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初三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语文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目的:1、结合史料领悟诗人在文革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3、了解诗歌的动人之处在于真实的表现个人情感的艺术特征。
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揣摩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离开故乡的情感。
2、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诗歌表现真实情感的艺术力量。
教学方式: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历史情境导入。
10分钟(ppt投影“文革”二字)这是一个离大家有点距离的年代了,我不知道今天大家对这个年代有着什么样的印象,我想先请大家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的“文革”吧。
(学生发言)在那个狂热而扭曲的时代有一批和大家差不多大的青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知青”。
(播放知青视频,作介绍)那是一个社会物质贫乏,然而,人民在精神上却无限狂热的年代。
仿佛所有的人都看到共产主义的实现就在眼前,再加一把劲就能得到,而它的缔造者毛主席就在人们心中就如同神明一般。
1968年《人民日报》刊发了毛泽东的一条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接着又连续几天以大量篇幅报道了全国各地青年上山下乡的消息,毛主席以他巨大的影响力改变了整整一代城市青年和数千万城市家庭的命运。
几乎所有的青年在各式各样的号召下,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拜与忠诚投入到这场运动中。
那个时候,满街都有这样振奋人心的标语口号,人们每时每刻都沉浸在一种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高度兴奋中。
诗歌是时代的镜子,这首诗就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妈妈放开我吧》放开我,妈妈!/不要为我担惊受怕。
/我们的战友遍天下,/敌人的长矛算得了啥!/我绝不做绕梁呢喃的乳燕,/ 终日徘徊在屋檐下;/我要做搏击长空的海燕,/去迎接暴风雨的冲刷!在追逐理想的冲动中,在城市的动员之后,那些并不比大家大多少的孩子们接到了一张张上山下乡通知书。
时代的热情感染着他们,他们开始整理行装。
于是知识青年们,以万、数十万计为单位的数量,先后挤上了一列列北往西去的列车。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第一课时教案

5.倒数第二节中,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母亲”和“北京”重叠,再次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
6.“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写出来。(无比的失落,脚下的大地被抽空,自己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此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
二、第一诗节四点零八分告别北京
第二诗节火车离京迷惘失落
第三诗节幻觉叠合眷恋母爱
第四诗节告别亲人回归现实
第五诗节物我颠倒漂泊无依
最后两节依恋北京惶惑忧虑七、诗歌赏析
回顾与反思
第三诗节幻觉叠合眷恋母爱
第四诗节告别亲人回归现实
第五诗节物我颠倒漂泊无依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PPT课件2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三、拓展知识 延伸阅读
•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学习目标:
• 1、感受诗歌,学习诵读; • 2、深入研读,理解主题。
一、整体感知 深情朗诵
• 一点建议: • 认真研读作品,力求对原作有透彻的领悟。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 包括声音基调的把握,是欢快还是沉重? 还有节奏的安排,如停顿的长短,重音的 设置,声音的徐疾、轻重、高低,乃至轻 声、儿化音、感叹词的处理等。在特殊情 况下,可以对某些诗句加以重复,或加必 要的衬字等。
二、深入挖掘 解读文本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
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 人。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 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 《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 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 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2001 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 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 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 《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 集》、《诗探索金库·食指 卷》、《食指的诗》。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测试题 2019.91,海底飞船(1)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姊妹篇的“海底飞船”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开始下水试验。
届时,它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以到达全世界99.8%的洋底。
(2)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
一种是无人驾驶的自由行动的潜水器,也叫水下自动机器人。
船开到某一海域,把它放下去,它可以自动地在深海探测。
另一种是缆控潜水器,拖着一根长缆,放下水去,然后由甲板控制人员通过遥控机械手和电视进行取样、拍照、探测。
再一种就是载人潜水器,可以携带海洋科学家进入海洋深处,在海底现场直接进行观察、分析、评估,操作机械手实现高效作业。
(3)我国这一新开发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长8米,宽3米,高3.4米,是用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的。
从外观上看,“海底飞船”呈一椭圆形球体,酷似一头小鲸鱼,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
在潜水器的前端,安装有一个密封的玻璃舷窗,透过它潜水科学家可以看见外面的神秘世界。
它有两个配重块和一个压水舱。
当需要下潜时,压水舱注水,开始下潜。
当需要在水中悬停时,它抛出一个配重块,如果此时启动动力装置,就可以工作了;它的两只机械手,可以抓取75公斤的矿物。
当需要上浮时,它抛出第2个配重块,同时向压水舱加入空气,排出海水,就可以上浮。
这种设计是为了尽量节省蓄电池的能量,使它在水下连续工作时间达到7个小时。
(4)载人潜水器主要用于深海资源勘探、海底测绘和采样、热液硫化物考察、深海生物基因采样、深海地质调查等领域。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载人潜水器已经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
1991年俄、美科学家两次乘坐和平号,在大西洋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液矿体。
1994年俄国科学家在大西洋水域热液场探测时,发现了多种热液生物,具有代表性的有虾类、贻贝类、鳗类等生物群。
