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4个病种
耳鼻喉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

耳鼻喉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耳鼻喉科是一门专注于诊断和治疗耳鼻喉部疾病的医学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耳鼻喉科常见病的发生率较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许多困扰。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耳鼻喉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鼻窦炎鼻窦炎是指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慢性鼻窦黏膜及粘连组织的非特异性或特异性炎性反应。
1. 诊断患者出现持续或周期性头面部压迫感、充血等临床表现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
最常用的是CT扫描,能够清楚显示鼻腔和鼻窦结构,并观察异常改变。
2. 治疗对于轻度和中度的鼻窦炎患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为主。
使用抗生素可帮助控制感染;利用局部去污剂、湿润剂清洁和保湿黏膜,以减轻炎症;使用鼻腔冲洗或喷雾剂,帮助清除堵塞;同时,采取生活习惯改变如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戒烟等也有助于恢复。
二、中耳炎中耳炎是指中耳腔黏膜的急性或慢性非特异性感染。
1. 诊断患者常表现为耳朵堵塞感、耳背部疼痛、流脓等。
医生会通过检查外耳和鼓膜的情况来确诊中耳炎。
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听力检测以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
2. 治疗治疗中耳炎,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一般包括抗生素、消炎药和止痛药。
而手术治疗则多针对于顽固性的中耳积液或反复发作的中耳感染情况下才会选择。
三、咽喉癌咽喉癌是指发生在咽头和喉部的恶性肿瘤。
1. 诊断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部肿块等。
医生会通过纤维喉镜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等手段来确诊。
2. 治疗治疗方案一般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定,如肿瘤位置和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患者身体状态等。
四、鼻窦肿瘤鼻窦内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称为鼻窦肿瘤。
1. 诊断患者常出现长期鼻塞感或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并可能伴随面部肿胀和头痛。
医生需要进行详尽且准确的鼻窦影像学检测才能确定是否存在鼻窦肿瘤。
2. 治疗治疗方式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和大小,以及其对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程度。
耳鼻喉科疾病的常见病因与治疗

耳鼻喉科疾病的常见病因与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是指发生在耳鼻喉部位的各种疾病,常见包括鼻窦炎、咽喉炎、中耳炎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且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探讨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一、鼻窦炎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发生感染或炎症引起的一类鼻腔疾病。
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以及鼻腔结构异常等。
治疗鼻窦炎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炎药以及鼻用局部药物等。
对于严重的鼻窦炎病例,手术治疗如鼻窦引流术等可能是必要的。
二、咽喉炎咽喉炎是指咽喉黏膜发生感染或炎症引起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过度用声等。
治疗咽喉炎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保护喉部。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炎药等。
保护喉部的方法包括避免嗓子干燥、少吃刺激性食物等。
三、中耳炎中耳炎是指中耳腔黏膜发生感染或炎症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病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
治疗中耳炎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消炎药等。
手术治疗如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等常用于顽固性中耳炎的治疗。
四、耳聋耳聋是指听觉功能受损导致听力下降的疾病。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音性耳聋、传导性耳聋等。
治疗耳聋的方法主要根据病因不同而异。
一些耳聋可以通过手术手段修复,如人工耳蜗等。
另外,辅助听力设备如助听器、人工耳道等也可以帮助恢复听力。
五、鼻咽癌鼻咽癌是指发生在鼻咽部位的一种恶性肿瘤。
常见的病因包括吸烟、酗酒、食用过多熏制品等。
治疗鼻咽癌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治疗可以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
放疗和化疗则是通过辐射和药物来杀死癌细胞。
综上所述,耳鼻喉科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法各异。
了解常见的病因与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并寻求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同时,注意预防和保护耳鼻喉健康,避免病因的发生。
