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忠义观研究
浅析《水浒传》人物忠义观

忠义大不同--浅析《水浒传》人物忠义观内容摘要:《水浒传》以史载北宋末年宋江三十六人起义故事为原型,经过宋元时代说唱艺人的加工,文人的润色渲染,敷衍出一百零八好汉啸聚山林,抗拒官府,最终全伙受招安的悲剧故事。
里面涉及的事件繁多,而且人物形象各异,其塑造的李逵,宋江、武松等英雄形象千百年来更是令文人和民众感慕不已,这体现人们崇拜英雄的共同文化心理。
本文拟通过对《水浒传》中“忠义”文化内蕴的宏观透视和对鲁达、武松、林冲、李逵、宋江等英雄的微观解读,阐释这种全民共同的文化心理。
本文以“忠”、“义”为切入点,以水浒英雄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水浒英雄多层面的视角关照和多维度的文化解读,以此作为对《水浒传》中人物忠义观异同分析的一个尝试。
窥知水浒英雄人物性格命运嬗变发展和多舛命运背后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以及市民文化思想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进而引起对中国传统文化某些思考和反省。
关键词:忠义水浒人物忠义观异同Different loyalty- on the character’s loyalty view in " Tales of theMarshes "Abstract:" Tales of the Marshes "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ongJiang and thirty-six people’s uprising stor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evolves into a Amnesty 's tragic story about one hundred and eight men take to the forest, to resist the government after era rap artist processing during song dynasty and yuan dynasty, It relates various events, and different characters, The creation of the heroic image as Li Kui, Song Jiang ,Wu Song make the scholars and the public feeling very much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shows the common cultural psychology of People’s hero worship.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nationalcommon cultural psychology by the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 loyalty" and the Microscopic interpretation of heros such as Lu Da ,Wu Song ,Lin Chong ,Li Kui ,Song Jiang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 Loyalty", " righteousness" are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is the heroes. it attempts to analysi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aracter's loyalty in " Tales of the Marshes " by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heroes in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nd multi dimension. with A glimpse of the heroes character destiny evolu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licated life and the behind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culture and the citizen culture which affects people's behavior, it causes some thought and Reflection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Key words:Loyalty, characters, Loyalism outlook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目录一、忠与义的内涵 (4)(一)忠的定义 (4)(二)义的定义 (4)二、《水浒传》中的忠义内涵 (5)(一)《水浒传》“忠”的内涵 (5)(二)《水浒传》“义”的内涵 (5)三、《水浒传》人物忠义分析 (7)(一)、鲁智深与武松形象,忠义之异同 (7)(二)、林冲与杨志的形象及其忠义观分析 (8)(三)、李逵与宋江的形象及其忠义观分析 (9)1、被迫离朝:因“义”而陷“忠”之困 (10)2、落草建业:“忠”“义”两实施 (10)3、回归朝廷:舍义而取忠 (11)四、结语 (12)参考文献: (13)忠义大不同——浅析《水浒传》人物忠义观一、忠与义的内涵“忠义”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
水浒传中的忠诚观与道义观念

水浒传中的忠诚观与道义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水浒传是一部以英雄豪杰为主题的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中描绘了108位江湖豪杰的生活和事迹,其中忠诚观与道义观念一直是其中核心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分析水浒传中的忠诚观和道义观念。
首先,忠诚观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在故事中,每个英雄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忠诚信仰。
例如,林冲作为梁山泊的领导者,展现了对兄弟的深厚忠诚。
虽然林冲曾受到招安的诱惑,但最终他选择了和兄弟们站在一起,表达了他的忠诚与义气。
另一个例子是李逵,他作为忠义堂的成员,以义勇为荣,不顾个人安危,为兄弟们挺身而出,展现了他对兄弟的忠诚。
