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
古城宣化历史简介

历史上的古城宣化History of the ancient city of Xuanhua孙伟2015013055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班在印象中宣化就是一个有文化有故事的城市,从那已经经历了几十岁春秋的钟楼鼓楼便可以看出了历史的沧桑,历史的变迁,在那城门之下,深有一指的车辙象征的当时古城宣化的繁华,流动的人口更是给这座城市添加了更多的几分神韵。
宣化区工业门类繁多,基础雄厚,是张家口市冶金、机械和重化工基地,是河北省北厢地区重要的工业核心区。
区域内有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12家,民营企业23家,并形成了以冶金、机械、造纸、装潢印刷、陶瓷、建材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7.6亿元,工业增加值59亿元,利税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5%、15.05%、11.3%。
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7.6%。
同时,宣化钢铁企业也建设于宣化城区周边,为宣化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现今,繁荣的宣化的步行街道路繁华,人流不息,道路;两旁的建设有了极大的改观。
在夜晚时分,古老的城墙上面流光溢彩,繁华的街道旁边人流不息,这就是现今的宣化。
在历史上,夏、商时期宣化曾经先后隶属于冀州幽州,周武王灭纣后,宣化又成为燕国的属地。
战国时期,国家动乱不安,各族割据,在这一段历史中,宣化由东胡族占据,而后燕王派秦开破袭东胡,置之不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等郡,宣化属上谷郡。
燕王派秦开破袭东胡,置之不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等郡,宣化属上谷郡。
这也就是宣化谷上古郡名称的由来。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之后,把天下分为36郡,宣化被分为其中之一的上古郡,置守官,因其在谷之上,直名上谷。
在汉朝时,汉置幽州刺史部上谷郡,宣化属上谷郡下洛县。
濡子婴居摄三年,王莽篡汉,改上谷郡为朔调,并改上谷各县名。
三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下洛县为广宁县。
晋太康年间(公元228年至280年)宣属广宁郡地。
宣化历史和发展历程

宣化历史和发展历程宣化,古称广宁,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素有“满洲东陲第一县”之称。
宣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历史积淀。
宣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这个时期的宣化是满洲东部的重要领地。
随后,宣化成为了秦朝和汉朝的疆域之一,作为边防要地起到了重要的守卫和防御作用。
隋唐时期,宣化县隶属于宣化府,并成为了重要的商贸和军事中心。
宋代时期,宣化成为了辽、金、西夏和蒙古的争夺对象,多次遭到侵略和战乱。
元朝时期,宣化作为防御边疆的重要城池得到了大力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布局。
明清时期,宣化成为了辽东、满洲、苏木之间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繁荣了起来。
特别是清朝时期,宣化地区成为了满洲的核心地区,驻扎了许多重要的政府机构和军队,经济和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当时的宣化城区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大量的建筑物和文化遗产留存至今,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
20世纪初,宣化成为了战乱的“红色沙场”,参与了许多革命运动和战斗,因此具有极高的革命历史价值。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宣化地区人民奋起抵抗,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后,宣化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成为了河北省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
如今,宣化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宣化的经济主要以工业为支柱,特别是钢铁、煤炭和电力等行业发展迅速,为宣化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同时,宣化也注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总的来说,宣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更迭。
宣化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战乱和繁荣,不仅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如今,宣化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繁荣的城市,值得人们前去探索和品味。
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宣化

宣化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在张家口市东南30公里处,为张家口市辖区,位于东经115°03′,北纬40°37′。