常见耳鼻喉疾病的诊疗方案

常见耳鼻喉疾病的诊疗方案一、常见耳鼻喉疾病的诊疗方案及原因解析1. 耳鼻喉科简介耳鼻喉科是专门负责诊断和治疗与耳、鼻、咽喉相关的疾病及功能异常的医学科目。
常见耳鼻喉疾病包括中耳感染、鼻窦炎、声带息肉等。
针对不同的耳鼻喉问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2. 中耳感染的诊疗方案中耳感染,亦称为中耳炎,是一种常见并且容易发生在儿童中的感染性疾病。
该种感染通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如普通感冒)或者结合口腔传送(如牙龈和牙周部位的细菌)而产生。
初步确诊后,医生会给患者开具适当药物以减轻中耳部位的不适和降低发炎,在需要时也可能会建议手术干预。
3. 鼻窦炎的诊疗方案鼻窦炎是一种鼻腔和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
它常常由细菌感染、过敏反应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
临床上,医生会通过检查患者的鼻腔和其他相关部位来明确诊断。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给予抗生素以消除细菌感染、解除鼻塞和减轻疼痛不适。
4. 声带息肉的诊疗方案声带息肉是声带黏膜的良性肿块,它的存在可能导致声音嘶哑或沙哑,并且影响言语能力。
医生会在初步确诊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语音治疗、保持水分摄入以减少发作次数等;而手术则可以通过显微镜下切除息肉来恢复声音功能。
二、耳鼻喉科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1. 中耳感染预防措施中耳感染最常见于幼儿,因为他们的Eustachian(咽鼓管)尚未充分发育。
为了预防中耳感染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避免接触感染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确保适当的婴幼儿喂养姿势以降低咽鼓管堵塞风险等。
2. 鼻窦炎预防措施鼻窦炎的发生和慢性鼻黏膜疾患密切相关。
为了预防鼻窦炎,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过敏原或致敏物质、定期进行室内清洁和通风等。
3. 声带息肉预防措施声带息肉在许多情况下都可通过保护声带和舒缓声音来预防。
首先,要避免长时间高声说话或倾向于使用严重拉伤声带的方式说话。
此外,对于需要大量使用声音的职业群体来说,适当安排语音休息时间也十分重要。
耳鼻咽喉科执业范围

耳鼻咽喉科执业范围耳鼻咽喉科,简称耳鼻喉科,是一门专门研究耳朵、鼻子、喉咙以及相关疾病的医学科学。
耳鼻喉科执业范围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耳科、鼻科、咽喉科等。
本文将从耳科、鼻科、咽喉科三个方面来介绍耳鼻咽喉科的执业范围。
一、耳科耳科是耳鼻咽喉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负责诊治与耳朵相关的疾病。
耳科常见的疾病包括耳聋、耳鸣、中耳炎、外耳道炎等。
耳鼻喉科医生通过临床检查、听力测试等手段,结合患者病史,对耳科疾病进行确诊和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助听器等辅助设备的使用。
二、鼻科鼻科是耳鼻咽喉科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负责诊治与鼻子相关的疾病。
鼻科常见的疾病包括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等。
鼻科医生通过鼻内窥镜检查、鼻窦CT等检查手段,对鼻科疾病进行确诊和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鼻腔冲洗等。
三、咽喉科咽喉科是耳鼻咽喉科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负责诊治与喉咙相关的疾病。
咽喉科常见的疾病包括咽炎、喉炎、声带息肉等。
咽喉科医生通过喉镜检查、声带生物电检测等检查手段,对咽喉科疾病进行确诊和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语言治疗等。
耳鼻咽喉科执业范围广泛,涉及的疾病类型多样,治疗方法多样化。
除了耳科、鼻科、咽喉科,耳鼻咽喉科还与其他专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眼科、口腔科等。
在临床实践中,耳鼻咽喉科医生常常需要与其他科室的医生进行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疗服务。
耳鼻咽喉科医生除了执业临床工作外,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耳鼻咽喉科的研究内容涉及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新技术等方面。
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耳鼻咽喉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科学,它涉及的疾病范围广泛,治疗方法多样,对患者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耳鼻咽喉科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科学的方法诊断和治疗疾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让读者对耳鼻咽喉科的执业范围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耳鼻咽喉的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耳鼻咽喉科学属于五官科,它主要研究耳鼻咽喉的冷热虚实,升降浮沉等病理现象,而且也会参考现代医学的成就。
一、耳病1、耳鸣:耳鸣又称“听暇”,是指在外界没有声音刺激时,出现通过听觉器官捕捉到的自主产生的声音。
常见的耳鸣病因很多,如高血压、内分泌失调、颈椎病、头颅外伤等,中医理论认为,耳鸣多为肝肾阴虚或气滞血淤。
常用的中医治疗包括滋阴补肾、调理肝气、活血化瘀等。
2、耳聋:耳聋试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听觉能力受损,表现为听力受限或听力丧失。
中医认为耳聋多由肾虚、脾虚、心火扰动、痰湿内扰等因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调理肾气、补益脾气等。
中药常用的有当归、川芎、熟地黄等。
二、鼻病1、鼻窦炎:鼻窦炎是常见疾病,其主要病因为风寒、饮食不当、感冒等。
