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浅析《《水浒传》忠义观念

浅析《水浒传》忠义观念《水浒传》是一部杰出古典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说:“《水浒传》这部著作是伟大的,并且满含着全人类的意义,尽管它问世以来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
”今天本人拟对他们的忠义观念作一浅析。
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
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义—江湖义气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全文开篇第一回既是对结义的描写:朱武向史进夸说他与陈达、杨春的结义“虽不及关、张、刘的义气,其心则同”。
事实上,这个义就是后来水浒英雄们所有行动的一面旗帜,它渗透了好汉们的社会理想。
先以鲁达为例来分析,他一听说金老汉被人欺负,丝毫不理史进和李忠的劝告,就想去打死郑屠夫.第二日有又找到金老汉住处,在门口坐了两个时辰看住店小二,以防不料金老汉被其拦截.随后他径直赶到状元桥,设法狠揍了郑屠夫,不料却真的把人打死,自己被逼流落江湖,做了和尚.为了一个素不相识之人,从此变得一无所有.他的一言一行,无一不时为了替他人谋利益,帮别人抱不平.再看义字当头的山东呼保义宋公明,江湖人称及时雨,乃郓城县押司,江湖中颇有声望,书中是这样评价“挥金似土”、“排难解纷”、“扶人之困”,凭借自身公务员身份和富裕的家庭以及良好的交际,在小郓城实在是混得风生水起好不快活。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以忠义思想为主题贯穿全书。
忠义思想包含了对忠诚和义气的崇尚,并表现在人物的行动和人物关系中。
1. 忠诚:《水浒传》中的众多人物都展现了对忠诚的追求。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08位好汉,他们为了保卫山寨和民众的利益,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反抗腐败官府的斗争中。
他们舍弃了个人的享受和幸福,选择了为民众和正义而奋斗的道路。
这种忠诚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职责的忠实履行,对山寨和战友的忠心耿耿。
2. 义气:《水浒传》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义气情感。
好汉们出生入死,同甘共苦,血战不死的事迹展示了他们对义气的高度追求。
他们不仅相互帮助、关心,而且甘愿为义气而牺牲自己。
《水浒传》中的哥哥之情、结拜兄弟情、兄弟姐妹之情都是义气的具体表现。
3. 对忠义的讴歌和赞美:《水浒传》通过描绘忠诚和义气的形象,来讴歌和赞美这种品德。
书中多次强调了忠诚和义气的重要性,称赞了这种品德的高贵和伟大。
例如,在描写豪杰死后的墓志铭中,总结了他们的忠义行为,抒发了悼念之情。
整部小说通过描述这些忠义形象,鼓励人们学习他们的品质并追求忠诚和义气。
总之,《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忠诚和义气的追求和崇尚。
这种思想通过塑造众多的忠诚义气的形
象,来表达对这种品德的赞美和推崇。
同时,这也激励着读者追求忠诚和义气,为正义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作者:鲍文达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8期《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对朋友讲义气,是“小气”,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大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
这里所说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
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
在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讲义,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
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中的“义”。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
在评价《水浒传》中,对宋江这个人物看法并不一致。
我从下面几方面来分析:1.宋江的绰号表现了英雄本色,侠义之气宋江,表字公明,绰号有三一是孝义黑三郎;二是及时雨;三是呼保义。
2.宋江的出身、职业对他思想、性格、生活道路的影响之大宋江自幼读儒家书,受传统教育,刀笔精通。
他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有正义感。
他在官府任小吏,懂法,有守法习惯。
到了梁山,处理问题比较周全。
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枷,别人把枷打开时,他说不能,这是国家的法度。
