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出名的人物之一,她的形象充满了浓厚的艺术色彩和诗意情感,成为了文学经典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1. 哀怨寂寞的情感
林黛玉的形象深深地打上了“哀怨寂寞”的烙印,她在一系列感情失落的事件中,表达了十分沉痛的情感。
在家境破败后,她的父母相继离世,使得她由富贵家庭陷入了悲惨的命运中。
在和贾宝玉的感情中,她同样经历了许多内心的波折,最终流离失所、病死在荒凉的草庵之中。
她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生难免遭遇挫折的伤痛,也一定程度上抒发了作者对人世奇冤的感叹。
2. 才情横溢的女子
林黛玉具有出众的才情和天赋,她写得一手好诗歌,还是《红楼梦》唯一一个会画画的女子。
她不仅具备多方面文艺才华,而且思辨独立、洞察深邃。
她的才情实为当时大家闺秀中的一股清流,也反映了现代人追求精彩人生的心态。
3. 现代女性意义
虽然林黛玉身在闺阁,但她的追求和表现实际上提前了许多现代女性的理念。
她在社会和家庭地位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照顾,但她却追求自己的价值和人格塑造。
她崇尚自由、平等和
正义,坚持自我,拒绝贾宝玉的过分照顾和爱护。
在《红楼梦》这个宏大的社会画卷中,她的形象成为了人性深层的反映,也为现代女性的崛起和解放提供了借鉴与思考。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7篇】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7篇】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
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
下面山草香为大家整理了7篇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林黛玉人物分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篇一一、外型红楼梦第三回中曾描述林黛玉的外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除此之外,宝玉则有“神仙似的”又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颦儿才貌应世稀”等等之夸赞。
林黛玉的人物描绘在书中有着精妙的设定。
宝玉曾以‘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之句形容宝钗及黛玉两人,可见林黛玉之美以灵气为甚。
事实上,书中多次提及黛玉外貌之处皆证明黛玉脱俗的美貌并不比宝钗逊色。
宝玉中邪时,呆霸王薛蟠一见黛玉的婉转风流的落泪模样,便“酥倒在那里”。
二、性格黛玉忧愁多思,弱柳扶风,同时喜爱诗书,颇有咏絮之才,具有诗人的特质。
在大观园中,大多数人对黛玉的印象是多愁善感,伶牙俐齿且爱钻牛角尖。
黛玉曾因周瑞家的分送宫花一事使性子,更曾因与宝玉怄气而苦吟葬花词,宝黛二人间的争执与别扭也曾使贾母笑称二人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丫头小红曾言:“林姑娘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
”可见黛玉并不如宝钗容易亲近,实则黛玉是一名心中充满不安全感的闺阁女子,也因而造就了她多虑心窄的性格。
黛玉多病纤弱,有着病西施的形象。
而她也好恶分明,蔑视功名权贵。
当贾宝玉送给她北静王所赠的一串名贵念珠时,反应极大,并说了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虽然黛玉乍看之下不与人亲近,但黛玉其实是全书中少数拥有丰沛真挚感情的角色。
林黛玉情榜考语为‘情情’,意旨黛玉对于自身重视的人事能够全心的付出感情。
黛玉虽看起来忧愁多虑,不易与人亲近,但对于她所重视的人便会全然的真心对待。
对林黛玉的理解和评价

对林黛玉的理解和评价
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贾宝玉的表妹,贾府中的贵族女子。
下面是对林黛玉的理解和评价:
1. 天资聪颖:林黛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她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着相当的才华和智慧。
她对诗词歌赋有着天赋般的理解力,能够写出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2. 敏感婉约:林黛玉性格敏感、婉约,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她对自己的家族、亲人和朋友都抱有深深的情感,对于生活中的琐碎和世俗之事往往视若无睹,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感受。
3. 悲观厌世:林黛玉对于人生抱有悲观厌世的态度,她认为人生苦短,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因此常常陷入忧郁和悲伤之中。
她的忧郁情绪也与她非凡的才华和对美的追求有关。
4. 对世俗的反叛:林黛玉是一个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人,她对于社会的虚伪、世俗的道德标准都持有怀疑的态度。
她不愿意迎合世俗的期待,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5. 对友情的珍视:林黛玉是一个极富同情心和真诚的人,她对待朋友非常真挚和坦诚。
她与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的友情都是纯粹的,她们之间相互扶持、关心彼此,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总体来说,林黛玉是一个深情、敏感、独立的女子形象。
她的出现使小说具备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
她对于生命和人生的反思,使读者深入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林黛玉的形象既是对于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反思,也是对于人性、情感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聪明伶俐,悟性极强,内向多疑、敏感善变而又孤高自诩,同时又带有自卑自怜的成分。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
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
林黛玉的敏感是因为她寄人篱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也因此养成了多疑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
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
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林黛玉可谓是内向型女子的一个典型,林黛玉的
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
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
这种猜疑结果,常常一方面伤害自己,另一方面又伤害自己的心上人。
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
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薇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
