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朱元璋刘秀与赵匡胤的区别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谁才是文武双全排第一的皇帝?个个都有杀手锏

历史趣谈:谁才是文武双全排第一的皇帝?个个都有杀手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谁才是文武双全排第一的皇帝?个个都有杀手锏导语: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杰出帝王中,一共有两个类型。

一种是自己指挥才能良好,但是武功不行,所以基本上不上前线。

另一种是文武双全,自己即有良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杰出帝王中,一共有两个类型。

一种是自己指挥才能良好,但是武功不行,所以基本上不上前线。

另一种是文武双全,自己即有良好的指挥能力,而且自身武功很高,可以亲自冲锋陷阵。

这样的皇帝在古代有很多,例如李世民、赵匡胤、刘秀等等。

那么,他们之中谁是第一名呢?一、刘秀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翻盘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刘秀绝对是一个奇葩,他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翻盘。

其他皇帝在建立霸业时,身边总会有良将和谋臣,可刘秀只能依靠自己。

刘邦当年建立汉朝,依靠了萧何、张良和韩信。

刘秀相当于他们四个人的结合体,因此可以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逐步翻盘,最终建立了东汉王朝。

刘秀自己本身武功很高,在创业的前期,由于家底薄,因此刘秀一直是自己冲锋陷阵。

直到天下大势已定,刘秀才被剩下的工作交给将领们。

二、扼守南方半壁江山的刘裕在中国历史中,刘裕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皇帝。

不过他并没有统一全国,再加上处于南北朝的乱世,皇帝实在太多。

因此很多人会选择性遗忘这些江南地区的皇帝,刘裕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

刘裕在崛起过程中,参与了著名的北伐。

虽然北伐没有成功,不过刘裕能在几千人的包围中杀出逃生,也必须拥有一定的能力。

刘裕取代东晋建立了自己的刘宋王朝,这个政权是南方政权中疆域最大的。

之后的齐、梁、陈基本上都是在吃老本,奠定基础的人就是刘裕。

生活常识分享。

历代开国皇帝 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皇帝是谁?

历代开国皇帝 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皇帝是谁?

历代开国皇帝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皇帝是谁?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皇帝是谁?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如下: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政权最高领导者开始称作皇帝。

我们知道:汉殇帝刘隆(105-106年),登基时刚好满100天,但只做了8个月的皇帝就病死在襁褓中,因此成为中国皇帝中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而武周神圣皇帝武则天(624-705年)以67岁(笔者注:古人按虚岁计,下同)高龄登上皇帝位,她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同时也是即位时最年长的皇帝,而大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以89岁的高龄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最长寿的皇帝。

而在各朝各代开国皇帝中,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年)以61岁高龄称帝成为中国最年长的开国皇帝,其次是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温(852-912年),称帝时也已59岁,那么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皇帝又是谁呢?“千古一帝”嬴政(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13岁继任王位,22岁亲政,但他统一中国正式称帝时已经39岁。

而同在39岁成为开国皇帝的实有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年)、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年)。

而南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称帝时,竟只有21岁,但南宋只是北宋的一个延续,不存在实质上的政权更替,因此本人认为赵构算不上真正的开国皇帝。

而清朝第一个入关的皇帝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在北京继位时只有7岁,但我们知道清朝的开国皇帝是皇太极。

那么到底谁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皇帝呢?西夏景宗李元昊(1003-1048年)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所赐。

李继迁孙,李德明长子,生母卫慕氏。

其父在位时,已经不断对外出战,扩大势力。

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农民起义唯有刘邦和朱元璋成功,如果他们俩对上,谁能赢?

农民起义唯有刘邦和朱元璋成功,如果他们俩对上,谁能赢?

农民起义唯有刘邦和朱元璋成功,如果他们俩对上,谁能赢? 说一个残酷的事实,农民起义历史上没有一次成功,农民起义的成果都被地主窃取了。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社会底层人物跃升称为国家之主。刘邦还好,朱元璋算是困难户,父母去世后连埋的一块地都没有。 为什么说农民起义都没有成功呢?很简单,因为农民从来没有翻身,无论封建时期的任何朝代。

