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中医药们治疗现状及对策

合集下载

心脏房颤的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的治疗方法

心脏房颤的治疗方法1.器质性心脏病1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房颤动病因的33.7%,以二尖瓣狭窄及闭锁不全多见。

2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心绞痛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5%,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8%;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发生率为8.2%。

而因胸痛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1%。

总之冠心病的发生率是较低的。

3高血压性心脏病:其心房肌的很多小动脉管腔可因内膜增厚而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变化及纤维化。

4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期心肌有局灶性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久者心肌常呈细小局限性纤维化,发生率为5%,多见于40~45岁患者。

青年患者较少见,即使发生也多为阵发性。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当窦房结动脉局灶性肌纤维结构发育不良,胶原结构异常及窦房结周围的变性,特别是窦房结周围变性以及窦性冲动的异常,可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

6心肌病:各类型的心肌病,常因伴有局灶性的心房肌炎症、变性或纤维化、心房扩大易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其中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常是该病的首发表现,发生率高。

7其他心脏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率为4%~5%,大多为阵发性,呼吸功能改善后发作会减少;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心房颤动皆属于自律性增高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而部分的阵发性及部分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为心房内、肺静脉、腔静脉局部微折返机制所致。

2.预激综合征可能是由于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旁道不应期很短,一旦建立了折返条件,经旁路的冲动增加,这种冲动又折返进入左心房应激期即能诱发心房颤动。

预激并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1.5%~39%。

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被认为情况严重,因为旁路没有像房室结那样生理性传导延搁的保护作用,所以经旁道下传的心室率多在180次/min以上,严重影响心脏的排血量。

3.其他疾病1全身浸润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白血病、淀粉样变等。

2肺和全身性感染以及慢性肺功能不全。

房颤的治疗:药物与非药物方法

房颤的治疗:药物与非药物方法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危险评估常采用 CHADS2评分,包括心力衰竭(1分)、高血压 (1分)、年龄≥75岁(1分)、糖尿病(1 分)、脑血管病史(2分)。≥2分为高危和极 高危,1分为中~低危,0分为低危。 国际指南推荐,评分0~1的低危患者可考虑使 用阿司匹林作抗栓治疗,而评分≥1的中高危 患者应使用华法林抗凝,并维持目标 INR2.5~3.0 34


有临床心血管疾病者 9.1%合并房颤; 有亚临床心血管疾病 者 4.6%合并房颤 无临床心血管疾病者 1.6%合并房颤

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每年栓塞发生率4~6% 非瓣膜病房颤病人卒中危险因素:卒中史或 TIA(RR 22.5),糖尿病(RR 1.7),高血压 (RR 1.6),年龄(年龄每增长10岁,RR增 加1.4),心衰,冠心病,左房>2.5cm/㎡ 年龄<65岁,无器质性心脏病,无上述危险因 素,每年卒中率<1%
45

消除终点的制定困难,需要长期随访确定。 复发率较高,可能因消融病灶复发或新的病灶产生。 消融后肺静脉狭窄,严重者可导致肺动脉高压,需 要严格控制消融功率(不超过20W)和消融温度(60℃ 左右)。 适应证窄

利用心腔内超声有可能帮助提高成功率,减少 并发症。
46
线性消融
房颤产生机制是由多个子波形成,每个 子波需要一定的结构区域。 线性消融通过线性分割心房,造成解剖 障碍,减少子波数量,终止房颤。 双心房线性消融成功率为18%~48%。 单纯右心房线性消融成功率为10%~46 %。并发症发生率10~20%左右 。
3
4
房颤的诊断

房颤的分类
急性房颤

初次发作的房颤且在48小时以内
慢性房颤:3P分类方法

房颤的药物治疗现状

房颤的药物治疗现状

t r e a t me n t i s s t i l l t h e p r i ma r y me t h o d f o r t r e a t i n g a t i r a l i f b il r l a t i o n a n d ma i n l y i n c l u d e s d r u g s or f c o n t r o l l i n g v e n t r i c u l a r r a t e , d ug r s or f c a r d i o v e r s i o n ,n o n — a n t i a rh y t h mi c d r u g s ,a n d a n t i c o a g u l a n t d ug r s . T h i s p a p e r a i ms t o r e v i e w t h e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a t i o n f o r a t ia r l i f b i r l l a t i o n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SHAN Fe n g ,GE Mi n ,TANG Bi
( i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P h rma a c y , B e n g b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B e n g b u 2 3 3 0 3  ̄C h i n a ; 2 . D e p rt a m e n t f o C rd a i o l o g y , T h e F i r s t A f il f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fB o e n g b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B e n g b u 2 3 3 0 0 4 , C h i n a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特点是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容易引发心房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既往无风湿性心脏病或人工瓣膜植入史。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房颤动是全球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预计到2030年,心房颤动患者数量将达到7500万。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增加,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也在逐渐增多。