表面上看,她们有时似乎很坚强,但内心世界却充满自卑和懦怯。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解读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解读林黛玉是中国古代经典小说《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作品中最为复杂深刻的形象之一。
她是贾宝玉的表妹,出生在贾府,从小与贾宝玉相互依恋,他们的感情被描写得十分纠缠复杂。
林黛玉以其聪明才智、独立坚强以及对命运抗争的精神而备受读者喜爱。
1. 外貌与特点林黛玉被描述为一个美丽、明眸皓齿,头发如乌云般漆黑而富有光泽的女子。
她身穿素雅简约的服装,因此显得清新脱俗。
除了外貌上的美丽特点外,林黛玉还具备着敏感和聪慧等内在特点。
2. 聪明才智尽管林黛玉并非男子身份,但她却拥有超越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女性角色的异常聪明才智。
她不仅对文学艺术等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还对人心和社会事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她能够以独特的角度看待世界,并表达出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文学家和艺术家,她在作品中承担着创作与审美的角色。
因此,她不仅具备智慧与领悟能力,还有一定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她对于诗词歌赋的创作和欣赏可以感受到她对于文学艺术极高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3. 独立坚强尽管林黛玉身处富贵之家,但她并没有被贾府的环境所束缚。
相反,她保持了自己独立坚强的性格。
无论是面对命运的挑战还是感情上的困扰,林黛玉都展现出了坚毅不屈的品质。
即使受到打击或遭受背叛,她也能够积极应对并寻找自我成长与超越。
4. 对命运抗争林黛玉的一生充满着命运的折磨与起伏。
她早年失去了母亲,后来也逐渐看清了贾府内部污浊与虚伪的一面。
这些经历让她对于现实世界有着深刻而痛苦的认识。
然而,林黛玉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尽管人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和不公平待遇,但她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证明她不屈服于命运。
她以自己纯真善良、敏感聪慧和高尚情操赢得了读者们的共鸣与尊重。
5. 反传统观念林黛玉在《红楼梦》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时代先进思想的女性形象。
她拒绝被束缚于传统婚姻观念下,并保持了对自由爱情追求的态度。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
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
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
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
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
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
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
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
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红楼梦人物解析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解析林黛玉一、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表妹,也是贾府的一员。
黛玉的性格极为独立,她聪明、敏感,才情出众,并且有着非常敏锐的感受力。
她是一个充满悲伤的人物,身上常常笼罩着一种忧郁的氛围。
二、林黛玉的外貌特征黛玉的外貌被形容为“肌肤超凡脱俗,丰姿俊逸”。
她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微微上挑的眉毛,鹅蛋脸上洋溢着离奇的神采。
她的嘴唇红润,细腻如玉,她柔美、秀逸的仪态使其更显得与众不同。
三、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黛玉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多愁善感的人。
她对生活中的琐事和不公平的待遇有着强烈的反应,并常常沉浸在悲伤和忧郁之中。
她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常常通过写诗来诉说内心的苦闷和忧伤。
她对贾宝玉情深意重,但是她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能为力,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命运摆弄的可怜人。
黛玉的聪明才智也不容忽视。
她对诗词歌赋有着深厚的造诣,并且在剧中多次以自己出色的才华和智慧为众人解决难题。
她表现出了对人生和世事的深刻洞察力,犀利的论调常常让人叹为观止。
四、林黛玉的命运黛玉的命运可谓是悲惨的。
由于贾府的衰落,加上她自身的身世和心理问题,她的命运注定了有一个不幸的结局。
她在家族中备受冷落,并且因为贾宝玉与其他女性有所交往而感到伤心和难过。
她不愿意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她更愿意将自己从尘世隐退,追求心灵的自由。
五、林黛玉对于红楼梦的意义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的形象和命运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压迫。
她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林黛玉的形象深深地刻画在读者的心中,她的忧郁和敏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同情。
她的才情和智慧给人留下了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
她的命运使人唏嘘不已,更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悲凉和虚无的思考。
总而言之,林黛玉是一位充满忧郁和才华的女子,她的形象和命运对于我们理解《红楼梦》和封建社会的女性命运有着重要的意义。
她的形象永远地烙印在读者的记忆中,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经典和动人的形象之一。
林黛玉形象总结概括

林黛玉形象总结概括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她的形象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美丽聪慧:林黛玉是一个极具才情的女子,她美丽动人,气质高雅,同时也非常聪慧灵敏。
2. 敏感多愁:林黛玉性格敏感细腻,多愁善感,对周围的事物和人的情感变化非常敏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忧郁和伤感之中。
