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 与 管子 营建思想的特征与不同
考工记

《考工记》与礼制思想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发布时间:2006-08-07 15:24:00 信息来源:admin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也日渐成熟,终于形成了《考工记》、《管子》等各种不同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
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
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管子〈乘马第五〉》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就城市规划而言,《管子》的这段论述虽然比较简略,但毕竟使我们了解了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某些观点。
从《管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
不仅如此,《管子》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
《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采邑称“都”,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
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千室之都”与“万室之国”(《管子·乘马篇》)中的“国”与“都”就是两种规模不等的城市。
《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考工记》相比较,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
西周是我国礼制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这种礼制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体现礼制等级思想极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在以礼教立国的社会中,《考工记》的影响要比《管子》的影响大得多,特别是北京城,它的规划与发展始终与《考工记》有关。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未删减版)

第一讲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夏商周时期的城市思考题:1、城与廓的概念▲●《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中都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传说在夏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从以上的记载中,可见城与廓是有区别的,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2、城与市的概念▲●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
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3、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附图说明)。
▲●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周礼·考工记》。
(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以井田为原型的城市规划)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1, 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2, 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
3, 棋盘式道路,具有方位感——方格网的规划方法。
4, 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城——都城——诸侯城建设的差异。
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
意义《周礼·考工记》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4、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意思。
▲●译:匠人营造的王城(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座城门。
考工记

关键词:考工记 遵礼定制 现代设计 《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 《考工记》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一、造物思想与礼器制度 《考工记》作为官营手工业的技术规则和工艺规范,其造物思想遵循严明的“以礼定制、尊礼用器”之礼器制度。我们知道,远古图腾歌舞,巫术礼仪的进一步完备与分化,至殷周鼎革之际,周公旦据此“制礼作乐”,系统建立起一整套“礼乐治国”的固定制度,确定了以“嫡长制、分封制、祭祀制”为核心的礼制法规,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左传·昭公25年》) “礼者也,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礼记》) “礼”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文化艺术及日常生活的礼仪制度的总称,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明尊卑,别上下”①,从而维护尊卑长幼(即君臣父子)森严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在我国古代设计史上,“以礼定制,尊礼用器”的礼器风尚由来以久:据传上古时期,帝王虞舜与其继承人禹讨论治国安民之道时,就曾郑重吩咐禹替他制作礼服,并将礼服的纹饰图案,装饰色彩规格严明的制定出来,舜说:“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尚书·益稷》)舜以“日、月、山、星辰、龙”等“十二章”作为帝王礼服的固定纹样,②并将礼服设计与“左右有民、宣力四方”之江山社稷相提并论,反映了古人的“天道观”及试图在人类设计领域发现宇宙秩序并由此建立起社会礼仪法规的尝试。 “五行以为质,礼仪以为器……礼仪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记》中对“礼器”的进一步阐释表明了据“可考之事行”(礼)制造出来的具体事物(器),其目的是诠释“德”这一社会的、伦理的和政治的综合观念。在“礼→器→德”这一循环过程中,“器”作为物质的实现手段处于承转关系的中心位置,由此,我国古代社会通过设计行为而实现治国构想的目标清晰明确地显露出来: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春宫宗伯》)
周礼考工记

两者思想差异
《周礼》营国则以礼制思想为出发点,要求在“礼” 的主导下形成营国秩序,形成完整有序的城市网络, 呈现理性的空间序列;较注重的是礼法上的完美布局, 事无巨细,均予以等级规定,城市建设趋于程式化、 规范化和制度化;着重选择平原或平坦的基址—— “地中”进行营城,具有风水学上的意义;按宗法等 级界 定城市规模;相对针对国都的营建,邦国处于最高等 级,诸侯的都与卿大夫的邑则逐级下调,有擅自扩大 或新建者,便属违制,因而城市面貌相对缺少个性; 从王畿的居于“地中”、王城的居于“畿中”,到宫 城的居于“国中”,都具象地突出了天子之国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国中的重点在于宫城及宗庙、 社稷等具有国、君象征意义的礼制建筑;市场组织严 密、管理严格。
• 《管子·度地》“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 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天下者,国 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
• 《管子·权修》:“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 足以养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 城”
营建思想特征:
注重环境,因地制宜。理性与功能主义。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 作的政治名著。《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 《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 《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 一格。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 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 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 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立政篇》)。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 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 《管子·度地》:“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 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 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
我国古代城市营建思想及对现在城市规划的的影响