东偏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南偏西距省会石家庄280公里,西距大同200公里。
总面积264.3平方公里。
居住着汉、回、满、蒙、朝鲜、壮、纳西、布依、白、彝、侗、土家、达斡尔等13个民族。
共29万人。
宣化历史悠久,形势险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众多文物古迹。
从先秦开始,这里是历代府、州、郡、道、县和省、市治所的首府。
1991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一、悠久历史宣化历史渊远流长,是我国开发较早地区之一,从宣化西南60公里处我国著名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刘家窑、王河湾、水泉、龙门、赵川、关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杨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这里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时期宣化先属冀洲后属幽州。
周武王灭纣后宣化属燕国领地。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至221年)民族割据,宣化曾属东湖族占地。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
分天下为36郡,宣化属上谷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宣化属广宁郡。
随、唐时期先后置涿郡、武州。
五代时(公元907--960年)石敬割燕(北京)、云(大同)16州给辽国,其中包括武州。
辽改武州为归化州。
宣化为归化州治所。
金灭辽后,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归化州为宣化州。
翌年又改为宣德州。
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
明初年沿长城设九镇。
宣化改为宣府镇,辖左、右、前三卫。
为万全都司镇守总兵元帅驻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置宣化府。
辖一厅三洲七县。
宣化为府城治所,始定今名。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直隶省口北观察使(俗称道)。
辖3厅10县。
宣化为口北道治所。
1937年8月日本侵占后,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
1943年又将察南自治政府改为宣化省。
辖11县,省会定于宣化。
关于宣化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宣化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宣化是一座极富魅力的千年古城。
据介绍,早在在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远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已遍及宣化各地。
它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市辖区之一,古称“上谷郡”,位于张家口市区东南28公里处,东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南偏西距省会石家庄市288公里,西距山西省大同市200公里。
北靠阴山、南临洋河,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素有“京西第一府”之美誉。
目前常住人口40万。
历史上它就是北部边防重镇,然而其建制,近千年来几经变异,无论它作为省会,还是作为一个镇,依然掩盖不住它的以往的灿烂。
但是不管如何变化,宣化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融合却是不变的。
随处可见的古城墙诉说着千年古城过往的故事。
宣化自古有“商埠”之称,如今宣化商贸市场繁荣,其葡萄酒享誉国内外,其经济实力也位列张家口和河北省前列。
由于它的历史底蕴异常丰厚,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因此宣化是值得驴友深入探究的特色古城。
在宣化南大街上依次排列着三座明代时期宏伟建筑——拱极楼、镇朔楼清近楼,这一线三楼的布局全国罕见,成为宣化特有风貌。
宣化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始建于元代的立化寺塔;位于宣化八里的辽代古墓群。
如果有人问:“哪个地方葡萄又多又好?”回答—定是宣化。
宣化城郊盛产葡萄已有数百年栽培历史,以白牛奶最为闻名,驰名中外。
它晶莹剔透,真像果实中的祖母绿,怪不得素有水晶明珠之称呢!当你步入宣化,千净宽敞的马路两旁,朵朵鲜花。
棵棵绿树欢迎着你。
座座高楼大厦整齐的耸立在道路两旁。
大家都知道宣化电视台吧,它经常播出“爱我宣化,修我古城”,以前我很纳闷为什么要修古城呢?渐渐地我明白了,修建是为了让宣化更加的繁荣昌盛和久远发展,是为让宣化的明天变得更加美好。
宣化古城的作文400字

宣化古城的作文400字假期,我们一家人去宣化游览。
宣化古城过去是长城防守的九镇之一,城内有四座著名的古城楼。
第一站,我们登上了拱极楼。
宏伟的建筑仿佛把我们带回了明朝。
明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瓦剌部大败被俘,当瓦剌部首领把他带到楼下,英宗亲自下诏让守军打开城门,迎接他进城。
城楼上的巡抚、总兵权衡厉害后,决定不开城门。
瓦剌军见此计未成,在数次攻击无果后狼狈地带着英宗绕城离开。
宣化城挫败了侵略军的阴谋。
因此这个城楼也被后人称作“皇帝也叫不开的城门”。
沿着中轴线往北走,第二站来到镇朔楼。
我们登楼时,感觉楼梯又高又陡,登起来不仅费力而且害怕,不敢有半点疏忽,生怕摔下去。
看来当年敌军即使攻破城门要占领城楼也不是件易事,要付出惨重代价呀!真是一人守楼,百人难攻。
城楼正中是一面牛皮大鼓,所以这楼也叫鼓楼。