中医认为,鼻窦炎主要病因为体内风邪所致,又分为寒性和热性两种。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祛邪散寒、清热解毒等。
中药常用的有薄荷、芳香油等。
2、鼻窒息:鼻窒息在中医学上又称为鼻塞。
鼻塞多由风寒壅闭、热毒郁积等因素所致。
治疗方法常用的有通窍宣肺、化湿祛堵等。
中药常用的有甘草、薄荷、枳实、穿山甲等。
三、喉病1、喉炎:喉炎又称为声带炎,是因风寒、火热、暴饮暴食、过度使用嗓子等原因引起的声带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症状。
中医认为,喉炎主要病因是因外邪所致,治疗方法有清胃透热、宣肺化痰等。
中药常用的有赤芍、黄芩、金银花等。
2、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指扁桃体发炎,由于内风、外邪、痰湿内扰等引起的喉部不适、咽喉痛、高热等症状。
中医认为,扁桃体炎多由肝火炽盛,肺胃干燥,痰湿凝滞等因素所致。
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润燥化痰等。
中药常用的有黄芩、银翘、枸杞果等。
总之,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耳鼻喉科学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不仅注重疾病的表面治疗,更加强了预防和对全身健康的调理。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都因病因不同而灵活应用。
耳鼻喉科门诊常见20种疾病诊疗常规

耳鼻喉科门诊常见20种疾病诊疗常规1. 鼻窦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问诊、鼻部检查和鼻窦X光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鼻窦冲洗和鼻黏膜激素喷雾剂。
2. 中耳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听力测试、耳朵检查和中耳压测量。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疼痛缓解药物和中耳穿刺排脓。
3. 咽喉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咽拭子细菌培养。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止咳药物和漱口液漱口。
4. 鼾症(打鼾):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问诊和睡眠监测。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持正确睡眠姿势、减肥和使用口托或鼻腔扩张器。
5. 喉癌: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镜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6. 鼻咽癌: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咽镜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7. 鼻窦肿瘤: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窦X光检查、MRI和鼻窦镜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8. 中耳肿瘤: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听力测试、耳朵检查和MRI。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放疗。
9. 外耳道感染: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外耳道检查和外耳道分泌物培养。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外耳道冲洗。
10. 梅尼埃病:常规诊断方法包括眼震测试、听力测试和平衡功能测试。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素治疗和平衡康复训练。
11. 鼻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部检查和鼻窦CT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过敏药物、鼻腔清洗和鼻黏膜激素喷雾剂。
12. 喉咙疼痛: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咽拭子细菌培养。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止痛药物、抗生素治疗和漱口液漱口。
13. 鼻息肉: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部检查和鼻窦CT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鼻窦冲洗。
14. 咽喉异物: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咽部X光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取出异物和局部止痛药物。
15. 鼻出血: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部检查和鼻内窥镜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鼻腔填塞和局部止血药物。
16. 声带息肉: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声带镜检查。
耳鼻喉科四类手术分级标准

甲类手术:
(1)喉切除术及发音重建术
(2)喉部分切除后喉重建术
(3)喉及气管狭窄成形术
(4)鼻成形术
(5)内耳手术
(6)颈淋巴结清扫术
(7)颅面联合径路颅底肿瘤除术
(8)鼻咽癌手术
(9)听骨键重建术
(10)外、中耳癌根治术
(11)电子耳蜗植入术
(1)上颌窦穿刺术
(2)鼓膜穿刺与切开术
(3)扁桃体脓肿切开引流术
(4)鼻甲封闭、激光、微波治疗
(5)咽后脓肿切开引流术
手术分类管理制度
(1) 按照手术的难易程度、大小、是否曾开情况分为:
① 一类手术:简单小型手术 Nhomakorabea② 二类手术:小型手术及简单中型手术;
(3)扁桃体摘除(挤切)术
(4)腺样体刮除术
(5)鼻息肉切除术
(6)喉显微手术
(7)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8)鼻中隔手术
(9)鼓膜修补术
(10)颈外动脉结扎术
(11)鼻中隔穿孔修补术
(120乳突根治术
(13)耳廓肿物切除术