抗凝治疗作为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关键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关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患者用药不规范、长期服药的依从性差等。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旨在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抗凝治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探讨抗凝治疗在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征、抗凝治疗的重要性、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以及临床应用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促进抗凝治疗的措施,为改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抗凝治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从而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正文2.1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流行病学特征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国际研究资料显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尤其是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更为突出。

研究表明,男性在发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风险要高于女性。

这一现象可能与男性在生活中的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关。

心脏病房颤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病房颤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病房颤最佳治疗方法心脏病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那么,对于房颤该怎么样治疗呢?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心脏病房颤最佳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心脏病房颤症状(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心脏病房颤的分类房颤分类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

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

心脏病房颤最佳西医治疗方法(一)治疗1.心房颤动的治疗对策①消除易患因素;②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③预防复发;④控制心室率;⑤预防栓塞并发症。

发作期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心室率和转复窦性心律;非发作期(窦性心律时)的治疗目标是预防或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

阵发性心房颤动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称为孤立性心房颤动)时:休息、镇静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大多数患者均可转复为窦性心律仅少数需用电复律。

反复发作者应考虑射频消融局灶起源点以达到根治目的。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伴有心脏病时,也可采用上述原则。

但是如发生了血流动力学障碍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需要立即转复为窦性心律。

当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异常时,必须立即给予复律以防止或逆转肺水肿的发生。

可选择同步直流电复律,首次电击给予100J,第二次和以后的电击给予200J。

如果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可静脉使用毛花苷C(西地兰)、地高辛、β受体阻滞药或钙通道阻滞药来控制心室率。

治疗房颤有哪些办法?

治疗房颤有哪些办法?

治疗房颤有哪些办法?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其临床发生率较高,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数千万例房颤患者,在欧美国家平均每4个中年人中便有1个患有房颤,而在亚洲则是每100个中年人中有1个罹患房颤。

近年来,受人们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的影响,房颤的发生率不断提高,该病的患病群体不断扩大。

实际上,房颤作为健康有着严重危害的心血管流行病,不仅可加重心力衰竭,提高患者罹患脑卒中的风险,还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压力有非常严重影响,临床需要积极治疗房颤,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并减轻其带来的个人和社会影响。

那么,房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本文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阐述,以点明房颤的治疗方向。

一、房颤的发生机制西医认为,房颤的发生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与遗传、炎症等因素有关,其发生机制涉及了折返机制、局灶驱动机制、结构重构、电重构的多种机制。

例如,Na+、K+、Ca2+离子通道发生电流变化,会使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此即为房颤发生的电重构机制;糖原的积聚、细胞大小的变化、线粒体形状的改变、肌质网断裂、肌溶解、连接蛋白表达的笔画等均会使心房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心房结构重构;心脏的电活动、机械活动都礼拜能量的支持,而能力主要来自于脂肪酸、葡萄糖、乳酸等物质,若是心房肌细胞在糖酵解代谢上出现问题,心房肌细胞便难以得到稳定的能量供应,心房便会出现代谢重构;炎症会使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心房肌细胞将会处于炎性浸润状态,出现活动异常,导致房颤发生。

中医认为,房颤可以归属到“心悸”、“怔忡”、“惊悸”等范畴,其病因主要是宗气外邪、心脉不通、突受惊吓、再感外邪,病机为本虚标实,标实包括水饮、血瘀、痰浊,本虚包括阳气亏损。

治疗原则应选择化痰活血、温阳益气。

二、房颤的治疗方法1、控制节律若要治疗房颤,首先需要控制节律,为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并长时间维持,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服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患者开展心脏复律治疗,采取射频消融术、冷冻球囊消融术等导管消融疗法。

(整理)医学百科房颤.

(整理)医学百科房颤.

