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解读PPT模板共18页文档
记忆生产与意义构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影像叙事与传播

2016.6NEWS TRIBUNE《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自播出后就受到观众一片追捧,成为在传播影响力上比肩《舌尖上的中国》的话题性作品。
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文物修复工作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集体关注与讨论,离不开影像纪录背后中华文明的记忆呈现与意义构建。
该纪录片用独特的视角、接地气的制作,重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工匠精神。
在故宫这一古老的时空里,将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转换成为新的符号生产,完成我们对历史的想象与未来空间的规划。
从纪录与传播的维度出发,探讨该纪录片对于社会集体记忆的生产与意义构建,有助于理解此类纪录片走红背后丰富的时空叙事肌理与影像传播策略。
一、作为空间生产的故宫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既是被生产的,同时又具有生产性。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深处,故宫作为其中的象征与典范,就是“被生产”出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伴随着历史的演进,故宫则作为一种文化认同资源,深深的纳入人们的集体记忆,时刻都在“生产”集体意识,即召集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内在的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正在以各种形式,在“融合”与“互异”的作用下,在“地球村”范围内加速流动。
文化帝国主义背景下掀起的文化寻根热潮,使得依靠“文化”主题“借古论今”的理解范式深入人心。
这种极具现代性的怀旧趣味“将过往的记忆客体化,它是一个由‘主观个体记忆’到‘客观集体历史意识’的反应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对过去的‘追忆’从一个绝对的个人经验逐渐演变为可供流传、分享、共赏的集体意识,这既是一个主体经验客体化的过程,又是一个由主观历史到客观历史的演变”。
①依靠坚实的精神内涵与广泛的民间基础,历史怀旧与文化寻根突破了私人的领域,成为一种集体的缅怀与认同。
“纪录片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它以其内在的历史重构模式构成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特殊形式,其特征是通过影像中的文化记忆来激发观众对历史事件的集体认知需求”。
我在故宫修文物

朱红
明黄
翠绿
2、轻快简约的画面节奏
内部节奏平缓自然,记录着文物修复师的 专注、从容、耐心···
外部节奏快速变动,暗示时间的流逝, 隐喻历史变迁的故宫。
声音的表现力
1、同期声立体呈现修复过程,丰富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形象。
• 文物修复现场的机器运转声;
• 文物修复师边工作边讲述自己与故宫的起源;
2.解说词优美流畅,伴随修复场景的出 现而出现,讲述着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 日常生活,传达对逐渐遗失的匠人精神 的思考。
创新的拍摄手法
01
以小见大,微观表达;
02
以人正史,平民视角
03
小切口揭示大主题
以小见大,微观表达;
• 修复师日常(生活化)
• 师徒相互斗嘴(年轻化)
• 王有亮师傅宫外抽烟(细节化)
我 在 故 宫 修 文 物
第一集
视听语言
01
叙事镜头的运用和处理
0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画面色彩和节奏
03
声音的艺术表现力
叙事镜头的运用和处理
1、全景镜头:还原文物修复的画面;
2、特写镜头:呈现文物修复师们的专注;
3、空镜头:转换时空,调整和控制本片节奏,表达深远意境和内涵,。
朱红宫墙
繁茂大树
琉璃屋檐
画面的色彩与节奏
以人正史,平民视角
• 介绍文物以及修复工作
• 展现传统的艺徒传习模式,传达对 文物修复技术的传承,逐渐遗失的 匠人精神的思考;
小切口揭示大主题
• 普通人物+修复事件+历史文化
• 主流价值观
解读《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影像表达与文化传承

