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导入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08年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
去看奥运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去北京最便捷呢?当然是乘坐火车了。
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
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
二、作者、作品介绍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
为什么叫食指呢?(提问)因为我们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食指在“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
71年参军,在部队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
主要作品: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
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
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三、时代背景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
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
四、朗诵课文板书: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关键词:故乡母亲痛苦五、分析课文,教学重点解析1、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是哪三个呢?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PPT课件

三、语言朴素自然,主旨深刻。 诗人以极为通俗平实的语言,倾注自己的 满怀真情,又抓住特定的时代内涵,使本文的主旨有更深广的历史意义,发人深思。
四、用衬托的手法写离情
车站中渲染告别的声浪,正是为了反衬离乡人的失落、恐慌与难以割舍之情。
(1)这一节,诗人化用了那首有名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人曾回忆说:“我有一个极深刻的印象,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
(2)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为自己缝扣子的针线,并把她们叠合在了一起。让诗人感到疼痛的是眼前的“离别”,但是诗人更愿意相信这疼痛是母亲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因为如果是这样,我和母亲就会因为这针线盒这疼痛而血肉相连了。
听课文,分析以下问题
明确:诗人反复强调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特定的时刻,是因为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
2、朗读第二诗节,火车开动了,诗人离开北京时的感受只是“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试着联想我们见到的“参军”或者“退伍”场面,与诗人的感受比较一下,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这个错觉仿佛传达出诗人这样的心声:脚下的大地已经被抽空,我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了,从此之后,我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了!这写出了诗人自己“四点零八分”时的强烈的感受:无比的失落。
5、朗读诗歌最后两节,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有情的诗歌才动人——《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全景再现【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初步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音读、韵读、情读、创读。
2.尝试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发现文本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3.初步体会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有情的诗歌才会动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音读、韵读、情读、创读。
难点:初步体会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有情的诗歌才会动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呼应文本,结合情境,诗化导入大家好!这是三点五十分的棠外。
我不远万里,从东北赶来,来到祖国的西南,既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不早不晚,只为和大家相遇,共同来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板书: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设计意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现代诗突出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和地点,赋予诗歌历史的厚重感。
我选择呼应文本,再结合授课情境导入新课的形式,可以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引导学生迅速地走进诗歌。
二、介绍作者,自由诵读,个性诵读1.介绍作者:食指,本名郭路生,父母从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他是1948年11月21日在行军路上出生的,所以取名路生。
山东鱼台人。
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的诗》等。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这首诗,但强调不要齐读,要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个性来。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知人论世,这首诗是1968年写的,那时诗人是年仅20岁的青年,一方面我们要为他惊人的艺术才华喝彩,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为他的遭遇喟叹。
此外,诗歌的诵读,尤其是现代诗歌的诵读,我不建议齐读。
齐读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增加了音腔的拖延,会破坏诗歌的美好。
三、初读课文——音读1.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这首诗歌,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请一位同学对该同学的诵读加以评价。
2.指导诵读,体会“妈妈啊”中“啊”字发音与“妈妈”一词联系起来时诵读的感觉。
3.重点强调“妈妈啊”中“啊”发音由于音变要发为“呀”。
四点零八分1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共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的特殊历史。
2.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或访问当年的知识青年,了解这段历史。
学习过程:一、出示预习内容,学生自学完成1.导入新课大家课前已经了解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你是怎样看待这一切的?2.作者简介食指,本名郭路生,当代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3.作品简介在那个时代的官方政治话语里,“上山下乡”被解释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天换地、大有作为的神话,文学作品往往掩盖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
在当时流行的艺术模式中,个人的爱憎感情必须以阶级标准来判断,“小我”的感情必须服从“大我”的理想,个人真正的感情必须按阶级的标准来过滤与消解,其任何流露如果不归结为对革命理想的衬托,都有可能被认为是可疑甚至是反动的。
食指的诗与“文革中”公开发表的文学大相径庭,即使与六十年代公开发表的作品相比,也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标志着年轻一代尝试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而且走出政治权力者制造的梦魇,回归到个体的真实体验,也因此具有一种涤除了政治权力话语之后的真率与清新。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背景》与作者的另一首诗《相信未来》一起在知青中广为流传。
作为上山下乡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
4.解题1968年12月24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这一瞬间也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
5.诗歌赏析(1)师范读本诗,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在这个特定时刻强烈的内心感受。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备课资料 语文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备课资料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赏析】该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早日统一的愿望。
前两句写黄河的绵长、泰山的高耸,赞美了中原沦陷区山河的雄伟,对其长期沦于敌手深感痛心。
后两句写人民在沦陷区眼泪流尽,年年盼望宋朝的能够救民于水火之中,可年年盼不到。
表达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置故土百姓于不顾的南宋统治者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诗人终生未见河、岳,遗民世代盼望王师,南北两地要求恢复统一的心情是一脉相通的。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骤(zhòu):1.(马)快走。