刘邦集团和朱元璋集团的共同点: 1,身份低微。刘邦是亭长,对于平民来说已经不错了,在官员中很低微;朱元璋是困难户,贫民。 2,经历类似(成长过程)。由低到高,从弱变强。经历内部斗争、外部斗争才走向成功。 3,都是开国之君。 4,“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都曾对开国功臣进行清洗。 5,都是贤君。建国后都曾颁布很多利国利民的优良政策。 6,都是优秀人物。刘邦和朱元璋都不是某一专业的专家,但通过历练都成为某一行业的老手;不像刘彻、曹操、李世民、赵匡胤等,天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们很相似,甚至于孪生兄弟一般。有个疑问就来了,为何俩人这么相似?其实,二人还真是同一“父母”所生,母亲名字叫“封建”,父亲名字叫“地主”。 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想在封建地主时代实行奴隶主社会;元朝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蒙古族还是奴隶社会和贵族社会,落后的社会无法统御成熟的封建社会。 面对秦朝太严苛、元朝无法度,封建地主们推选出了刘邦和朱元璋为他们代言,而刘邦和朱元璋想要功成名就只能与地主们合作。 朱重八父母去世,地主却不给地埋葬,朱元璋功成名就后不仅没报复,反而赏赐许多地给这位地主。 如果二人比较,个人认为朱元璋要优势点。如果两个集团进行比较,就不好说了,个人认为还是朱元璋。因为朱元璋时代较于刘邦已经1500余年,人与社会发展了1500余年。不能因为时代比较近就觉得太弱,不能因为时代久远的神秘感就认为太强。

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

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

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过这样的话:“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

”赵翼的这种评价虽有过激之处,却指出了朱元璋滥杀的事实。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兴起了几个大案,杀了许多人。

胡蓝案。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商嵩告发胡惟庸南通倭寇北接旧元,意欲谋反。

朱元璋命羽林军将胡抓捕,审问得实,磔于市,牵连被杀达3万人(“你”在其内吗?君子躲雨不蹲危墙之下)。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有人告发李善长交通胡惟庸情状,朱元璋又将当时已经77岁的李善长赐死,并诛杀其家。

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靖宁侯叶升因牵连于此案亦被杀。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又兴蓝玉案。

蓝玉以谋逆罪被杀,连坐被诛杀者达1?5万人。

有人认为蓝玉案与燕王朱棣有着关联。

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朱标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

燕王为窃取储君之位,伺机在太祖面前挑唆,致使朱元璋在猜疑的心态下制造了蓝玉党案。

胡蓝案使得大明的开国功臣被屠戮殆尽。

朱元璋和功臣的关系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等6人为公爵,另外28人为侯爵,并赐给大量土地,同时颁有铁券,如果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

朱元璋还使皇室与功臣联姻,如郭英之妹为朱元璋宁妃,冯胜、蓝玉、徐达之女皆为王妃。

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勋贵之子皆尚公主,与他结成了儿女亲家。

朱元璋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确保功臣忠心,巩固自己的皇位,使大明江山传祚无穷。

然而没过几年,这段短暂而甜美的政治婚姻就宣告结束。

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颁布《洪武青花执壶铁榜文》,对文武功臣严加戒饬,严厉指责他们违法乱纪的行径。

这可以看作是朱元璋对骄傲放纵的功臣的一种警告,也是他们关系紧张的一个信号。

洪武八年(1375) ,朱元璋制作《资世通训》,洪武十三年(1380)制作《臣戒录》,警告大臣们如果对天子不忠、逾越礼制,将受到严惩。

拆书-朱元璋和刘邦的相似之处

拆书-朱元璋和刘邦的相似之处

朱元璋和刘邦的相似之处刘邦与朱元璋中国历史上的布衣皇帝还真是屈指可数,而其中最有作为的就首推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了。

刘邦曾经做过泗水亭长这种下级官吏,但如若却开创了强大汉朝,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就开始以老乡太宗刘邦为楷模,希望能够“奄有中华地,重开大宋天”,于是他东路几乎是将刘邦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

秦末起义形势朱元璋起事之初,曾经向谋士李善长请教,自己怎么做才能平定天下,李善长回答:“汉高祖刘邦起自王贵,尽管他‘好酒及色’并且喜欢骂人,但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就所以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便成就帝业。