其次,道义观念在水浒传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部小说强调了不仅仅是力量和英勇的重要性,更强调了正义和道德的力量。
其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是宋江。
尽管他在江湖中领导了一帮豪杰,但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以正义和公正的原则行事。
当梁山泊的势力逐渐壮大时,宋江秉承着道义观念,努力为百姓谋福利,为天下正义事而努力。
他在水泊操持大事,确保梁山泊的力量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此外,水浒传中也反映了一些忠诚观和道义观念的挑战和困惑。
一些角色在忠诚和道德观念面前常常陷入困境,无法平衡利益与原则。
例如,曾头市难以忍受石勇的背叛,并因此离开了石家庄。
在这个情节中,人性的复杂性和忠诚观念的种种考验都得到了揭示。
这种描绘使得水浒传的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
总结起来,水浒传中的忠诚观与道义观念是其重要的核心主题之一。
通过对林冲、李逵、宋江等角色的描写,小说强调了忠诚与义气的重要性,也通过宋江的形象表达了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同时,小说也通过曾头市等角色的困惑和挑战,展现了忠诚观和道义观念的复杂性。
水浒传的故事既给人们带来了热血豪情,又让人们思考忠诚与道义的内涵。
《水浒传》中的两种忠义观—以宋江、李逵为例

《水浒传》中的两种忠义观—以宋江、李逵为例《水浒传》是一本以忠义为主题的古代小说,讲述了宋江等108个英雄在困难中团结一致、拼搏不息的故事。
在《水浒传》中,忠义观贯穿始终,其中以宋江、李逵两位角色最为代表。
首先,从宋江的忠义观来看,他是一个有着高尚忠义情操的人。
宋江在被困在朝廷的陷阱中时,选择与其他被迫离开朝廷、流落江湖的人联合起来,并且发誓要为民除害、为天下正义而战。
在众人的帮助下,他逐渐成为众人领袖,一路走来尽管受到黑白两方的追捕,但始终坚持用正义感和纯洁的心态对待同伴。
甚至在前往朝廷投降的路上,他宁愿义无反顾,也要维护同伴的安全;他宁愿身死节烈,也要维护天下百姓的安危。
这一点,在水浒传中的众多角色中,是最为突出的。
与宋江不同,李逵是一个性格粗犷、行为豪放的人物。
他并不是一个脑子灵活、处处机敏的人,但他有着无比真挚的忠义情怀。
当他当了官后,一直不忍心看到人民因贪官污吏而苦苦忍受,于是在他认为不能忍受的情况下,宁可违反上级命令,也要以自己的方式为百姓解忧。
在他眼中,天下苍生才是天子该守护的对象,任何野心家、奸臣,都是应该被清除的。
因此他在与警察头子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替同伴挡住了箭矢,不惜以身犯险,全部心思都是想保护人民安危。
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忠义观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表现出来就是不忘初心,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在困境中始终保持正义感和纯洁的心态。
宋江和李逵这两个人物,代表着这种忠义观的两个方面:宋江为大义而背负天下,李逵则是做世上忠义的尽头,用行动证明他自己的道德观念。
这种忠义观,不仅在传统文学中有所体现,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
只有始终坚持自己的内心,追求并实现自己的道德信条,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出真正的人性光辉。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小说之一,始于北宋,成书于元朝,以108位忠义之士大闹灵州,拯救苍生的故事为背景。
在这篇小说中,忠义观念贯穿始终,人物们的行为举止总体上体现了忠诚、正义、担责、仁爱等美德,对社会和人自身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摘要:“忠义”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理论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忠义中的“为君”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方面,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也正如此,《水浒传》所反映的“忠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为了正义和真理可以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思想;正流思想一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上了绝路。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
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宋史》中的《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被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
北宋末年,当腐败的朝廷无力抵抗外族入侵的时候,各地的“忠义军”风起云涌,朝廷亦不得不颁布了忠义巡社制度。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于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街谈巷语”在民间流传,则越来越深地染上了“忠义”的色彩。
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就称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
《水浒传》的作者就沿着这一长期形成的思维格局写成了一部“忠义传”。
第二,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
《水浒传》中忠义精神的现代解释

《水浒传》中忠义精神的现代解释《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宋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与他手下好汉们的英勇事迹。
在这部作品中,忠义精神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尚正义、忠诚于情义的传统观念。
