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忠义主题说修订版
水浒传的忠义主题说

水浒传的忠义主题说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浅论《水浒传》忠义主题说11-汉本—丁小龙—32《水浒传》原名为《忠义水浒传》,记述了一百零八条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政使农民起义失败的全过程。
原名冠以忠义二字,而一群好汉聚义、起义、而后招安以求能为朝廷尽忠,显而易见,忠义道德观无疑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灵魂思想。
在《水浒传》中,所谓“忠”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是《水浒传》所一贯标榜和宣扬的书名《忠义水浒传》,梁山原来的聚义厅后被宋江改成“忠义堂”。
宋江还口口声声说:“今皇上至圣主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错昧。
”作者还特意为宋江安排了“九天玄女授天书”,在这位娘娘的指示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内容,即“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
”小说同时还指责方腊起义,其理由也不外乎他自立朝廷,违反了“忠”的大伦。
甚至最后写宋江临死之际,仍然表白忠心,“宁可朝廷负我,我不可负朝廷。
”这种“忠君”思想当然是封建正统思想,它给起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危害,终于使得艰难缔造的义军接受“招安”,导演出悲剧的结束。
而“义”呢《水浒传》中的“义”比之《三国演义》又大不相同,主要在于被压迫者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关系。
“义”与“不义”,在很大程度上指是否同情与支持被压迫被剥削者,是否参加与坚持革命反抗。
具体来说,鲁智深打抱不平,是“义”,李逵误信人言而要杀宋江,也是“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自始至终均把“义”放在“忠”和“孝”之下,使“义”服从于“忠”,服从于“孝”。
由此可见,“忠”与“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如同我国历代文人,思想者一样,“忠义”已经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存在于中华民族所有子女其中也包括梁山好汉们心中的一个传统道德范畴,同时,在《水浒传》中,“忠义”的思想内涵又是极为复杂的。
《水浒传》第55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史弟且藏身,不因忠义心如一,安得团圆八百人”,为然,“忠义”中有“为君”,即把“国”与“皇”等同起来,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同时“忠”还包括有“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等更具积极意义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在内,对“义”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水浒传中的忠义与反抗

水浒传中的忠义与反抗《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小说描绘了宋朝末年社会的黑暗,以及一群正直勇敢的好汉们为了正义和公道而反抗压迫的故事。
其中,忠义和反抗成为了《水浒传》的核心主题之一。
本文将从忠义和反抗两个方面来探讨《水浒传》中的这一主题。
忠义是《水浒传》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作品中的好汉们,如宋江、林冲、鲁智深等,都具备了高尚的忠诚和正义感。
他们背离了曲线求全的做法,选择了与压迫者斗争的道路。
以宋江为例,他原本是宋朝朝廷的朝官,但因为遭到陷害,被迫过上了流亡的生活。
在山中,他凝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汉,组建了“梁山泊”,成立了一个为民除害的团队。
这群好汉们不畏强敌,奋勇杀敌,以保护苍生为己任。
他们表现出的忠诚和义气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戴和敬仰,成为了一个正直的象征。
在《水浒传》中,忠义被塑造得庄重而深刻。
与忠义相对的是反抗。
作为反抗压迫的手段,反抗在《水浒传》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在这部小说中,人民群众贫困潦倒,遭受朝廷的无情迫害。
好汉们作为被压迫群体中的一员,选择了用反抗来抗争。
他们掌握了梁山泊的势力,以山头为根据地,实施起义行动。
他们对压迫者展开了反抗和斗争,为自己和广大人民争取了平等和尊严。
书中描述了众多反抗行动,如晁盖等与官兵的遭遇,军争,以及多次与天下名将的斗智斗勇等。
这些反抗行动展现了人民的力量和勇气,给了读者信心和希望。
忠义与反抗在《水浒传》中相辅相成,相互交织,在整个故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忠义是好汉们心中始终绽放的灯塔,他们以此为信念,坚持到底。
忠义使好汉们在困境中保持正直和勇气,激励他们不畏压力,奋勇向前。
反抗则是好汉们通过行动实现忠义的手段,也是好汉们追求人民的幸福与公义的途径。
忠义和反抗共同构成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也启示了现实中的我们应当保持正直、勇敢,以及用行动来追求正义。
通过对《水浒传》中忠义与反抗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义与反抗是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相关的,而人民群众是任何一场反抗中最重要的力量。
