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浒传》人物忠义观
浅析《《水浒传》忠义观念

浅析《水浒传》忠义观念《水浒传》是一部杰出古典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说:“《水浒传》这部著作是伟大的,并且满含着全人类的意义,尽管它问世以来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
”今天本人拟对他们的忠义观念作一浅析。
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
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义—江湖义气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全文开篇第一回既是对结义的描写:朱武向史进夸说他与陈达、杨春的结义“虽不及关、张、刘的义气,其心则同”。
事实上,这个义就是后来水浒英雄们所有行动的一面旗帜,它渗透了好汉们的社会理想。
先以鲁达为例来分析,他一听说金老汉被人欺负,丝毫不理史进和李忠的劝告,就想去打死郑屠夫.第二日有又找到金老汉住处,在门口坐了两个时辰看住店小二,以防不料金老汉被其拦截.随后他径直赶到状元桥,设法狠揍了郑屠夫,不料却真的把人打死,自己被逼流落江湖,做了和尚.为了一个素不相识之人,从此变得一无所有.他的一言一行,无一不时为了替他人谋利益,帮别人抱不平.再看义字当头的山东呼保义宋公明,江湖人称及时雨,乃郓城县押司,江湖中颇有声望,书中是这样评价“挥金似土”、“排难解纷”、“扶人之困”,凭借自身公务员身份和富裕的家庭以及良好的交际,在小郓城实在是混得风生水起好不快活。
《水浒传》中的义气与忠诚观念

水浒传中的义气与忠诚观念《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该小说以描绘了一群有着强烈义气与忠诚观念的英雄好汉为主要内容。
故事中的人物展现出了不同层面的义气与忠诚,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价值观和人性的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1. 义气的定义和特点在《水浒传》中,义气被视为高尚美德,它代表着对朋友、兄弟或团队相互支持、敬重和保护的情感。
这种情感常常表现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在故事情节中,李逵、林冲等英雄角色均展现出了强烈的义气。
他们经历各种艰难险阻时不离不弃,甚至可以为了保护自己所信任和看重的人而舍命牺牲。
同时,他们还崇尚团结合作,并且积极努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2. 忠诚观念在《水浒传》中的体现忠诚是《水浒传》中的另一个核心主题。
故事中的角色,无论是忠于朋友、家族还是国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忠诚精神。
其中,曹正忠和领导人宋江就展现出了不同类型的忠诚。
曹正忠对于自己所信任和效命的人表现出了绝对的忠诚,即使面临困境或死亡威胁也不动摇。
而宋江则将忠诚进一步延伸到了国家和民众利益上,他希望能通过组建英雄团队为民除暴安良,并且始终坚持正义与公平。
3. 义气与忠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军事指挥结构较为松散且离开政府管控的时期,义气和忠诚观念被普遍认为是维护团队稳定性和集体责任感的重要因素。
为了应对外部威胁和内部纷争,个人之间必须紧密相连并保持默契配合。
基于相互的信任和忠诚,个人能够放下私利,追随领导者或支持同伴,从而形成一个团结且互相扶持的力量。
4. 影响和启示《水浒传》中展示的义气与忠诚观念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提醒我们珍惜真挚友谊、保持家庭和团队间的凝聚力,并且在面对困境时始终坚持正义和公平。
此外,面对当代世界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古代文献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历史智慧来寻找灵感和启示。
义气与忠诚观念是建立健全关系网、增强集体责任感以及构建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元素。
2019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doc

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一论文联盟.cOm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上了绝路。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
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宋史》中的《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被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
北宋末年,当腐败的朝廷无力抵抗外族入侵的时候,各地的忠义军风起云涌,朝廷亦不得不颁布了忠义巡社制度。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于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街谈巷语在民间流传,则越来越深地染上了忠义的色彩。
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就称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
《水浒传》的作者就沿着这一长期形成的思维格局写成了一部忠义传。
第二,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
于是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即使最后被毒死,也是视死如归,大忠大义的壮烈之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气冲天,快意恩仇的绿林义气,构成了对好汉的人格崇拜,也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己经由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向自我意识的觉醒悄然转变,而这种转变,最集中地体现便是《水浒传》。
水浒传人物之忠诚与义气

水浒传人物之忠诚与义气忠诚与义气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水浒传》中人物形象的重要特征。
在这部小说中,每个人物都展现了不同程度的忠诚和义气,这既是他们性格的体现,也是他们在面临困境时的选择和抉择。