(14)耳前瘘管切除术
丁类手术:
③ 副主任医师可担当三类手术的术者,或在主任医师的帮助下,担当四类手术术者。
④ 主任医师可担当三、四类手术术者。
⑤ 上级医师均有权有责指导下级医师进行手术,检查监督全科手术管理,以确保手术质量。
(4)外耳通狭窄闭锁整复术
(5)耳廓成形术
(6)鼻外径路蝶窦、筛窦手术
(7)鼾症手术
(8)鼻窦内窥镜手术
(9)双侧声带麻痹手术
(10)腮裂瘘(囊肿)手术
耳鼻喉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

耳鼻喉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导言:耳鼻喉科是专门负责诊断和治疗与耳鼻喉有关的疾病的医学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耳、鼻、喉部位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疾病,如感染、过敏、肿瘤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包括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发炎和声带息肉,并讨论它们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中耳炎:1. 病因及临床表现:中耳炎通常由感染或过敏引起。
患者可能会出现耳胀、耳闷、听力下降以及脓性分泌物等不适感。
2. 诊断方法:医生通常会通过检查患者的听力功能,并使用一个称为“otoscope”的仪器来观察患者的中耳腔是否存在红肿或积液。
3. 治疗方法:对于急性中耳炎,可以选择给予抗生素治疗以消除感染。
对于慢性中耳炎,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来清除中耳内的异常细胞或病变组织。
二、鼻窦炎:1. 病因及临床表现:鼻窦炎是鼻窦部位的感染引起的炎症。
患者可能会出现鼻塞、流涕、头痛以及面部压力等不适感。
2. 诊断方法:医生通常会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并进行一项叫做“CT扫描”的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鼻窦炎。
3. 治疗方法:治疗鼻窦炎旨在缓解症状并消除感染。
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使用抗生素、利用盐水漱口、进行手术以清除堵塞的鼻窦等。
三、扁桃体发炎:1. 病因及临床表现:扁桃体发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患者可能会出现喉咙肿胀、厌食和吞咽困难等不适感。
2. 诊断方法:医生通常会通过检查患者的咽喉是否发红和肿胀,并进行一个称为“咽拭子”检查以确定感染的类型。
3. 治疗方法:治疗扁桃体发炎通常包括口服抗生素、漱口药水以及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对于严重或反复发作的情况,可能需要手术切除扁桃体。
四、声带息肉:1. 病因及临床表现:声带息肉是声带上的良性肿瘤。
患者可能会出现声音沙哑、哮喘和吞咽困难等不适感。
2. 诊断方法:医生通常会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喉部,并进行一项称为“喉镜检查”的特殊检查来确认声带息肉的存在。
3. 治疗方法:对于小型息肉,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如使用药物缓解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ICD-10:H66.1-H66.3/H71)行手术治疗(ICD-9-CM-3:19.3-19.5/20.2/20.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1.症状:有间断性或持续性耳溢脓病史;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2.体征:具备下列项目之一者:(1)鼓膜穿孔,鼓室可见有脓性分泌物,黏膜可见肿胀、增厚、肉芽形成;(2)鼓膜陷,伴中耳胆脂瘤。
3.听力检查: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
4.颞骨CT扫描:提示炎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手术:1.鼓室探查+鼓室成形术;2.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伴/不伴耳甲腔成形术);3.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4.酌情行二期听骨链重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4)胸片、心电图;(5)临床听力学检查(酌情行咽鼓管功能检查);(6)颞骨CT。
2.视情况而定:中耳脓液细菌培养+药敏,面神经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麻。
2.术中植入耗材:听骨植入。
3.术中用药:必要时糖皮质激素、非耳毒性抗菌药物冲洗术腔。
4.术中酌情行面神经监测。
5.术腔填塞。
6.标本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治疗≤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病人情况而定。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3.伤口换药。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无伤口感染。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2.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ICD-10:H66.1-H66.3/H71)行手术治疗(ICD-9-CM-3:19.3-19.5/20.2/20.4)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声带息肉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声带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声带息肉(ICD-10:J38.102)行支撑喉镜下手术(ICD-9-CM-3:30.0901/30.090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1.病史:声音嘶哑。
