 本。
• 写刻本:按照手写的字迹雕版印刷的书本。
• 递修本: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 版刷印而成的书本。
• 百衲本: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配成一部完 整的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常指宋元刻本,内府写本,有史料价值的稿本及名

人批校本。
• 普本:普通版本的简称,相对善本而言。
三、古籍的装帧
(一)简策
• 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
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 • 简策意即编简成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
• 现存最早的敷彩印法实物是元 至元六年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 《金刚经注解》。
• 明代《花史》、《程氏墨苑》 等将敷彩印刷法推向巅峰。
• 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 叶,浙江凌、闵两家将套 印技术推进到新的阶段。
• 精美的三色、四色套印, 直到乾隆内府的五色套印 本、道光年间涿州卢坤的 六色套印,套印技法把印 刷水准和印刷效果提高到 新的阶段。

种原因造成残缺,有的仅是缺卷、缺册,经过抄配,
仍能补全;有的残缺过甚,只能作为他书的配本。

• 通行本:指刻印较多、流传较广的古籍版本。

• 稀见本:刻印较少,流传不多的古籍。如明刻方志、

历代族谱、家谱,均不多见。

• 孤本: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或一书的某一版本世传 只有一部的书本。

• 珍本:写刻年代早,流传少,研究价值较高的古籍,
等。 • 活字印刷是宋仁宗庆历时(1041—1048)毕昇所发明,用
胶泥制字,火烧使坚,摆版印刷。 • 这一发明较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早四百年。
• 元代又创制木活字。
• 木活字应用广泛
• 大规模使用的是清乾隆时 期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 丛书》
• 而且木活字不仅应用于汉 文的印刷,还曾应用于印 刷维文和回鹘文。
金·赵城藏
(三)旋风装
• 将所有的单叶按顺序摞起来,装订 粘连在一起,如同现代书籍一样, 每一页都可以翻动,这样可以很容 易翻检所需内容。
• 但它仍然无法摆脱卷轴装的影响, 保留了很多共同的特征。
印在涂有感光胶层的玻璃 版上制成印版,上机印刷 而印成的书本。
13、彩绘本
• 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 写的图书。
•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 图书,如国家书馆藏明彩 绘本《千家诗》等。

• 足本:内容完整无缺的图书。

• 节本:因原书篇幅过巨,或其他原因,刻印时予以删 节

• 残本:指内容残缺的图书。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因各
藩府本、殿本、局本等等;
• 因墨色又分为墨印本、朱印本、蓝印本;
• 从刊刻先后刷印早晚看,又分成
– 初刻本、重刻本、覆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增修本、 三朝本、递修本等名目繁多。
6、活字本
• 活字印本的简称 • 选用单体活字,按照书的内容,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
的书本。 • 按照活字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泥、木、铜、锡、铅活字
• 金属活字最有名的是明代 弘治、正德间无锡华、安 两家的铜活字印书。
• 大规模的金属活字印书当 属雍正年间铜活字排印的 《古今图书集成》。
7、套印本
• 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
– 早期为一版分色套印,即在一块雕 好的版片上,刷不同的颜色印刷, 称为敷彩印法
– 元代以后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色套 印
9、钤印本

• 钤盖图章而成的书本。
国 钤









明代稽古印鉴
• 10、影印本:是以某一版本为底本,用照相的方法制成印 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 11、石印本:利用多孔石质平版,经处理后制成印版,上 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12、珂罗版印本
• 又称玻璃版印本。 • 用照相的方法,把图文晒
8、饾版和拱花
• 雕刻多块印版,分别涂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 • 或根据内容需要,雕刻多块凹凸印版,依次嵌合挤压,使
各种图形拱起于纸面。 • 因这种刻印方法需要将一叶图文,或一个局部,分别刻成
多块小木版,而后分层分色套印。因每块雕版小如饾饤, 故名。 • 饾版和拱花富有立体感,便于表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 花鸟禽兽、建筑陈设等。
• 从地域划分
– 有蜀刻本、浙刻本、闽刻本等, – 细分还可以有杭州本、越州本、衢州本、建
阳本、麻沙本、平水本、眉山本等
• 从书的形态分
– 可以划分为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等
• 从出资人或主刻人的角度划分,
– 可以分为官刻、私刻、坊刻, – 细分又可分为内府本、监本、公使库本、各路儒学本、经厂本、
绳编连起来即为策。 • 竹木简编连方式主要是用绳像编竹帘子一样地编连,普通者上下端编
两道绳即可,若是长简,为牢固耐用,则需编三四道绳。根据考古实 物,既有先写后编的情况,也有先编后写的情况。最常见的编绳为麻 绳,也有少量的丝绳。 •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它所体现的书籍保护理念对后世影 响颇大,不断地被继承和发扬。如,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 “帙”、“囊”演变成“函套”等等。
古籍版本鉴定
古 籍 版 式 图
古 籍 结 构 图
• 版本 • 版本学 • 善本 • 版本的类型
–1、稿本 –2、写本 –3、抄本
4、影抄本
• 也称影写本。 • 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按照底本
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 文字内容,一一摹抄,其版面 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故名。
• 明清时期,宋元本非常难得, 一些喜好者索求不到,便想办 法借来原刻本,雇请抄手,用 优良纸墨,照样临摹,满足自 己的心愿。其中以汲古阁毛氏 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民国影印汲古阁影宋抄本 《吾竹小稿》
5、刻本
• 雕版印本的简称 • 先雕刻木板,制成阳文反字印
板,而后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 书本 • 我国雕版印刷唐代已经开始流 行,宋代大兴,至清代,延续 1000余年。 • 按照不同的参照系,可以划分 为不同的类型
• 从时代划分
– 刻本分为宋、辽、西夏、金、元、明、清刻 本;
(二)卷轴装
• 又称卷子装,是中国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 •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
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种装订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 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大多数采用这一方式。 • 进入版刻时代,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 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但 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北宋《开宝藏》、金代《赵城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