本文将从忠诚和义气两个方面论述《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
一、忠诚忠诚是《水浒传》中人物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首先,忠诚体现在对家族的忠诚上。
如李逵,他因家族亲情而选择投身水泊患难,始终没有背叛家族的利益。
其次,忠诚也表现在对朋友的忠诚上。
林冲、鲁智深等人为了帮助好友梁山泊的英雄们,不惜舍生忘死,表现出了深厚的友情和忠诚。
最后,忠诚也体现在对国家的忠诚上。
宋江、晁盖等人为了拯救民生,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二、义气义气是《水浒传》中人物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首先,义气表现在同仇敌忾上。
当梁山泊的英雄们受到朝廷的迫害时,他们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展现出了坚不可摧的义气。
其次,义气也表现在助人为乐上。
如晁盖、宋江等人经常帮助困苦的百姓,有时甚至拿出自己的财物救济穷人,表现出了浓厚的人情味和义气精神。
最后,义气还体现在信义守诺上。
梁山泊的英雄们不仅为自己的家族、朋友和国家负责,也始终坚守自己的承诺和誓言,没有背叛他人的信任。
忠诚与义气是《水浒传》中人物形象的重要特征,体现出古代中国人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这些人物在面对各种困境和考验时,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不背离初心,对朋友、家族和国家都保持着高度的忠诚和义气。
他们以身作则,成为了后来的文化典范和榜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忠诚与义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利益所冲淡。
现代社会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和利益,个人主义逐渐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忠诚有时显得脆弱而不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中汲取力量,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承诺,不忘初心,守护忠诚和义气的精神。
综上所述,忠诚和义气是《水浒传》中人物形象的重要特征。
每个人物在面对不同的情境和困境时都展现出不同程度的忠诚和义气,体现了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以忠义思想为主题贯穿全书。
忠义思想包含了对忠诚和义气的崇尚,并表现在人物的行动和人物关系中。
1. 忠诚:《水浒传》中的众多人物都展现了对忠诚的追求。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08位好汉,他们为了保卫山寨和民众的利益,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反抗腐败官府的斗争中。
他们舍弃了个人的享受和幸福,选择了为民众和正义而奋斗的道路。
这种忠诚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职责的忠实履行,对山寨和战友的忠心耿耿。
2. 义气:《水浒传》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义气情感。
好汉们出生入死,同甘共苦,血战不死的事迹展示了他们对义气的高度追求。
他们不仅相互帮助、关心,而且甘愿为义气而牺牲自己。
《水浒传》中的哥哥之情、结拜兄弟情、兄弟姐妹之情都是义气的具体表现。
3. 对忠义的讴歌和赞美:《水浒传》通过描绘忠诚和义气的形象,来讴歌和赞美这种品德。
书中多次强调了忠诚和义气的重要性,称赞了这种品德的高贵和伟大。
例如,在描写豪杰死后的墓志铭中,总结了他们的忠义行为,抒发了悼念之情。
整部小说通过描述这些忠义形象,鼓励人们学习他们的品质并追求忠诚和义气。
总之,《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忠诚和义气的追求和崇尚。
这种思想通过塑造众多的忠诚义气的形
象,来表达对这种品德的赞美和推崇。
同时,这也激励着读者追求忠诚和义气,为正义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常指的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这部小说通过描述宋江、武松、李逵等108位好汉在梁山泊聚义,反抗腐败政府、豪强和不公正社会制度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在《水浒传》中,“忠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社会正义和个人行为准则的价值判断。
这里的“忠”通常指的是对国家、社会、家庭的忠诚,而“义”则是指正义和道德,包括对朋友的义气和对自己信仰的坚持。
梁山好汉们虽然被官府视为盗贼,但他们自视为“替天行道”,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行为是对腐败统治阶级的一种反抗,他们的聚义被描绘成是出于无奈和被逼迫的情况下的选择。
在梁山泊这个小社会中,他们重视兄弟之情,尊重排位等级,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在行动中力求“忠”与“义”的体现。
《水浒传》提出的“忠义”观念,实际上是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对理想化的人格特质的一种追求。
在现代
看来,小说中的许多行为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法律和现代的道德观念,但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忠义”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平民阶层的心声。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水浒传》及其主题
2.忠义的内涵:忠诚与义气
3.忠义的表现:梁山好汉的行为
4.忠义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5.结论:总结《水浒传》的忠义精神
正文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宋江、李逵、武松等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
在这些故事中,贯穿始终的主题就是忠义。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忠义水浒呢?
