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诗中的鹿门山寺与山僧

合集下载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隐居于此。

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一片喧闹之声。

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诗句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

这首诗歌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

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

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

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蕴含深意。

悠悠的钟鸣声,那是寂静山寺对诗人的召唤,是隐逸幽居的象征。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的意思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的意思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的意思“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作品《夜归鹿门歌》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
1、鹿门:山名,在襄阳。

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
【翻译】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赏析】
第1句: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2句: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
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夜归鹿门山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全文如下: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鉴赏】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韵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评析】: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带拼音、注释、译文)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带拼音、注释、译文)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带拼音、注释、译文)《夜yè归guī鹿lù门mén山shān歌gē》作zuò者zhě:孟mèng浩hào然rán山shān寺sì钟zhōng 鸣míng昼zhòu已yǐ昏hūn,渔yú梁liáng渡dù头tóu争zhēng 渡dù喧xuān。

人rén随suí沙shā岸àn向xiàng江jiāng村cūn,余yú亦yì乘chéng 舟zhōu归guī鹿lù门mén。

鹿lù门mén月yuè照zhào开kāi烟yān树shù,忽hū到dào庞páng公gōng栖qī隐yǐn处chù。

岩yán扉fēi松sōng径jìng长cháng 寂jì寥liáo,惟wéi有yǒu幽yōu人rén自zì来lái去qù。

作者介绍: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杰,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注释: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喧:吵闹。

余:我。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人自称。

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小船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唐代-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

原文:
夜归鹿门山歌
唐代-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翻译: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注释:
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山歌》
作本人: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庞德、东汉隐士。

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
渔梁渡头,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本人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立马来到了庞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顺便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赏析:
这是歌颂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节录先写夜归的路见闻;山寺传抵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中后期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壮观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暗暗,表达了蛰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无奇中见其优美,真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