《戏剧之家》2017年第15期总第255期解读《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影像表达与文化传承毛腾飞,李祯(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摘要】作为纪录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桥梁”,非遗题材类纪录片的出现既是受国内外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浪潮的影响,也与中国现代纪录片体系的构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不仅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的记录与传播,同时在影片“讲故事”的同时也表达了创作者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本文以纪录片《我 在故宫修文物》为案例,分析非遗纪录片中的内容构建以及独特的价值,从而揭示纪录片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表达;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5-0110-01纪录片鼻祖格里尔逊“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是对纪录 片最早的定义,后来怀斯曼认为“非虚构性的影片”就是纪 录片。
在《电影术语词典》一书中这样解释纪录片:“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
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 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 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1]虽然,至今学术界对“非遗类”纪 录片没有一个官方的界定,但是以“非遗”为题材的纪录片 却因为非遗保护的契机,已经遍地开花,并逐年增多。
有学 者认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审美对象,以展示非遗美学特 征为目的,以声画合一的媒体语言为手段的影视纪录片就能 被称为“非遗类”纪录片。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形态方式 和活态传承的特殊品格,在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产 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3]本文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分析非遗纪录片 中的内容构建以及独特的价值,从而揭示纪录片对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共计三集,每集通过影像讲述修复文物的故事。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视听语言特色分析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拍摄了故宫稀世文物的修复,重点记录了文物修复过程和文物修复师的生活故事,2016年1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后在网络上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截至2019年3月31日,在豆瓣电影上,经过超8万人的评价,该片豆瓣评分9.4,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441.1万次,弹幕总数9.3万。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与其视听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对其进行研究能为文博类纪录片拍摄提供启发。
一、《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镜头语言分析法国电影理论学家马塞尔说:“镜头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它既是一台机器自动运转、客观重现画面的结果,同时也是编导和导演意图的重要体现。
”①镜头是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特色。
(一)镜头变换节奏明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镜头语言富于变化,有很强的节奏感。
这部纪录片主要运用特写镜头和近景镜头,长镜头和短镜头穿插变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明显的节奏感。
这部纪录片通过不断切换一系列的短镜头,使传播内容更加丰富,达到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目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特写镜头和近景镜头为主,不仅向观众近距离展示了文物的细节,也细致表现了文物修复工作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我在故宫修文物》将运动镜头和静止镜头相结合,各种镜头穿插变换,使得这部纪录片的镜头语言避免了冗长感,更加轻松生动。
如在第三集中修复一幅贴在门扇上面的清朝大臣的画时,一连串富有节奏感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古书画修复的步骤,特别是运用了大量的近景、特写镜头来展示最核心的洗、揭、补、全的步骤,让我们近距离看到书画修复组的文物修复师如何耐心又细致地一步步修复一张破损的古书画,同时也了解到这些修复方法背后的原理。
(二)镜头表达真实客观《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运用大量的客观镜头,从旁观者的角度给观众带来很好的真实感。
客观镜头又称中立镜头,是电视节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拍摄角度。
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在故宫修文物最近,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豆瓣评分高达9.4分,甚至高过《舌尖上的中国》。
“慕名而来舔屏”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2016年1月7日在CCTV-9播出的纪录片。
该片重点记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该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的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
第1集康熙皇帝60大寿时32扇屏风、乾隆皇帝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唐代三彩马、珍宝馆银器、乾隆生母金发塔等文物纷纷登场。
在大半年的时间里,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和两个80后年轻人、钟表组的王津师徒将分别修复手中的珍宝,以赶上展览进度,而他们在宫墙内外嬉笑怒骂的生活故事也逐一呈现。
第2集中国人对木头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
几千年下来,中国人一直在用远比石材脆弱很多的木头建造家园。
生活在树木旁,住在木房子里,在木桌上吃,在木床上睡,栖身从木开始,用木头造纸,用木头刻版印刷,栽种、培养、雕琢一个个可造之材,木雕佛像,看上去更是多了一份蕴含生命的亲切。
黄花梨雕龙大柜寿康宫后殿西次间后墙陈设了黄花梨雕龙大柜,这是宫中现存最大的黄花梨家具。
抵墙而置的大柜高2.9米,单柜宽1.76米。
柜内分两层,双开门,门饰铜锁。
值得一提的是,柜子里面设有暗隔,当年故宫初建博物院时,工作人员从中清理出“珍宝”100多件,经查档案,原来这是太后珍藏自己最心爱的珍宝的地方,像红珊瑚云蝠灵芝纹如意、金錾花嵌珠杯盘、碧玺朝珠等就曾珍藏于此。
第3集一幅已有250年寿命的古画,没有作者落款,没有画面内容介绍,也没有确切创作时间,在此之前,它从来没有与公众见面过。
我在故宫修文物

四、B站受众与这部纪录片基调的契合
《我在故宫修文物》首播是在央视9套,1月7日开始的,但是那时候反响寥寥,真正让这部纪录片火起来的是 在二次元、花痴、畜聚集的B站。
众所周知,B站是青年亚文化聚集地,这部剧被搬上B站以后,除掉B站的各种cut(B站观众为各种精彩剧集 做的短视频)收集到的弹幕,原片被刷了6万多条弹幕。满屏的“王师傅(“故宫男神”的钟表修复专家王津师 傅)好帅”、“王师傅嫁我”的弹幕,他的人气甚至一度超过同期里的那些长腿欧巴、小鲜肉。
六、工匠精神文化自信
贯穿片中的一条文物修复的传承脉络,更像是一条红绳,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呈 现故宫这群神秘的手艺如何一代一代按部就班地传下去。一位女师傅在讲述自己入行时, 她的师傅教徒弟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只有耐下性子,才能做好文物修复工作。这句话也成 为片中的“点睛之笔”。片子的旁白里说:“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这引起了很 多网友的共鸣,“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人,真的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儿。”
近些年这些爆款内容一直不断,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路径病毒式传播,甚至“梅开二度”。从《舌尖上的中国》, 到2014年8月的时候,“故宫淘宝”的微信公众账号发布了一篇《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再到这次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不得不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宣扬。
纪录片通过对书画修复的七个严谨的步骤,体现了这些工匠们的匠心,通过他们对待故宫物件,对待攀比的 收藏家,对待自己工作的认识,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纪录片整体基调并不枯燥,还真实记录了这些师傅有趣、生活化的一面. 修复师们还逗猫、打杏子,与他们平时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形成了一种“反差萌”。
用现代的审美去挖掘故宫的生命力, 解读手艺的魅力。
三、轻快的节奏、选题的新奇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

