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课件JC整理-第七章 病机-发病原理_PPT幻灯片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章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发病发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包含了人体发病的整个过程,从病因形成,病邪侵入,到人体出现相应的症状,中医学认为,发病过程可以分为邪正相互作用和营卫失调两个方面。
邪正相互作用中医学认为,邪正之间可以相互作用,邪气进入人体后,会与正气相互作用,形成寒热、虚实等不同的病证。
邪正相互作用的不同阶段也会导致不同的病理过程。
病邪侵入病邪侵入是发病过程的第一步,有多种途径,如口鼻、皮肤、消化道、性传播等。
中医学认为,病邪的侵入是在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病邪侵入的制约或逆转在人体正气充足的情况下,在病邪侵入人体之后,正气可以将病邪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甚至是排出体外。
这种情况下,病邪未能产生病变。
病邪繁殖扩散当正气不能够限制和逆转病邪的侵入时,病邪就会在人体内部繁殖扩散,进而引起身体的不适和生理功能失调。
邪正交互作用当病邪与正气相互作用时,可以产生热、寒、湿、燥等特定的病理变化,不同的病理变化会对不同的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影响。
营卫失调营卫失调是另外一个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它与邪正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如果人体正气被破坏,那么就会导致五脏六腑功能的失调。
营卫分配失调营和卫是人体正气的具体表现,营卫的不协调会导致身体免疫力的下降,容易引起感染和疾病。
营卫合璧失调营和卫合璧失调也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如营血不能过度营养组织,而卫气又不能调节抵御外邪,因而影响身体正常功能。
营卫滞液营卫滞液也是营卫失调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都是人体正气不足的表现。
因为人体正气不足时,就不能及时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体内水湿的淤滞,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营卫紊乱营卫紊乱是营卫失调最为严重的情况,它会导致身体整体的协调性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缠身。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人体正气与病邪的相互作用,到五脏六腑功能的平衡调和,都是发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正确理解中医学传统的发病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及时发现和及早调整发病过程中的异常,才能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学第七章病机PPT课件

于外所致。
2021
8
二、阴阳失调病机:
1.阳盛病机
概念:主要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所出现的一种 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 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或亏耗不甚) 的实性、热性病证。
形成:多由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入里从阳而 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 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2021
4
•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 (三)正邪斗争决定发病与否
2021
5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虚、实病机 (1)虚的病机 虚概念: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不足为矛盾主
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特点:一系列虚弱不足或衰退的证候表现。
形成:多由素体虚弱,或慢性病耗伤,以致精气虚 亏不足;或大汗、大吐、下利不止、大出血等因 素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或耗伤阳气、阴精等 所致。
概念:主要指血内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脉道扩 张,或使血液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外感温热病邪入于血分;或外感寒邪, 入里化热,伤及血分;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郁 久化火,伤及血分,内火炽盛,郁于血分等所致。
表现:(1)热象。 (2)面红目赤,舌绛等。 ( 3)出血。 (4)心烦或躁扰发狂等。
表现:阴虚病证上出现畏寒肢冷、自汗、下利清谷 等症,即为阴损及阳,最终可发展成阴阳两虚病 证。
2021
11
4.阳盛格阴病机
• 概念: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 内,不能外透布达于肢体,从而形成阴阳格拒或 排斥,以致阳伏于里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 形成:多由邪热炽盛,阳热亢极所致,多见于外 感热病的极期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ppt课件

▪ 邪气的主导作用:中医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 导地位,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是发 病的必要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起主导作用。如高 温、高压电流、化学毒剂、枪弹杀伤、毒蛇咬伤等,即使 正气强盛,也难免不被伤害。疫疠在特殊情况下,常常成 为疾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导致了疾病的大流行。所 以中医学提出了“避其毒气”的主动预防措施,以防止传 染病的发生和播散
✓ 体质因素相同时,病因不同,可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的证候类型。例如阳热体
质者,感受暑、热邪气而出现热证。若系感受风寒邪气,亦可郁而化热,表
现为热性证候。因而体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ppt课件.
11
3. 情志因素和发病
情志活动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内脏机能的反应。与发病的关系主要体 现在:
ppt课件.
9
✓ 季节气候与发病:人体生活在一定的气候环境中。自然界 气候的变化,不仅是六淫、疫气产生的条件,而且又能影 响机体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影响着正气的盛衰
✓ 地理特点与发病:地域不同,其气候特点、水土性质、物 产及人们生活习俗的差异,对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甚则形成地域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 邪胜正负则发病:在正邪斗争过程中,若邪气偏胜,正 气相对不足,邪胜正负,从而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气机逆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发病以后,由于正气 强弱的差异、病邪性质的不同和感邪的轻重,以及所在 部位的浅深,从而产生不同的病证
ppt课件.
7
(4)在不同条件下,正与邪的主导作用不同
▪ 正气的主导作用:同一邪气感受于不同人体,有人发病, 有人不发病,说明正气的旺衰决定发病与否
第七章 发病
ppt课件.
1
▪ 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这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 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内容包括发病的基本原 理,影响发病的因素,发病的途径和发病类型。由于中医 病因学已将病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加以论述,这里只讨 论发病的基本原理、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等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章-发病[可修改版ppt]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章-发病[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57d55c0da98271fe900ef940.png)
概述
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 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 盾斗争过程。
发病学说——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 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 素的理论。
中医关于发病认识的历史沿革
发病机理 :
《内经》提出外内合邪的发病观——“外内合邪”;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感,乃客其形”。
生活工作环境——生活工作环境的不良可导致疾病的 发生与流行,如职业病、矽肺、空调综合症、急、慢 性中毒等
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 化程度、家庭情况、境遇变迁、人际关系等与疾病的 发生有一定的联系
体质与发病
决定发病倾向——体质强则不易感邪发病,体质弱则 易感邪发病。
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阳虚易感寒邪,阴虚易 感热邪。
正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简称为“正”
正气旺盛取决于三个条件: 一、脏腑组织功能活动正常 二、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充沛 三、各种机能活动之间和谐有序
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文天祥《正气歌》节选
人 身 小 天 地, 天 地 大 人 身
LOGO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 章-发病
Company Logo
概述
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 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 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 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
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二者在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环境与发病 体质与发病 精神状态与发病
环境与发病
环境——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与 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ppt课件