我国古代城市营建思想及这些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的的影响摘要: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城市营建方面的思想,其中礼制营国制度、环境实用的思想、以及象天法地的思想。
本文主要概括这三种思想以及介绍分别代表这三种思想的城市。
在最后论述这些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对于当今城市规划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城市营建思想现代城市规划影响The Construction Thoughts of Chinese Ancient City and Its Influence to the Modern City PlanningAbstrat:In ancient China,there are many ideas about urban construction.The etiquette thoughts,the thoughts of people be in hamony with environment and xiangtianfadi.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d the three thoughts and its typical cities.And in the last I will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thought.Keywords:ancient city ,construction thoughts, modern city planning,influence1前言我国城市型居民点最早诞生于的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城市从最初的雏形演变成现今的城市形态已经走过了大概3000~4000年的时间,可谓历史悠久。
传说从夏代开始便有了“筑城以卫君,选郭以守民”的说法。
当时的城和郭所圈定的范围便是我国最早期城市的位址。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而有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于是就有了固定的交换的场所,这就是“市”。
【科普干货】中国最早的设计著作《考工记》的设计思想

【科普干货】中国最早的设计著作《考工记》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历史上对其所做的研究一也很多,但大部分是作为儒家经典的一部分来传注、考证。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著作,仅7100多字,但是寥寥字句却概括了当时官营手工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的三十二个工种,技术之精巧,工艺之精美,是先秦古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设计之路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对我们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名词解释《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
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考工记》全文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
书中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所载的工种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并且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分工有利于磨练百工的精湛的专业技能:协作则突出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
这不仅在当时世界制造业中是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生产制度,对于我们现在的制造业也有深刻的影响。
在设计思想方面,《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解释《考工记》所说“天有时”,强调一切事物要从整个自然与时代的系统出发进行设计“地气”是指自然界的客观条件,“材美”“工巧”则是强调主体方面的主观因素。
建筑历史论述题

简述中国传统礼制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具体表现古书《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人论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礼记。
曲礼》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左传》说“夫礼,天之精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又“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荀子》“礼者,智辨之极也。
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
”《礼记。
经解》“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
”这些表明,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易传》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左传》说:“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
这个被提得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在建筑方面,它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
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
从周代开始,已经出现了建筑的等级差别,以下将分为几个方面阐述。
一、城制等级《考工记》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将城邑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共高九丈),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
《周礼

《周礼▪考工记》营建思想特征
•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 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 理论要点:“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 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即“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 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 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 核心思想:礼 • 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 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 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
《周礼▪考工记》与《管子》营建思想的对比
核心主张 规划理念 主要营建城 市类型 政治性大城 市 中小型城市 城市等级划 分依据 礼制等级
《周礼▪考工 记》 《管子》
皇权至上
伦理、社会 学的规划理 念 风水学、功 能性的规划 理念
自然至上
城市规模及 人口多少
谢谢观赏
重庆大学 13级城乡规划1班 雷沫
元大都
• 1. 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 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 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坛, 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 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 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 2. 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 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 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管子》
• 类型:《管子》是中国春秋时期齐 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 的言行事迹。
《周礼▪考工记》与《管子》营建思想的特征与不同
重庆大学 13级城乡规划1班 雷沫
《周礼▪考工记》
• 类型:记述中国先秦时期官营手 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 献。 • 作者:不详。据传西汉时《周官》 (即《周礼》)缺《冬官》篇而 以此补入,得以流传至今。 • 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 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 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 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 科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工记现状
进入20世纪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考古的开展使对《考 工记》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者利用科学的手段 和思维方法利用考古实物和模拟实验资料对《考工记》所 涉及的古代技术、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中的问题进行专 题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在整体上把《考工记》研究提升到 一个新水平。
Page 3
Page 4
4
典型案例
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
Page 5
5
长安体现考工记的思想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 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 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周礼考工记 王逸聪
考工记介绍
Page 2
《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 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 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 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 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是我们 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 献。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 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 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 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 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 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 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 的影响。
管子的核心是自然至上,因天才,就地利。根据自然的条 件来修筑国都,才能实现投入小而效 率高的目的。
Page 11
11
请在此添加公司的署名信息
SUCCESS
THANK YOU
Page 13
2019/10/23
可编辑
3
考工记内容要点
全文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 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 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
提出“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 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理论。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 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 《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管子》是一部供国君阅读的高级管 理学百科全书。
8
管子--城市规划
《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 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 “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 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 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 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
Page 6
6
SUCCESS
THANK YOU
Page 7
2019/10/23
可编辑
管子介绍
Page 8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 编,《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 类。内容博大精深,大约成书于春秋 战国(前475~前221)至秦汉时期, 包括儒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 家的观点,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 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管子》 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 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Page 9
9
典型案例——齐国国都临淄城
。从自然地理形式上看,临淄城遗址 位于河岸台地—营丘之上,北面是广 阔的平原,南面紧 靠稷山,西邻系水、 东临淄水,恰好可以将两条河流作为 天然的屏障;此外,又开掘了护城河, 修建了水闸和城市沟渠,
一方面连接系水、淄水,可以在洪水 季节快速排涝,
一方面又可以把运河作为护城河,成 为南北方向上的军事屏障。
可见,“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 必中準繩”的理论得到了完美的实践。
Page 10
10
考工记与管子营建思想的对比
考工记的核心是 礼。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人们生 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 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