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答案及解析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
对比写景,渲染气氛:“六朝”,指吴、东晋、宋、齐、 梁、陈这六个建都南京的朝代;“空”,即是天,也隐含 “无”的意味。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 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 变化。若此句只写“草连空”的景象而无“六朝文物”, 则显空洞;以“六朝文物”开头后接“草连空”景象为证, 语气强硬、更有兴衰之感。接着,诗人以“天淡云闲”的 悠然、永恒对比“六朝文物”的兴衰刹那、短暂。古今联 想、对比,人世变易的感慨油然而生,为全诗渲染出一种 浓重的沧桑意味。
•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 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 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 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
历史背景:
• 中唐诗歌高潮到唐穆宗长庆时期逐渐低落。长庆以后,唐王朝危机进一步加 深,士人心态发生巨大变化。诗歌适应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形式。 于是唐诗风貌再次出现明显转变,由中唐进入晚唐。
• 范蠡(lǐ) ,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 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 " 之一,他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 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 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 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 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西出姑苏,泛一叶 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 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 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 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 氏之先祖。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 尾联抒怀,融情于景:“无因”,没有机缘;“范 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 功成身退,泛游五湖;“参差”,长短、高低不齐 的样子;“烟树”,云烟笼罩的树木;“五湖”, 太湖及其相属的四个小湖。诗人心头浮动着对范蠡 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 而已。“见范蠡”,即诗人实现自己抱负的愿望, 既感到失望悲观又不愿轻易放弃;“参差烟树”, 写得既真切又朦胧,“参差”是真切的、“烟树” 是朦胧的。整句诗像全笼在烟里雾里,亦真亦幻。 诗人仿佛已经感觉到了晚唐王朝的风雨飘摇、朝不 保夕,但又希望自己能像范蠡那样“挽狂澜于既倒 , 扶大厦之将倾”,这是何密雨,象给上千户人 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 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深秋、落日、 雨和笛风,从句外看来何等纤丽,骨子里的是凄 凉:在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六朝文物” 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 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 有限的,这使“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 唐诗人,在自觉不自觉间透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 历史沉重感,精神是无奈的寂寞、痛苦的苍凉。 痛苦到了极点了,只好转而说景了。此联为传诵 千古的名句,一写所见之景物,一写所闻之声音; 而“千”与“一”对,以多与少相映成趣;“雨” 与“风”对,以自然现象构成秋天情韵。
• “六朝的遗迹已渺不可寻,唯有连天的草色依旧;
• 诗首联对比写景,渲染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 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 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诗人以 “天淡云闲”的悠然、永恒对比“六朝文物”的 兴衰刹那、短暂。古今联想、对比,人世变易的 感慨油然而生,为全诗渲染出一种浓重的沧桑意 味。 • 颔联紧承上句,写景用典:“人歌人哭”,语出 《礼记· 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 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 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群居的人们生老 蕃息于此。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 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 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 的景象。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 “‘仙掌’一联,语在景中,神 游象外,真名句也”。(黄 叔灿 《唐诗笺注》)
•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 一一回。
• 劝说早雁既已南来,到了春 天,也别忙着回去。
•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 莓苔。
• 进一步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 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 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 堪作为食物,不妨暂时安居下 来吧。
与张继《枫桥夜泊》的“江枫渔火 对愁眠”的意境颇相似。但把“星 火”换上“渔火” 则不好。
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 得清,“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 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 火?是灯光?唯其如此,却更惹人 想象。
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 后失宠后居住的地方。
• 本联是说,早雁失群后,或落了单,只 有一只,在月明之夜掠过仙掌,雁影使 仙掌更显岑寂;或一行还有几只,在冷 宫中人对着昏灯发愁的时候,越过上空, 雁声使失宠者更觉悲哀。
•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 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
• 这首诗,就是朱庆馀呈献给张 籍的“温卷”之作。由于读书 人应试和女子出嫁都是决定命 运的关键时刻,那种既期待又 紧张的心情有相似之处,所以 这首诗借对新嫁娘的神态细致 画出,巧妙传达了自己的心 声。
张籍马上写了一首答诗: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许浑,字用晦, 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喜爱林泉。