2.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3. 自我修复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5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的、 机体内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邪气的概念:
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功能失常 2直接造成形质损伤 3导致机体抗病修复能力下降
6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直接因素 2、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 点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9
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10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感邪后立即发病者。又称“卒发”、“顿 发”。 临床常见:①新感伤寒或温病 ②疫疠致病 徐 发 ③情志剧变 ④毒物中毒、 外伤 指徐缓发病者,又称缓发。 临床常见:①外感湿邪 ②思虑过度;房室不 节等 伏而后发
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 病。
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或一个部位
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候。
12
复 发
基本条件
邪未尽除
正虚 未复
诱发因素
复发
疾病少愈即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如休息痢,结石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如哮喘,胸痹
基本类型
一、机体自身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和损害
3
正邪相争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4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病机(发病)PPT课件

通过对病机的认识,可以采取相应 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 展。
03
发病机制的探讨
发病机制的定义与特点
发病机制的定义
发病机制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 程中,病因作用于机体,导致组 织损伤和功能代谢改变的内在规 律。
发病机制的特点
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 个体差异性,涉及多种因素和多 个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医学研究 的重要领域之一。
转化医学
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促进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提高疾 病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未来病机研究面临的挑战
1 2
数据整合与共享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何有效整 合和利用海量数据成为病机研究的挑战之一。
伦理与隐私
在研究过程中,如何保护患者隐私和遵循伦理规 范,避免侵犯患者权益,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据。
病机研究意义
通过对病机的研究,可以深入了 解疾病的本质和发生机制,为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预防效果。
病机的重要性
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病机的了解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 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病机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病机的 深入研究,可以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进程,使其更好地 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病机(发病)ppt课件
• 病机概述 • 病机的基本原理 • 发病机制的探讨 • 病机与治疗 • 病机研究的未来展望
01
病机概述
病机的定义
病机定义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 及其结局的机理,是疾病过程中 各种矛盾运动、转化的机制和原
理。
病机研究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7.2)--基本病机.ppt