3.上山前是一位仗义英雄,义放晁盖当法与义发生矛盾时,就不顾法度。
对梁山的事业有一定的贡献,他为了梁山好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阎婆惜。
4.宋江上梁山后,成了义军首领他自己说文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还能当首领呢?一是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二是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三是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浅报名号:000108 姓名:李修玉浅谈《水浒传》的忠义精神内容摘要:《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这部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领袖,梁山好汉被黑暗的社会昏暗的朝廷逼上梁山,走上聚义之路,后有在宋江的领导之下接受朝廷的招安,为国家,为皇帝出征,最后在朝廷“以贼灭贼”的政策之下走上失败的道路。
一百零八好汉因为义而汇聚在梁山,领袖宋江更是不仅对朋友义气,而且对朝廷也忠心,在他的领导下,梁山好汉保境安民,惩贪官、除恶吏,招安后又外抗大辽,内平方腊,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轰轰烈烈的梁山起义找不到正确的出路,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他们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奸臣的阴谋诡计害死,最终以悲剧结局。
梁山好汉们虽然结局悲壮,但却成为了万人景仰的忠义之士,他们的故事千古传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梁山好汉在宋徽宗时代,也就是北宋末年,当时北宋由盛而衰。
在外有少数民族侵扰边境,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在内宋帝贪图享乐,既不勤政,也不爱民,滥用高俅、童贯、蔡京等奸臣,他们对人民大肆压迫,搞得民不聊生,在这种动荡的社会之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梁山起义就是这时声势最浩大的一支义军,梁山好汉的故事由此而生,并经过历代人的广泛流传,最终由明代作家施耐庵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整理,重新创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讲的是梁山一百零八好好汉因为在乱世被奸臣所害被迫上梁山聚义,被朝廷招安后赤胆忠心为朝廷南征北战,终因朝廷昏暗不明,被奸臣所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忠”和“义”是梁山好汉的共同点,是他们行事的基本原则。
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忠君”是最基本的道德,梁山泊杏黄旗上的“替天行道”即是梁山好汉的目标。
一、不同的人物所忠于的对象也不同。
封建社会所奉行的基本道德准则有:忠、孝、节、义,其中“忠”是第一位的。
“忠”在当时的理解很狭隘,大多数认为“忠君”就是“忠”,但这只是“忠”的一个方面,对皇帝忠心固然是“忠”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忠于职守也一样是“忠”,梁山好汉在这一点是共同的。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摘要:一、水浒传的概述二、忠义水浒的主题思想三、忠义水浒的主要人物及特点四、忠义水浒的现实意义正文:《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忠义水浒传》,作者是明代的施耐庵。
作品以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山寨聚义、抗击官府腐败的故事。
一、水浒传的概述《水浒传》以宋江、李逵、武松等梁山好汉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故事从宋江怒杀阎婆惜开始,到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结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间英雄的抗争精神。
二、忠义水浒的主题思想《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是忠义。
梁山好汉在面临官府压迫时,选择了挺身而出,捍卫民众利益。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精神,既是对封建统治的反抗,也是对民间道义的坚守。
作品通过展示梁山好汉的忠义行为,传递了正义必胜、邪恶必败的观念。
三、忠义水浒的主要人物及特点《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其中宋江、李逵、武松等主要人物最具代表性。
1.宋江:性格沉稳,善于谋略,有着极高的威望。
他主张招安,希望通过归顺朝廷,实现民间正义。
2.李逵:性格豪爽,忠诚耿直,勇猛无比。