这是在没有钟表时代,傍晚用鼓声给人们报时的。
在有外敌入侵时,这鼓就是战鼓,用来发号施令鼓舞将士奋勇杀敌的。
战鼓声还在耳边回响,我们便来到了第三站——清远楼。
我费力登上去,好震撼啊!好大的一口铁钟!据介绍,足有万斤重,因此这座城楼又称钟楼。
它是用来给人们报时的,与鼓楼一同构成了中国“晨钟暮鼓”的古典报时系统。
它也有向守城军民传递消息的功能。
一旦有情况,城楼上面战士撞响大钟,方圆二三十里地方都能听得到。
这时,全城就能立即作好战斗准备。
我站在大钟面前,当年的钟声犹在悠悠回响。
参观完城楼,我们一家还品尝了当地的小吃美食。
徜徉在这座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千年古城,我心中由衷感慨祖国的壮丽河山,深深地沉醉在其中,期待下一次与宣化古城的相遇!。
神京屏翰-上谷古城

神京屏翰,上谷古城宣化城,古名上谷郡,是一个既古老又小巧的城市。
说它古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至秦汉,经过历史多次演变,至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废宣府卫所,取“宣扬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县。
府、县治所均在宣化城内,宣化由此得名。
因其为北京城西第一座府城,人称“京西第一府”。
说它小巧,据资料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扩建宣府城,边长“六里十三步”,周长12公里。
上世纪70年代,人们用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宣化:“一条大街三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辆汽车围城转,一个公园一窝猴。
”城市小则小矣,“三座楼”可相当有名。
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第一座楼是拱极楼。
宣化城垣基本成正方形,城墙高2丈8尺,雉堞高7尺,通高3丈5尺。
设七门,门上有城楼,门外有瓮城和月城。
现存的拱极楼又称昌平门楼,明代称著耕楼,当地人俗称南城门楼,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布瓦式建筑,外形很像天安门城楼。
拱极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两层通高24米。
下有南北走向券洞,与古城墙连为一体,是宣化门户的象征。
据说,原来昌平门外还设有关城。
城外挖有堑壕,设有吊桥,后又增建角楼、悬楼,城防设施完备,可谓“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将城门券洞堵死,画成了一副金光四射的红太阳图像,城墙上写着巨大的横幅标语:“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像一个长袍马褂的老人搽了一张红脸蛋,滑稽之余,也真实反映了那段历史。
第二座楼叫清远楼,又名钟楼,位于宣化市区南、北大街的中心。
钟楼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檐多角歇山顶建筑,楼通高25米,外观看似三层,内里实则两层。
整座楼体造型精巧别致,庄严秀丽,形式美观,素有“第二黄鹤楼”之称。
钟楼的奇巧之处在于它的台基。
“十”字券洞与宣化城四门通衢。
券洞内的铁轮车辙清晰可见,印证着它五百年来的风雨沧桑。
一层楼内有明弘治七年立“宣府钟楼之记”碑和清乾隆二十年立“重修清远楼记”碑各一幢。
高中历史史学动态明长城“九镇之首”宣化古城恢复“京师锁钥”风貌素材

明长城“九镇之首”宣化古城恢复“京师锁钥”风貌位于河北张家口市的宣化古城是中国北方现存古城中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地位重要的城池,为明长城"九镇之首"。
面对岁月侵蚀、年久失修,当地十年前启动了保护修复工程,目前已初步恢复了古城"京师锁钥"风貌。
据张家口市宣化区政府介绍,宣化区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已完成清远楼、镇朔楼、拱极楼、时恩寺、高远门、角楼、马道等20多项保护修缮工程,7697米古城墙实现连通。
同时,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也纳入古城保护的重要内容,拆除城墙附近的违章违法建筑和过期临建,在城墙附近修建了多个公园,在重点街区植树绿化、重新铺设路面、更换路灯等。
据悉,宣化区2015年12月开展了"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工作,完成了申遗点的材料申报。
目前,宣化古城墙正在与西安、南京等12个城市的明清古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明太祖朱元璋将其第十九子朱橞册封为谷王,镇守宣化。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开始扩建镇城,历时七年建成了现存的宣府镇城。
当时的宣府镇位居明长城九镇之首,驻军曾占全国兵力的九分之一。
清朝设置宣化府,捍卫京师,素有"京西第一府"之称。
中建史宣化古城案例

人杰地灵
宣化自古为交通要冲,军事政治重地,工商业繁荣,文化教育发达。 因此,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据《宣化县新志》载: 元朝设有“景贤书院”,明朝有“上谷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 1758年)创立古城最高学府“柳川书院”。光绪二十八年设宣化府中学 堂(现宣化一中前身)。革命前辈张苏、林枫等同志边任教,边从事革 命活动。尔后宣化府立师范学校、府立中等农业学堂,府立艺徒学堂和 上谷大戏院相继成立,就学者逾千人。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宣化 府从中学 堂挑选吕复等19人 及州县志士9人,共28人赴日 本留学,开辟了旅外求学之先 声。 由于文化教育事业 的发达,宣化涌现了大量历 史文化名人。
谢
谢!