1拼音xīn fáng chàn dòng[返回]2英文参考auricular fibrillation[返回]3疾病别名房颤[返回]4疾病代码[返回]5疾病分类[返回]6疾病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年龄在16~50 岁的健康男性中房颤发生率为0.02%~0.004%,包括任何年龄、任何性别的成人房颤患病率为0.3%~0.4%。

65 岁以上老人房颤的发生率为3%~5%。

60 岁后每10 年发病率增加一倍,80 岁后发病率可达8%~10%。

[返回]7疾病描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临床上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将房颤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小于7h,常小于24h,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大于2 天,多需电转复或药物转复),永久性心房颤动(不可能转为窦性心律)。

[返回]8症状体征(2)心律不规则:第1 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

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 次/min,很少超过170 次/min。

心率>100 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 次/min 称极速性心房颤动。

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 次/min 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

心房颤动持续3 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

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
( 收稿 日 :2 1. 3 1 ) 期 0 2 0 . 1
1 心 房 颤 动 的分 类
作按急性房颤 处理 ,当发 作频繁 或伴 随明显症 状 ,可 口服 普罗帕酮 、莫雷西嗪 、 碘酮减少 发作的次数 与持续时 间。 胺 持续性心房纤颤对病人 的治疗 应 以控 制心室 率为 一线干 预 对策 。如选择复律 ,普 罗 帕酮 、莫雷 西嗪 、索 他洛 尔与胺 碘酮可供选用 。复 律后 复发机会 高 ,上述药 亦可 作为 预防 复发 。选用 电复律 治疗 ,应在 电复律 前几 天给予 抗心律 失 常药 ,预 防心复律 后房颤 复发 。部分 患者也 可能 在电 复律 前用药 中已恢复窦 性心律 。永 久性房 颤治疗 的 目的控制 房 颤过快 的心室率可选用 B受体 阻滞剂 、钙 通道阻滞 剂 或地 高辛 。但应注意这 些药 物的禁忌 症 。对合并 慢性 心功 能不 全或心梗后病人首选 B受体 阻滞 剂或胺 碘酮 ,常用并 用地 高辛 。心房颤动伴有快 速心 室率并 已知有 心室扩 大伴左 心 室收缩功能不 全者 ,首 剂可 给西地 兰 0 4~ . m ,2小 时 . 08 g 后可酌情再给 0 2— . m 。心 房纤颤 的病人 ,只要有 心力 . 04 g
赵 小 萍
吉林省洮南市市医院 ,吉林 洮南 17 0 3 10
【 关键词 】 心访 颤动 ;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4. 5 5 1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7— 57 (02 8 08 O 0 81 21 )0 — 04一 l 0
பைடு நூலகம்
心房颤动简称房 颤 ,在我 国是一 种十分 常见 的心律失 常。许 多心脏疾病 发展 到一定 程度都 有出现 心房颤 动 的可 能 ,多与心房扩 大及 心房肌 受损有 关。但也有 少数 阵发性 房颤患者无 明显 器质 性心脏病 。据统计我国 3 以上人群 0岁 房颤的患病率为 07 % ,并随年龄 的增长房 颤 的患病率变 .7 增加 ,男性 人群房颤的患病率 为 0 9 ,明显 高于女性人群 .% 的患病率 ( . % ) 07 ,房颤 患者 的 脑卒 中发 生率 为 1. % , 21 明显高于非房颤 人群 。据 统计 ,非瓣 膜性心脏 病者 合并房 颤 ,发生脑卒中的机会较 无房颤者高 出 5~7倍 。二尖瓣狭 窄或二尖瓣脱垂 合并 房颤时 ,脑 栓塞 的发生率 更高 。心 室 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心室率超过 10次/ 5 分。患者可发 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 力衰 竭。房颤 时心排 血量 比窦性心律 时减少达 2 %或更多。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 的危 险性甚大 , 5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血塞通软胶囊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研究表明,该药有众多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如抗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等。

本研究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血塞通软胶囊能使大鼠心梗边缘区MVC、MVD明显增加,与麝香保心丸作用相似,表明其有促进或诱导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

本研究还表明,应用血塞通软胶囊后大鼠缺血心肌中VEGFmRNA表达及其灰度值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加,与麝香保心丸相似。

且发现VEGFmRNA表达水平与促血管新生的水平大体上是一致的,提示其促血管新生作用与促进VEGFmRNA表达有关。

有报道,麝香保心丸有促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促进VEGF和bFGF表达的作用〔9〕,故选该药作为对照,而且发现其促血管新生作用还与促进VEGFmRNA表达有关。

