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水浒传》中的两种忠义观—以宋江、李逵为例

《水浒传》中的两种忠义观—以宋江、李逵为例《水浒传》是一本以忠义为主题的古代小说,讲述了宋江等108个英雄在困难中团结一致、拼搏不息的故事。
在《水浒传》中,忠义观贯穿始终,其中以宋江、李逵两位角色最为代表。
首先,从宋江的忠义观来看,他是一个有着高尚忠义情操的人。
宋江在被困在朝廷的陷阱中时,选择与其他被迫离开朝廷、流落江湖的人联合起来,并且发誓要为民除害、为天下正义而战。
在众人的帮助下,他逐渐成为众人领袖,一路走来尽管受到黑白两方的追捕,但始终坚持用正义感和纯洁的心态对待同伴。
甚至在前往朝廷投降的路上,他宁愿义无反顾,也要维护同伴的安全;他宁愿身死节烈,也要维护天下百姓的安危。
这一点,在水浒传中的众多角色中,是最为突出的。
与宋江不同,李逵是一个性格粗犷、行为豪放的人物。
他并不是一个脑子灵活、处处机敏的人,但他有着无比真挚的忠义情怀。
当他当了官后,一直不忍心看到人民因贪官污吏而苦苦忍受,于是在他认为不能忍受的情况下,宁可违反上级命令,也要以自己的方式为百姓解忧。
在他眼中,天下苍生才是天子该守护的对象,任何野心家、奸臣,都是应该被清除的。
因此他在与警察头子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替同伴挡住了箭矢,不惜以身犯险,全部心思都是想保护人民安危。
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忠义观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表现出来就是不忘初心,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在困境中始终保持正义感和纯洁的心态。
宋江和李逵这两个人物,代表着这种忠义观的两个方面:宋江为大义而背负天下,李逵则是做世上忠义的尽头,用行动证明他自己的道德观念。
这种忠义观,不仅在传统文学中有所体现,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
只有始终坚持自己的内心,追求并实现自己的道德信条,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出真正的人性光辉。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小说之一,始于北宋,成书于元朝,以108位忠义之士大闹灵州,拯救苍生的故事为背景。
在这篇小说中,忠义观念贯穿始终,人物们的行为举止总体上体现了忠诚、正义、担责、仁爱等美德,对社会和人自身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摘要:“忠义”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理论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忠义中的“为君”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方面,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也正如此,《水浒传》所反映的“忠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为了正义和真理可以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思想;正流思想一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上了绝路。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
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宋史》中的《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被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
北宋末年,当腐败的朝廷无力抵抗外族入侵的时候,各地的“忠义军”风起云涌,朝廷亦不得不颁布了忠义巡社制度。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于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街谈巷语”在民间流传,则越来越深地染上了“忠义”的色彩。
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就称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
《水浒传》的作者就沿着这一长期形成的思维格局写成了一部“忠义传”。
第二,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
水浒传中的忠义观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和歌颂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描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的形象,尤其是在思想和见地方面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它直接鼓舞了封建人民大众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因此,《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尽,这也是忠。
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李逵,生性鲁莽,性情暴躁,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却路见不平,能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这样惊心动魂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以忠义思想为主题贯穿全书。
忠义思想包含了对忠诚和义气的崇尚,并表现在人物的行动和人物关系中。
1. 忠诚:《水浒传》中的众多人物都展现了对忠诚的追求。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08位好汉,他们为了保卫山寨和民众的利益,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反抗腐败官府的斗争中。
他们舍弃了个人的享受和幸福,选择了为民众和正义而奋斗的道路。
这种忠诚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职责的忠实履行,对山寨和战友的忠心耿耿。