他是最早加入梁山的好汉之一,对宋江忠诚至极。
3.武松:性格刚毅,疾恶如仇,武艺高强。
他的故事如“景阳冈打虎”、“血溅鸳鸯楼”等,展示了他的英勇事迹。
四、忠义水浒的现实意义《水浒传》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了民众对正义的渴望。
作品中的忠义精神,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呼唤人们坚守道义,捍卫公平正义。
水浒传主题思想

水浒传主题思想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描写革命英雄为主题的史
诗性作品。
在小说中,描绘了108位水泊梁山好汉在宋朝末年对抗腐败官员和阶
级压迫的故事,彰显了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和主题思想。
忠义为主题
水浒传以忠义为主题,通过主人公梁山泊的好汉们展现出了对忠诚、义气和正
义的追求。
故事中,梁山好汉们聚义以来,以忠诚、义气和正义为准则,相互扶持、团结一致,对抗贪官污吏和邪恶势力,明确表达了保护弱者、打击不义的价值观。
反抗压迫为主题
水浒传突出了反抗压迫的主题,展现了普通百姓对封建统治下的不满和反抗。
小说中的悲惨命运和社会不公,激起了人们对压迫的愤怒和反抗的冲动,表现了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对追求自由平等的向往。
人性善良为主题
水浒传揭示了人性善良的主题,尽管梁山好汉们身处险恶环境,但他们仍保持
着对美好的向往和对善良的追求。
故事中展现了梁山好汉们的仁爱、宽容和同情心,表达了人性本善的信念,对人性的观察和探讨。
总结
水浒传作为一部古典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包括忠义、反抗压迫和人
性善良等。
通过对108位梁山好汉的生动描绘,小说传达了对忠诚、对正义的追求,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人性善良的坚信。
这些主题思想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特殊价值观,也对当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引发人们对道德伦理和社会正义的深刻思考。
_水浒传_的忠义观浅论_刘东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8.10《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不外三种观点:一是农民起义说,无论认为它是歌颂农民革命,还是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认它是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二是市民说,认为它是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情绪和利益,“为市井细民写心”;三是忠义说,认为它是忠臣与奸臣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
以上所说的几种思想倾向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宣传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就《水浒传》的“忠义观”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水浒传》忠义观的内涵《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小说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
统摄全文的最核心的思想是:“忠”和“义”。
“忠义说”最早的代表是明代的李贽,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忠义水浒传序》。
这篇文章评《水浒传》抓住了两点:第一点,他认为《水浒传》这部小说是一部发愤之作,作者身在元代,心系宋朝,出于对当时朝廷那些文武大臣缺少忠义以及宋代灭亡的愤怒写了《水许传》。
这是他立论的一个根据。
第二点,他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认为“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
“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传统道德的范畴。
尤其“忠”,主要表现为对皇帝与朝廷的忠诚,甚至梁山义军的武装反抗,攻城掠地,也被解释为“忠”的表现——“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由于后期人们对忠义的强调,忠义《水浒》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至明刻本几乎都冠以“忠义”二字。
其实《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也就叫作《忠义传》。
《水浒传》的“忠义”内涵是复杂的。
全传本《水浒传》第五十五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兄弟且藏身。
