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论语七则
论语七则-PPT精选文档

【分析】
赞扬颜回 安于贫困。
运用了 对比 的手法。
说明的道理:
安贫乐道是贤士的标准。
第三则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水,弯曲着胳 膊当枕头用,快乐也在这种生活当中啊。干不 仁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如天边浮云 一样。”
【分析】 成语: 乐在其中 快乐是什么?
在清贫中保持自己的情趣(仁)。 与第二则的相同点: 安贫乐道
联
想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 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了这么一个“五 柳先生”(实际写的是自己),他“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在读书 中得到精神愉悦,而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 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 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 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分析】 提出两个对立的命题加以讨论: 取舍标准: 仁 里仁:君子任何时候安居于仁
富与贵 贫与贱
第二则
【注解】 贤哉回也:颜回贤德啊!主谓倒装句。 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器重的一个学生。颜回 家境非常贫困,他的身体状况也很糟糕,29岁时头 发就全白了,视力连孔子也不如,32岁时就去世了。 【译文】孔子说:“颜回贤德啊!(颜回品质高尚 啊!)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 快乐。颜回贤德啊!”
︽ 论 语 ︾ 七 则
第一则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 要得到的,如果不用仁道获得它,君子是不会享 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 用仁道抛弃(回避)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 子离开了仁道,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 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道的,即使在仓猝匆忙 的时候也一定与仁道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 候也一定与仁道同在。
高考语文必背篇目-论语十则 上课课件

• 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
• 【译文】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 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 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论语十则》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 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 注释:(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 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 指“周礼”,礼节、 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和谐、从容中 和。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 文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 这里指礼,也指和。 (5)节:节制,和前面的礼字是 分开的。
• 6、(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 知①。子曰:“知人。”
• 【注释】 ①知:同“智”,读去声。后面“知人” 的‘知”’读阴平,“知道”的意愿。
•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人慈 爱。”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 6、(2)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 枉,能使枉者直。”
•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 惧。”
【译文】智慧的人不疑惑,仁爱的人不忧愁,勇 敢的人不会畏惧。
• 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注释】 “知”,音zhì,同“智”;乐, 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 • 【译文】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
论语(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指定背诵部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指定背诵部分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背诵部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必背15《论语》十则-2020年高考语文之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孔子说:“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
你有没有尽力为别人?你对朋友诚实吗?你复习了老师教的知识吗?”孔子说:“回顾你所学的知识,你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经验。
因此,你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孔子说:“由,让我来教你对知识和无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孔子说:“当你看到一个既有能力又有美德的人,你就想和他一样好;当你看到一个不道德的人,你就要反省自己,看看你是否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孔子说:“当几个人聚在一起时,一定有值得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如果你发现你和他们有同样的弱点,你应该及时纠正他们。
高中语文必背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必背论语十二章有关高中语文必背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的论语部分是特别重要的,在高考的时候,常常会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必背论语十二章,欢迎大家参考阅读,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高中语文必背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朝闻道”“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质胜文则野”“士不行以不弘毅”“譬如为山”“知者不惑”“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小子何莫学夫《诗》”“君子食无求饱”“克己复礼为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第三则)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篇第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论语·雍也》)曾子曰:“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第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论语》诵读学而篇第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高考语文必背诗歌《论语》

高考语文必背诗歌《论语》原文知识点梳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①,毋吾以也②。
居③则曰:‘不吾知也!’如或④知尔,则何以哉⑤?”子路率尔⑥而⑦对曰:“千乘之国⑧,摄⑨乎⑩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⑪,因之以饥馑⑫;由也为之,比及⑬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⑭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⑮其礼乐,以⑯俟⑰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⑱之,愿学焉⑲。