2. 义气:《水浒传》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义气情感。
好汉们出生入死,同甘共苦,血战不死的事迹展示了他们对义气的高度追求。
他们不仅相互帮助、关心,而且甘愿为义气而牺牲自己。
《水浒传》中的哥哥之情、结拜兄弟情、兄弟姐妹之情都是义气的具体表现。
3. 对忠义的讴歌和赞美:《水浒传》通过描绘忠诚和义气的形象,来讴歌和赞美这种品德。
书中多次强调了忠诚和义气的重要性,称赞了这种品德的高贵和伟大。
例如,在描写豪杰死后的墓志铭中,总结了他们的忠义行为,抒发了悼念之情。
整部小说通过描述这些忠义形象,鼓励人们学习他们的品质并追求忠诚和义气。
总之,《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忠诚和义气的追求和崇尚。
这种思想通过塑造众多的忠诚义气的形
象,来表达对这种品德的赞美和推崇。
同时,这也激励着读者追求忠诚和义气,为正义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水浒传的忠义主题说

水浒传的忠义主题说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浅论《水浒传》忠义主题说11-汉本—丁小龙—32《水浒传》原名为《忠义水浒传》,记述了一百零八条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政使农民起义失败的全过程。
原名冠以忠义二字,而一群好汉聚义、起义、而后招安以求能为朝廷尽忠,显而易见,忠义道德观无疑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灵魂思想。
在《水浒传》中,所谓“忠”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是《水浒传》所一贯标榜和宣扬的书名《忠义水浒传》,梁山原来的聚义厅后被宋江改成“忠义堂”。
宋江还口口声声说:“今皇上至圣主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错昧。
”作者还特意为宋江安排了“九天玄女授天书”,在这位娘娘的指示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内容,即“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
”小说同时还指责方腊起义,其理由也不外乎他自立朝廷,违反了“忠”的大伦。
甚至最后写宋江临死之际,仍然表白忠心,“宁可朝廷负我,我不可负朝廷。
”这种“忠君”思想当然是封建正统思想,它给起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危害,终于使得艰难缔造的义军接受“招安”,导演出悲剧的结束。
而“义”呢《水浒传》中的“义”比之《三国演义》又大不相同,主要在于被压迫者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关系。
“义”与“不义”,在很大程度上指是否同情与支持被压迫被剥削者,是否参加与坚持革命反抗。
具体来说,鲁智深打抱不平,是“义”,李逵误信人言而要杀宋江,也是“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自始至终均把“义”放在“忠”和“孝”之下,使“义”服从于“忠”,服从于“孝”。
由此可见,“忠”与“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如同我国历代文人,思想者一样,“忠义”已经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存在于中华民族所有子女其中也包括梁山好汉们心中的一个传统道德范畴,同时,在《水浒传》中,“忠义”的思想内涵又是极为复杂的。
《水浒传》第55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史弟且藏身,不因忠义心如一,安得团圆八百人”,为然,“忠义”中有“为君”,即把“国”与“皇”等同起来,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同时“忠”还包括有“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等更具积极意义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在内,对“义”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常指的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这部小说通过描述宋江、武松、李逵等108位好汉在梁山泊聚义,反抗腐败政府、豪强和不公正社会制度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在《水浒传》中,“忠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社会正义和个人行为准则的价值判断。
这里的“忠”通常指的是对国家、社会、家庭的忠诚,而“义”则是指正义和道德,包括对朋友的义气和对自己信仰的坚持。
梁山好汉们虽然被官府视为盗贼,但他们自视为“替天行道”,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行为是对腐败统治阶级的一种反抗,他们的聚义被描绘成是出于无奈和被逼迫的情况下的选择。
在梁山泊这个小社会中,他们重视兄弟之情,尊重排位等级,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在行动中力求“忠”与“义”的体现。
《水浒传》提出的“忠义”观念,实际上是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对理想化的人格特质的一种追求。
在现代
看来,小说中的许多行为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法律和现代的道德观念,但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忠义”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平民阶层的心声。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水浒传》及其主题
2.忠义的内涵:忠诚与义气
3.忠义的表现:梁山好汉的行为
4.忠义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5.结论:总结《水浒传》的忠义精神
正文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宋江、李逵、武松等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
在这些故事中,贯穿始终的主题就是忠义。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忠义水浒呢?
