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合集下载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向了绝路。

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

最能体现作者这一编写主旨的是宋江这一形象。

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义”的化身。

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

《水浒传》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水浒传》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第一次如此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并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是很有意义的。

但作者在这里要强调的乃是这样一个悲剧:“全忠仗义”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侧”,而反倒“在水浒”;“替天行道”的好汉改变不了悖谬现实,而最后还是被这个“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致对“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忠”与“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

显然,“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故“士大夫亦不见黜”,但在“忠”字中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小说中讴歌的“仗义疏财,济危扶困”,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戮力相助”,而且更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规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总之,“忠义”的内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融合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它不是蒙在《水浒》外面的一层道德正义的保护色,而是能使小说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

简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简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简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于伟(中共五常市委党校黑龙江·哈尔滨150200)摘要《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故事。

忠义思想是《水浒传》中表达主要思想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宋江。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观价值与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英雄传奇小说,以宋江为首的好汉们从替天行道到受招安,最后灭亡,其中表现的忠义思想,可谓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1作者的忠义观在《水浒传》中,所谓“忠”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是《水浒传》所一贯标榜和宣扬的书名《忠义水浒传》,梁山原来的聚义厅后被宋江改成“忠义堂”。

无论是“九天玄女授天书”,还是宋江临死表白“宁可朝廷负我,我不可负朝廷。

,这种“忠君”思想当然是封建正统思想,它给起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危害,终于使得艰难缔造的义军接受“招安”,导演出悲剧的结束。

而《水浒传》中的“义”,主要在于被压迫者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关系。

“义”与“不义”,在很大程度上指是否同情与支持被压迫被剥削者,是否参加与坚持革命反抗。

具体来说,鲁智深打抱不平,是“义”,李逵误信人言而要杀宋江,也是“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自始至终均把“义”放在“忠”和“孝”之下,使“义”服从于“忠”,服从于“孝”。

总之,《水浒传》中的“忠义”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基础,又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现实秩序的一面。

这正是小说成书以来,被各阶层普遍接受和广为传颂的原因。

2宋江的忠义观宋江作为梁山英雄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内涵无疑是整个《水浒传》思想的高度集中,他也就成为了忠义思想的最大承载者。

他有别于其他好汉的最大特点是:忠义集之一身又相互矛盾冲突,即努力使之协调又无法真正将二者完美统一。

“忠”使他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义”使他倾向革命,不满现实。

这种双重性格,不仅造成宋江的个人悲剧,也造成了整个起义军的悲剧。

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论《水浒传》的忠义观摘要:《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时期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从开始到失败的全过程。

全书阐释了“忠”与“义”的主题思想。

本文从“忠”与“义”的主题说起,主要分析书中人物“忠国”与“忠君”的差异和梁山好汉正义的表现及其中失义的方面。

以及由忠义观而造成的招安结局,由此来反思忠义观的悲剧伦理精神,体会乱世英雄的可悲、可叹、可惜。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悲剧《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革命起义和战争的文学巨著。

它写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斗争和思想,写出了农民起义英雄领袖和封建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如火如荼的阶级斗争中显示出来的伟大力量。

作者施耐庵尽力为我们描绘出罪恶的时代中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所过的暗无天日的生活。

在《吴用智取生辰纲》中,作者写下了:“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农夫与富家公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夫辛苦耕耘,富人轻松地巧取豪夺。

在这样一个不公平的社会中,做一个顺民只会生活的很悲惨,好人是不能再生活下去了,好人只有一条出路——“逼上梁山”去做“强盗”。

然而“强盗”却不会像公子们一样,欺压贫苦百姓,而是劫富济贫,伸张正义,他们其实是善良的人民,是百姓心中的英雄,是“忠”与“义”的代表。

一、《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忠义《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可见“忠”和“义”正是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作品真正用意所在。