您和汉成帝算是老乡,为何不向他学习呢?”朱元璋看起来他说得很有道理,便开始处处模仿刘邦。

元末起义形势后来他也曾经对孔克仁说过:“秦朝施行苛政、暴政,但是汉高祖却宽容大度,与人约法三章,从而深得民心。

如今的情形可秦末非常类似,但是我的竞争对手却都不懂得修明法度,这是他们的致命弱点,同时也是我的机会。

”在武装起义取得成功之后,朱元璋依然在向刘邦学习,下面就是国史君(国史通论)总结的几个例子:西汉版图第一、修皇宫。

刘邦那次看见自己的宫殿时,责备萧何在百废待兴之时滥用有何民力,萧何却说“不重则不威”。

而宣宗在定都金陵之后,就把皇宫开凿得极其壮丽,一眼望去,满是皇家威严。

明朝版图第二、迁富户。

其实迁富户之事在中国历史上时上屡见不鲜,一个政权为了拱卫京师,往往需要将豪门大族迁往都城附近。

刘邦曾经汇报刘敬的意见,将齐国、楚国的豪门十余万户迁往关中,朱元璋建国之后,就曾迁江南富户四千七万充实金陵。

七国之乱形势第三、封诸子。

刘邦建国后再进一步采取周朝的“分封制”,先是分封功臣为异姓诸侯王,后来在“白马之盟”中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汉朝的周朝诸侯王渐渐都成了姓刘的。

朱元璋齐王称帝之后也效仿刘秀的行为,将朱姓皇族分封全国,建立一个相当可观的网络。

靖难之役地图但是这一招学成了,也没学成——因为刘邦死后汉朝陷入僵局了“七国之乱”,朱元璋死后明朝再次发生了“靖难之役”。

历史趣谈:刘邦和朱元璋在历史上的五大相似之处

历史趣谈:刘邦和朱元璋在历史上的五大相似之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刘邦和朱元璋在历史上的五大相似之处
导语:刘邦,大汉王朝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

生于公元前256年,卒于公元前195年,享年61岁。

朱元璋,大明王朝开国皇帝,史称太祖高皇帝。

生于公
刘邦,大汉王朝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

生于公元前256年,卒于公元前195年,享年61岁。

朱元璋,大明王朝开国皇帝,史称太祖高皇帝。

生于公元1328年,卒于公元1398年,享年70岁。

中国历史上的这两位皇帝,虽然相隔1500多年,但两人真的有太多相似之处。

且看下面慢慢道来:
相似之处一:
两人都是开国皇帝,都是高祖皇帝,一个是汉朝开国皇帝,一个是明朝开国皇帝。

相似之处二:
两人都是平民出身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两位平民出身,做稳江山的皇帝。

相似之处三:
两人都是通过农民起义夺得了天下,也是中国历史上独有通过农民起义成功的两位皇帝。

相似之处四:
两人小的时候家里都非常的穷,刘邦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终日游手好闲之徒,混到40多岁,虽然当了个亭长,但不过是个芝麻般大小的官,甚至连官都算不上。

朱元璋更悲惨,家境更加贫穷,给地主当过放牛娃,父母在一次饥荒中被活活饿死,为了谋生去寺庙里当起了乞讨和尚。

生活常识分享。

两汉开国皇帝孰优孰劣

两汉开国皇帝孰优孰劣

两汉开国皇帝孰优孰劣——刘邦刘秀比较谈刘邦和刘秀分别是西汉和东汉的开国皇帝,一个结束了秦的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稳定的西汉王朝,奠定了西汉两百多年的基业。

一个结束了西汉末年的动乱,建立了东汉,并使其走向强盛,史称那个时代为“建武盛世”或“光武中兴”。

这两个布衣出身的皇帝,都为中国的历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功劳旗鼓相当,我们似乎无法判定其优劣。

但就道德人格和为人处事的态度而言,两人却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两人优劣自见。

一、就个人修养而言刘邦出身农民,在家排行老三,自小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贪财好色,不务正业,深受其父母、哥嫂嫌弃和邻里街坊的不待见。

这些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在元代散曲家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中也有反映。

《史记项羽本纪》中“贪于财货,好美姬”,短短七个字,借范增之口道出了刘邦贪财好色这一性格特征。

元代散曲家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更是将刘邦发迹前后在乡里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刘邦不仅贪财好色,而且还很无赖心很黑。

据《史记》记载,又一次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并且扬言如果刘邦再不投降,就烹了刘邦的父亲。

谁知,刘邦居然无赖地说:“吾与尔约为兄弟,吾父即尔父,如烹尔父,勿忘分吾一杯羹。

”此言一出,把讲义气的项羽气得没办法,只好把刘父和吕雉暂行关押。

我们可以夸刘邦有智慧,但也可以看出刘邦在发迹之前,就是一脸厚心黑的流氓、无赖,在个人修养上没有太多可取之处。

与刘邦不同的是,刘秀在发迹之前却是一个优秀少年。

据《后汉书》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

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

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

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

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

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刘秀出身没落皇族,除了有皇族血统外,经济地位和平民百姓无异。