首先,忠义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忠诚和义气。
忠诚,是指对国家、民族、君主的忠实和信任。
在《水浒传》中,许多梁山好汉都曾是朝廷命官,他们对国家和皇帝有着深厚的忠诚。
义气,是指朋友间的信任、互助和关爱。
在梁山好汉之间,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和信仰,相互扶持,共同进退,表现出了深厚的义气。
在《水浒传》中,忠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梁山好汉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以及朋友间的义气。
如宋江为救晁盖等人,冒险私放他们出城;武松为替施恩报仇,怒杀蒋门神等。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梁山好汉的忠义品质。
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需要忠义这种价值观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国家层面,忠诚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石。
在社会层面,义气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忠义应该与法治相结合,不能为了所谓
的“义气”而违背法律。
总之,《水浒传》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忠义的力量。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摘要:一、水浒传的概述二、忠义水浒的主题思想三、忠义水浒的主要人物及特点四、忠义水浒的现实意义正文:《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忠义水浒传》,作者是明代的施耐庵。
作品以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山寨聚义、抗击官府腐败的故事。
一、水浒传的概述《水浒传》以宋江、李逵、武松等梁山好汉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故事从宋江怒杀阎婆惜开始,到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结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间英雄的抗争精神。
二、忠义水浒的主题思想《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是忠义。
梁山好汉在面临官府压迫时,选择了挺身而出,捍卫民众利益。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精神,既是对封建统治的反抗,也是对民间道义的坚守。
作品通过展示梁山好汉的忠义行为,传递了正义必胜、邪恶必败的观念。
三、忠义水浒的主要人物及特点《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其中宋江、李逵、武松等主要人物最具代表性。
1.宋江:性格沉稳,善于谋略,有着极高的威望。
他主张招安,希望通过归顺朝廷,实现民间正义。
2.李逵:性格豪爽,忠诚耿直,勇猛无比。
他是最早加入梁山的好汉之一,对宋江忠诚至极。
3.武松:性格刚毅,疾恶如仇,武艺高强。
他的故事如“景阳冈打虎”、“血溅鸳鸯楼”等,展示了他的英勇事迹。
四、忠义水浒的现实意义《水浒传》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了民众对正义的渴望。
作品中的忠义精神,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呼唤人们坚守道义,捍卫公平正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发表时间:2012-05-28T14:48:51.46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月(下)供稿作者:匡进云万召[导读] 忠义思想是《水浒传》的主旨思想,这种思想的最大负载者就是作者以全力塑造的宋江这个人物。
匡进云万召(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000)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125-01摘要:“忠义”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理论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忠义中的“为君”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方面,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也正如此,《水浒传》所反映的“忠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为了正义和真理可以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思想;正流思想一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上了绝路。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
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宋史》中的《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被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
北宋末年,当腐败的朝廷无力抵抗外族入侵的时候,各地的“忠义军”风起云涌,朝廷亦不得不颁布了忠义巡社制度。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于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街谈巷语”在民间流传,则越来越深地染上了“忠义”的色彩。
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就称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
《水浒传》的作者就沿着这一长期形成的思维格局写成了一部“忠义传”。
第二,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
于是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即使最后被毒死,也是视死如归,大忠大义的壮烈之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气冲天,快意恩仇的绿林义气,构成了对好汉的人格崇拜,也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己经由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向自我意识的觉醒悄然转变,而这种转变,最集中地体现便是《水浒传》。
二人物的出场设置为全书奠定了忠义的基调。
有人曾经指出,最早的《水浒传》本子,应当只有晁盖、宋江等人的故事,就像《大宋宣和遗事》那样,开头就写杨志卖刀,接下来便是智取生辰纲,晁盖、宋江两位主人公早早就己登场。