尽管时代变迁,中国社会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忠义精神的现代解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忠义,在《水浒传》中被宋江一行人所代表。
他们本是正直的士人,遭受官场黑暗与冤屈后,迫于无奈而投身于梁山泊。
然而,他们并没有沦为江湖之徒,相反,他们保持了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力图为民除害,为官清正。
他们奋力与贪官污吏作斗争,表现出了对社会公正与个人良知的坚守。
忠诚是忠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义的人们与宋江视义兄弟如命,情同手足。
他们推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忠诚态度。
在现代社会,忠诚的内涵虽有所变化,但忠诚精神的核心并没有改变。
无论是在家庭、友谊还是职场上,忠诚仍然被视作一种宝贵的品质。
忠诚不仅意味着对他人的诚实和承诺,更代表了对于共同目标的坚定奉献。
忠义的现代解释还可以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审视。
在《水浒传》中,宋江一行人将义士之心转化为保护百姓的拳头。
他们展现了传统的侠义精神,成为民众心目中的英雄。
在现代社会,忠义的现代解释是更广泛的社会责任观。
忠义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家庭、社区和国家的责任感,是对社会公众利益的关注和奉献精神。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忠义的表达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虽然《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以武力行动表述,但现代忠义精神可以更多地通过行为和言辞来表达。
比如,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志愿者们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公益组织的慈善活动,都是忠义精神的现代表现。
这些行为体现了对他人的关心与呵护,以及对社会正义的维护。
忠义精神的现代解释也需要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
忠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个案,而是应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追求。
一个社会需要有公正、诚信和奉献的价值观,才能使忠义精神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灵,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水浒传》中义之我见论文

《水浒传》中义之我见论文俗话说的好:“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
”为什么少不读水浒呢,怕受其不良影响。
因为水浒中的忠义观不是十全十美的,而孩子的模仿能力有特别强,如果从水浒方面给他们灌输“义气”二字的意思的话,他们照单吸收,那么他们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所以少不读水浒。
由此可见,《水浒传》的忠义观不是十全十美的,有可赞之处,也有可悲之处。
“忠”与“义”都是相对的,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对《水浒传》忠义观的看法:一﹑忠义观在《水浒传》中的体现1﹑梁山的聚集原因北宋末年政和元年(1111年), 宋徽宗为解决财政困难,设立“西城括田所”,水域八百里的大湖泊——梁山泊也被扩为公有,朝廷规定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犯禁者以盗贼论处。
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被逼无奈,不得已铤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武装聚集,抗租抗税,阻杀官兵。
因此,梁山泊就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
2、《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兄弟且藏身”[ 引自《水浒传》第五十五回《水浒传》中众英雄,揭竿而起,占据梁山,反抗朝廷,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其中的“天”实际为老天爷﹑天子的意思。
水浒传的“忠”就包含了在朝廷失道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杀贪官、除恶霸,重建公平的社会秩序。
“忠”字又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水浒传》的义即为忠于朋友,同生死,共患难,为朋友两肋插刀。
3、《水浒传》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忠”(1)以庶民为代表的“忠”。
《水浒传》中以庶民为代表的“忠”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如:阮氏兄弟对晁天王的“忠”林冲之妻对林冲的“忠”但在《水浒传》中不能不提的是景阳岗的打虎英雄——武松,武松和兄长自幼相依为命,无意在景阳岗打虎成名以后,被知县雇佣当捕头,好事成双,双喜临门,几天之后便于离别多年的哥哥相遇,从此一部“忠”与“不忠”的斗争上演,武大郎之妻潘金莲本来就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先是对丈夫不忠,勾引自家的小叔子,遭到武松的拒绝后更是奈不住寂寞与情夫——西门庆上演了一出“奸夫淫妇,杀死亲夫”的罪恶勾当,而身为“忠”的化身的武松,在其心中早有一套“忠”的形象和对“忠”的崇拜,他怎能容忍这种“乱纲常,杀亲夫”的事情,最终他怒杀了西门庆、潘金莲,潘金莲和武松对比,不忠将死在武松“忠义”的屠刀之下,而武松为抱兄仇,查案情,杀凶手,“忠”的可贵,“忠”的人人敬佩,是英雄所为,大快人心。
探寻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

探寻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忠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美德之一,而《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展现了许多忠义精神的典型形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寻《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思想。
