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集体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过秦论》 教学设计

《过秦论》 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过秦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贾谊及《过秦论》的写作背景。

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秦亡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改革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分析秦亡的原因,探讨其历史教训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增强语感,理解文意。

2、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秦亡的原因和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秦朝历史的了解,引出课题《过秦论》。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少即以文才著称,二十多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责抑郁而终。

2、写作背景西汉初年,经历了秦末的战乱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

贾谊借《过秦论》一文,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希望汉文帝能以秦为鉴,施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强调文中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如“崤(xiáo)函”“逡(qūn)巡”“隳(huī)名城”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过秦论》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过秦论》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过秦论》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词性转变、一词多义的知识;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3、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4、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6、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即领会作者从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及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

本文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2、省略、活用、一词多义等语法现象。

3、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

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案设计及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案设计及课堂实录

《过秦论》教案设计及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感受这篇史论铺张扬厉的气势与文风2.了解文章的主题3.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4.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积累2.秦朝灭亡的主要过失3.铺张扬厉的文风教学难点:1.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2.作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3.重点文言词语识记教学手段:1.以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朗读录音,感受本文的文风2.辅以必要的幻灯片配合教学需要课时预计: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求:1.了解贾谊的悲剧人生2.认读课文,扫清障碍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文风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把握秦国崛起的条件及逐步走向强盛的过程5.有关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的把握窥、席、包、囊、内、务、拱手、会、弱、爱、从、叩、逡巡、因外连衡而斗诸侯、追亡逐北、宰割天下、会盟而谋弱秦过程:一、导语设计中国历史上,频繁上演着改朝换代的事件。

但是,秦汉易代,对历代的统治者以强烈的震撼,同时,给知识分子的心灵以空前的震撼,也成为汉初热议的社会思潮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登峰造极的强大王朝之一——秦帝国,经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历数百年岁月(公元前361年——前221年,近140年)终于结束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首次统一全国。

然而,这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短期内(存在不满14年)便如摧枯拉朽般迅速的折戟沉沙,灰飞烟灭,给历史、社会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历代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不断地从中汲取亡秦经验教训,从中管窥出秦朝的灭亡对社会、历史极具穿透力。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板书)。

二、解题及作者1.(师):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

论:古代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史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2.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18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20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2023年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高中课文原文人教版(优秀4篇)

2023年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高中课文原文人教版(优秀4篇)

2023年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过秦论高中课文原文人教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23年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过秦论高中课文原文人教版(优秀4篇)2023年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过秦论高中课文原文人教版篇一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

《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知识与技能: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提倡的仁政思想。

2、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句式的特点。

3、背诵课文3、4、5段。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指导学生反复读,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学习作者把对历史的研究与对现实的思考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的规律。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教学用具】课件、mp3【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毛泽东的诗《贾谊》导入新课。

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领悟作者观点,培养辩证思维。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领悟作者观点。

2.教学难点:文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

(2)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

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疏通文言文,解释难懂词句。

3.分析课文结构(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2)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辩证思考。

4.领悟作者观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秦朝兴衰的论述。

(2)讨论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5.文言词汇积累(1)讲解重点文言词汇,让学生掌握其用法。

(2)进行文言词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实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贾谊的《过秦论》。

贾谊是西汉初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那么,《过秦论》到底讲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2.阅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尽量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疏通文言文,解释难懂词句。

3.分析课文结构(1)同学们,请你们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看看这篇文章是如何论述秦朝兴衰的?(2)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各部分内容,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领悟作者观点(1)同学们,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观点?你们是如何理解的?(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5.文言词汇积累(2)教师讲解重点文言词汇,进行练习。

6.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析了文章的结构,领悟了作者的观点。

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课后作业1.熟读《过秦论》,理解文章内容。

高中《过秦论》语文教案

高中《过秦论》语文教案

高中《过秦论》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分析并欣赏《过秦论》的文辞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深入理解《过秦论》的核心思想和教育意义。

4.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悉《过秦论》的文辞,理解其大意。

2. 文学特色分析: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过秦论》的文辞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思想内涵探讨:深入探讨《过秦论》的核心思想,理解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4. 写作技巧训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习并实践《过秦论》的写作技巧。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翻译2.1 教学目标1. 能够流畅地朗读《过秦论》。

2. 理解并翻译《过秦论》中的难点句子。

2.2 教学方法采用分角色朗读、集体翻译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辞的韵律美,在翻译中理解文意。

2.3 教学步骤1.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集体翻译课文,重点解释生僻词和难点句子。

第三章:文学特色分析3.1 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过秦论》的文学特色。

2. 学会分析并欣赏《过秦论》的修辞手法。

3.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文段中感受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的魅力。

3.3 教学步骤1. 分析《过秦论》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 讨论《过秦论》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 学生举例分析并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思想内涵探讨4.1 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过秦论》的核心思想。

2. 探讨《过秦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4.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并内化《过秦论》的思想内涵。

4.3 教学步骤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的核心思想。

2.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过秦论》的思想内涵。

第五章:写作技巧训练5.1 教学目标1. 学习并实践《过秦论》的写作技巧。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