其诗以精密俊丽见称, 意象天然秀出。受韦庄推崇, 称“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 清新句句奇。”其诗佳句甚 多,多用水字,人说“许浑 千首湿”。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2.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3.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纸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在其它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有很多差异。
然而最重要的差异应是由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
蒙古族进据中原和江南,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大量汉族知识分子也蒙受了极大的屈辱和压迫,其中一部分人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
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方式之一。
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衰落、消失,而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异,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元代的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手中。
“文人画”正式确立。
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而南宋时期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的文人画,但从历史整体情况和现存作品实际看,文人画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就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
宋画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
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影响下,神与主观绝对压倒形与对象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宋画不同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而主观的意兴心绪得到了极力强调。
《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力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于其中。
”这就也把“形模”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放在非常次要以至附属的地位,与北宋初年那样讲究写真形似,形成了鲜明对比。
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评价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古今同。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赏析:站在开元寺的水阁俯瞰,六朝的繁华喧嚣早已不复存在,唯有连天的草色依旧不变。
云闲天淡的景色古往今来都是一样。
飞鸟的来去被葱郁的山色所遮蔽,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也被水声所隐藏。
深秋时节的雨像千万家百姓都挂上了珠帘,黄昏的楼阁上随风飘出悠扬的笛声。
惆怅着没有机会再见到英雄范蠡,他生活过的五湖边只有参差的烟树还依然在那里。
对比第一、二句用六朝的消逝与古今不变的景色作对比,六朝象征着历史,象征着人事。
天云象征着规律,象征着自然。
体现出年华流逝,历史更迭是迅速的,人们无能为力;而大自然却不会受人为的影响,古往今来,亘古不变。
第三、四句“鸟”对“人”,“来去”对“歌哭”,“山色里”对“水声中”,从对鸟的来去和人的生死描写,体现出年华的流逝。
第五、六句“千家雨”对“一笛风”,字面上对仗工整,内容上也包含了色和声的对比,动和静的对比,阴和晴的对比,概括的时间和具体的时间的对比。
本句完整而又重点的写出了宣城景色的特点。
第七、八句用英雄的不在和景色的依旧作对比,更是写出了人事的悲凉,历史的沧桑。
声色本诗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都是一句色,一句声。
“山色”的“色”,“水声”的“声”;深秋雨帘的“色”,落日笛风的“声”。
从听觉上和视觉上相互交融,更显得景色描写的真实,具体,也更自然的感觉。
对声色的描写,笔法清丽,充满梦幻之感。
虚实一、二句“六朝文物”为虚,“天淡云闲”为实。
三、四句“鸟去鸟来”为实,“人歌人哭”为虚。
正是从这一虚一实,交相呼应中,时光逝去,历史更迭。
更显历史的厚重感和兴衰之感。
景情本诗几乎每一句都包含了景,草色连空,天淡云闲,鸟去鸟来,深秋雨,落日楼台,参差烟树。
高考高中诗歌鉴赏100题(唐诗)

古诗鉴赏(唐诗)100首目录1.罗邺《早发》2.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3.王绩《野望》4.包佶《再过金陵》刘翰《石头城》5.贾至《春思》6.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7.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8.姚合《闲居》9.严武《军城早秋》10.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11.郎士元《柏林寺南望》12.杜甫《曲江对酒》1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14钱珝《未展芭蕉》15.刘眘虚《阙题》16.李商隐《霜月》17.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18.薛逢《长安夜雨》19.卢纶《逢病军人》张乔《河潢旧卒》20. 雍陶《天津桥春望》21.薛涛《送友人》22.柳中庸《听筝》23.白居易《梦微之》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24.杜荀鹤《自叙》25.孟云卿《寒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26.郑谷《题杭州樟亭》2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8.李商隐《风雨》29.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30.张蠙(pín)《登单于台》31.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32.刘方平《梅花落》33.陆龟蒙《吴宫怀古》34.许浑《旅夜怀远客》35.栖一《武昌怀古》36.李白《清溪行》37.韦应物《春游南亭》38.贾岛《寄韩潮州愈》39.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40.雍陶《塞路初晴》41.杜甫《孤雁》42.杜甫《叹庭前甘菊花》43.韦庄《忆昔》44.戎昱《塞下曲》45.王勃《咏风》46.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47.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48.窦巩《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因以赠别》49.吴融《子规》50.杜甫《九日》51.陈子昂《感遇》52.李商隐《落花》宋祁《落花》53.赵嘏《长安秋望》54.崔湜《边愁》55.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56.曹松《南海旅次》57.白居易《琴茶》58.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59.裴磷《裴给事宅白牡丹》白居易《惜白牡丹》60.元稹《高荷》61.李中《舟次彭泽》62.高骈《风筝》63.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64.杜荀鹤《闽中秋思》65.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66.温庭筠《赠少年》67.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68.崔道融《梅花》69.崔道融《溪居即事》70.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71.张仲素《秋闺思》施肩吾《望夫词》72.李中《舟次彭泽》73.寒山《杳杳寒山道》74.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75.