宗庙之事⑳,如会同㉑,端章甫㉒,愿为小相焉㉓。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㉔,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㉕。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以,因为。
②这句话直译为“(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停止(说话)”,意译为“(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毋吾以也:毋,不要。
以,同“已”,止。
③居:平日、平时。
④或:有人。
⑤则何以哉:何以,应为“以何”,直译为“用什么(实现自己的理想)”,意译为“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⑥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尔,相当于“然”。
⑦而:表修饰。
⑧千乘(shènɡ)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⑨摄:夹处。
⑩乎:相当于“于”,在。
⑪加之以师旅:有军队来攻打它。
师旅,指军队。
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⑫因之以饥馑(jǐn):接下来又有饥荒。
因,接续。
饥馑,泛指饥荒。
⑬比及:等到。
⑭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⑮如:至于。
⑯以:来。
⑰俟:等待。
⑱能:胜任、能做到。
⑲愿学焉:愿意在这方面学习。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方面。
⑳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
宗庙,天子、诸曰:“莫春者㉖,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㉗乎舞雩,咏而归。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论语》的经典论据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论语》的经典论据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论语》的经典论据《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论语》的经典论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2. 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当仁,不让于师。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7.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8. 不怨天,不尤人。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版)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

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7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仁爱看做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大吗?死了以后才罢休,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i. .w. 十五、《论语》七则 浦高级中学 常锋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理解并记诵《论语》七则容,了解儒家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3、 联系实际,体会本文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说明: 本文节选自《论语》,从容上看主要阐述了守“仁”、“安贫乐道”等儒家基本思想,是理解孔子及儒家学派的重要依据。从文言翻译角度来看,本文有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因此从字词句入手,掌握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容及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有从文字意思入手到探究文字背后思想的一个过程,需要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圣贤的心灵,也只有充分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涵,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和虚词,深入理解儒家传统思想精髓。 2、 难点: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关于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说明: 本文是高中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容。作为文言文单元,我们虽然要重视学生对于文言字词文句的理解掌握,但高三的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还应该提高到更深一层,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如何在当今这个时代理解儒家的思想精髓,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年学子提出的一个重要人生话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补充相关知识 1、 根据幻灯片提供的信息,请同学们猜出所指容:1、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已有知识推断出课文标题—利用灵活的方式,不仅给学生补充了《论语》有关知识,而且. .. . i. .w. (这是古代私塾中使用的教材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记录儒家学派基本思想)、(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2、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论语〉七则》这篇课文,让我们来探究孔圣人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论语》 2、 学生齐读幻灯片部分容,补充巩固相关常识。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 疏通字词 1、教师读课文,学 生初步感知。 2、 根据课下注释,对生字读音做标注。 3、 学生集体朗读,再次认读难字、生字。 1、 学生根据教师读及课下注释,为生字标注拼音,为朗读做准备。 2、 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并交流字音方面存在的问题。 朗读是古文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断句的能力及语感,为理解课文打基础。
提出问题 分析课文 1、 请2-3个学生根据注释翻译第一则容,教师对重点字词语句的解释加以强调: 1、学生对“恶”(wu)字的读音及解释作辨析。 2、 “富”是指有钱财;“贵”是指翻译是理解课文容的基础,所以这个环节,要重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尽量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及. .. . i. .w. ①“恶”字的读音及解释作辨析 ② “富”、“贵”“贫”、“贱”词义辨析。 ③对“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句进行分析讨论。 2、请学生根据上述翻译,概括这则语录体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并加以记录。 3、 教师由对“里”字解释过渡到本则对“仁”字的分析总结。 社会地位高;“贫”是指经济困穷;“贱”是指社会地位低。 3、 理解并明确“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句含义。 4、 ①“里”字解释为“处”,孔子把“仁”当作人立身之本,要无时无刻不处于仁的境界。 ②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提出了“取之有道”之说,道即为仁道。 人的一生,只 要认识了生命与人生的真理,心安祥坚定,对自己充满信心,那么此字典正确翻译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翻译及理解的错误要及时纠正。
从翻译到容理解设计了解释《里仁》标题这个环节,既可以增加学生知识,也可以从标题的概括性入手提炼加深学生对“仁”字的理解。 . .. .
