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一、概述北京,一座充满着诗意与历史厚重的城市。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与诗作,他们的作品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诗意与韵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探寻这些诗作背后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
二、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特色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一方面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融合了现代文化与时代精神。
在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与独特理解,同时也体味到诗人对生活、人情与自然的感悟与表达。
三、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的题材与形式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涵盖了丰富多彩的题材与形式。
有的诗人以京城的胡同、古迹、名胜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这座城市的风貌与韵味;有的诗人则以都市的现代生活为切入点,以充满现代感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对北京的情感与思考。
这些丰富的题材与形式,丰富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的内涵与魅力。
四、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作品推荐1. 钟南山的《北平之秋》北平之秋,天高云淡,层林尽染。
这首诗以钟南山独特的意境描绘了北京秋天的美丽景色,展现出了诗人对北京秋天的深厚感情。
2. 海子的《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江枫渔火对愁眠。
海子以怀古之情,写尽了牛渚江边夜晚的幽静与哀愁,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
3. 宋美龄的《长安秋夜》长安秋夜,梧桐落尽,银汉横空。
宋美龄以长安为题材,以婉转的语言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与婉约之美,展现了诗人对故都的眷恋与向往。
五、结语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是一座城市的心灵之声,是一段历史的延续和传承。
通过对这些诗作的鉴赏,我们更深刻地领略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魅力。
愿我们能够继续珍惜与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永远绽放光芒。
六、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更是一种对北京城市文化的诠释和传承。
这些诗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悟,通过诗歌来描绘、赞美和抒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情感。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1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此诗作于1968年,作者食指为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诗歌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本首诗所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
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诗人还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最后的北京”。
这些都增强了本首诗歌的感染力。
诗人把北京比作妈妈,抒发了对北京的依恋之情,让“她”永远记着自己。
第1节直接点明诗人要告别北京。
第2节从“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可见火车已经开动。
渲染烘托出诗人对故乡,对家人的眷恋和不舍;对未知的前途的迷惘与恐慌。
第3节“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写出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绳在母亲手中,自己不至于迷失方向。
第5节传达出诗人的心声: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无依无靠)。
表达出诗人的失落伤感。
第6节“这是我最后的北京”中的“最后”表明诗人不再回来。
这首诗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把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食指的诗质朴明了,在十分经济的篇幅里,包容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往往能给人以较多的想象空间,因此,特别受到同时代青年人的喜爱。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写的就是离别。
全诗共七节,第一、二、五节主写所见所闻,其余几节主写即时的感受;七个诗节之间依次交错,相互迭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即将离别亲人的知识青年们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发生在本世纪60年代末北京火车站那稍纵即逝的一瞬,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一开始,诗人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样富有力度的排比句式,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鉴赏。
重重地推出了“四点零八分”这一列车启动的特殊的时刻,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娃”,昨天还在校园里,在父母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
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这正是诗人极力想要表现的东西。
但诗人并没有用更多的语言来作细琐的描述,而只是以“手的海浪翻动”六个字轻轻点到,渲染站台上送别的人之多;又以“汽笛长鸣”暗示列车即将开始启动。
但人们却可以从寥寥数语所给予的形象意蕴中想见,在这个亲人即将分离的时候,车站一定有许多人,亲友的叮咛嘱托,干情百态。
第二节紧承头一节,表现列车开动时“我”的感觉。
车轮转动了,可“我’真件没有觉得车在动,而是“高大的建筑”在“剧烈地抖动”。
乍一看,似乎只是一种相对运动的结果,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细细地品味一下“吃惊”的眼神和“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惘然,就不难看出,“我”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感。
接下来的几节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
|诗人化用“慈母手中线”的意境,把特定时代的离别之情用“心的骤然疼痛”来形容,并解释为:“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进而巧妙地把自己的心比喻为风筝,把风筝的线绳交给母亲,使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在“两点一线”的联系中物象化了。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九年七班陈朱涵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成为诗人和众多知青的命运的记号。
本诗写出了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痛场景,抒发了自己瞬
间的内心的感受。
本诗的第一节描写了火车即将出发,车站人山人海的特点。
从本节中的“一片手的海浪
翻动”中的“海洋”形象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第二节中的“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句可以看出火车开动
时,诗人离开北京的茫然和对未来的恐慌。
第三节中,诗人把自己比喻成风筝,而风筝的线就在母亲的手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和亲人的依恋之情,本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第四节的“不得不”写出了诗人不由自主地探出车窗与亲人告别。
体现出诗人已经从茫然
中醒来,面对现实的情景。
从第五节写出了诗人的无比失落,“卷”字写出了诗人的漂泊不定和无依无靠,“缓缓”一
词写出了诗人的不舍之情。
第六节中的“永远记得我,妈妈啊母亲!”是倒装句,体现了诗人离开北京是沉痛的心
情。
第七节中的“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体现了诗人的不情愿。
“最后”体现诗人对自己以后人生道路的茫然。
全诗体现对这个时代的极大不满。
历史的瞬间 撕心的伤痛——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历史的瞬间撕心的伤痛——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物,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食指的名字对许多人是陌生的,但他的确是一位有特殊重要地位的诗人。
他的诗在六十年代末就以手抄的形式在青年中辗转,滋润了一颗颗失血的心。
而且他的诗还启发了后来《今天》的那些诗人。
这里选的作品,就是他早年写的。
虽算不上准确意义上的“朦胧诗”,但它们却是启发朦胧诗的先导,是功不可没的。
这首诗是诗人写在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的。
当时的祖国阴云密布,邪恶的力量砅崖转石。
整整一代青年被迫离开生养他们的北京,就要到遥远的边疆抛洒那盲目的热血了。
诗人是清醒的,他将痛苦的别情发而为诗,紧紧围绕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特定的时空,抒发了当时许多人共有而不能表达的彻骨之痛。
诗中用了一些细节,是异常生动传神的。