一个“过”字探到底——《过秦论》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贾谊的《过秦论》以其磅礴的文章气势,精辟的历史论断,成为传统经典篇目,因而本教学设计全力从两个维度上进行拓展:一是让学生以文明史,从各个角度充分把握贾谊在文中提出的关于秦“仁义不施”而灭亡的经典论断;二是让学生借本文明写法,深入学习借鉴贾谊政论文章那种气势磅礴、以事明理、以赋说理等的特点和写法。

同时,紧密结合本文标题和结构特点,结合高一学生文言文基础和赏读能力不强、兴趣不是很高、学习效率低的学情实际和特别期望语文课堂条理性、逻辑性强的接受特点,为了使学生易学、乐学、高效学,学到解读文章的方法,本设计从标题入手,采用层层剥笋法,紧扣课题,精心设计“六探”课堂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一个“过”字探到底,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

加之师生、生生多维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民主和谐积极热烈的良好课堂氛围,有益有效地体现了新课标“以生为本”的内核。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习借鉴本文对比论证方法的精当运用②体会本文长于铺排、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特色③培养学生敏锐的捕捉筛选有效信息、关键信息的能力,高度的概括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本设计采用先师生美读,然后自主合作探究,并在探究中让学生再读再悟再提高,从感性到理性,由浅表入深层,逐步落实教学目标,最后拓展延伸的过程展开。

在此过程中,教师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维互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谈论交流法等,促使学生在诵读中学,在探讨中学,在相互交流评价中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用意,理解秦之“过”及其借鉴意义。

四、教学重点解读秦之“过”及其借鉴意义,分析概括全文内容,把握写法特点。

五、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大篇幅叙史尤其是叙秦兴盛史与秦之“过”这个结论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学生在前一节疏通字词的基础上熟悉课文内容,教师准备好课文朗读多媒体辅助动画。

七、教学步骤(一)激情激思,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穿行在高耸云天的骊山古道中的时候,当你直面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军阵的时候,一段波澜壮阔的宏伟历史不禁使你我为之激动一叹!而当你又目睹阿房宫遗址那一抔黄土一仞断崖的时候,我们又不禁为之哀婉一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本来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大秦帝国,一朝之间,竟土崩瓦解,短命覆亡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贾谊的论断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朗读。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
音。
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学习目标】
1、 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
2、 根据学法指导,通顺地朗读全文;
3、 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
【导学过程】
1、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
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
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
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
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
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
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
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
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
膏腴.( ) 陈轸.( ) 遗镞.( ) 孝公既没.( )
鞭笞.( ) 蒙恬.( ) 藩.篱( ) 俯首系.颈( )
召.滑( ) 墨翟.( ) 瓮牖..( ) 度长絜.大( )
劲.弩( ) 朝.同列( ) 一夫作难.( ) 蹑足行.伍(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约从离衡
(2)合从缔交
(3)制其弊
(4)陈利兵而谁何
(5)赢粮而景从
(6)百有余年
3.字词解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 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
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 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 立法
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 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之
外。
孝公既 没,惠文、武、昭襄蒙 故业,因 遗策,南
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
秦,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 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
为一。……中山之众。于是 六国之士,……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
通其意,……赵奢之伦 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
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 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
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 逐北 ,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因 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
1、第一段写秦国在位的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2、第二段写秦国在位的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三、拓展阅读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点评】
李商隐《贾生》: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
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
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诗中也寄寓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
深沉感慨。
《过秦论》学案(第二课时)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朗读。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

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学习目标】
1、 结合语境和对偶句的特点翻译词句;
2、 初步理解作者运用对比的意图;
3、积累常用的实虚词意义。
【导学过程】
作家作品
1.字词解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
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
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 匈奴
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
黔首 ;隳 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
之固,金城 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 牖绳 枢之子,氓 隶
之人,而迁徙 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
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
兵 ,揭竿为旗,天下云 集响应,赢粮而景 从。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
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
抗 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 之士也。然而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 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
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 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说明下列各句属于哪类特殊句式并翻译全句。
①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④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⑤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⑥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
1、第三段秦国在位的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2、最后一段,作者进行了几组对比?请分条说明。
三、拓展阅读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点评】
毛泽东《贾谊》: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
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对贾谊的自伤身世,郁郁而死,
毛泽东是持否定态度的(“寻常事”,“何须”“付一生”)。认为其死实无必要。
《过秦论》学案(第三课时)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跳读。利用跳读法找出所选句子在文中的位置、问答题答案在文中的大体分布。
2、综合。综合多重字义,用代入法或语境法确定本字的意义,能对文中的情节事件够
进行综合归类。
【学习目标】
1、 小结多义虚词;
2、 感受本文广用对比、对偶,极力渲染铺陈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感;
3、 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
1.小结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④东割膏腴之地
⑤吾欲之南海,乘船需多久?(课外句子)
⑥聚之咸阳
⑦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⑧有田忌之伦制其兵

提示:“而”的常用义项 1)代词,通“尔”你,你的; 2)连词,表并列;
表修饰;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于是亲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③会盟而谋弱秦
④皆明智而忠信
⑤叩关而攻秦
⑥争割地而赂秦
⑦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⑧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提示:“以”的常用义项 1)连词,表修饰;表目的;表原因(译为因为);
2)介词,凭借、把、用、拿;把…(当作); 3)动词,认为;率领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②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⑤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⑥然后以六合为家
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
1 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用文中语句回答:“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
的铺叙?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

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三、巩固落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