水浒传中的忠义观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和歌颂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描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的形象,尤其是在思想和见地方面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它直接鼓舞了封建人民大众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因此,《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尽,这也是忠。
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李逵,生性鲁莽,性情暴躁,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却路见不平,能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这样惊心动魂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以忠义思想为主题贯穿全书。
忠义思想包含了对忠诚和义气的崇尚,并表现在人物的行动和人物关系中。
1. 忠诚:《水浒传》中的众多人物都展现了对忠诚的追求。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08位好汉,他们为了保卫山寨和民众的利益,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反抗腐败官府的斗争中。
他们舍弃了个人的享受和幸福,选择了为民众和正义而奋斗的道路。
这种忠诚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职责的忠实履行,对山寨和战友的忠心耿耿。
2. 义气:《水浒传》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义气情感。
好汉们出生入死,同甘共苦,血战不死的事迹展示了他们对义气的高度追求。
他们不仅相互帮助、关心,而且甘愿为义气而牺牲自己。
《水浒传》中的哥哥之情、结拜兄弟情、兄弟姐妹之情都是义气的具体表现。
3. 对忠义的讴歌和赞美:《水浒传》通过描绘忠诚和义气的形象,来讴歌和赞美这种品德。
书中多次强调了忠诚和义气的重要性,称赞了这种品德的高贵和伟大。
例如,在描写豪杰死后的墓志铭中,总结了他们的忠义行为,抒发了悼念之情。
整部小说通过描述这些忠义形象,鼓励人们学习他们的品质并追求忠诚和义气。
总之,《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忠诚和义气的追求和崇尚。
这种思想通过塑造众多的忠诚义气的形
象,来表达对这种品德的赞美和推崇。
同时,这也激励着读者追求忠诚和义气,为正义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作者:鲍文达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8期《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对朋友讲义气,是“小气”,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大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
这里所说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
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
在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讲义,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
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中的“义”。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
在评价《水浒传》中,对宋江这个人物看法并不一致。
我从下面几方面来分析:1.宋江的绰号表现了英雄本色,侠义之气宋江,表字公明,绰号有三一是孝义黑三郎;二是及时雨;三是呼保义。
2.宋江的出身、职业对他思想、性格、生活道路的影响之大宋江自幼读儒家书,受传统教育,刀笔精通。
他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有正义感。
他在官府任小吏,懂法,有守法习惯。
到了梁山,处理问题比较周全。
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枷,别人把枷打开时,他说不能,这是国家的法度。
3.上山前是一位仗义英雄,义放晁盖当法与义发生矛盾时,就不顾法度。
对梁山的事业有一定的贡献,他为了梁山好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阎婆惜。
4.宋江上梁山后,成了义军首领他自己说文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还能当首领呢?一是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二是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三是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
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论《水浒传》的忠义观作者:庆啟娟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9期在《水浒传》中,作者塑造了108位梁山好汉,他们受恩必报,有仇必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济贫,扶困救危,使性逞气,好勇斗强,追求类似手足兄弟之间的平等和公正,体现了一种“侠义”精神。
而这种“侠义”精神通过不同人物的塑造,又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和境界。
这里我们例举一些“义士”和群体进行分析:一、兄弟情深恩怨分明武松是《水浒传》中最具传奇色彩和魅力的人物,其侠义精神大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势。