忠义精神是《水浒传》的核心主题之一,无论是梁山好汉的义举还是他们对自己家族的忠诚,都彰显了他们对忠义的追求。
首先,武松所体现的忠义精神可谓经典。
他为了报复李逵刺死自己嫂子的仇恨,不惜放弃熟悉的生活环境,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报仇之路。
他对李袖的绝对信任,以及他对兄弟情谊的执着追求,都成为了忠义的表现。
其次,晁盖也是《水浒传》中一个充满忠义精神的角色。
虽然他当初是因为被冤枉才投身到梁山,但一旦加入梁山后,他始终坚持为民除害的信念,积极帮助百姓,还积极劝缓,遵守规则,能够关心伙伴,对待兄弟情义极其重视。
除了主要角色之外,《水浒传》中的其他众多人物也都展现出了忠义精神。
从黑旋风李逵的大刀下山到豹子头林冲的一身正气,再到忠良智勇的宋江等等,这些梁山好汉无一不是出于对忠义的坚持而加入梁山。
与此同时,《水浒传》也向读者展示了忠义行为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描绘这些忠义人物的生动形象以及他们的英勇事迹,小说试图告诉读者,在一个社会中,忠义是无价之宝,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高尚情操。
忠义精神在《水浒传》中也引发了很多讨论。
有人认为,梁山好汉们为了报仇雪恨,采取了对抗、反抗的方式,实质上是在追求反主流价值观,即以暴制暴,这与忠义似乎并不相符。
另一些人则认为,梁山好汉所追求的是正义和公平,他们的行为虽然具有反叛性质,但也是出于对社会不公的无奈和不满。
因此,他们所表现出的忠义精神应该被理解和肯定。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水浒传》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蕴含的忠义精神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人格追求。
通过探寻忠义精神的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
总而言之,忠义精神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多个角色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小说向读者展示了忠义的价值和意义。
_水浒传_的忠义观浅论_刘东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8.10《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不外三种观点:一是农民起义说,无论认为它是歌颂农民革命,还是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认它是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二是市民说,认为它是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情绪和利益,“为市井细民写心”;三是忠义说,认为它是忠臣与奸臣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
以上所说的几种思想倾向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宣传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就《水浒传》的“忠义观”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水浒传》忠义观的内涵《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小说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
统摄全文的最核心的思想是:“忠”和“义”。
“忠义说”最早的代表是明代的李贽,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忠义水浒传序》。
这篇文章评《水浒传》抓住了两点:第一点,他认为《水浒传》这部小说是一部发愤之作,作者身在元代,心系宋朝,出于对当时朝廷那些文武大臣缺少忠义以及宋代灭亡的愤怒写了《水许传》。
这是他立论的一个根据。
第二点,他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认为“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
“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传统道德的范畴。
尤其“忠”,主要表现为对皇帝与朝廷的忠诚,甚至梁山义军的武装反抗,攻城掠地,也被解释为“忠”的表现——“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由于后期人们对忠义的强调,忠义《水浒》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至明刻本几乎都冠以“忠义”二字。
其实《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也就叫作《忠义传》。
《水浒传》的“忠义”内涵是复杂的。
全传本《水浒传》第五十五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兄弟且藏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水浒传》是一部以宣扬忠义观念为主旨的描写农民起义的古典长篇小说,多年以来,人们对其中的忠义观念产生了一定错误的理解,本文将对此做一分析论述,从而达到更加客观地评价《水浒传》的目的。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忠义观;愚忠;非义一、概述《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第一部细致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其奠定了英雄传奇小说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丰碑式的巨著。
20世纪50年代,《水浒传》的地位突然被空前地提高。
1952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校订出版了《水浒传》, 10月27日,被看做是‚党的喉舌‛的《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指出,出版《水浒传》‚是具有历史意义与世界意义的事情‛。