尽管血塞通软胶囊能上调VEGFmRNA的表达,但其机理是什么?用药时间多长最为合适?最佳剂量是多少?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临床研究陈靖张为刘玉庆闫卫红常佩芬王亚红赵勇李玉峰沈晓旭孟伟鲁卫星北京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摘要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索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新途径。

方法:将153例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102例)和对照组(51例),实验组服用益心舒胶囊治疗,对照组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

结果:两组均有改善心电图、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的程度等作用,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对改善临床乏力、自汗方面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房颤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策程伟湖北省中医院心内科(武汉,430061)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致残和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

然而,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并不能显著提高房颤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开发高效安全的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为研究热点。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借维普资讯数据库检索,拟对2006年后中医药诊疗房颤综合进行分析,寻求中医治疗房颤思路与对策。

一、房颤中成药治疗:1、稳心颗粒:主要为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组成,涉及发表临床研究合计55篇,治疗时间14114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天至180天,有效率64%-95%。

1)单独使用:治疗的房颤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原发病者;老年阵发性房颤;风心经瓣膜置换术、起搏器术后者;合并脑梗患者;房颤类型既有阵发性房颤,也包括持久性心房颤动病者。

发表论文合计21篇。

证实具有降低房颤患者心室率:缩短转复所用时间;治疗起搏器术后阵发性AF有效;停药后仍有一定的疗效;缩短Pmax及Pd;改善冠心病伴慢性Af患者的静息心率和运动心率;控制永久性房颤患者快速心室率及改善心功能。

2)联合其他西药应用胺碘酮:主要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等;认为具有控制心室率比单用胺碘酮治疗效果好,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减少;能提高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减少用量及不良反应;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PAF疗效明显优于各自单用,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合计涉及发表研究11篇。

B受体阻滞剂:主要应用非瓣膜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等;认为两者能发挥协同作用,更有效控制心室率,预防房颤的复发,改善患者心悸,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乏力等症状、心功能、生活质量,减少其副作用,其中美托洛尔7篇和比索洛尔l篇。

其他药物:涉及联合地高辛发表研究4篇,认为能协同小剂量地高辛控制永久性房颤心室率效果较好,减少副反应。

涉及联合心律平研究论文发表2篇,认为联合治疗老年人阵发性房颤疗效满意,减少副作用。

涉及联合ACEI或ARB合计5篇,认为联用坎地沙坦、缬沙坦有较好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并可抑制左心房扩大;联合厄贝沙坦加胺碘酮中西药联合应用有抗心律失常协同作用;只有联合卡托普利与稳心颗粒组、卡托普利组比较在阵发性房颤控制率及症状改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报道。

涉及联合他汀类调脂药临床研究有4篇,证实与氟伐他汀合用治疗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安全有效;与辛伐他汀合用治疗持久性心房颤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参松养心胶囊:主要为人参、麦冬、山茱萸、丹参、炒酸枣仁、桑寄生、赤芍、土鳖虫、甘松、黄连、南五昧子、龙骨组成,涉及发表临床研究合计仅18篇,治疗时间28至90天,有效率67.4%一86.1%。

由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应用研究”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认为与西药心律平相当,影响及意义重大。

1)单独使用发表论文合计7篇。

认为:其对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显著,比胺碘酮副作用更小;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并发的阵发性房颤有明显的疗效,与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显著的疗效差异;显著改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可缩短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QT间期,减轻房室肌复极离散,减少PAF的发作。

2)联合联合其他西药应用胺碘酮:两种药物联合,既能有效的治疗气阴两虚型快速性房颤,而且对预防急性房颤复发有明显效115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果;能显著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Pd)和最大P波时限(Pmax);不良反应较小:但对心脏功能的无显著改善。

上述两药联合应用报道有4篇。

B受体阻滞剂:认为倍他乐克、参松养心胶囊联用更有助于预防房颤的复发;而单用卡维地洛或参松养心胶囊可以通过降低Pd来减少高血压患者PAF的发作,联用这两种药物却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联合B受体阻滞剂临床研究有4篇。

地高辛:结果参松养心胶囊协同小剂量地高辛控制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室率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相关报道有2篇。

辛伐他汀:有1篇文章报道,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有较好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3.其他中成药葛根素联合胺碘酮、通心络胶囊联合倍他乐克、心可舒、补心气口服液研究报道各1篇。

其中,葛根素联合胺碘酮,能提高转复率,缩短平均转复时间,减少胺碘酮总用量;通心络胶囊联合倍他乐克,结果对控制心室率、少脑卒中有较好疗效;心可舒片认为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显著临床疗效,并能明显缩小Pdis及Pmax,从而有效改善房颤患者的电重构;补心气口服液对老年慢性气管炎并房颤总有效率86%。