在深海地质研究方面,日本科学家在日本海沟6200米深的斜坡上发现了裂缝,同时还发现了一条地震断层悬崖。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选点说明】《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选自高二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苦难的琴弦”,是典型纪录时代苦难的诗歌,表现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迷茫。
这一课是本单元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本诗表现的忧患意识,流露的忧郁情感,蕴含的时代悲剧性内涵,能产生巨大的情绪冲击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策略说明】放在时代大背景来理解诗歌深刻内涵,强调思想性;反复朗读,突出诗歌的音乐美,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强调人文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总结,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把表层的问题引入潜层。
【过程设想】一、创设历史情境导入。
现在是*点零*分的**,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一起穿越到1968年的北京。
(播放知青“上山下乡”视频)让我们将时间定格在1968年12月18日4点08分。
冬天,北京很冷。
那个时候年轻帅气的食指还叫郭路生,诗人坐着开往山西的列车即将离开北京。
去的地方,是一个听起来美丽无比的名字:汾阳杏花村。
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告别了欢送的锣鼓、告别了喧闹的城市、告别了读书声,告别了流泪的同学、年迈的父母。
而这一去,他并不知道是否还有明日的相见。
在火车狭小的空间里,诗人写下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时间是1968年12月20日。
二、诵读理解。
这首诗曾经感动了无数人,隐藏了一代人的迷茫、彷徨和心痛。
即使是在今天,每个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想到那个逐渐远去的时间,都会想到人潮汹涌的北京车站……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情感。
提问:(点评学生朗读)这篇文字被那个时代无数的与大家年龄相仿的青年所铭记,以至于多年后知青们回忆说“郭路生是唯一念诗能把我们念哭的人,一次他朗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当时的两个女生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在黑夜中放声大哭。
”你们觉得你们的朗诵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吗?(教师范读)要求:在朗读过程中划出诗歌的节奏,标记诗歌的情绪。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面对离别时复杂且鲜活的情感;2、带领学生赏析诗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3、结合历史资料诵读诗歌,领悟诗人在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
教学难点:1、对诗歌细节描写的赏析;2、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我手写我心”【学时】一课时【相关资料】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
为什么叫食指呢?有人说,其母姓石,“食指”即“石之子”也;有人说,人们在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来指指点点,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的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在部队时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
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颁发给了食指,他和已故的海子共同分享了这个奖项。
食指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诗人,他的身世有如秋雨般凄凉,但他的情怀却如落日般悲壮,他被称为中国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
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
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壮场面。
诗人谈到这首诗的写作经历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
【学案】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学案一、食指生平简介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山东鱼台人。
朦胧诗代表人物,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
高中毕业。
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食指之所以取名为“食指”。
一是因为:“郭路生的母亲名叫石维元故有“石之子”之意。
二:在,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无形的压力。
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三:食指先生少时尊师,“师”与“食”谐音。
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所以起名路生。
1955年,七岁的郭路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
1964年,初中升高中失利未被录取。
1965年,开始创作《海洋三部曲》。
1967年,运动落幕,去农大附中途经农田时写出《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1968年,写出代表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1969年,与21名北京知青落户杏花村插队。
1971年,在济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
写出《新兵》《架设兵之歌》《澜沧江,湄公河》等反映部队生活的诗歌。
1973年,2月退伍,抑郁寡欢,北医三院确诊其为精神分裂。
1975年,病愈,与李雅兰(李立三之女)结婚,七年后离异。
1976年,“文革”结束,创作《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又名《有这样的婚礼》,陈凯歌报考电影学院时以此诗为面试时的朗诵作品。
1978年,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
创作著名诗歌《疯狗》。
1979年,写出《相信未来》姊妹篇《热爱生命》。
早期作品在刊物发表。
1990年,进入北京第三福利院。
1992年,获荷兰诗歌节和英国一所大学邀请,因身体原因未成行。
1993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五月出版《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1997年,加入作家协会,《华人文化世界》以《一代诗魂郭路生》为题发表了林莽、何京颉、李恒久等五人的文章。
2002年,54岁的郭路生满含泪水,告别了居住20余年的福利院,回家了。
二、对比阅读郭路生在杏花村(节选)1968年12月20日下午,天寒地冻,一队北京知识青年肩扛手提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地走进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插队落户的目的地。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2-优质公开课-语文版九下精品