谈水浒传的忠义观

谈水浒传的忠义观【摘要】《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
这部小说宣扬的最闪光的思想便是忠义思想,这也是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思想。
其基本含义就是忠君义友, 源于汉代以后儒家的忠义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儒学;宋江;比较一、忠义思想源于儒学《水浒传》全名为《忠义水浒传》,忠义思想是作者要表现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是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
在先秦之前,“忠”与“义”是两个独立概念。
“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
“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先秦以后,“忠”的概念逐步转化为下对上特别是臣对君的道德观念,“义”的概念则逐步转化为同类人(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官场同僚)之间互相对待的道德观念。
而后,经过历代儒学家的宣传,忠义思想逐步上升到了“天理”的地位,并为历代皇帝所利用,成为了统治思想。
其含义也逐渐固定,逐渐简化。
忠就是指臣对君的道德准则,即忠君。
义就是指兄弟、朋友之间的道德准则,即义友。
施耐庵的忠义观就是从儒家那里得到的,它的基本含义也是忠君义友。
比如,阮小五唱过这样一首歌:“打鱼一世蓼儿洼, 不种青苗不种麻。
酷吏脏官都杀尽, 忠心报答赵官家。
”二、宋江的忠义观念作品中,忠义道德观一直都是作为主要思想存在的,同时也作为衡量众多正面人物的主要道德标准之一。
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忠义两全的英雄好汉,其作风行事也都以忠义为先。
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核心人物,就是忠义的化身。
他一方面是忠君报国、行侠仗义的英雄,是伦理道德的楷模,另一方面他也是助纣为虐,充当屠杀梁山英雄的刽子手,他是“忠义”思想扭曲的矛盾体。
上梁山之前,宋江是“义”字当头的英雄。
《水浒传》第十八回写他明知晁盖截取生辰纲,犯了弥天大罪,但他“担着血海也似干系”冒险私放晁盖。
作为官吏,他为了救自己的朋友和兄弟知法犯法,置国家的法度和个人性命安危于不顾,这时候义就压倒了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摘要:《水浒传》作为我国文化瑰宝之一,其传递的忠义思想意义重大,《水浒传》可以流传至今,依然备受人称颂,也与忠义之道脱不开干系。
作为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他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英雄形象,其中忠义思想贯穿全文,本文分析了《水浒传》产生背景、忠义思想的具体表现,进而一分为二的揭示忠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思想;宋江;《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白话文小说,它描述了北宋末年,瘟疫横行,苛赋繁重,皇帝昏庸无道,百姓民不聊生的背景下发生的农民起义的故事。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意义影响深远,文章贯穿始终的忠义思想更是丰富了小说的脊梁,使得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一、《水浒传》简介《水浒传》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施耐庵撰写,施耐庵经历了元末诸多抗元起义,他本人效力于士诚。
士诚起兵反元,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士诚起义失败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遂辞官。
后来施耐庵携家眷避难兴化,结实了诸多农夫,深入了解了农民的生活。
可以说《水浒传》就是其经历的元末起义以及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水浒传》刻画了108位英雄好汉,他们从分别从励精图治、精忠报国、安分守己、逍遥自在的生活中,被不同的官场贼人或逼迫、或要挟,最终走向了“官逼民反”、“落草为寇”的结局。
《水浒传》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章节分明,前70回描述了108名好汉如何聚首梁山,后50回描述了宋江带领英雄好汉受招安为朝廷所用,最终被迫害的悲惨结局。
《水浒传》总体基调是歌颂农民起义的,它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始末,揭示了北宋末年鲜明的阶级矛盾对立以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褒扬了农民起义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社会理想,虽然结局是悲惨的,但他塑造的忠义思想却是源远流长。