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76.刘沧《江楼月夜闻笛》77.万楚《骢马》78.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79.徐通《春日闲居》80.陆龟蒙《离别》81.张乔书边事①82.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83.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84.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李端《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85.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听晓角》86.顾况《听角思归》87.戎昱《耒阳溪夜行》88.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89.元稹《送孙胜》沈宇《武阳送别》90.张仲素《秋夜曲》91.薛媛《写真寄外》92.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93.孟郊《秋怀(其二)》94.崔涂《除夜有怀》95.王勃《别薛华》96.韩偓《春尽》97.马戴《楚江怀古》98.吴融《华清宫》李约《过华清宫》99.李益《汴河曲》皮日休《汴河怀古》100.卢照邻《雨雪曲》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出自唐代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无日一作:无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注释
此诗作于文宗开成(836-840)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
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
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庆吊丧,即生死过程。
《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
范蠡: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五湖。
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六朝的丈物荒皮杂草丛生,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
苍山苹柏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溪夹居人欣赏【唐】杜牧

这两句诗,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 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 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 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 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 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 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 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 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 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 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 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 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 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 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 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 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 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④有手法必答手法
赏析: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 上句是实中带虚,深秋的细雨,仿佛千家万户 挂上帘幕。这里,雨是实物,帘幕却是虚景, 并不是千家万户真的挂上帘幕,而是雨中看起 来象挂了一道珠帘纱幕。这种用法,过去的诗 人也用过。初唐的王勃,诗中有“珠帘暮卷西 山雨”,说珠帘象雨。杜牧说雨象帘,说法虽 然恰好相反,但艺术构思中的联想,是一致的。 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还能看到 “雨帘”“雨幕”这样的词。下句,夕阳斜照 的楼台里,阵阵笛声在晚风中飘散。这就完全 是实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答案及解析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评价此诗“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
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6分)
2、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
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2分),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1分),颈联展现了“雨中人家”与“落日楼台”这两种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的景象,诗人别开生面地将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截然不同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2分),隐隐表露出其内心的惆怅、悲凉之情(1分)
【解析】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再看看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如颔联明显用典,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颈联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
“深秋”、“落日”、“雨帘”、“笛声”等意象略显悲凉,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2.
【答案】尾联用典、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2分)。
借对一代名巨范蠢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2分);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2分)。
【解析】鉴赏诗歌语句的妙处应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去考虑。
本句用典的手法明白无误,再抓住句中表达心情的“惆怅”二字,结合后句似烟如雾的景语,从二者的相似处分析即可。
因为仕途失落而产生归隐之念,故对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产生了追慕之情;以“五湖烟树”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简析
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者任宣州团练判官时,抒写了作者在开元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时的古今之慨。
全诗节奏轻快,语调流走,体现了杜牧诗歌拗峭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