i. .w. 生已经没有遗憾。
1、 齐读第二则,请一位学生翻译这则容。注意“贤哉回也”句式特点。 2、 从孔子赞叹颜回的理由中找出递进关系,从而理解这则涵义,并做好记录。 1、 对学生翻译中“贤哉回也”倒装句的强调。 2、 从“不堪忧”到“堪忧”到“不改乐”的递进关系中,发现君子最高的人生境界。
从翻译角度看这则难度不大,重点放在对容的剖析上。设计递进关系的分析,一方面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强调了颜回与常人不同的地方。便于学生对于“贤”字的理解。 1、 齐读第三则,请一位学生翻译这则容。注意““饭、枕”几个字的活动用法。 2、 请学生找出与第二则容相同之处,概括本则容并记录。 1、 注意学生翻译中“饭、枕”两个字的名词动用。 2、 学生发现两则有同样“安贫乐道”的思想。 在以上三则中,设计了学生概括各则思想容的环节,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目的在于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做好记录有助于学生对前三则作比较。
朗读记诵前三则 巩固所学知识 1、 朗读或记诵前三则,请学生回忆所学容。引导学1、 总结“富贵”、“贫贱”与“仁义”的关系。 1、 利用记诵环节,巩固所学容,改变课堂节奏。 . .. . i. .w. 生把前三则容做一个总体比较和巩固。 2、 提供“煤老板集体进京抄房拉动需”、“08年矿难频发”两则材料,引发学生对当今“富贵贫贱”的议论,联系课文容,阐述自己的“财富观”。 2、 关注儒家传统思想在当代学生心中的反应。 2、 用新鲜的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由文章容阐发开去,使学生学以致用。
分组活动: 疏通字词并翻译 1、 以下四则由学生按照前三则模式,分组活动。 2、 疏通字词并翻译,总结概括各则容。 3、 从四则中摘录常用成语,加以归纳整理。 1、 按小组顺序分四组,每组讨论一则。 2、 疏通字词,翻译并概括各则容。 3、 重点字词:“对”、“弘毅”“兴”、“穷”、“滥”“已”;“以”、“之”。 4、 成语:“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杀身成仁”。 加入学生活动环节,在疏通文意上由师生共同解读到学生独立理解,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翻译上起点拨作用。
后四则在成语的使用上有突出特点,选择这个作突破口,引发学生兴趣,并借上下文出处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分析归纳后四则容 1、 预设题目:后四则从哪几个层面1、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对本文每则设置不同问题,拓展学生思路,加深. .. . i. .w. 展开论述的?请学生在下面依次分析基础上做总结。 2、 依次深入理解四则容含义: ① 第四则提供材料,引发讨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生死。”孔子为什么这样描述自己? ② 第五则找出实行仁道要具备的品质、原因并加以分析。 ③ 第六则可以把“在绝粮---莫能兴”几句话删去吗?为什么? ④ 第七则辨析“生”与“身”不同,加强对“仁”字理解。 提出的儒家思想作系统地理解。 2、 依次明确各则容: 第四则---孔子表述了一个自强不息、终老不疲、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由不知贫贱到不知苦戚到不知生死,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告诉我们,只有以“仁”为道,才能达到这样境界。 第五则因为“仁道”事业任重道远,所以君子必须做到“弘毅”(弘:广大,见识学问要广大;毅:强而能决断。)这是在强调“仁”的重要意义时,也指出了需要具备的品质。 第六则不能删去前面的情景设置。因为只有在前面“从者病”、“子路对文章的理解,为下面总结四则容做铺垫。 . .. .
i. .w. 愠”的烘托下才更加体现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固穷”的精神才难能可贵。这则说明在求仁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应该怎样对待。 第七则“生:活,生命”、“身:身体”,这样的两个词不能互换,否则搭配不当。这则说明在求仁的过程中遇到生与义的矛盾时,应该怎样对待。 回答预设问题 总结后四则容 3、 后四则从哪几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请学生在下面依次分析基础上做总结。 从第四则到第七则,有容上的递进与结构上的总分关系:第四则为我们描述了“求仁”的境界,以下是具体阐述过程,而容上却是告诫人们这条道路的艰辛,要具备的品质直至最后的选择。 这个环节是利用课后练习,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角度,通过理解分析,学生对这几则关系的理解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据即可。
总结全文 总结古人提倡的君子形象所应具备的特联系学生自身情况,阐述儒家思想在当代这部分旨在总结全文提出的“仁”与君子. .. . i. .w. 征。 你愿意成为君子吗? 的意义。 的关系,并使学生联系现实思考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 抄写课文,记诵课文容。 2、 摘记课文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用法。 书面作业要求认真完成在作业本上 强调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记诵基础上再次加深对文章容的理解。
思路点拨 本文节自选《论语》,因为每则出处不同,所阐述容也各有侧重。在解读文本之前,可以简单介绍各则主要容。根据课下注释,学生自己可以对本文文字做粗略疏通,但有重要的字词及语法现象需要强调,因此也可以用一课时疏通文字,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第二课时来整体阅读七则容,归纳整理本课主要阐述的道理。因为《论语》的解读,已经有各个专家作了比较成熟地研究,也不乏深入浅出的本,可以发动学生从他人的专著中寻找疑问,在课堂上加以争鸣,这样可以把各则容扩展开去。 练习举隅 1、 摘选《论语》中关于君子的格言,补充儒家对“君子”形象的阐述。 2、 阅读于丹《论语》第五部分关于君子的论述,并做摘记。 3、 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