如:驰骤。
2.急速。
如:暴风骤雨。
3.突然;忽然。
如:天气骤变。
本文取此义。
缀(zhuì):1.用针线缝合。
如:缝缀。
2.组合字句篇章。
如:缀辑。
3.装饰。
如:点缀。
棂(líng):旧式房屋的窗格。
如:窗棂。
二、词语识记骤然:突然。
吃惊:受惊。
三、预习效果反馈1.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连在一起有何蕴意?2.“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是何意思?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4.诗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心情?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本文选自,作者,原名,被称为第一人。
2.本诗写于年,诗中描述的是诗人告别到插队的情形。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迷惘,失落离开北京——抒写依恋之情清楚,明白(二)段落层次1.第1节:开门见山,写时的情景。
2.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和离开时的感受。
3.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之情。
(三)写作特点词语运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
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中心表达:文章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表达方式:诗人通过对火车在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历史瞬间的放大,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教学设计: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第7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句的含意及其主旨;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3.理解诗人独特地内心感受,培养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4.善于通过主观感受表达内心的强烈震动;善于把握特定瞬间的景物感受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程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22年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
去看奥运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去北京最便捷呢?当然是乘坐火车了。
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
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诗的标题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
作者就是在这一时刻被火车载着上山下乡成了“知青”,离开了北京。
当时才20岁,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带着对北京的依恋,带着亲人道别的眼神,带着一支抒写内心郁闷的诗笔,作者踏上了没有目标的路……2.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
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
因其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曾一度寄住精神病院。
著有《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
3.时代背景: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

9.体会诗歌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人生的无限憧憬和对未来的坚 定信念,展示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青年人特有的献身祖国、建设祖国的自 豪与责任、豪情与壮志。 10.分析诗意结构:第1节开头说“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第5节开头却说“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这是否矛盾?为什 么?这样写从诗意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不矛盾。开头写“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表现对新生活的无限渴望与向 往;结尾写“所有的日子都去吧”,表示对过去的日子不留恋,同样表 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人这样写,从诗意上看,前呼后应,共同 表现对未来新生活的呼唤;从结构上看,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3.结构图解
4.重点聚焦 师:诗中的意象“针线”应怎样理解?诗人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生: 诗人化用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意境。从古 至今只要离家就会想到母亲,“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 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亲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情感 面前,社会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战天斗地、挥洒青春 、青山碧血在母爱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离别的酸楚被无限的放大。诗 人为一代青年在口号的热情与茫然中找回了情感,同时表达了作者离别 时的眷恋与酸楚。
【阅读范题】见第8题。 【技法点拨】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含义的能力,可联系作者的身份和当 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因为作者当时19岁,风华正茂,尤其是在经历了战 争和苦难之后,面对新中国,面对火热的生活,其激动兴奋的心情可想而 知。因此青年人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感到惊奇、激动、兴奋,因此所有的 一切,包括眼泪、欢笑、思索,都是全新的,因而全是第一次。 【智慧锦囊】如何赏析诗句的含义 1.诗句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2.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4.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5.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6.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苏教版现代诗歌选读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苏教版现代诗歌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苏教版选编的现代诗歌,了解诗歌的特点与韵律,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情感表达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程背景介绍本课程主题为“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选用的是苏教版的现代诗歌选读,诗歌细腻充满感情、内容真实,让学生深情地感受到北京的变化与美好。
2. 课堂教学本节课的教材选取了《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现代诗歌选读部分,共六首:1.《四点零八分》2.《北京的四季》3.《把酒问“谁主沉浮”》4.《错过》5.《如果你来过北京》6.《我把北京留给你》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语音语调: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了解韵律和语音语调。
•词语理解:解释学生不了解的生词或误解的短语。
•朗诵诗歌:让学生跟读作家所写的音乐性强的诗歌,感受语言的美和情感的渗透。
•分享感受: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感受。
3.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
2.培养审美意识,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提高情感表达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
三、教学步骤1. 课前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北京的美景,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诗歌解析与品鉴1.《四点零八分》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路边两旁的景物和场景的叙事诗。
教师可以分析诗歌的情感及描写手法,提问:这首诗中的路线是否真实?诗歌中的动词形容了什么样的场景?2.《北京的四季》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北京在四季轮换中的不同景色。
诗歌的语言生动,情感饱满,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北京四季之美的深刻领悟。
通过诗歌的解析,提高学生对北京的文化感知。
3.《把酒问“谁主沉浮”》这首诗描绘了北京的城市现实生活,将“把酒”和“主沉浮”作为诗歌内涵。
教师可以借助诗歌将学生引入时代的背景,理解当时的文化环境。
4.《错过》这首诗主要是讲述自己错过的一些事情,通过对比、补偿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它道出了一种人在生活中经历过的遗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教师示范朗读, 师生共同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