• 昔日黄沙漫漫的黄羊滩,今日变成了巨大的绿色生态宝库 ,依托这一优势,宣化与中信集团共同投资7000万元,打 造集生态科普教育、沙产业研究示范、生态休闲观光为一 体的生态旅游产业。目前已发展起优质果树经济林2100亩 ,饲养特禽、野猪、波尔山羊等特种野生动物5000多只, 建起了100个温室大棚,并发展起水上娱乐、滑沙等特色 旅游项目。
古城
宣化是我国北方历史上重要的 古城之一,城池是我国古代城 垣建筑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 整的一处。古城北靠燕山山脉 中的泰顶山,南临永定河上游 之流洋河,京包铁路从城南经 过,城北的京张高速公路与北 城墙平行。雄伟的古城墙绵延 数里,轮廓清浙,城楼高耸。 古城宣化是我国北方历史上重 要的古城之一,城池是我国古 代城垣建筑中规模较大,保存 较完整的一处。古城北靠燕山 山脉中的泰顶山,南临永定河 上游之流洋河,京包铁路从城 南经过,城北的京张高速公路 与北城墙平行。雄伟的古城墙 绵延数里,轮廓清浙,城楼高 耸。
大新门古城墙周长12120米, 规模宏大,为明长城九镇之首。 为保护古城这一 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再现宣化军事重 镇和历史文化名城风貌,2006 年4月,宣化对宏伟的宣化古城进 行了大的修复工程。经过2年5 个月的紧张施工,完成了大新 门城台、 城门楼复建,两侧各43.8米的马 道、西城墙中段、北段2175米、 南城墙中段177米及城墙西北 角角楼的修复工程,初步复原 了古重镇“京师锁钥”的历史 旧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
宣化,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临首都北京,西接煤都大同,北倚蒙古高原,南接华北腹地,头枕阴山山脉,脚踏泥河湾之土,柳川河、洋河、龙洋河之水环城而过,山川秀美,人杰地灵。2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活居住。宣化西南60公里处,我国著名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刘家窑、王河湾、水泉、龙门、赵川、关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杨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就已遍及宣化各地。夏商时属冀州,春秋时为燕国北境。居沟通南北之要冲,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之中心,历史上是汉族与东胡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战国时,燕国大将秦开率兵破东胡,拓地千余里,置上谷郡、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宣化属上谷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36郡,宣化仍属上谷郡。由此算来,从他确定建制的那天起,已走过2300多年的悠悠岁月…… 古时,宣化管辖的范围很大,“东至京都顺天府(今北京市)界,西至山西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界,南至直隶易州(今河北易县)界,北至沙漠,广四百九十里,轮六百六十里。”基本相当于今张家口全境加上北京延庆区。现在一般指宣化区,面积只有300平方公里。宣化,又称为“皇城”、“军城”、实用文档 “葡萄城”。是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这座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城池,寄托了多少游子浓浓乡愁的古城,承载着我们多少希望和梦想、快乐与忧伤,眷恋与遐想……“一抓一把历史,一靠一堆长城”。沧海桑田,桑田沧海。2300多年的宣化古城,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变化。时光荏苒,岁月蹉跎。站在2300年后的今天,穿越时空长长的隧道,张开想象“隐形的翅膀”,遥望古城悠悠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遥想当年古城四周绝美的风光,绮丽的环境,我们的心里充满憧憬和向往,充满迷恋和祈盼,古时的宣化啊,我们心里的圣地,该有多么美?该有多么靓?