武松来自市民社会,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城市低层市民圈子里。
城市平民家庭赋予武松一个超越平常人、甚至众多英雄的长处,那就是对亲情的关爱和呵护。
武松在柴进家中,思念的是哥哥,因为寻求武大,才偶然打死一只猛虎,成了天下闻名的英雄,阳谷县的都头;在街上遇见人见人欺、“三寸丁谷树皮”的哥哥,一往情深,翻身便拜,绝无“一阔脸就变”的恶习;潘金莲几次引诱武松不成,不是因为手段不够高明,而是武松对哥哥爱得太真太切;最后,武松甘冒判刑斩首的风险,剐了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完全出于手足情深、血脉相连。
武松胸中所荡漾的人间至爱,温暖的骨肉之情,使这位冷面杀手的形象高大了许多,使广大市民阶层有了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武松的另一特点是“有恩必报,有仇必复”,武大兄长抚育之恩要报,县太爷的提拔之恩要报,施恩庇护之恩要报,凡是恩加于己者,一律不忘,甚至不分好坏,上当受骗;潘金莲、西门庆害兄之仇必复,张都监、蒋门神谋害之仇必复,凡是仇人,一个不漏,斩尽杀绝,甚至“城门失火,殃及鱼池”,无辜者也成刀下之鬼。
武松的“侠义”,是以市民社会的道德伦理观为支撑的,带有理性的江湖豪杰,虽然他也有行动过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刀锋所向,并无大错,都是为了明确的恩仇目的,他的忠和义更多的带有亲情性、友谊性、报恩性。
武松身上散发着强烈的市民社会气息,表现了市民阶层的愿望和追求,是市民社会的理想英雄。
二、扶困救危伸张正义武松是一位正义的复仇之神,但他的“恩、仇”总是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
忠义义薄云天水浒传之忠诚主题解析

忠义义薄云天水浒传之忠诚主题解析忠诚,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价值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水浒传》这部中国古代小说中,忠诚是一种主题,通过文中众多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展现出来。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解析《水浒传》中的忠诚主题,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分析,揭示出忠诚在人性中的重要性。
首先,忠诚在《水浒传》中体现在主人公们追求义薄云天的过程中。
其中,梁山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成为了忠诚的象征。
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具备不同的能力,但他们在面对不公与压迫时选择站在义薄云天的一方,表现出了高度的忠诚。
例如,登山冒雨,闯大雪山,攻打山寨,他们时刻为了保护弱小的人民群众而奋斗。
这些好汉们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得失,展现出了他们对信仰和目标的忠诚。
其次,忠诚的定义在《水浒传》中得到了拓宽。
在这个故事中,忠诚不仅仅是对朋友和亲人的忠诚,还包括对国家、对自己的信仰的忠诚。
例如,林冲作为好汉梁山泊的一员,不仅对自己的兄弟们忠诚,更对宋朝皇帝忠诚。
他积极抵抗腐败的官员和不公正的政策,他的忠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这种忠诚的拓宽使得《水浒传》中的角色更加立体,也使得读者对忠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水浒传》中的忠诚主题还体现在对名誉和认知的追求上。
在这个故事中,许多角色追求的不仅仅是利益和权力,更是对自己的尊严和名声的忠诚。
例如,武松为了替大哥报仇,不计个人安危,勇猛地杀死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凭借着他们的忠诚与正义的决心给予了读者巨大的触动。
这种对名誉和认知的追求,展现了人性中忠诚的崇高品质。
综上所述,在《水浒传》中,忠诚主题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塑造得到了有效的呈现。
忠诚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对朋友和亲人的忠诚,更包括对国家、信仰和自己的忠诚。
忠诚是一个伟大而高尚的价值观,它在忠义义薄的背景下愈发显得珍贵。
忠诚是一个人品的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通过《水浒传》中的角色造型,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忠诚的意义和力量。
水浒传第三十三章的义胆忠心

水浒传第三十三章的义胆忠心在《水浒传》的第三十三章中,以"义胆忠心"作为主题,展现了一批以宋江为首的忠义好汉的英勇义举。
本章饱含血与火的英雄史诗,揭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忠诚精神,同时也展示了各种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的现象。
本文将深入分析第三十三章的情节、人物塑造和传达的主题,以及对人性、忠诚和正义的思考。
第三十三章中,我们见证了宋江等108位好汉的凛然正气和不屈精神。
他们在被迫逃亡的情况下,为了正义和忠义,冒着巨大的风险与奸邪势力进行斗争。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宋江的义胆忠心。
宋江作为忠义之士,对于欺压百姓的土豪势力和官员腐败无能的体制感到愤慨和无奈。
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他毅然决然地率领众人起义,与权贵们展开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在本章中,每个人物都有各自鲜明的形象特点。
宋江作为领导者,展示了其深思熟虑、智勇双全的一面。