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 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 人。他从小学开始热爱诗歌, 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 《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 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 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2001 年4月28日他与已故诗人海子 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 歌奖。
课文背景:
全诗主题:
本诗通过诗人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 的记录,描写了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凉 场面,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
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到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瞬间,见证
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
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 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中心表达:
文章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
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写作借鉴:
诗人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来表达对故 土的留恋。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
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
京!”这样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这是同
学们需要学习借鉴的。
拓展知识,延伸阅读:
相信未来(片段)
食指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课前思考:
本诗中的哪一句或哪一节最打
动你?它表达了什么或者它让你想到了什么?阅读诗歌,整理文章内容
1、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告别北京
2、火车开动离京
3、幻觉叠合
迷惘失落
眷恋母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导入
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08年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去看奥运会
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去北京最便捷呢?当然是乘坐火车了。假如你去
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
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虽然我们很
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
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
二、作者、作品介绍
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
为什么叫食指呢?(提问)因为我们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
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食指在“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
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
体。71年参军,在部队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
主要作品: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
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那种对生存反思
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
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三、时代背景
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
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
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
业。
四、朗诵课文
板书: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关键词:故乡 母亲 痛苦
五、分析课文,教学重点解析
1、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是哪三个
呢?
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
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
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
据说当时在北京火车站要设立急救站,由于过度悲痛,很多人都昏死过去了,哭喊声震天动
地,场面异常壮观,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客死他乡,谁也不知道这场
运动要什么时候结束。
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北京:
上山下乡前,无数中国城市青年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一些曾
经积极参与过文革运动的城市年轻人经过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后,意识到自己被人所欺骗利
用,至此彻底放弃了曾经坚信不疑的革命理想以至于一切理想,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的道
德失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
2、在汽笛声中,为什么作者感觉“北京车站剧烈地抖动”? 作者又为什么“吃惊” “不
知道发生什么”?
这是一种幻觉:
鲁迅说,当人睡到布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人一迷茫就会产生幻觉。
“剧烈地抖动”的车站是诗人心灵的外化:
在开阔的空间范围上,作者把握住这特殊的历史时刻,作者此时对“北京火车站高大的建筑”
的感受,超越的传统的视觉逻辑,深入到生命的潜意识中去,表现为一种冥想的哲理意味。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迷惘、无助和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
每个人都对未来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但没有哪一个人的恐惧像当时的知青,恐惧来得如此
强烈。这就好比我们算命算卦一样,只不过是对未来不可知所产生的恐惧的一种安慰吧。在
尖锐的汽笛声,就好像在宣读死亡判决书一样,他们已经隐约认识到了,现实好像不像他们
了解的那样美好,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察觉,诗人是敏感的,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艺术的功能
告诉我们,有些既成事实是错我的。
3、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句诗化用了那位诗人的名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感受?有什么作用?