如火车开动的一刹,“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物,/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这既是视觉的印象,又是心理的感受。
还有“我”的心感到了难忍的绞痛,是对亲人的爱和留恋使然。
但如果这样说,就不能更细微更深入地传达痛苦的体验。
诗人说“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接着由“线”联想开去,“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真是言辞剀切,热血灼人。
诗歌中的描写,一定要具体细微,这样不仅是为了逼真,而是只有准确的细微的事物才容易被读者领悟,激发他一道进入诗的情感系统中去。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VS
激发情感共鸣
通过对北京这一城市的细腻描绘,诗歌激 发了读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产生强烈 的情感共鸣。
诗歌的传世价值与文化意义
记录历史瞬间
诗歌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特定历史时刻下的北京,为后世留下了 宝贵的历史见证。
传承文化基因
诗歌通过对北京文化的挖掘与表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这是四点零八分 的北京》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诗歌背景介绍 • 诗歌的文学特点 • 诗歌中的主题解读 • 诗歌的影响与价值
01
诗歌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诗人身份
食指是中国当代重要的诗人之一 ,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敏锐的 社会触觉享有盛誉。
创作特点
食指的诗歌常常以朴实的语言抒 发深沉的情感,对时代变迁和社 会现象有着深刻的洞见。
诗歌中透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 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一种 不安与期待。
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北京的描绘,诗歌引发了读 者对人生、时代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传递出一种沉郁而又充满希望的 情感。
02
诗歌的文学特点
独特的意象பைடு நூலகம்现
意象新颖
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新颖的意象,如“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烟囱”、“渔船”等,这些意象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视觉 和感官体验。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该诗创作于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时 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 。
个人经历
据说食指在创作这首诗时正身处北京 ,亲身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喧嚣与变迁 ,从而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诗歌主题与情感
告别与眷恋
诗歌通过描绘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告别以及
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本诗写作者离开北京,车站离别的情景。
一:多次强调时间,地点,与题目呼应,说明这是一个作者永远铭记,作为人生转折点的时刻。
使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告别场面的宏大壮观。
二:作者麻木地坐在即将离开的火车上,迷惘,失落,恐惧等情感一起涌上心头。
他为事情的突然发生改变了他的命运,却又不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而感到不知所措。
三:作者想到了劳苦的母亲。
自己即将远远地甚至可能是永远地离开母亲,作者为此感到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和离开母亲的痛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一针一线密密缝制的衣服,成了游子身上的网,将游子紧紧地缚着,并深深刺痛游子的心,勾起了作者对离别的心痛。
作者一连使用两个暗喻,表明自己无论走到那里,飞得多远,心都挂念着母亲,有着这样的精神力量来鼓励他面对今后多舛的命运,作者更是对母爱眷恋不舍。
四:离别伤怀之情无法遏制,令人窒息,作者终于从迷茫中清醒,回归现实,最后一句与上文呼应。
五:“卷”字写出了送别的声势浩大,而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此产生了强烈对比。
列车缓缓地开动,作者感到不情愿的心情越来越强烈,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听任现实。
六:作者就要离开了,却又不愿离开,难舍难分,内心的情感全在这最后的一刻迸发,作者的呼喊感情真挚,而又失落悲凉,突出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最后一节,作者离别的悲凉和无奈更到了极致,惶恐不安,未来的迷茫迎面扑来,“最后“二字写尽了作者内心的迷惘和恐惧。
另外,诗中在写火车发动,开出车站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角度。
以自己和火车为静,通过相对,外界便成了动。
虽没有正面写,但是仍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写出了作者坐在火车上的麻木和茫然。
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直接强烈。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阅读理解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阅读理解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1968年12月20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视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是我的最后的北京注:(1)食指,本名郭路生,当代诗人。
(2)上山下乡:20世纪60-70年代末,知识青年到祖国的农村去改造和学习。
1.朦胧诗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诗歌的阅读,可知错误的一项是()A.韵:诗人受到了现代诗的影响。
很注意诗的韵脚变化,几乎一韵到底,显得非常流畅。
B.情:全诗出奇地冷静、客观,与当时的号召截然相反,至今读来,仍令人耳目震惊。
C.理:以一个个体所具有的内在心灵轨迹,与那个时代一起,被人永远记忆。
D.志:“我”最终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北京,毫不留恋,毫不柔情,因为祖国在召唤。
3.结合时代背景,赏析诗题“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妙处。
【答案】1.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
2.D3.(1).题目以具体的时间、地点组成,看似简洁明了,但实则唤起了经历过的人的强烈共鸣,又使不明所以的我们产生了阅读兴趣。
(2).“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点明了分别的地点是“北京”,表达了青年们对家的不舍之情。
(3).“四点零八分”,一是凸显时间之早,更能凸显分别时内心的不舍与伤感;二是凸显时间之具体,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集中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使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的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资料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诞生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出现过一股不小“知青文学”热。
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
知青文学,反映的都是当年知识青年独特的经历和感受。
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
在《写作点滴》一文中,食指回顾了构思这首诗的过程:“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
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
随着火车开动前的那“咣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
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
”
主旨提炼
这首诗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表达了诗人即将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也见证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重点解析
第1、2节
1、诗歌第一节,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探究】在第一节诗中,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连续出现了两次,这种修辞手法叫反复,反复常常为了突出强调某一种意思或某一种感情,统观全诗,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特定的时刻,说明了这一时刻对其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2、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探究】试想我们见到的“参军”或者“退伍”场面:歌声如潮、锣鼓喧天。
但这里有的只是离乡背井的茫然和恐慌。
挥手送别的景象,反衬了离乡人的依恋,车站晃动的幻觉以及自己对眼前景象的不解,则分明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第3节
1、品读第三节,你知道诗人化用了哪首诗吗?