2.体征:单侧或双侧声带带蒂或广基的息肉样增生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手术:(1)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手术,或显微(激光)手术等;(2)可行声带成形,黏膜缝合等修复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38.102声带息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4)胸片、心电图;(5)喉镜检查。
2.有条件者行发音功能检测。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见治疗方案的选择。
3.标本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治疗≤3天。
1.根据病人情况确定复查的检查项目。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可行雾化吸入;酌情给予糖皮质激素。
3.适当声休。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咽喉部无明显感染征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2.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二、声带息肉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声带息肉(ICD-10:J38.102)行支撑喉镜下手术(ICD-9-CM-3: 30.0901/30.0902)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ICD-10:J32)行鼻镜手术(ICD-9-CM-3:21.31/22.2-22.6)(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1.症状:鼻塞,黏性或脓性鼻涕;可伴有头痛、面部胀痛等。
2.体征:鼻腔、中鼻道黏液或脓性分泌物,鼻腔、中鼻道黏膜充血、肿胀或伴有鼻息肉。
3.影像学检查(CT):提示鼻腔、鼻窦黏膜慢性炎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鼻镜手术:1.鼻中隔矫正术;2.中鼻甲、下鼻甲骨折移位固定术;3.前或后筛窦开放术;4.上颌窦开放术;5.额窦开放术;6.蝶窦开放术;7.眶尖部手术;8.鼻息肉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32慢性鼻-鼻窦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4)胸片、心电图;(5)鼻腔鼻窦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1)过敏原及相关免疫学检测;(2)鼻功能测试。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糖皮质激素:鼻局部喷雾,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全身止血药物,局部减充血剂。
3.手术:见治疗方案的选择。
4.鼻腔填塞止血,保持引流通气。
5.标本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治疗≤8天。
1.根据病情可选择复查部分检查项目。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鼻局部喷雾,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酌情使用黏液促排剂。
3.鼻腔冲洗。
4.清理术腔。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2.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ICD-10:J32)行鼻镜手术(ICD-9-CM-3:21.31/22.2-22.6)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天喉癌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喉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喉癌(ICD-10:C32,D02.0)行喉部分或全切除术(ICD-9-CM-3:30.1-30.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1.症状:声嘶或其他喉部不适。
2.体征:喉部有新生物。
3.辅助检查:喉镜、CT和/或MRI或B超提示病变。
4.病理学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手术:1.喉癌激光切除手术:T1和部分T2喉癌;2.喉部分切除术:T1、T2、部分T3、少数T4,适合喉部分切除的喉癌患者;3.喉全切除术:不适合上述手术方式的喉癌患者;4.酌情行缺损修复;5.酌情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四)标准住院日。
1.激光切除喉癌手术≤7天。
2.喉部分切除术和全喉切除术≤18天。
3.皮肤或气管或食道缺损修复术≤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32,D02.0喉癌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4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4)X线胸片、心电图;(5)喉镜;(6)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CT或MRI或B超,下咽-食管造影,肺功能,输血准备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5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见治疗方案的选择。
3.术中用药:止血药、抗菌药物。
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5.标本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治疗5-19天。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漱口。
3.鼻饲(激光手术除外)。
4.伤口换药。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如咽瘘等),需要特殊诊断治疗措施,延长住院时间。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采取进一步检查和诊断,延长住院时间。
二、喉癌临床路径表单行喉部分或全切除术术(ICD-9-CM-3:30.1-30.4)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