之后,由于政治形势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对《水浒传》的评论逐渐偏离了正常的学术轨道。
当时《水浒传》被认为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最伟大的杰作‛,甚至被称作‚农民起义的教科书‛,而没有对其中存在的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性质理念进行梳理和批判,尤其是书中对忠义观的描述与阐释偏离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忠义观念的轨道,使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将所谓的‚劫富济贫‛、‚唯头领是命‛乃至为帮派私利而滥杀无辜都看做是忠义的表现,严重影响了读者对《水浒传》的认识和理解,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与价值观的确立起到了消极作用。
本文将对书中所表现出来的错误的忠义观念加以分析论述,以期有助于对《水浒传》的正确评价与接受。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与义‚忠‛、‚义‛观念是我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也在随封建社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以下试分论之:‚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曰:‚忠,敬也。
‛可见,忠的最初本义是尊敬。
然而至晚于春秋时期‚忠‛与‚敬‛的意义已经有所区别,《论语〃为政第二》中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宋〃朱熹注云:‚临民以庄,则民敬于己。
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
‛①可见此时的‚忠‛在意义上已经与‚敬‛分离开来,并且已经具备了类似今天‚忠诚于‛的意思。
另外,此时的‚忠‛亦已经发展出第二个引申义,即‚尽心竭力‛,如《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到西汉,作为‚忠‛的专指意义:‚忠君‛也已经出现,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由以上可知,‚忠‛的意义在汉代以后已经开始逐步固定,即狭义的‚忠‛专指忠于皇帝,而广义的‚忠‛则意为忠诚,尽心竭力。
‚义‛: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具有‚适宜,合理‛的意思,如《易经〃乾》:‚利物足以和义‛,《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后逐渐衍生出‚正义‛之意,如《新唐书〃颜真卿传》:‚真卿叱曰:‘若等闻颜常山否?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师。
‛此外,‚义‛字还有‚意义‛、‚好的‛、‚议论‛、‚外加的‛等义,但若‚忠‛‚义‛并举时,‚义‛当为‚适宜、合理、正义‛之意。
由于‚忠‛、‚义‛观念倡导人民忠诚、行合理正义之事,因此历代君主无不大力推崇、宣扬忠义观念以巩固其封建专制的统治。
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关羽,由于其忠义形象在民间深入人心并不断被神化,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群众影响力。
因此历代统治阶级不断地予以尊崇、追封以宣扬统治阶级的忠义观念②。
另一方面,忠义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封建社会的大批官员,成为他们敢于当廷直犯龙颜,拼死直谏的精神支柱。
与统治者宣扬的忠义观念相比,民间的忠义观念显得更为纯粹,也更富有号召力。
它一方面表现了小私有者在受剥削压迫下扶危救困、互相支援、见义勇为的积极品德。
历代游侠之士那种讲义气、重诺言、感恩遇、报知己的壮烈行为都是‚忠义‛的表现;另一方面,历代农民反抗暴政的起义,也往往以忠义为号召。
然而,这种忠义行为往往以个人的利益、恩怨作为行动的根据,因此也历来为世人所争议。
三、《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念作者在《水浒传》中大力宣扬了其所谓的‚忠‛、‚义‛思想,并使这种思想在小说的主要人物宋江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水浒传》中的‚忠‛既包含统治阶级宣扬的忠君思想,又带有江湖间属下绝对服从于头领的忠诚。
所谓‚忠君‛就是忠于大宋皇帝,宋江深受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各种思想的影响,即便是在不得已落草为寇之后仍在期盼朝廷早日招安,他口口声声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
‛③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一回中九天玄女还曾特地告诫宋江‚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
‛甚至宋江在被赐饮毒酒之后仍然坚信是‚天子听信谗言‛,‚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并将李逵毒死以免‚坏了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
‛另外我们应当注意到的是,宋江的梁山军并非是在形势对他们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出于走投无路,才被迫投降朝廷的;恰恰相反,他们是在取得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一系列辉煌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主动接受朝廷招安的,这反映出宋江等人的起义只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与书中宣扬的忠君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其下属对他的绝对服从又明显带有江湖气息,宋江仗义疏财,讲情重义,曾经冒险为晁盖等人通风报信,在江湖之上赫赫扬名,连柴进这样有着丹书铁券的贵族见到宋江都‚立即拜倒在地‛,后来的许多头领亦是闻宋江之名而投奔梁山。
宋江的名字在江湖上早已成为一种精神凝聚力。
晁盖在时,宋江就已经将这种凝聚力发挥出来,使梁山军的规模迅速扩大,由一支几千人的队伍逐步发展成为几万人乃至十几万人的正规军,从而使他的威望与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而他对人谦恭有礼,不图名利,轻生死,重义气也使他极富人格魅力。