《水浒传》共塑造了108位英雄好汉,它的忠义思想是通过每一位人物体现出来的,每一个都践行了“忠义”二字。

以宋江为主所体现的是“先忠后义”的忠义观,以李逵为主所体现的是“先义后忠”的忠义观。

其实“忠”与“义”无所谓先后之分,重要的是都存在于每一个梁山好汉心中。

《水浒传》所描绘的是北宋宣和年间的历史,当时的社会一片混乱,官府欺压贫苦百姓,奸臣当道,皇帝昏庸,农民被迫起义。

《水浒传》就通过一系列英雄人物的描写,使人们看清楚当时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

水浒忠义思想浅析

水浒忠义思想浅析

水浒忠义思想浅析2007-08-19 18:06:27| 分类:原创阅读16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又题为《忠义水浒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著。

《水浒传》主要是以北宋末年宋江等起义为题材的英雄传奇小说,它通过对宋江起义的描述,艺术地概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人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到最后失败的全过程,作品为读者展示了北宋末年封建社会广阔的生活图景。

《水浒传》所描写的农民起义,不完全符合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史实,它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的演说和许多作者之手加工出来的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最后通过施耐庵的全力整合,当然也多少注入了施耐庵的认识观念,艺术地创作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对于这部伟大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研究者历来有多种观点,像“忠义说”:最具代表的是明代的李贽,就是李卓吾,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忠义<水浒传>续》;“诲盗说”:诲盗就是说,这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这个观点在崇祯十五年,一个官员,给皇帝写了一个奏本,这个人叫左懋第,他认为《水浒传》是教坏了百姓,强盗学宋江,他举出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有一个叫李青山的强盗,就占据了梁山,当时政府多次围剿,没有把他剿灭下来。

金圣叹也是持这种观点,我们知道金圣叹他评论《水浒传》,他从艺术上对《水浒传》的评价很高,就是《水浒传》描写人物写得很好,叙事的水平很高,文字技巧达到很高的境界。

但是,他对《水浒传》的思想,他是否定的。

因此他才有把七十回以后砍掉这样一个举措:“投降说”:在“文革”当中曾经有一段叫做评水浒,评水浒当时的观点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书,就认为《水浒传》宋江所执行的是一条投降主义的路线,他否定了晁盖的革命路线,晁盖和宋江这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宋江上山以后就排斥晁盖,而且108人就没有晁盖的名字,没有他的地位。

那么这种观点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就成为惟一的官方认可的观点,也造成很大的影响。

浅析《《水浒传》忠义观念

浅析《《水浒传》忠义观念

浅析《《水浒传》忠义观念浅析《水浒传》忠义观念《水浒传》是一部杰出古典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说:“《水浒传》这部著作是伟大的,并且满含着全人类的意义,尽管它问世以来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

”今天本人拟对他们的忠义观念作一浅析。

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

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义—江湖义气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全文开篇第一回既是对结义的描写:朱武向史进夸说他与陈达、杨春的结义“虽不及关、张、刘的义气,其心则同”。

事实上,这个义就是后来水浒英雄们所有行动的一面旗帜,它渗透了好汉们的社会理想。

先以鲁达为例来分析,他一听说金老汉被人欺负,丝毫不理史进和李忠的劝告,就想去打死郑屠夫.第二日有又找到金老汉住处,在门口坐了两个时辰看住店小二,以防不料金老汉被其拦截.随后他径直赶到状元桥,设法狠揍了郑屠夫,不料却真的把人打死,自己被逼流落江湖,做了和尚.为了一个素不相识之人,从此变得一无所有.他的一言一行,无一不时为了替他人谋利益,帮别人抱不平.再看义字当头的山东呼保义宋公明,江湖人称及时雨,乃郓城县押司,江湖中颇有声望,书中是这样评价“ 挥金似土”、“ 排难解纷”、“ 扶人之困”,凭借自身公务员身份和富裕的家庭以及良好的交际,在小郓城实在是混得风生水起好不快活。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摘要:一、水浒传的概述二、忠义水浒的主题思想三、忠义水浒的主要人物及特点四、忠义水浒的现实意义正文:《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忠义水浒传》,作者是明代的施耐庵。

作品以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山寨聚义、抗击官府腐败的故事。

一、水浒传的概述《水浒传》以宋江、李逵、武松等梁山好汉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故事从宋江怒杀阎婆惜开始,到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结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间英雄的抗争精神。