公元前221年,距今23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宣化,为上谷郡,作为北据胡人的边塞前沿。那时候,宣化周围群山环抱,众流环绕,森林茂密,艳阳高照,空气清新,天蓝如洗。狮子、老虎、大象、犀牛、黑熊、黄羊、麋鹿等大型珍稀动物,在林间奔跑嬉戏。天鹅、大雁、老鹰等飞禽翱翔空中,鸟语花香,绿草茵茵。城外西北80公里,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草原。2009年,在距宣化宣化古城20公里的洋河南滴水崖。发现了大小如拳、型圆如球的玛瑙,它色采丰富而艳丽,质地细腻油润,称为“上谷战国红”、又称“北红玛瑙”、“上谷赤琼”等。其特点是:储量大、图案多、色彩艳、圆料居多、成型规整、便于雕琢。由于“上谷战国红”,具有其它玛瑙难于匹敌的艳丽红黄色、细腻多变的丝纹,故为玛瑙中实用文档 的上上品。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科学家宋应星在其所著《天工开物》(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著作),下篇《珠玉》中,对张家口地区所产的玛瑙,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今京师货(玛瑙)者,多是大同、蔚州九空山、宣府四角山所产,有夹胎玛瑙、截子玛瑙、锦红玛瑙”。可见宣化的玛瑙,至少在明朝时期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加工和开采的。战国红玛瑙,是在距今1.3亿年之前的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等大自然作用下形成的。这充分证明了远古时期,宣化位于碧波荡漾、苍苍茫茫大海的边缘,水资源非常丰富,野生的树木连天遮日,成群的大型动物,在蓝天绿荫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公元前140年,距今2100多年前,大汉帝国时,宣化还为上谷郡,城池虽不太大,却因一个人而声名大振。这就是“飞将军”李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如此贴切地描绘了宣化这座大汉边城,雄关锁钥的雄姿和“飞将军”李广的英勇无敌。李广,甘肃天水人,曾任上谷郡等北域七郡太守。《史记》专门为其列传的“汉代名将”, 被称为“飞将军”李广。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至匈奴人闻名丧胆,不战而逃。 2100年前左右,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20多年间,张骞实用文档 将大宛(现哈萨克斯坦一带)种植的葡萄条带回大汉。由于葡萄是依靠嫩枝条蔓扦插进行无性繁殖的,不能长距离运输传播。先是在新疆一带种植,后逐步传入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带。由于宣化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时间长,又位于东经115°2′,北纬40°31′(地球“黄金线”,和法国葡萄名产区--波尔多属同一纬度),是最适合葡萄种植的纬度。据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考证:大约在距今1800—1900年间,宣化已经有葡萄传入并种植,并在宣化深深扎根,开花结果。那里的宣化,应该是:城小名气大,景色美胜画。千峰叠翠,古木参天。烟霞笼远岫,日月照云屏。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雁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河中有滔滔绿水,山前有朵朵祥云。公元710年,距今1300多年前,唐朝玄宗年间时,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一心想谋反,看中了宣化块风水宝地,遂在宣化原城上扩建。使之成为谋反时的钱粮基地。据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考证:唐雄武军驻地--武州城(即今宣化城),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00米,周长约5400米,折合10.2里左右,约为现今宣化城的二分之一。那时候的宣化,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城内古朴典雅,城外森林葱郁,水系发达,野兽出没,百鸟欢歌。