他在这场抗争中,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机智聪明,还彰显出他的善良和仁心。
而其他的好汉,如卢俊义、公孙胜、吴用等人也都各具特色。
他们形象鲜明,各自有擅长之处,但无一例外都肩负着对正义与真理的追寻和捍卫。
第三十三章的情节跌宕起伏。
激烈的战斗描写交织了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心理变化,将读者完全带入了故事中。
在血腥和残忍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一方面,这些好汉们用他们的忠诚和义胆,去对抗反抗邪恶势力,维护社会的公正。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在阵阵火光中,有人因畏惧而背叛,有人因迷茫而动摇。
这些情节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忠诚精神的温暖和力量。
通过这一章,作者不仅仅展示了水浒好汉的义胆忠心,更通过人物和情节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劣迹,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这其中,不少反派角色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他们以自己的私利和欺诈手段来对抗宋江等人的正义行为。
对这些反派人物的塑造和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中的欺骗、偏见和腐败等丑陋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忠诚和正义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浒传的忠义主题说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浅论《水浒传》忠义主题说
11-汉本—丁小龙—32《水浒传》原名为《忠义水浒传》,记述了一百零八条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政使农民起义失败的全过程。
原名冠以忠义二字,而一群好汉聚义、起义、而后招安以求能为朝廷尽忠,显而易见,忠义道德观无疑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灵魂思想。
在《水浒传》中,所谓“忠”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是《水浒传》所一贯标榜和宣扬的书名《忠义水浒传》,梁山原来的聚义厅后被宋江改成“忠义堂”。
宋江还口口声声说:“今皇上至圣主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错昧。
”作者还特意为宋江安排了“九天玄女授天书”,在这位娘娘的指示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内容,即“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
”小说同时还指责方腊起义,其理由也不外乎他自立朝廷,违反了“忠”的大伦。
甚至最后写宋江临死之际,仍然表白忠心,“宁可朝廷负我,我不可负朝廷。
”这种“忠君”思想当然是封建正统思想,它给起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危害,终于使得艰难缔造的义军接受“招安”,导演出悲剧的结束。
而“义”呢《
水浒传》中的“义”比之《三国演义》又大不相同,主要在于被压迫者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关系。
“义”与“不义”,在很大程度上指是否同情与支持被压迫被剥削者,是否参加与坚持革命反抗。
具体来说,鲁智深打抱不平,是“义”,李逵误信人言而要杀宋江,也是“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自始至终均把“义”放在“忠”和“孝”之下,使“义”服从于“忠”,服从于“孝”。
由此可见,“忠”与“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如同我国历代文人,思想者一样,“忠义”已经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存在于中华民族所有子女其中也包括梁山好汉们心中的一个传统道德范畴,同时,在《水浒传》中,“忠义”的思想内涵又是极为复杂的。
《水浒传》第55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史弟且藏身,不因忠义心如一,安得团圆八百人”,为然,“忠义”中有“为君”,即把“国”与“皇”等同起来,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同时“忠”还包括有“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等更具积极意义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在内,对“义”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小说自始自终证歌“仗义疏赌,济困扶危”,不仅
连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的利益,且更深刻地反映了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扩大,社会道德规范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总之,《水浒传》中的“忠义”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基础,又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现实秩序的一面,既符合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意志,又符合统治集团的利益,这正是其“忠义”思想自该小说成书以来,被各阶层普遍接受和广为传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