首先,忠义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忠诚和义气。
忠诚,是指对国家、民族、君主的忠实和信任。
在《水浒传》中,许多梁山好汉都曾是朝廷命官,他们对国家和皇帝有着深厚的忠诚。
义气,是指朋友间的信任、互助和关爱。
在梁山好汉之间,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和信仰,相互扶持,共同进退,表现出了深厚的义气。
在《水浒传》中,忠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梁山好汉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以及朋友间的义气。
如宋江为救晁盖等人,冒险私放他们出城;武松为替施恩报仇,怒杀蒋门神等。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梁山好汉的忠义品质。
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需要忠义这种价值观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国家层面,忠诚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石。
在社会层面,义气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忠义应该与法治相结合,不能为了所谓
的“义气”而违背法律。
总之,《水浒传》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忠义的力量。
水浒传忠义的体现

水浒传忠义的体现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108位英雄好汉的故事。
其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忠义。
在这部小说中,忠义的体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义气。
义气是忠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水浒传》中,好汉们的义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林冲为了保护好友花荣而不惜犯下杀人之罪,宋江为了救助好友在封建官僚中被迫辞职等等。
第二,忠诚。
忠诚是忠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水浒传》中,许多好汉都表现出了对朋友、对家庭、对国家的忠诚。
比如,武松为了为兄报仇,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晁盖为了为父报仇,不惜忍辱受尽屈辱。
第三,仁爱。
仁爱是忠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水浒传》中,好汉们不仅相互之间表现出了仁爱之情,还表现出了对弱者的仁爱。
比如,宋江救助了被迫害的良民,李逵救助了受欺凌的妇女,一干好汉都表现出了对弱者的保护和关爱之心。
总之,《水浒传》中忠义的体现贯穿始终,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它告诉我们,忠义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义大不同--浅析《水浒传》人物忠义观内容摘要:《水浒传》以史载北宋末年宋江三十六人起义故事为原型,经过宋元时代说唱艺人的加工,文人的润色渲染,敷衍出一百零八好汉啸聚山林,抗拒官府,最终全伙受招安的悲剧故事。
里面涉及的事件繁多,而且人物形象各异,其塑造的李逵,宋江、武松等英雄形象千百年来更是令文人和民众感慕不已,这体现人们崇拜英雄的共同文化心理。
本文拟通过对《水浒传》中“忠义”文化内蕴的宏观透视和对鲁达、武松、林冲、李逵、宋江等英雄的微观解读,阐释这种全民共同的文化心理。
本文以“忠”、“义”为切入点,以水浒英雄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水浒英雄多层面的视角关照和多维度的文化解读,以此作为对《水浒传》中人物忠义观异同分析的一个尝试。
窥知水浒英雄人物性格命运嬗变发展和多舛命运背后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以及市民文化思想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进而引起对中国传统文化某些思考和反省。
关键词:忠义水浒人物忠义观异同Different loyalty- on the character’s loyalty view in " Tales of theMarshes "Abstract:" Tales of the Marshes "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ongJiang and thirty-six people’s uprising stor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evolves into a Amnesty 's tragic story about one hundred and eight men take to the forest, to resist the government after era rap artist processing during song dynasty and yuan dynasty, It relates various events, and different characters, The creation of the heroic image as Li Kui, Song Jiang ,Wu Song make the scholars and the public feeling very much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shows the common cultural psychology of People’s hero worship.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nationalcommon cultural psychology by the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 loyalty" and the Microscopic interpretation of heros such as Lu Da ,Wu Song ,Lin Chong ,Li Kui ,Song Jiang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 Loyalty", " righteousness" are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is the heroes. it attempts to analysi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aracter's loyalty in " Tales of the Marshes " by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heroes in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nd multi dimension. with A glimpse of the heroes character destiny evolu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licated life and the behind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culture and the citizen culture which affects people's behavior, it causes some thought and Reflection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Key words:Loyalty, characters, Loyalism outlook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目录一、忠与义的内涵 (4)(一)忠的定义 (4)(二)义的定义 (4)二、《水浒传》中的忠义内涵 (5)(一)《水浒传》“忠”的内涵 (5)(二)《水浒传》“义”的内涵 (5)三、《水浒传》人物忠义分析 (7)(一)、鲁智深与武松形象,忠义之异同 (7)(二)、林冲与杨志的形象及其忠义观分析 (8)(三)、李逵与宋江的形象及其忠义观分析 (9)1、被迫离朝:因“义”而陷“忠”之困 (10)2、落草建业:“忠”“义”两实施 (10)3、回归朝廷:舍义而取忠 (11)四、结语 (12)参考文献: (13)忠义大不同——浅析《水浒传》人物忠义观一、忠与义的内涵“忠义”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