二、忠义思想的乱世社会背景《水浒传》中首先交代了108名英雄好汉出场的乱世背景——宋徽宗昏庸无道。
北宋末年当权者无道首先体现在选人用人上。
落魄子弟高俅身无长物,仅仅是踢得一脚好球,高俅曾经犯事被贬,遇到大赦天下,辗转回到东京,机缘巧合被端王收入府中。
端王即位,便抬举高俅做了“殿帅府太尉职事”,所有都军、步军、马步军等皆由他统领。
他本人一无所长,却善妒狭隘,甫一任职就以王进因病未到为由,要严惩王进,狭私报复可见一斑。
宋徽宗与高俅这种君臣结合,只是北宋末年官场的一个缩影,但是通过作者的这一介绍,就勾勒出了奸臣当道,皇帝无为,倒行逆施,百姓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
三、《水浒传》的总体忠义思想当代阴阳易辨派创始人高煜翔评价《水浒传》:“天翻地覆事,侠肝义胆情,忠义照千秋,热血奇男儿”,忠义思想可谓是《水浒传》的核心思想。
“忠”是社会道德畴的概念,它指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忠于他人、国家等。
《水浒传》诞生于封建思想,其容也不可避免的被赋予了封建性质,《水浒传》中的“忠”单纯的体现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上,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合理思想变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无论是被逼梁山前,还是落草为寇后,宋江等人的思想都以忠于宋朝君王为主,他们反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反对高俅等人的滥用职权,力图为百姓谋取生活上的改变,但是本质上并不愿意推翻宋朝统治,即便是在落草为寇后,依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暂借水泊安身,将来等到朝廷招安,报效国家,博得个封妻荫子,后世留名。
”宋江等人并没有将自身摒弃于封建体制之外,他们痛恨这个现实,但是却对皇帝抱着希冀。
“义”是指合理、公正、应当做的事情,在《水浒传》中体现的是侠义。
《水浒传》中108名英雄好汉聚首在一起的思想根基就是“义”,他们都是受尽压迫,专管世间不平之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维护正义,同情弱小,仗义疏财,“专一结交天下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义”举带有了明显的反封建反压迫的意味。
《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是对立统一的,忠是最高的行为准则,义是行为表现,忠通过义来真正体现出来。
108名英雄好汉聚义梁山后,将聚义堂改名为忠义堂就是最直接的体现,他们以忠君报国为最高的理想信念,在实际行动中,又以行侠仗义来实现这一理想。
但是由于水泊梁山毕竟被冠以了“草寇”的名号,因此其忠义也必然不能两全,也必然是矛盾对立的。
他们以忠为首,因此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他们将义服从于忠,因此受小人挑唆,却最后甘愿饮鸩而亡,同时为遵从所谓的皇命,不惜暂且割舍兄弟情义。
四、《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忠义观宋江作为108名英雄好汉的首领,是故事发展的核心人物,他的一举一动直接决定了梁山好汉的成与败,分析《水浒传》忠义观,必不可少分析宋江的人物形象。
(一)宋江的愚忠思想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表字公明,在家中排行老三,自小受封建思想的教育,养成了愚忠的思想,作为梁山好汉的核心人物,他的愚忠思想直接酿成了梁山好汉最后的悲剧收场。
1、忠孝思想宋江出场本是一名郓城县小吏,但他谋略过人,《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宋江发配江州,独自一人倚栏畅饮,不觉沉醉,思量自身遭遇,愤懑不已,提笔于墙上题词一首:“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口!”这首词的意思大致是:宋江自幼聪慧,通经博史,长大后又精通谋略,但是时运不济,虎落平阳,混迹半生也只得了一小吏,如今更是不济,被双颊刺青发配江州,如果有一日,可以平反昭雪,定要叫这浔血雨腥风一番!从《西江月》的题词就可看出,宋江身怀绝技,也满怀抱负,不愿屈居人下,但是为什么混迹半生,依然郁郁不得志呢,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的“忠孝”思想,宋江被捕皆源于此。
宋江排行老三,侍奉父母又大孝,因此被称之为孝义黑三郎。
生辰纲事发后,宋江私传信息,使得晁盖等人逃脱,晁盖逃至梁山为草寇,为感宋江的救命之恩,特派人携礼物至郓城答,宋江却之不恭,只好留下一封书信和一条黄金,无意中被其小妾阎婆惜发现,索取信件不成,恼羞成怒无意杀死阎婆惜,宋江自此开始逃亡,先后在柴进庄、清风寨逃亡一年都平安无事,随后其父装病,宋江回家,被人举报被捕。
宋江的忠孝思想受其生长环境影响,日积月累,根深蒂固。
其忠孝思想还表现在,宋江被捕后,并没有放抗,而是接受了被捕,就此点看啦,他对自身行为的偏差以及整个朝廷的吏治制度还是赞同的。
在发配江州的途中,宋江拒绝了多次其他兄弟的相救,同时一直拒绝落草为寇,他认为宁可被刺青发配江州,也不愿落草为寇,甚至不惜自刎以明志,这些都是宋江骨子里的忠孝思想在作祟。