第七章病 机第二节一、邪正盛衰二、阴阳失调三、精气血津液失常基本病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1、病机的概念及层次结构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3、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4、精气血津液失常及相互关系失调的病机了解:1、中医病机学的形成2、阴阳失调的概念及与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的关系概述(一)病机及病机学说含义☯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
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
☯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的基础理论,对诊断和防治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概述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和精气血津液等病理变化。
(二)病机的层次划分☯第一层次——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和精气血津液失常☯第二层次——脏腑、经络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第三层次——某一类疾病——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机☯第四层次——某一病证——感冒、哮证病机等☯第五层次——某一症状——疼痛、发热、健忘等中医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指出病机的重要性。
充实并完善于历代各家着创见和阐释,并为近代科学研究所发展。
(1)《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 和六气病机的理论基础。
☯《素问·调经论》的“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为气血病机之概括。
☯《素问·热论》对热病及三阴三阳经脉内在联系之论述,奠定了经络病机、六经病机的基础。
(2)《伤寒论》阐释了外感伤寒病六经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有所发挥。
(3)《诸病源候论》——最早病因病机学专著深入论述了邪气侵入途径、发病条件、病机过程及其转归。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李续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发病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疾病演变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常, 内生五邪的基本病机
难点:
正邪相争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影响发病的因素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及常见的疾病传变类型
形成:
气、血、津液等的耗伤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先天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
多种慢性病损耗
邪气损害
表现: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禁、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虚实错杂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形成: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 虚实错杂病变。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 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表现: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五、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所发生 的盛衰变化 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促使邪气消退——正盛邪退
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邪盛正衰
虚实病机—实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环境因素
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发病途径 (一)外感病邪侵入的发病途径 (二)内伤病因伤人的发病途径 (三)其他病因致病的发病途径
(一)外感病邪侵入的发病途径
外感六淫、疫疠邪气伤人致病,其侵犯 途径主要是皮毛、口鼻等。
邪从皮毛而入,首犯肌表,随着病变发 展,病邪可由表入里,侵犯脏腑。
邪从口鼻而入
一是外邪经口鼻而犯肺系,病在上焦 卫分。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也指
(三)生活、工作条件
工业废气、废物、粉尘过多、杀虫药剂 的广泛使用等,均可导致空气、水源、 食物的污染,严重地危害人体的健康。
周围环境卫生较差,秽物瘀积,蚊蝇孳 生,亦是导致某些疾, 在后天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 所形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上的 个体特殊性。
(一)气候变化 六淫致病与气候密切相关 疠气致病与气候密切相关
自然界气候的反常变化可滋生疠气而导 致疫病的发生
(二)地域特点
北方气候寒冷,易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易生湿热,病多 疮疡
有些地区,由于食物、饮水中缺乏人体 必需的某些物质,常导致地方病发生。 如远离海洋的内陆、山区,因其水土缺 乏碘质,可致瘿瘤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等。
第一节 发病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发病的基本慨念。 2.掌握邪气、正气的概念。 3.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发病的因素 4.了解发病的途径及发病形式。
发病即指疾病的发生(包括疾病复发)。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简称“正”,与邪气相对而 言,泛指人体的各种物质结构(脏 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是产 生生理机能、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 的物质基础。
内伤病
如思虑过度,忧愁不释,房事不节, 嗜酒成癖,嗜食膏梁厚味等致病,往 往呈渐进性病理变化过程。
(四)继发
指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继发新的 病变。
继发病变必然以原发病为前提, 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病理联系
(五)复发 指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
1.复发的特点
• 任何疾病的复发,应是原有疾病 的基本病理变化和主要病理特征 的重现。
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二是病邪经口窍而犯胃肠。
外邪也可通过其它孔窍而致疾病 发生,如邪犯目窍、二阴
外伤或皮肤破损,邪气也可通过 伤口侵犯人体而发病,如破伤风
(二)内伤病因伤人的发病途径
内伤病因伤人致病的途径应包括 邪伤和正虚二个方面。
以邪伤为主者,多为脏腑、气血 功能失常,气机紊乱,平衡失调
• 疾病的复发,大都较原病有所加 重,且复发次数愈多,病情越复 杂。
• 疾病的复发大都与一定的诱发因 素有关。
2.复发的因素 (1)食复 (2)劳复 (3)药复 (4)重感致复 (5)其他因素致复 (6)自复
(一)感而即发( “卒发”或“顿 发”)
指机体感邪后立即发病多见于以下 几种情况:
①新感外邪。外感六淫
②疫疠邪气致病。疫疠邪气致病性和 传染性强,病多卒发,而且所致病 证也较危重。
③情志骤变。如暴怒、大悲
④中毒。如误食毒物
⑤急性外伤。如跌打、烧烫伤、电击
(二)伏而后发(伏邪发病)
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 潜伏于体内某些部位,经过一 段时间之后,或在一定的诱因 作用下而发病,
体质是正气盛衰的体现,因而与 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质壮实,正气强盛,健康少病
先天不足,后天失于调养,则体质较 弱,正气较虚,易于患病
不同的体质类型对某些致病因素 或某些疾病具有不同的易感性
(五)精神状态
情志舒畅,精神愉快,气血和平,则脏 腑机能协调,正气旺盛而健康少病。
情志异常波动,导致气血失调,脏腑功 能失常,正气不足,易于感邪受病
感邪轻浅,正气不足,邪气潜 伏,逾时而发。
外伤肌肤破损(刀伤或疯狗咬 伤)先有局部症状,经过一段 时间后,发为破伤风、狂犬病
痰饮内伏,可在情志波动等因 素诱发下而致风痰阻络发为中 风、偏瘫
(三)徐发(缓发) 指徐缓发病。 外感湿邪
因湿性粘滞,故发病缓,病程长。
正虚感邪
机体反应能力低下,常可徐缓发病。
以及脏腑组织结构损伤而发病。
以正虚为主者,则因虚损程度, 发病部位等的不同而异。
脏气虚弱,则邪易伤脏而发为脏病 腑气亏损,则邪易留于腑而发为腑病 经脉之气不足,则邪易滞经脉而发病
(三)其他病因致病的发病途径 外伤多从肌肤致病 寄生虫、药邪致病多从口鼻 医过直接损伤脏腑气血
四、发病形式 (一)感而即发 (二)伏而后发 (三)徐发 (四)继发 (五)复发
邪气,简称“邪”。泛指各种致病 因素。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 根据
正气充足,病邪难于侵犯人体,或虽有 邪气侵犯,正气亦能抗邪外出而免于发 病。邪气之所以能侵入人体而致病,必 然是因为正气虚弱。
强调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气候变化 (二)地域特点 (三)生活、工作条件 (四)体质特点 (五)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