中国名人100 帝王篇 综合篇

中国名人100 帝王篇 综合篇

中国名人100 帝王篇综合篇1.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他推行了众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如统一度量衡、文字和法律,修建了万里长城等。

2.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通过楚汉战争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

他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汉武帝(刘彻):汉朝的一位重要皇帝,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推行了儒家思想,并对匈奴进行了多次征战。

4.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通过昆阳之战等战役推翻了王莽的新朝,恢复了汉朝的统治。

他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5.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开国皇帝,通过北周静帝禅让的方式建立隋朝。

他统一了南北朝时期分裂的中国,推行了均田制等改革。

6.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一位重要皇帝,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皇位。

他推行了贞观之治,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7.武则天(武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建立了周朝(武周),并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改革。

8.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的一位重要皇帝,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后期因宠爱杨贵妃等原因导致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9.宋太祖(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皇位。

他建立了宋朝,并推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10.宋仁宗(赵祯):宋朝的一位重要皇帝,以仁政著称。

他在位期间,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1.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通过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

他由一个平民起家,最终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

12.清太宗(皇太极):清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继承并发展了努尔哈赤的政策,为清朝的入关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3.汉文帝(刘恒):汉朝的第三位皇帝,他以仁政著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汉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14.汉景帝(刘启):汉朝的第四位皇帝,他与父亲汉文帝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为汉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15.蜀汉昭烈帝(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以仁德著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邦与朱元璋,刘秀与赵匡胤
对于那些历代的开国皇帝来说如何对待开国元勋是个很头痛的问题,尤其是那些从
底层一步登天的皇帝对于这个问题更是觉得棘手.因为他们都是从底层上来的,因此皇室
的势力不大,甚至不及那些开国元勋.在历史上在皇室的势力不及开国元勋的情况下对待
功臣的方法有两个典型,一是杀,二是厚待他们,但却不给他们实权.这两个典型都各有代
表人物,前者是刘邦和朱元璋,后者是刘秀与赵匡胤.我下面主要像说明一下这几个代表人
物间的不同之处. 首先来讨论一下刘邦和朱元璋,他们两个都被认为是那种对待功臣是"鸟尽弓藏,兔死
狗烹"皇帝.是那种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之人.我以为这两者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第一,刘邦杀功臣是被动的,朱元璋杀功臣则是主动的.刘邦是个豁达之人,而朱元璋则是
猜忌多疑之人,文字狱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刘邦对待功臣其实是很宽厚的,但是,作为一
个从平民打上来的皇帝,他也不能不有所堤防.而且当时有些功臣居功自傲,其中由以韩?
为首,当年韩信趁刘邦危急之时,要挟刘邦封他做假齐王,这足以表露出他的狼子野心.当
然他当时之所以没有反叛刘邦,是因为当时一来还有项羽这个劲敌在,而且他如果反叛刘
邦,也有可能失去人心.因此他当时只是要求做假齐王来试探一下刘邦.此举的确触怒了刘
邦,但好在他隐忍了下去,并还故作姿态的封了韩信一个齐王,才没有给韩信已反叛的理