二、忠义水浒的主题思想《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是忠义。

梁山好汉在面临官府压迫时,选择了挺身而出,捍卫民众利益。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精神,既是对封建统治的反抗,也是对民间道义的坚守。

作品通过展示梁山好汉的忠义行为,传递了正义必胜、邪恶必败的观念。

三、忠义水浒的主要人物及特点《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其中宋江、李逵、武松等主要人物最具代表性。

1.宋江:性格沉稳,善于谋略,有着极高的威望。

他主张招安,希望通过归顺朝廷,实现民间正义。

2.李逵:性格豪爽,忠诚耿直,勇猛无比。

他是最早加入梁山的好汉之一,对宋江忠诚至极。

3.武松:性格刚毅,疾恶如仇,武艺高强。

他的故事如“景阳冈打虎”、“血溅鸳鸯楼”等,展示了他的英勇事迹。

四、忠义水浒的现实意义《水浒传》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了民众对正义的渴望。

作品中的忠义精神,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呼唤人们坚守道义,捍卫公平正义。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常指的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这部小说通过描述宋江、武松、李逵等108位好汉在梁山泊聚义,反抗腐败政府、豪强和不公正社会制度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在《水浒传》中,“忠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社会正义和个人行为准则的价值判断。

这里的“忠”通常指的是对国家、社会、家庭的忠诚,而“义”则是指正义和道德,包括对朋友的义气和对自己信仰的坚持。

梁山好汉们虽然被官府视为盗贼,但他们自视为“替天行道”,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行为是对腐败统治阶级的一种反抗,他们的聚义被描绘成是出于无奈和被逼迫的情况下的选择。

在梁山泊这个小社会中,他们重视兄弟之情,尊重排位等级,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在行动中力求“忠”与“义”的体现。

《水浒传》提出的“忠义”观念,实际上是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对理想化的人格特质的一种追求。

在现代
看来,小说中的许多行为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法律和现代的道德观念,但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忠义”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平民阶层的心声。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主要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的聚义。

《水浒传》中最核心的是忠义思想,作者就是沿着这一思维格局写成的。

忠义二字来源于儒家道德观念,其功能是对社会的约束。

统治者往往宣扬忠,而义则被江湖中人所推崇。

《水浒传》的忠义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并不是传统的儒家之忠义。

说到《水浒传》的忠与义,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宋江。

宋江的忠义思想最为典型,他的性格具有双重性。

《水浒传》中愚忠比公忠更明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宋江,宋江是梁山泊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是第二代梁山泊领袖,可以说他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梁山泊的未来。

在《水浒传》前期的宋江与后期完全是两个人。

主持梁山泊前的宋江,书中说:“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武弄棒,学得武艺多般。

平生只好结织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留在庄士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

端的是挥金似土!”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宋江重义气的特点。

但书中宋江也有诸多不可取之处,宋江刺配牢城途中,梁山好汉下山,花荣要给宋江开枷,宋江却认为这是国家法度,不能擅动,极不肯花荣开枷。

宋江表现放在现在看来呆板、愚蠢,明明违背了法规,杀了阎婆惜,杀人时愿意,却连一个小小的枷锁都不肯打开。

而这正好体现了他对忠义已经变得痴迷乃至病态了。

在宋江当上头领后,更是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时他的思想是“我是爱国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

第59回,宋江为救史进和鲁智深,说:“自己原是小吏,不得已造反,希望朝廷招安。

”从他的行为我们不难看出,他把招安作为唯一的出路。

后来更作文吧加变本加厉,生擒高俅,后向高俅求饶,想要他同意招安。

高俅是一个十足的小人,可以说大部分梁山好汉上山都是直接或间接被他促成,他是众多好汉的仇人。

可是宋江为了招安,便可以在仇人面前卑躬屈膝,可见宋江渴望招安的心理已经无可救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学生王君指导教师毕雅静讲师年级2011级专业汉语言文学二级学院中文系(系、部)邯郸学院中文系2013年11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毕雅静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王君年月日摘要忠义思想是《水浒传》这部小说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思想倾向。