因此众头领虽然各怀绝技,有的还是朝廷大员,名门之后,但对宋江无不心悦诚服,唯马首是瞻。
而《水浒传》中的‚义‛比之《三国演义》中为天下社稷之义有很大不同,书中的‚义‛主要是江湖之中的‚义气‛,更多的是被压迫者之间互相帮助的关系,晁盖劫生辰纲事发,宋江则‚担着血海也似干系‛前去通报;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捕,晁盖率众人在江州大劫法场等,都是江湖义气的具体体现。
而这种江湖义气的产生与流传则有着相当久远而深刻的原因。
‚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下层人民,迫切盼望能够得到救助。
这种十分自然的心理需求,在动乱年代必定变得更加强烈……‘义气’成为人们彼此信任,依靠的一种极其重要的道义力量‛④在《水浒传》中,这种‚义气‛已经成为维系梁山众头领的一个主要精神力量,所谓‚讲义气‛,就是指好汉之间能输肝沥胆地互相救助;所谓‚结义‛,就是指‚好汉‛之间突破血缘关系的界限,结拜成超越骨肉的‚义兄义弟‛;所谓聚义就是指同心同德地干‚于法度上饶不得‛的冒险勾当。
四、‚愚忠‛与‚非义‛(一)愚昧而无可奈何的‚忠‛宋江对朝廷的忠心,以当时统治阶级的观点来看,无疑是一种楷模式的忠心,就是一个‚忠义之烈‛(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然而,以今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宋江的‚忠‛却表现出了极大的愚昧和盲目。
《水浒传》记载的故事时间自宋仁宗嘉佑三年洪太尉误走妖魔起,至宋徽宗宣和六年宋江被御酒赐死止,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发生在宋徽宗时期,宋朝自建国以来,始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加之历代皇帝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使宋朝在抵御外族入侵的战斗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到宋徽宗时期,民族矛盾已经非常激烈,宋徽宗在大观四年时,改元政和,接着又改元重和、宣和,接连三个年号都带有‚和‛字,可见其对和平渴望至极。
然而宋徽宗并没有将精力投入到振兴国家中去,反而任用高俅、杨戬、蔡京、童贯等奸臣,自己则耽于淫词艳曲,丹青笔墨之中。
宣和七年,辽国灭亡,金国取代辽国成为宋朝最大的敌人,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军逼进北宋首都开封,宋徽宗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即宋钦宗,自己称太上皇,慌忙向南方逃窜。
靖康元年,宋徽宗见形势有所好转,于是回到开封,第二年四月,金军攻入开封,俘虏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大臣三千余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在国家倍受外敌威胁之时仍然任用奸臣,不理朝政,以至国家灭亡,宗室被俘,实在是昏庸至极。
究其失国之原因‚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
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
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
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
‛⑤然而宋江却没有看到北宋王朝极度腐败的实质,仍然坚持是‚奸臣蒙蔽了圣上‛,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高俅、蔡京等人。
甚至在临死之际仍不忘效忠朝廷,其愚忠可见一斑。
然而其最大的愚忠,就是使梁山军在斗争形势一片大好之时放弃来之不易的局面而归顺朝廷。
但朝廷当然不会轻易信任他们,将梁山军消灭的意图自始至终地存在。
因此从梁山军投降之日起,就不断地为朝廷南征北战。
固然征讨辽国的确是为国为民的忠义之举,然而接下来的征讨方腊之役却使梁山军陷入镇压同是农民起义的内战之中,通过此役,朝廷不仅借宋江之手消灭了占据六州五十二县,有百万之众的方腊政权⑥,而且更重要的是梁山军在此役中伤亡惨重,精锐尽失。
朝廷终于达到了消灭梁山军的目的。
这种一石二鸟的计策在久经沙场的宋江看来恐怕是心知肚明,然而他仍然不予以反抗,反而抱着‚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信念在这条可以清楚预见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至终于被彻底消灭。
由于时代所限,宋江不可能意识到超越封建专制统治的其他政治形态,他只能选择忠于皇权,但他却没有像刘邦、朱元璋等人揭竿而起、再造河山,而是选择了沉默地迎接死亡,在腐败透顶的北宋王朝行将崩溃之时为其做一陪葬品,这是其愚忠的最大表现,也是其个人乃至整个梁山军的悲剧。
宋江手下的众位头领在招安问题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愚忠,他们之间不乏关胜、呼延灼这样归顺的朝廷大员,也有如卢俊义、柴进之类的富士名流,甚至还有可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公孙胜,他们之中也许早已有人料到归顺之后的下场,然而他们却一味地效忠宋江,任由他将梁山起义的大好局面付之东流,而至于李逵这样‚眼中只有宋江‛以至被宋江下毒,命在旦夕之时仍然说:‚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其愚忠至此,实在令人可悲。
梁山包括宋江在内的众头领多数都受到了忠义观念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中‚忠‛的意义却被他们不自觉地误解,认为忠诚就应该忠诚于皇帝,忠诚于首领,哪怕明知他们做出了不正确的甚至是危险的决定也要义无反顾地服从。
众头领在清楚地看到招安后的梁山军必然会被朝廷消灭的结果后仍然选择了忠于宋江、忠于朝廷而不是加以阻拦。
他们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盲目的忠诚已经背离了‚忠‛的根本意义。
孔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墨子曰:‚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墨子〃公输》),‚忠‛的最高境界应是竭尽全力使自己辅佐的领导者走向成功,而不是不假思索地纵容和执行领导者的错误,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忠臣与奸臣的根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