由.但对于韩信刘邦心中已存介缔.在加上韩信的军事才能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他现
在不反,但不能保证他在刘邦死后不反,因此刘邦不得不先下手为强,而且当时诛杀韩信是
得到其他功臣的支持的,因为他们也认识到韩信是汉王朝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当年月
下追韩信的萧何就扮演了引诱韩信上断头台的角色.而英布之流或是因为韩信被杀而感到
恐惧或是因为听信谋士之言反叛刘邦在先,才被刘邦杀掉的.因此除了韩信外,杀其他人都
是被动的,而杀韩信也非无中生有.但朱元璋杀功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杀功臣纯粹是因
为猜忌,不管对方是否有反叛之实或反叛之心,一律杀无赦.可以说他是绝对主动
的在杀戮
功臣,并且是不杀光誓不罢休的变态心理.
第二,刘邦杀的只是几个拥兵自重且有反叛行径或有反叛意图的武将,而朱元璋则是
无论文武,只要是有功之臣,有资历的臣子,他都照杀不误.就连像宋濂这样的老实人都不
放过,虽然因为马皇后的求情而免去了他的死罪,但把这么一个老人发配到边疆,其实就等
于要了他的老命.刘邦除了杀了几个武将外,对其他功臣还是很厚待的,像萧何,曹参,陈
平,周勃都是汉王朝的重臣,不像明朝,开国元勋没几个活下来的.
第三,刘邦杀了功臣后,结果是加强了中央的实力,尽管他死后出现了权力真空,但由
于他为后世流下了不少经验丰富的老臣,因此无论是吕氏的篡权和之后的七王之乱,都没
有对中央产生很大的破坏.也使得汉王朝开辟了封建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可是朱元璋死后
就没那么幸运,由于功臣被他杀戮一空,结果当靖难之役发生之时,中央政府已经没有像汉
时周勃,周亚夫父子那样力挽狂澜的人了,结果朱元璋钦定的皇位继承人,在不到3年内就
被推翻了.
比较了刘邦和朱元璋,再来比较一下刘秀与赵匡胤.这两个皇帝比起前两个来在历史
上的评价要更高些.他们的作法与前两者的杀气腾腾截然不同,他们主要用的是怀柔的手
段,但虽然手法一样,但也有高下之分. 第一,这两者登上皇位的方式不同,刘秀靠的是武力消灭各个割剧势力,而赵匡胤则是
军事政变.因此刘秀的功臣大多是跟他出身入死且自身有一定势力的地方豪强,而赵匡胤
的功臣大都是些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或地方节度使.由于这两者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前
者应该削弱和瓦解他们的势力,后者则应该分散和解除他们的武装部队.
第二,刘秀对待功臣并没有采取削弱他们的方法,反而使他们进一步做大.他对于那些
支持他的豪强,采取了给予他们经济上的特权和补偿来换取他们政治和军事上的权力,并
和他们联姻来稳固自己的统治.但是这么做只能保证在他活着的时候,那些地方豪强不参
与政治,但他死后,由于那些地方豪强有一部分和皇家联姻,于是就以外戚的身份把持朝
政,另一部分豪强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在朝堂之上大肆培养自己的亲信和势
力,于是乎,东汉一朝,四世三公,门生遍天下的豪门比比皆是.赵匡胤对待功臣的方法就比
较正确,他吸取了唐以来武将拥兵自重,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的经验教训,对于那些拥戴他即
位的高级将领和节度使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作法,既让他们交出兵权,给他们在经济上
的补偿.他的做法虽然和刘秀颇为相似,但由于对象不同,所取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因为那
些高级将领,只是在军事实力上对中央产生了威胁,在其他方面则比较差,也就是说他们最
大的资本就是军队,离开了军队他们的影响力就几乎不存在了.因此赵匡胤虽然给予他们
经济上的补偿,但却没有给他们经济上的特权,也就是说他们在怎么样充其量只是一个富
翁,在政治上已经没有丝毫的影响力,他们是的的确确被削弱了.
第三从效果上来看,刘秀的做法其实是在进一步的削弱中央和皇族的势力,而且让地
方豪强进一步的坐大,也没有解决自西汉以来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为东汉埋下了一
颗定时炸弹.而且由于皇族势力的单薄,使的东汉中后期,皇帝和朝政一直在外戚和宦官手
中把持.赵匡胤不仅解除了那些将领的兵权,也解决了自唐中期以来数百年的地方强于中
央的局面,也结束了得唐以后,政权多忘于武人之手的局面.当然,之后他所实行的重文轻
武的以及一系列限制武将的做法则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因为那些措施虽然和解决将领拥
兵自重有关,但不属于他对待开国元勋的方法. 比较以上四个皇帝对待功臣功臣的做法,我以为从效果上来看,刘邦和赵匡胤做的最
好,虽然他们的方法不一样,但都达到了巩固皇权,削弱地方的目的.都使的中央政府更加
稳固.而朱元璋虽然保证了他的王朝不会被外人夺走,却无法保证他的孙子能安稳的坐在
皇帝的宝座上.正因为他不顾一切的杀戮功臣,使得中央政府内人才凋零,根本无力来对抗
外部的强敌.刘邦和朱元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刘邦把棍子上几根最大的刺给拔掉了,并留
给了子孙可以握住这根带刺的棍子的地方,他的子孙可以很轻松的拿着这根棍子来对抗其
他势力.而朱元璋则将棍子上的刺全都拔光了,虽然他的孙子可以很轻松的拿起
这根棍子,
可这个光溜溜的棍子也没有任何威力了,面对对方的大刀长枪只能坐以待毙了.因此朱元
璋的做法,只取得了一半的效果.最差的就应该是刘秀了,他采取了逃避的方法,用布把那
些扎手的刺包裹起来,但是却只是治标不治本,时间一长,那些刺自然就刺破了薄薄一层
布,扎的他的子孙满手是血.
单就刘邦和赵匡胤来说,虽然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赵匡胤的手段更高明些,他不仅
解决了问题,也没有流血,可以说是在解决开国元勋的问题上处理的最得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