小说通过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人物的塑造来表现这种忠义思想。

小说中,忠与义,各有其意,忠义连用更有其深意。

本文欲从文本出发,深入研究《水浒传》中忠的含义、义的含义和忠义思想的实质,以期对小说有更为精准的解读。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忠义思想The discussion of loyalty thought in the WaterMarginWang Jun Directed by Lecturer Bi YajingAbstract The thought of Loyalty is the main and important tendency of the novel "the Water Margin". The novel expressed the thought of loyalty through the portrays of the heroes led by Sun Jiang. In the novel, loyal and righteousness have their own meaning. Using them together has more meanings. In order to have a more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the novel intends to study meaning of righteousness and the essence of loyalty thought in the "Water Marg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Key words the Water Margin loyalty righteousness loyalty thought目录摘要 (Ⅰ)外文页 (Ⅱ)1引言 (1)2《水浒传》的忠 (1)2.1《水浒传》中“忠”的含义 (1)2.2梁山好汉的忠君表现 (2)3《水浒传》的义 (5)3.1见义勇为 (5)3.2团结聚义 (6)3.3兄弟情义 (6)3.4仗义疏财 (6)4《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7)5结语 (7)注释 (7)参考文献 (7)致谢 (8)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1引言《水浒传》这部小说最重要的闪光点是宣扬“忠义”思想。

这也是这部小说最主要的思想倾向。

书中通过以宋江为首的英雄人物的塑造来表现出这种“忠义”思想。

纵观这部小说所宣扬的忠义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

“忠”即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朝廷以及亲朋好友,忠于正义;“义”即对兄弟讲义气,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人民除暴安良。

“忠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集中表现,它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动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

2《水浒传》的“忠”“忠”在传世文献中的最初使用,当是记录孔子言行事迹的《论语》一书。

据统计,“忠”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十八次,其中有十四次出自孔子之口。

孔子对“忠”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教授弟子的四门课程即“四教”中的一门。

孔子在论“仁”的思想时提及到“忠”。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

①“仁”是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厚诚实,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忠”是从积极方面说明“仁”。

“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

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在孔子的影响和带动下,“忠”很快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字眼,成为各种著作中随处可见的一个积极词汇。

孟子也是主张忠君的,孟子在《孟子·滕文公》对忠的见解是“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但是在先秦以后,“忠”的概念逐步转化为下对上特别是臣对君的道德观念。

于是乎忠君思想开始盛行。

相比较而言,“忠”的含义较为固定,可以理解为君与臣之间个人的单向关系,这是专制社会中维系统治者绝对权威的重要的伦理法则,因而“忠”具有官方意识形态的内涵。

2.1《水浒传》中忠的含义《水浒传》中的忠就是指臣对君的道德准则,即忠君。

“忠”在一切之上,忠在孝上,孝在义上。

公孙胜两次离开起义队伍,是为了给养母尽孝,修道正果;宋江大闹清风寨后,号召各路好汉归梁山,自己却于途中得父诈死家书,撇下众兄弟,独自回家。

这些都是孝重于义的例证。

其实,孝也是“忠”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古人的论述中,“忠孝”连词,乃是将“忠”建立在“孝”之上的,《孝经》将孝最终落实到“事君”上,就是要为忠寻求一种心理根据。

小说将“孝”置于“义”上,其目的正是以“孝”论“忠”,从而使“忠”的实践获得充分的情感动力和本体论根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梁山泊众孝子的“义”是奠基于“孝”的赤诚之上的。

对于“忠大于义”则很好理解,宋江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则是忠大于义的集中体现。

在他的思想行为中,“忠”不仅重于“义”,而且为了对朝廷忠,而对义军兄弟不“义”,也让兄弟们付出了巨大牺牲。

2.2梁山好汉的忠君表现梁山好汉由最初晁盖带领的少数人马发展到最后大小一百零八个好汉,是在这种“义”的作用下形成的。

像第一批大闹清风寨聚集了九条好汉,梁山好汉由十二位增加到二十一位;第二批江州劫法场后,增加十八条好汉;第三批祝家庄打下来,又为梁山添了十二位头领;第四批是攻打青州后又增加了十二人;第五批是攻打东平府带回了董平、张清等好汉,至此一百零八将已全部上了梁山。