3. 独立自尊:尽管身处封建社会,林黛玉却具有一定的独立精神和自尊心,她不愿意轻易屈服于世俗的压力和规矩,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4. 真性情:林黛玉性格直爽,情感真挚,对待感情尤其如此,她对贾宝玉的感情深厚而真挚,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5. 诗文才华:林黛玉具有出色的诗文才华,她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体来说,林黛玉的形象是一个美丽、聪慧、敏感、独立、真性
情且具有诗文才华的女子,她的形象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撰写者:刘慧玲导师:徐文新[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那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有褒有贬,各执一词。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可怜人”形象。
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她的内慧外秀的气质,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
本文主要从林黛玉的内在气质秉性、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叛逆精神等方面来探究分析这个富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人物。
[关键词]:气质个性精神品格叛逆精神《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于1784年写成的经典巨著,全书一百二十回,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的无休无止的斗争。
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庭的盛衰之路。
全书呈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上半部写“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
《红楼梦》打着“无材补天”【1】,“深自忏悔”的旗号,对封建末世腐朽的经济基础和全部上层建筑作了全面的、无可辩驳的否定,热烈而又隐晦地歌颂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奴隶们、市民子女。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3】,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4]。
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5]。
可以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可以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三位女主角,早期红学研究中扬黛抑钗的多,以后有钗黛互补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推崇薛宝钗,林黛玉倒越来越不合时宜,但从作者曹雪芹创作人物的初衷来年,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情有独钟,也是他精神情感的归依和指向。
她是一个被艺术化、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姿容绝丽、才华出众。
作者曹雪芹安排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也是对林黛玉性格的一种象征,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
因此有“潇湘妃子”一称,这也是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神仙般的仰慕。
因此,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烙上了作者挥之不去的理想主义的唯美情绪。
然而,她孤僻多疑,身世凄惨,以及体弱多病,再加上封建礼数的约束,因此决定了她的一生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自诞生至今,已近两个半世纪,人们对红楼梦的评论也进行了二百多年,而随着《红楼梦》的走向世界,林黛玉这一形象也越来越为各种不同肤色、文化的人所了解。
她的美丽、纯情,她的眼泪和悲剧命运,深深地吸引着读者、感动着善良的人们。
因此,林黛玉一直是备受学人关注的红楼女性形象之一,但林黛玉形象的本质特点至今仍无一致意见。
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林黛玉的形象进行分析。
一、林黛玉独特的气质个性(一)绝美容颜林黛玉容颜娇美,且天生一般神韵。
作者为了塑造林黛玉这一纯美形象,在她的外貌描写上确实是深思熟虑,苦心孤诣,匠心独运。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挟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寥寥几笔就把林黛玉之美推至一个高度。
作者还通过了王熙凤的赞扬和贾宝玉眼中所见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王熙凤称赞林黛玉“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1],王熙凤本是一个模样标致、言谈爽利、心机深细之人,她自己标致不说,就府中的众姐妹也是不同一般,所以,她说的“竟”、“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就显出林黛玉容貌的绝美。
贾宝玉形容林黛玉更是“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1],婉转风流,娇美动人,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深深打动着他的心,他的评价又把林黛玉的美推至了一个高度,使之超越了几千年来的传统美人形象,因此,林黛玉绝美的容颜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思。
(二)聪慧心智林黛玉秀外慧中,兰心慧质,是不可多得的聪慧女子。
“心较比干多一窍”[1]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另一番描写,比干是商朝能臣直臣,传说他的心是“七窍玲珑心”,只有聪颖、悟性高的人才有七窍玲珑心,而说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是以夸张的说法说她比比干还聪明,以此来突出她的冰雪聪明。
“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1]是林黛玉的蒙师贾雨村对她的评价,在古代社会都是男尊女卑,女子读书甚少,而林黛玉能够得到蒙师如此高的评价,也正是因为她的聪慧使得贾雨村对这个女学生刮目相看。
林黛玉从小就慧智兰心,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
她之所以有如此举动,是因为她一直谨记着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1],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1]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才使得她的言行举止适份合度。
她的聪慧还体现在诗作方面,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她对贾宝玉说:“你能过目成诵,我就不能一目十行?”[1]的确。