2、忠君思想宋江的“忠君”思想也客观上成为了整个梁山好汉的“忠君”思想,他痛恨当权者的昏庸无道,但是却将责任单纯的归咎于高俅等奸佞之臣。
宋江一直不愿落草,宁可刺青发配,依然不愿沦为朝廷的对立者,即便是最后被逼梁山,也是以此为权益之计。
七十九回宋江两次大败高俅,生擒了高俅,却没有处死,而是妄图通过高俅来打通梁山与皇帝的关系,从一开始宋江起义的目的就不在于推翻宋朝统治,而是有机会服务于宋朝的统治。
水浒八十回,宋江带领梁山好汉接收招安,同时为皇帝卖命,对抗大辽、攻打方腊,宋江一心报效朝廷,并没有意识到朝廷只是想借机削弱他的力量,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却没有取得皇帝的信任。
宋江一生“忠心不负朝廷,一心不事二主”,甚至在最后被赐死时,依然担心逵等人造反,为朝廷带来祸事,而骗得他们一同饮鸩而亡,宋江的忠君思想真可谓由他死前的话来概括:“我为人一世,只主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
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二)宋江的侠义思想《水浒传》全文都宣扬着一种侠义精神,一方面是由于对现实不满而抒发的一种直爽快意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忠这一思想提供行为基石。
宋江的侠义思想主要体现着:1、兄弟情义侠义精神是宋江整个人生的基调,也是其得以实现“忠”的价值观念的行为铺垫。
从一开始施耐庵就将宋江设定成了一个具有侠义精神的人物,第十七回宋江甫一登场,就是如此介绍的:“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
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士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
端的是挥金似士!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
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
”宋江的兄弟情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喜欢结交江湖义士。
江湖中人本就以侠义著称,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江湖的侠义之士投奔他的,无论是身份的高低贵贱,他都接纳,无一厌倦。
每逢江湖义士要起身离去,宋江又会不惜重金相赠,尽自身全力帮助对方;第二,宋江视金钱如粪土,看富贵为浮云。
落难兄弟求助于他,无论是物资还是金钱,从不推辞,就连最后威胁他的小妾阎婆惜也是宋江见到她卖身葬父,怜惜她,宋江予以帮助继而有一段姻缘的。
落草梁山后,晁盖留下遗言:“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卢俊义抓住了史文恭,宋江放弃其自身的根基,以义气为重,推举刚入山不久的卢俊义做梁山之主;第三,为救朋友,不惜以身犯险。
落草为寇前,但凡遇到落难兄弟,宋江都会出手相助,比如救晁盖、柴进等人,领导梁山众人后,更是关怀兄弟,兄弟有难,必设法相救。
2、民族大义宋江的民族大义之情其根源在于忠,在于他接受的封建传统爱国思想。
首先,表现在不忍百姓民间疾苦,痛恨逆臣当道,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外在磨难以及心煎熬后,最终带领梁山兄弟揭竿起义。
《水浒传》中塑造了两种恶人:一种是土豪劣绅,他们搜刮民脂民膏,欺压良善百姓,剥夺百姓的劳动成果;一种是贪官污吏,他们滥用职权,中饱私囊,危害人民的财产及生命安全。
宋江带领的梁山义士最基本的作为就是打击这两类人的劣行。
其次表现在接受朝廷诏安,保全整个大宋国的完整,并听从皇帝的安排,攻打大辽。
宋江是一位具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的领袖,他用他的人格魅力召集了天下间的反朝廷的能人义士,但是当他们势力雄厚到完全可以自立门户时,宋江义无反顾的接受了朝廷的诏安,成为了北宋的一部分。
接受诏安后,攻打大辽,辽主派遣使者前来劝降:“宋朝童子皇帝,被蔡京、童贯、高俅、戬四大奸臣弄权,嫉妒贤能,闭塞贤路,非亲不进,非财不用,今后如何容得……”尽管宋江明了政治形态,却依然在外敌面前没有低头,以尽忠报国,死而后已的决心继续保卫自己的国家。
五、《水浒传》忠义思想的现实解读《水浒传》传递的忠义思想是我国文化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对21世纪的我们依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第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爱国并不是老生常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是我们生存的基石,必须坚定不移的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特别是作为21世纪的新时代,表象的祸事战乱已经不多见,我们的民族情怀只有通过特殊时期才能激发出来,这就要求当代青年关注中华文化精华,传承民族文化,正确的看待外来的商品、文化,特别是国娱乐文化、美国快消文化,自觉抵制糖衣炮弹侵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