《水浒传》却在此前加上了王进、鲁智深、林冲等人的故事,从而使文本显得十分独特。
这样一种文本结构,对小说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说来也怪,《水浒传》最先登场的亮相的人物不是一百单八将的成员,而是王进。
这位王进在许多方面和林冲一致,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同样受到了高俅的迫害。
但也没有落草为寇,既没反也没乱,而是“私走延安府”。
为什么要去延安府?小说交待得很清楚:第一、“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第二、“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安身立命”。
王进三番五次强调去延安府的理由,就是要镇守边庭,这与后来梁山好汉受招安,破大辽用意完全一致。
可见小说一开头就是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好汉如果受到迫害,最明智的选择是避开当权奸佞,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为国效力,而不是起来反抗。
高俅逼走王进后,又将林冲逼上梁山,这是为了表明“乱自上作”。
但有趣的是,在高俅设计迫害林冲之前,小说讲述的是鲁智深的故事。
鲁智深最突出的性格是急人所难,无拘无束,为了救素不相识的金老父女,他三拳打死镇关西,又大闹了五台山。
为救林冲而不惜得罪高俅,最后无处安身,只好去二龙山落草。
因此,鲁智深的落草与林冲不同,他的落草有些“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味道,小说肯定赞美的是他那“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英雄豪气。
一部大书,以王进、史进和鲁智深三人的故事开篇,强调的是到边庭立功和对义气的崇拜,显然忠义观念成为小说要表现的重要内容。
三《水浒传》中宋江是忠义思想的核心体现者。
忠义思想是《水浒传》的主旨思想,这种思想的最大负载者就是作者以全力塑造的宋江这个人物。
宋江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也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人物。
说他重要,是因为作为起义军领袖,他亲手创建、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使之成为宋王朝的心腹大患。
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既要委身于造反之列,却又始终不能忘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耿耿忠心,最终又亲手葬送了起义事业。
第一个时期是宋江人生的重要铺垫。
作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突出描写宋江的“义”。
这不仅是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也是整部小说的基础,所以人物出场就为他定下了基调。
小说第十八回对宋江有一个总的介绍,写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好汉,一贯地扶危济困,救人之急,有“及时雨”之称。
因此,天下不论识与不识,提起宋江来莫不交口称赞,俱以结交宋江为荣。
在这一时期,宋江最大的一次义举是私放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
虽然他出于“义”救了他们,但内心里又觉得他们犯下了弥天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可见,其所以之“义”,是以不触及封建专制统治为前提的,但是“义”和“忠”毕竟又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思想。
当这两种思想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时,就难免要做出抉择。
顾及了对晁盖的义,就不可以顾及对朝廷的“忠”。
“忠”和“义”的矛盾本来就潜在,只不过在这一时期没有明朗化罢了。
总的来看,侠义英雄时期的宋江,仗义疏财,扶贫济困,是一个心怀忠义,品格完美的英雄人物。
如果说,第一个时期潜伏在宋江身上的“忠”和“义”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公开的话,那么从亡命落草到后来的招安,刚可以看作是宋江“忠”与“义”的双重性格的斗争时期,结果很明显,对朝廷的“忠”战胜了对兄弟的“义”,这也是宋江一生充满悲剧色彩的根本原因。
四
传扬后世的勇武阳刚、笑傲江湖的兄弟之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是为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生命去写。
《水浒传》中,梁山众兄弟用自己的“义”,成全了宋江所谓的“忠”。
面对整个封建伦理道德秩序,义也只能作为忠孝的牺牲品。
但虽然如此,作为个人意识觉醒表现的“义”,还是让我们为之神往,敬佩。
小说中的李逵、阮小七、鲁智深等人物,不拘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保存了一颗“绝假纯真”的“童心”,与那封建理学扭曲了的“假道学”、“大头巾”的虚伪做作、心胸狭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他们追求的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图个一世快活”,向往的是兄弟间“交情浑似股肱,义气真同骨肉”,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小市民的思想和感情,使小说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江湖豪侠气息。
这种快意恩仇,笑傲江湖的兄弟之“义”,也正是《水浒传》吸引后人,流芳千古的重要原因。
结语
总的来说,忠义思想作为《水浒传》的核心思想内容,是作者通过宋江等人的农民起义,对传统封建伦理道德中忠与义的一次深刻的思索。
《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氛围,但是也有许多正统思想所解释不了的东西。
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文人,不可能有超出自我认识范围之外的思想认识。
这也是使作者在《水浒传》中对“忠”与“义”的关系现出深深的迷惘。
但是《水浒传》的题材毕竟有它的特殊性,不管作者如何极力地把它拉入“忠义”的思维格局,以及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加入了多少市井细民的意识,作品最终还是在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罗宗强,陈洪著,中国古代文学史[M],安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施耐庵研究[C],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5]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水浒争鸣》特辑[R],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