唐代诗人孟郊:
表达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
记得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有一个非常震撼人心的画面,盟军抢滩登陆奥
马哈海滩,遇到了德军疯狂的抵抗,重机枪的子弹不停的扫射,很多士兵还没有登岸就死在
了海滩上。有一个士兵,他被炮战击中了,肠子流了一地,但还没有死,他在要死的那一刻,
一直在呼喊一个音符:妈妈,妈妈,救救我!不是上帝,不是总统,是妈妈,世界上所有民
族,各样人种都在妈妈这个发音上是一样的,当我们最无助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妈妈。
说明了在普通的人性面前,“政治神话”是那么苍白无力
4、作者为什么将自己比喻成“风筝”?
感觉自已的前途像风筝一样飘摇:
能唤起童年记忆,表达对母亲的依恋:
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远离北京就等于原离母亲和文明,在文革
中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
叛。这场运动赵城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
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
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希望母亲能够拯救自己,因为线在母
亲手里。
5、“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是作者真实的感受吗?这一感受对诗人意味着什
么呢?
这是物我颠倒的错觉:
作者感觉到已经被北京抛弃了,被时代和文明抛弃了:
在当时的官方政治话语里“上山下乡”被解释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天换地、大有作为
的神话,从而掩盖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其实很多人是不想走的。食指这样的诗却以真诚朴
素的态度,将个体的真实而独特的经验彰显出来。他具有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表现在这
首诗中就是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
食指个人主观感受的表现,无疑是冲破文革中虚假的权威话语对个人的真实生活的遮盖,在
这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艺术中,蒙在时代表面的灿烂辉煌的神话面纱才被撕得粉碎,显
示出现实“黑暗与血污”的真相。在此之后,人性的觉醒才有可能随着个人的觉醒进入人们
的脑海与视野之中
6、“这是我的北京”作者为什么说了两遍?为什么要强调“最后”这个词?
反复呼喊表达绝望与不舍
这是最后的诀别,透射浓烈的悲壮色彩。
北京是故乡,是文明的家园
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住 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不安,
绝望与痛楚怎能不牵动读者的心呢?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着浓烈的
悲壮色彩。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
邓小平曾说:我们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
六、语言分析,教学难点突破思考:通过分析,你能找到诗中有哪些“幻觉意象”
1、“剧烈地颤抖”的“北京车站”
“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
“针线穿透了心胸 ”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2、幻觉”意象的组合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作用:其实这就好比我们看电影,我们看到电影中有很多现实社会中得罪恶,当弱者需要帮
助,坏人得不到惩罚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电影中出现英雄,小李飞刀告诉我们什么叫导弹
解决不了的事情;蜘蛛侠告诉我么什么叫不用翅膀也能飞行的道理;阿基琉斯告诉我们为什
么不要让后脚跟暴露在空气外面;山村贞子告诉我们为什么熬夜看电视剧对身体不好。
其实这不过是把我们个人的知觉感受带到客观世界中,并有机的联系起来,接着无限放大。
其目的是给读者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最爱制造幻觉悬念的大事希区柯克说:电影的魅力
在于悬念,这也是诗人写诗时爱写幻觉的原因。
七、拓展练习
听《相信未来》
鲁迅与食指的点评:20世纪,在整个世界都在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却整整浪费了80年,
在为我们主义的正确与否,政党的合法地位而无休止的上演尔虞我诈的勾当,几代人为虚无
的政治牺牲了他们宝贵的青春。政治家在大谈主义的时候,却忽略了最普通的人性,当政治
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而隐藏在其背后的黑暗、悲哀与人性永恒
的咏叹就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好在,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相信新生的生命力量一定能战胜腐朽的黑暗力量;坚信
人类良知的伟大力量;他们是民族的精魂,也在努力保住人类最后的良知,就像他们的诗文
所说的一样,请救救孩子吧,请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八、作业:课下欣赏食指的《疯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