二.经方和自拟验方1.经方炙甘草汤:炙甘草汤联合胺碘酮在预防消除房颠,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干对照组;加味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丹参、桂枝、黄芪、五昧子等)与组用乙胺碘呋酮对照,结果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上述方剂各有1篇报道。

2.自拟方药养血复脉汤(生黄芪309、当归109、党参159、麦冬109、五味子69、炒枣仁109,川芎109、石斛109、茯苓109、知母109、炙甘草109、红花109、桃仁109、郁金109、香附109):合用心律平治疗房颤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定心胶囊(黄芪209,炙甘草、人参各159,红花、丹参各109,生地、麦冬各209等):结果显效19例,有效32例,无效9例,总体有效率达85%,定心汤与胺碘酮联合应用有抗心律失常协同作用。

益心方(太子参、麦冬、龙齿、珍珠母、柏子仁、酸枣仁、炙甘草、桂枝等):结果与普罗帕酮比较,总有效率分别90.48%和76.92%,差异显著,提示临床综合疗效明显。

仙灵生脉散:以淫羊霍109、生晒参69、麦冬159、生地209、五味子69、炙甘草129和桂枝99,经过4周的治疗,仙灵散组152例总有效率8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提示仙灵生脉散能明显减少房颤的发作,改善生存质量,联合胺碘酮辨证治疗老年房颤安全有效。

脉安宁合剂:(白芍、麦冬、五味子、桑寄生、仙灵脾、石决明、当归、太子参、地龙、全蝎、钩藤等)以滋肝息风、养血息风、祛风搜风为主。

结果有效率为93.75%。

116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益心复脉(巴戟天、女贞子、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地、主冬、阿胶、甘松、苦参):提示益气复脉法随症加减加胺碘酮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疗效确切。

益气活血方(党参、麦冬各209,黄芪、葶苈子、葛根、丹参各309,制附片、五味子、泽泻、猪苓各lOg):提示对房颤患者有较好的抗凝作用。

对上述报道治疗房颤中药(中成药、复方)组成分析,其中补虚药人参选用6次、党参3次、太子参2次、生晒参1次;麦冬8次;甘草7次;五味子6次;黄芪5次;通阳药桂枝5次;活血化瘀药丹参5次;滋阴药生地4次;其他如甘松、酸枣仁、当归、葛根各3次;桑寄生、赤芍、土鳖虫、红花、三七、全蝎、阿胶各2次。

上述复方药物多含生脉散组成,提示益气养阴治疗仍然为房颤中医药基本组方。

甘松是目前治疗心律失常中药参松养心和稳心颗粒唯一共选药物,说明其具有重要价值。

各种组方均具有一味或多味“活血通阳”功效中药,体现“活血化瘀”在中医治疗房颤中具有一定地位。

多种药物比较研究均认为,中药治疗副作用较少。

四、中医治疗房颤对策房颤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确诊。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有:既往脑卒中、一过性缺血发作(TIA)、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心力衰竭及高龄。

其中既往脑卒中和TIA是脑卒中最强的独立预测因素。

年龄也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约半数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发生于75岁以上,也是老年女性最常见的致残性脑卒中的原因,老年人抗凝出血并发症的危险也较高。

有些研究显示,女性也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但也有研究的结论与此不一致。

房颤按心脏病病因分为瓣膜性分类法,即将Af分及非瓣膜性心脏病Af;按发作时间及Af发作存在情况常采用“3P’’为阵发性(Paroxysmal,Af指发作<2~7天,多<24h,可以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持续性(Persistent,Af发作>48h,但<O.5年,多不能自行转复,需药物及电复律治疗方能转复为窦律者)和永久性(Permanent,Af发作,多半在半年以上,长期存在,无复律适应证,不能转复者)。

通过房颤分类,常常可以确定病人现代医学治疗策略或原则,在临床使用中医药诊疗时,应以借鉴。

1重视辨证施治目前治疗房颤常用中成药主要是稳心颗粒和参松养心胶囊,两者均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共同特点,主要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者;但前者具有“定悸复脉”之功;而后者主要兼“清心安神”之力,由于具有破血虫药和活血祛瘀三种药物配伍,活血祛瘀能力更强大。

房颤病因虽多,临床使用上述药物若结合辨证,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可获得更好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