(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阅读角度和情感体验可以因人而异。) 第一诗节 四点零八分告别北京 第二诗节 火车离京 迷惘失落 第三诗节 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 第四诗节 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 第五诗节 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 最后两节 依恋北京 惶惑忧虑
第四节
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
第五节
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
最后两节 依恋北京
惶惑忧虑
7
三、总结全诗
食指的诗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在那个时代显示了人性的执著,算得上是年 青一代精神上觉醒,他对艺术的探索也为“文革”后中国文学的复苏作了预告。
四、拓展延伸,阅读欣赏
阅读食指的诗,说说诗歌给你印象最深的一面。可以选择不同的赏析角度。 相信未来
5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七、诗歌赏析
思考: 1.诗中第一节有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记录,把它找出来。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2.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 境? (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3.诗中有一处相似联想,找出来体会一下,并简要说说这一写法的特点。 (诗的第三节,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为自已缝扣子的针线,并把 它们叠合在了一起,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已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希 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手中,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 恋。) 4.诗的最后两节从写作手法讲是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3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5.倒数第二节中,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母亲”和“北京”重叠,再次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 6.“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 特的内心感受,写出来。 (无比的失落,脚下的大地被抽空,自己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此 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
四、作品简介
在那个时代的官方政治话语里,“上山下乡”被解释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改天换地、大有作为的神话,文学作品往往掩盖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在当时流 行的艺术模式中,个人的爱憎感情必须以阶级标准来判断,“小我”的感情必须 服从“大我”的理想,在这种话语模式中,个人真正的感情必须按阶级的标准来 过滤与消解,其任何流露如果最终不归结为对革命理想的衬托,都有可能被认为 是可疑甚至是反动的。食指的诗与“文革”中公开发表的文学大相径庭,即使与 五六十年代公开发表的作品相比,也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标志着年青一代不但 在精神上从“乌托邦神话”中觉醒,而且尝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 性体验与理性思考,从而走出政治权力者制造的梦魇,回归到个体的真实体验, 也因此具有一种涤除了政治权力话语之后的真率与清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诗歌深刻而含蓄的主题。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布置预习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或
4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 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对“幻觉”的 出色表现,在“文革”中年青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 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只是与西方现代主义起源于对“人”的深刻 怀疑不同,中国年青一代的艺术探索从一开始就以对人的肯定作为其目的与出发 点,“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 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 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其背后的现实的黑暗、悲哀与人性永恒的喟 叹赤裸地表露出来。
八、课堂总结
九、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深人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2.课外进一步搜集食指的其他代表性诗歌,为下一课拓展阅读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齐读全诗
二、精彩片段赏析
先由学生自己选择进行鉴赏,然后全班交流。 比如第一诗节: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刻是诗人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诗人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就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眼前是一片挥手送别的景象,耳边是一声离别的 汽笛长鸣,混乱哄闹的场面里,隐含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情与冲动背后 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朗读时应注意突出这个特殊的历史瞬间。 比如第二、三诗节:蒙太奇式的幻觉。 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 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食指具有 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表现在这首诗中就是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 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地抖动”的“北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作者的另一首诗《相信未来》一起在知青中广 为流传。作为上山下乡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 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பைடு நூலகம்,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
2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
五、解题
比如第五诗节:物我颠倒的错觉。 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 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作者仿佛感觉脚下的大地——北京已经被抽 空,自己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了,从此注定漂泊。这样的结果,其实在 错觉中已经非常明晰而深刻地烙印在食指的心上了! 结尾:最后的诀别。 诗歌多次提到对母爱的依恋,因为,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 在一起的。想“抓住她的衣领”,对着她“大声地喊叫”,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 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与不安、绝望与痛楚 怎能不牵动读者的心呢?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着浓烈的 悲壮色彩。
访问当年的知识青年,了解这段历史。
1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已经了解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段特殊历史,你是怎样看 待这一切的?
学生可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自由发表见解,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引出当代 诗人食指。
三、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中国新诗潮诗歌第一人。1948 年生。60 年 代开始诗歌写作。“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 年到山西插 队,1970 年进厂当工人,1971 年参军,1973 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 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住进精神病院,1999 年出 院。现在家,读书写作。曾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已出版诗集《食指、黑 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相信未来》、《食指的诗》、《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
6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五、布置作业 学习创作一首抒写自己独特内心体验的小诗。
板书设计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第一节
四点零八分 告别北京
第二节
火车离京
迷惘失落
第三节
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