这些义军有的是直接受到梁山好汉的资助,有的是慕名而来,陆续弃官上山入伙。

七十一回的梁山英雄排座次,标志着梁山起义大军发展到鼎盛时期。

而“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可看到起义军的力量足以夺取封建王朝的政权。

但是由于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梁山英雄的领导者没有把梁山事业继续向前推进,而安排了一个全体受招安的结局。

这样的结局未免使人伤感,但究其根源,这也是梁山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作者在赋于梁山众好汉各种义举和义气特点的同时,也赋于了他们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

所谓的“忠君”也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也是《水浒传》一贯标榜和宣扬的。

在梁山义军的头领中,多数来自封建中下层地方阶级。

即使是来自下层的劳动者,他们也多是受封建正统思想观念影响,殷切希望自己能出化为官,封妻荫子,子孙也能当官,福禄寿全,过上丰衣中食、受人尊敬的安稳生活。

这一人之常理也未尝不可。

但是当他们在被官府所逼,活不下去时,什么“贼”名份和“忠君”意识暂时被抛在脑后,去赴汤蹈火,拯救自己和天下。

然而当梁山势力壮大,官府势力奈何不了,梁山众英雄的生存状态好转,那些以前来不及考虑的问题便自然而然的日益表现出来。

这正是小农意识的反映。

绝大多数义军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千年来令人们所崇拜的封建“忠君”的好名份,而解决名份和忠君问题的最佳途径便是接受招安。

这一美好的愿望在很多头领中是存在的,也是符合情理的,这一思想在杨志、卢俊义尤其义军首领宋江身上体现最为明显。

宋江出身地方家庭,本是刀笔小吏,有着深厚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

就其一生思想行为,集中起来,其本质特征,可以概况为一句话:“宋江是出身于地主家庭,具有封建社会传统思想观念的出类拔萃的孝子忠臣。

”②一开始加入义军存在着严重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在他看来,政治黑暗是奸臣蒙蔽圣君的缘故。

因此,他一面在做援救晁盖等人的义举的同时,一面却又认为他们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他上梁山十分勉强,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

一封父亲病故的假书信,就使他抛下大批人马,“飞也似”地奔丧,并服服帖帖地接受了官府的断配。

在刺配江州的道上,又从忠孝观念出发,拒绝了晁盖的援救,直到他浔阳楼题了反诗,事发被判死刑,由梁山英雄救出才不得不上了梁山。

上山后,他还是“权借水泊,暂时避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向往着日后“封妻荫子,青史留名”。

他甚至多次把起义事业说成是“造恶甚多”,“误了大事”,“逆天大罪”③等等。

从宋江的这种思想行动中,使我们预感到义军的历史悲剧。

梁山英雄的悲惨结局和这次起义的失败也正是理所当然了。

三代将门之后杨志,走上梁山的道路更为曲折。

“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是他的生活目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可以委曲求全。

失陷“花纲石”并没有动摇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意愿,高俅的排斥也未能把他从这条路上拉回来。

在充军得到梁中书的青睐后,追求名利的欲望也更加炽烈了。

比武场上的斗狠逞能,护送生辰纲时的兢兢业业,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直到“生辰纲”被劫,不仅功名的道路被截断了,而且有落入牢狱的危险时,他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上了梁山。

此外还有呼延灼、大地主出身的卢俊义等都盼望着早日招安,因为只有这样可能让他们恢复名份。

从他们原来的地位和上山的经历来看,“忠君”的思想已经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也为他们后来接受招安作下了铺垫。

3《水浒传》的“义”早期儒家的“义”专指对于社会国家及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行为,内容较为宽泛,包括君臣,父子以及同类人(家庭成员、亲朋戚友、官场同僚)之间互相关系的道德规范。

孟子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滕文公上》)五种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特别对于君臣关系,他认为应该是互相尊重敬爱的对等关系,颇含有较为开明的民主成分。

他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

”(《孟子·离娄下》)。

如“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因此,早期的“义”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

对于“义”,《韩非子·解老》中的解释是:“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

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

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

”④汉代董仲舒为了建立大一统的伦理体系以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时代需要,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的“三纲”概念,确定了臣对于君的绝对服从的道德理念,社会其他领域如“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也要由“君臣大义”的原则来限定和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