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6]。
由于黛玉心智聪慧,又加之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境,就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甚至有些病态。
周瑞家送宫花,最后送到林黛玉那儿,她只就贾宝玉手中看了一看这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便问道:"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1]只因周瑞家说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1]林黛玉便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1]这一段林黛玉的语言给人一种“小心眼”的印象。
但是,如果我们联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极强的自尊心,就会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
(三)率真胸怀林黛玉的美不仅在于外表的美,而更在于她所透视出的不同一般的内在美。
这种内在美,首先来自她性格里没有受封建世俗所污染的率真和纯洁。
在很多人看来,林黛玉是一个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女子,其实不然,其实这是林黛玉率真个性的表达。
她爱哭就哭,爱恼就恼,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从不虚假、掩饰和矫揉造作,完全忽视于周围事物所引起的反映,无视于世俗人心的厉害,更不计算事情后果及其可能带给自己的种种利害得失,只是一往纯真地去面向现实、面向人生[6]。
黛玉初进贾府,就发现这个赫赫扬扬的贵族之家,表面上人人看起来是异常热情,实则人与人之间到处是虚伪、做作、倾轧和陷害,这些让她从心底里感到反感。
尤其是大家对老祖宗的讨好,只不过是大家对全府最高权威的一种奉承和巴结,所以她不仅不愿扭曲自己的真实感情,违心地去讨好、迎合以老祖宗为首的封建家长们的喜爱,而且还一味地任着自己的性子,做出一系列违背家长心愿的事情,这样就必然会逐渐失去以老祖宗为首的封建家长们的欢心。
林黛玉的率真虽然使得贾府中位高权重的家长们对她极度不满,但却赢得了普通人的喜爱。
她对待紫娟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
香菱学诗,薛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而林黛玉却极为热诚,不仅细心教她,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学习参考,堪称“诲人不倦”。
林黛玉不仅对朋友坦诚,即使对自己的情敌也一样,她和宝钗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天真笃实。
黛玉的这种率真还反映在她对爱情和婚姻问题的态度上。
宝玉和黛玉他们在长期“耳鬓厮磨”的相互了解过程中,宝玉身上的那种和世俗格格不入的思想、性格、情趣和气质深深地吸引了她,正由于两人极为相似的性格,才使得他们逐渐碰撞出了爱情火花,而黛玉对爱情专一、真挚、热切的态度,与当时世俗社会里大量存在于异性之间的虚伪、做作、朝三暮四、轻率玩弄的感情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显示出了她独有的纯真和美丽。
(四)诗人气质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浓郁的诗人气质方面。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等人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小小年纪不仅学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类,而且对诗词歌赋及戏剧小说之类尤为爱好。
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
除此之外,她还善鼓琴,亦识谱。
其实,我们通过观察她的言行举止和追求向往,也可以感觉出她是一个实实在在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女,这倒并不因为她能做诗而且能做出好诗。
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于诸群钗,二人都具有很高的才气,但我们在薛宝钗身上却看不到半点诗人气质,其主要在于她们的思想追求、生活情趣和精神气质几方面不同,宝钗城府甚深,心机太重,所以无法体现出诗人的气质,而黛玉各方面都洋溢着一股强烈的诗情画意。
其次,我们也可以观察黛玉的住所,无一不透出诗的韵味。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老祖宗带着她参观大观园,当进入黛玉闺房时,她的一个突出感受是:“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1]见到的是“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1]。
这就是黛玉所居住的超尘脱俗的潇湘馆,因此,作者曹雪芹也冠以了黛玉一个诗一样的雅号“潇湘妃子”。
这些仅仅是外在所表现出的诗一般的气质,更重要体现出林黛玉诗一般气质的还在于她超高造诣的诗作创作。
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欣赏,因而不断夺魁。
这是因为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渗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触动,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在林黛玉众多的美好诗篇里,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葬花吟》,这首诗最能展示作者心灵、气韵。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这首诗以花自喻,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
全诗以丰富的想象,缤纷而暗淡的画面和浓烈忧伤的情调,展示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了一股强烈的抑郁不平之气:其中有对世态炎凉的愤懑;有对世俗罪恶的揭露;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有在自由不可获得时,誓不向世俗屈服的傲岸不屈的高尚情操。
正是这些有力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黛玉这形象更富有慑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黛玉爱做诗也会做诗,她通过诗歌去抒发情怀、寄托意志,从而向人们袒露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情趣和精神气质。
诗里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具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二、林黛玉高尚的精神品格(一)执著的爱情在《红楼梦》的爱情画卷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最美最动人的,但他们的爱情却是一场悲剧,这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对爱情的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