“忠义”思想已成为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之一。
作为综合国力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忠义”思想不仅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它本身是个不断发展的,不断实现对传统超越的动态系统。
(一)忠的定义忠:“忠者,敬也,从心中声。
”①通俗的话来说,“忠”是从内而外的虔敬之心。
在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中,有其复杂内涵的概念。
诸如《论语》《孟子》《左传》等书的记载,忠比较早的涵义主要是两层:一是对他人尽心尽力的精神,如:“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二是指臣对国家、君主要尽力负责的道德。
孔子最早提出的忠君思想。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③,“诚心以为人谋谓之忠,故臣之于君,有诚心事之,亦为之忠。
”④虽然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君权不断强化,尤其是宋朝之后,忠的内涵演化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对君的死忠,愚忠。
但是,忠作为臣民对于国家和君主应尽的道德义务,是相互的,有条件的。
所以才会有各种的政治夺权,农民起义。
(二)义的定义“义”,在儒家思想体系里,是与“利”相对立的一种社会伦理规范。
而且主要是为“士”与“仕”设定的伦理规范。
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⑤孟子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⑥董仲舒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⑦朱熹则认为分辨义利“乃儒者第一义”。
一方面,作为一种“统治阶级的思想”,它必然要寻求“思想统治”的地位,通过封建教化向社会各阶层灌输和渗透,作为“五常”之一进入社会公共道德范畴﹔另一方面,在“礼失而求诸野”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这种传统的“重义”思想便顺理成章地①段语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35页②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页4月29.21页③《孟子.滕文公(上) 》,《四书全译》453页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中华书局,1990年10月.237页⑤《论语•里仁》,贵州人民出版社,《四书全译》1988年第2版125⑥《孟子••梁襄王上》,《四库全译》341页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汉书》第八册2524页,1962.6版走进绿林世界,成为建构非士人群体“君子人格”的道德基石,并进而成为强化这些散漫的群体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精神源泉。
二、《水浒传》中的忠义内涵《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最初版名叫《忠义传》,后又被称为《忠义水浒传》或《忠义水浒全传》。
记述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的故事。
塑造了像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等英雄形象。
而将《水浒传》中这些性格迥异,形形色色的英雄聚集一切的核心力量便是他们同有的“忠义思想”。
(一)《水浒传》“忠”的内涵“忠”与“义”作为统摄全文的忠义思想。
是《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
而作为《水浒传》中的“忠”就不单单指忠于君王,还包括忠于梁山。
如《水浒传》第五十五回中写道“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兄弟且藏身。
不因忠义心如一,安得团圆百八人”⑧“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鲁智深),皇帝虽然“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宋江)”。
又如九天玄女娘娘授予宋江法旨“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⑨从这以及小说的结局都不难看出梁山英雄起义造反,不是要推翻皇帝,建立新政权。
只是为了铲除贪官奸臣。
所有的作为都是对君的忠,为的则是辅国安民。
(二)《水浒传》“义”的内涵而八方异姓的梁山英雄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靠的是“义”这条纽带的联络。
“义”是梁山英雄的精神旗帜。
在《水浒传》中,“义”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含义也有多向性,其要点便是轻财货、敦友情、笃信义﹑重然诺等。
其具体表现形态有﹕一、仗义疏财。
据叶舒宪先生统计,《水浒传》出现“仗义疏财”一词凡25处,其中23处在前70回⑩。
18回写宋江“为人仗义疏财”,江湖上好汉投奔他,“若高若低,无有不纳”,“若要起身,尽力资助”,“视金如土”。
“人向他求钱物,亦不推托”,“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困,周人之急”。
14回写晁盖“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
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
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资助他起身。
”第9回写店主人介绍柴进“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凡流配沧州的犯人,均予“资助”。
第3回也写史进对鲁达的慷慨解囊等。
与此同时,作品对李忠、周⑧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五回,昆仑出版社632页⑨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二回.昆仑出版社477页⑩叶舒宪《论宋江的多重思想性格极其形成原因》, 《水浒争鸣》第3辑345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通等人的吝啬之病也给了适当的讽刺。
二、勇于承担,不逃避风险。
宋江为朋友之义,“担着血海一样干系”救晁盖等人于灭顶之险。
柴进因与梁山英雄的广泛联系及对他们的多次救助而险些被害身亡。
鲁智深对孤苦贫弱的金氏父女和“英雄相惜”的结义兄弟林冲,都本着“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的不二原则,誓死相助,弄的自己丢了饭碗,亡命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