127MEDIA FORUM 传媒论坛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纪文亮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摘 要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其不同寻常的反向传播的模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和思索。
它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观照小人物的内心真实感受,通过多种媒介广泛传播,得到观众的喜爱。
回顾我国纪录片的历史,在其网络化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了种种问题一度陷入无人问津的困境。
因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脱困转型使得纪录片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网络化生存之路,始终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互联网时代未来发展的革新之路。
因此,文章抛砖引玉,以期为今后中国纪录片制作与网络化传播乃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成功因素;启示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127-02作者简介:纪文亮,辽宁大学2016级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1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与概述纪录片尤其是我国的纪录片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表现一直欠佳,一直以来都是电影市场的冷门类型影片,大部分国产纪录片在电影院都乏人问津,无法摆脱“小圈好口碑、大型影节拿奖、大荧幕遇冷”的命运。
随着2011年被学界称为中国纪录片元年的推动下,纪录片作为守望者的使命开始复苏,越来越展示出其守望社会的价值,犹如这个社会和时代的抛物线,折射出不一样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变迁。
近年来,我国叫好又叫座的纪录片少之又少,鲜有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叫好又叫座的纪录片。
然而,去年一部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横空出世,席卷了大家的朋友圈,不仅在全网受到了关注,还一时成为了新闻与传播学界与业界研究的热点。
2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因素分析《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以古老文物修复的形态呈现的纪录片,其成功因素在于新时代下迎合了受众的审美取向与共鸣,还使用了叙事白描的创作手法充斥着人情味。
中国需要工匠精神——最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素材运用

素材前沿\专题策划□编辑/高明燕赵成霞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故宫钟表室的马玉良看中,此后近四十年,他每天都在与钟表打交道。
片中,王津师徒修好一组铜镀乡村音乐水法钟,令人印象深刻。
这座钟表是乾隆皇帝的珍藏,钟顶有个“农场”,房屋、农户、家禽、流水活灵活现。
刚出库房时,这座钟非常残破,他为自制一个齿轮,耗时一周用小细锉在齿上“找”点,与原件严丝合缝。
修复8个多月之后,这座钟的每个零件终于都能活动,复原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
这并不是王津经历的最大挑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参与修复铜镀金雄鸡动物座楼阁式钟,几个修复师傅一起耗时八九个月,才将钟座上的凉亭、雄鸡、盘蛇、栖鸟修复如初。
2010年,他参与修复了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罗卡特制造的“老人变戏法钟”,与专家、助手耗时一年才恢复这座古董钟的变戏法功能——老人手中的豆子,小球变色,小鸟张嘴摆翅。
讲到修表的耐心,王津说:“干这一行就要坐得住,老师傅说,如果真干不下去了,那就去外面溜达一圈,回来再干。
”有网友问:“我不知道这些师傅能赚多少钱。
”王津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他月薪六七千元,在北京算不上高专题策划\素材前沿收入,但他很满足,“主要还是喜欢、有兴趣。
看到一座破旧的钟,能在我面前恢复活灵活现,心里特舒坦”。
有观众称赞:“印象中的大国工匠,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温暖而谦逊,执着而内敛。
这样的品质才能担当起某个职业的脊梁。
”【微评论】对于一个“匠人”来说,最主要的或许不是高超的手艺,而是他们的状态,沉稳亲善,从容饱满,满满的生机。
从16岁到退休,从少年到老者,这其中的所有精力与岁月都要付诸于一件事情上,仅仅是这份坚持与执着,这种对事业的热爱与物质的淡泊,这种“坐得住、磨得起”的精神就已经值得我们深深的敬佩与学习。
【故宫•故事】相知毕业于中央美院的木雕佛像的修复师屈峰说:“文物跟人是一样的,古人说玉有六德,玉就是一块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