【探究】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为自已缝扣子的针线,化用了孟郊那首有名的《游
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已,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人曾回忆说:“我有一个极深刻的印象,妈妈给我缀口子时,我们总是穿着衣服,一针一针地缝好扣子,妈妈就把头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
”
2、如何理解诗人将自己比喻成“一只风筝”
【探究】
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的手中。
这里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的心绪,又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第5——7节
1、第5节诗集中笔力写人的错觉,意在表现什么?
【探究】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这是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
正是通过着个错觉传达出诗人这样的心声:脚下的大地已经被抽空,我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抛弃了,从此之后,我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了!它写出了诗人自己“四点零八分”时的强烈的感受:无比的失落。
2、第6节诗“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一句表达了诗人感情?
【探究】理解诗句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这句前,诗人写到:“向北京挥动手臂”、“想抓住她的衣领”,从人称的使用上来看,诗人其实已经把北京当作自己的母亲了,“挥动”、“抓住”两词传达出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不舍。
而“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一句则通过“妈妈”和“北京”两种意象的叠加,把这种感情进一步深化。
3、此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
本首诗所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
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
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诗人还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最后的北京”。
这些都增强了本首诗歌的感染力。
诗人把北京比作妈妈,抒发了对北京的依恋之情,让“她”永远记着自己。
亮点赏析
一、强烈的反叛色彩。
这首诗将作者即将离开北京时的瞬间的强烈感受,通过几个极为动人的意象传达了出
来。
由于这首诗在“文革”时期属于“地下文学”,与当时的写作风格很不一样,被直接剪辑进1980年代的启蒙话语中。
人们在为新时期文学中“人性”的回归与精神的觉醒寻找源头时,也把这首诗作为潜在的萌芽。
在启蒙话语的解释框架里,这首诗被看作是“年轻一代的觉醒”的声音。
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回归到个体的真实体验。
二、
蒙太奇式的幻觉
本诗在表达诗人主观感受时就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派诗歌表现手法。
比如第二、三节的“蒙太奇式的幻觉”诗人敏锐地抓住了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
幻觉中“剧烈地抖动”的“北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
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聚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表现了文学中源远流
长的对母爱的眷念,对“幻觉”的出色表现,在文革中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
又比如第五节的“物我颠倒的错觉”: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缓缓地移动”。
这种物我颠倒的错觉传达出了诗人被抛弃后的失落、漂泊无依。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背景:
1968年,全国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拉开序幕,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
诗人就是众多知青中的一位,1968年12月20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
内容:
描写离别场面,以及离别时的痛苦和迷惘;离别时撕心裂肺的场面;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主题:
反映“文革”时期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情景,具体描写知青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命运的忧虑和恐慌。
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遇的速写式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形式上的特点:
用清新的风格来传达质朴的情感,诗歌体现了个性,即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感应历史的巨大变动,以一己的悲欢映衬了时代的庞然身影。
诗歌选取了一个日常化的场面:车站里熙熙攘攘的告别。
这一场面在那个时代的普遍性,形成了这首诗能够引起共鸣的重要基础。
诗歌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语句的单纯与匀称,并特别注重音韵在传达情感方面的调谐作用,适于传达情真意切的内心感受。
食指作为“文革”时期的年轻一代,《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创作于“文革”初期。
青年人正处于斗志激昂的时期,再加上当时政策的号召,因此他的作品里体现了年轻人的激情,同时也有青年人对未来的不安和迷惘。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则体现了当时20岁的诗人,对未来的迷惘,对北京的依恋,对亲人道别的不舍,踏上了没有目标的路的矛盾和迷惘的心情。
食指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朦胧诗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