现在,在距古城西南约20多公里的洋河南立石沟、东寺沟、西寺沟附近,发现了许多直径2米多的树化石、树化玉,这足以证明:当实用文档 时宣化四周树木的茂盛和高大。后唐时期,由于宣化土地肥、地势平,气候宜,时任刺史刘怦,因久无战事,则组织军民垦荒造田,营造果园。 葡萄,开始在军营和寺庙中推广,宣化葡萄的最早种植地在弥陀寺,其位于宣化城内北部,地肥水足,柳川河之水可常年灌溉之用。采用独特的“漏斗架”栽培。仰视,一架架直径10多米的葡萄架,如朵朵硕大的莲花盛开,又如一个个倒立的巨伞,排列整齐,像片片彩云,挂在天际,蔚为壮观。俯瞰,一个个圆圆的葡萄架,仿佛巨大的的碧绿的玉碗或玉环,一个紧挨着一个,镶嵌在青砖灰瓦中,漂亮极了。据说,漏斗架型也是唐朝僧人,从佛家对于“圆”以及“功德圆满”的教化中得到的启发。后来,这种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葡萄种植方法,推广到寻常百姓家,这唯一发源在城市中的农业系统,逐步发展到整座城市中。4000多亩的绿油油的葡萄园,在斗拱飞檐的辉映下,碧环翠绕,分外靓丽。真可谓“清远楼下两天地,半城黛瓦半城绿”。那是怎样的一种醉人景观呀?光阴似箭,一晃,1800多年后过去了。宣化古城,至今仍保留有半城的传统葡萄园。它是世界上“唯一”在城市中种植的葡萄园,也是农耕文化和城市文化相辅相成,亲密融合的典范。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宣化的传统葡萄园”这一农耕系统和景观,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多么宝贵的文化遗实用文档 产和财富啊!1000多年前的辽代,云幽十六州沦陷后,宣化为辽归化州治所,太宗耶律德光将祖城南移,在宣化建立行宫和御行殿,接受群臣朝拜。圣宗耶律隆绪为其母萧太后在宣化建造了行宫。当时,葡萄在城市居民庭院都有栽种,城北的一排排葡萄架,如莲花般盛开,远远望去,似一片绿色海洋。萧太后特别喜爱牛奶葡萄,曾征地30多亩,辟为”皇家葡萄园”,专供皇室享用。后人称皇家葡萄园为“白果园”。今天,白果园内的数十架葡萄,仍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特别是一颗长6米多,阔0.7米的葡萄老藤,经历了500—1000年的风风雨雨,现在仍郁郁葱葱,硕果满枝。“山川俯城郭,藩镇重畿辅。桑麻数万里,烟火几万家。葡萄秋倒架,芍药春满树”的诗句,这是金代诗人刘迎对当时宣化美丽风光和葡萄种植规模的真实写照。试想想,城里是半城葡萄,杨柳依依,河水潺潺,桂栋连连,鳞次栉比,古色古香。城外是森林茂密,四周环水,阳光灿烂。这是怎样的美景呀!简直就是最美的人间天堂啊!距今800年前,元朝时,宣化北山上还是一大片原始森林。据《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中贵大臣可思不花上奏:“采金银役伕及种田西域与栽葡萄户,帝令于西京宣德徙万余户充之”。楚材曰:“先帝遗诏,山后民质朴,无异国人,缓急可用,不宜轻动。今将征河南,请无残民以给此役。”帝可其奏。这段话是说,元朝宫中有一个叫可思不花的大臣,奏请召募采金银的役夫以及遣到西实用文档 域去种田、栽葡萄的人户。元太宗就下令从西京宣德迁移一万户来充当。这里提到的西京,即今天的大同市,宣德府的府治就在今天的宣化。这位可思不花大臣奏请大规模迁徙宣化百姓充西域的事,以宰相耶律楚材据理力谏,最终以“帝可其奏收回了成命”。从中可知,12世纪初,元太宗在位时,一次能下令迁出一万多户葡萄专业户到西域去,至少说明距今800多年前,宣化种植葡萄已经相当普遍,而且是人口众多的富庶宝地,所以皇上才会一张口就轻松说出“徙其万余户”来。1993年,在下八里村出土的辽墓中,发现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干葡萄枝、葡萄酒,都可以让我们想象到,当时宣化葡萄种植之广、面积之阔、名气之大,都市之繁华。 由于宣化葡萄种植历史的悠久,面积大,又是上乘的西域品种,与独特的本地环境相适应,经过先民们千余年培育出的优质葡萄品种,葡萄的品质非常好。具有“果实大如牛乳”、“皮薄肉厚”、“酸甜可口”、“刀切不流汁”等特点,中外驰名。因此,宣化被称为“葡萄城”。“遍尝宣化葡萄鲜,嫩香似乳滴翠甘;凉秋塞外悲角远,梦尽风霜八十年。”这是大作家曹禺于1988年9月,这第一届宣化葡萄节所赋的诗。在诗后,还有一段释文:“余孩提时,随父居宣化。古城秋暮,军号吹来,犹绕耳边,音凄日落,不能自已。然犹口中葡萄颗颗甘鲜。今逢中国宣化葡萄节,是丽人欢,阳春复见,惊喜交集,不胜感慨。”曹禺,中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