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 大脚美学

合集下载

对话俞孔坚——大脚走向生态城市

对话俞孔坚——大脚走向生态城市
的天 然 的 “ 脚 ” 文 化 。 他 认 定 ,这 才是 今天 普 通 大 众 所 欢 迎 的 。 大
院 院 长 。8 获 得 美 国 景 度 观 设 计 师 协 会 设 计 大 奖 杰 出设 计 奖 ;2 获 得 世 度 界 建 筑 节 世 界 最 佳 景 观
奖 ;2 0 年 获 第 1 届 全 04 0 国 美术 作 品展 览金 奖 ;
大 学 建 筑 与 景 观 设 计 学
他 看 来 ,在 旧的 美 学 和 旧 的价 值 观指 导 下 产 生 城 市 的 “ 脚 之 美 ” ,不 断 地 毁 弃 丰 产 小 的农 田 、 果 园 和 鱼 塘 。建 造 光 鲜 而 娇 嫩 的 草 坪 、 只 开 花 不 结 果 的 园 艺 花 卉 和 养 满 金 鱼 的汉 白玉 水 池 ,把 城 市 整 成 了 畸 形 。 相 对 于 “ 脚 ” 城 市 文化 ,俞 教授 推 崇 的 是 健 康 小
记 者 :俞 老 师 , 您 在 上 一 回 的 对 话 中 ,让 我 们 看 到 , 当今 中 国这 股 裹足 般 的
2 0 获 首 届 华 侨 华 人 专 05 业 人士 “ 出创业 奖 ” 杰
等 。 出 版 著 作 1 部 , 发 7
表论文20 篇 。 0余
“ 市化 妆运 动” ,生产 出大量的 “ 市化 ”和 “ 城 城 城市性 ”价值观 下 的 “ 小脚 ”产
投稿信箱 [ 文稿】 e n hi a h n C N [t, r e c n @ v p.o u. t ar e c n @c i a. O ] a ̄] e n hi a i s h ne -g
失 ,地 下水水 位每 天都在 下降 ,而 中国西 北部 沙漠化趋 势 已经
迫 在 眉 睫 … … 我 们 将 如 何 生 存 ? 看 看 卫 星 拍 回 的地 图上 , 中 国 的 这 片 土 地 是 棕 色 的 !为 什 么 中 国 的 土 地 是 棕 色 的 ? 因 为 我 们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封建帝王和士大夫的中国古典、巴洛克式的西方古典、帝国主
义和殖民主义的西方现代。那些强调形式主义和纪念性的、无 病呻吟的城市化妆,是白话和平常景观的敌人。
栏目 导引
科学之光
7.谈一下你对“野草之美”的理解。 [名师指津]应联系对自然的回归、对土地的重新认识来理解 野草之美的理念。 我的理解:所谓野草之美,就是回到土地;尊重、善待和适 应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回到完全意义上的土地而不是片面 的经济或其他意义上的土地。重新认识土地是美的,土地是 人类的栖居地,土地是需要科学的解读和规划设计的生命系
湮没。 民族的历史长卷中,永不_____
栏目 导引
科学之光
4.词义辨误 (1)奥运会上中国体操男团的小伙子以无可厚非 (√?×? )的 .... 275.997 的高分,毫无悬念地完成了卫冕大业。 (2)镂空艺术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它和剪纸艺术有着异 . 曲同工 (√?×? )之妙,是指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 ... 纹或文字。
对歧江公园的设计。
该公园项目设计,在2002年10月19日由美国景观设计师 协会年度大会颁发的“本年度全球景观设计奖”中获得了其 中的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 计大奖是该领域国际最高奖项之一,中山歧江公园设计的获 奖是我国首次获得的该类大奖。
栏目 导引
科学之光
◆ 知识链接 ◆
“装修”、“装饰”加上了引号,有什么特殊含义? [名师指津]重点思考作者要否定什么,崇尚什么? 我的理解:“装修”“装饰”两词,加上引号,表明作者对脱 离自然、矫情的设计风格的反感,说明作者崇尚自然的美。
栏目 导引
科学之光
5.阅读“理解文化与传统”这一部分,请分析作者提出了怎 样的设计理念。

俞孔坚永宁公园案例分析

俞孔坚永宁公园案例分析

2.营建一个内河湿地
恢复后的堤外生态湿地
2.营建一个内河湿地
内河湿地,具有防洪功能, 同时是乡土物种的栖息地 和优美的游憩地。
2.营建一个内河湿地
内河湿地上的栈桥
3.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
当地的乡土茅草作为景观材料, 成为颇受欢迎的自然游憩地
4.水杉方阵——平凡的纪念
水杉是一种非常普遍而不被当地人关注的树种。 在一个自然背景的乡土植被景观之上,将水杉排成 树阵种在一个方台上,给他们一个纪念性的场所, 彰显其高贵典雅。
设计战略
1.保护&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
2. 营建一个内河湿地
3.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
4.水杉方阵——平凡的纪念 5.景观盒——最少量的设计
6.延续城市的道路肌理,最便捷地实现公园服务功能
1.恢复自然形态
硬化江段&生态恢复江段的对比
洪水泛滥安全格局分析, 作为公园生态防洪设计的依据
1.恢复自然形态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园林史课程作业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及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研112班学号1108130211012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恢复重建的案例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文化的栖息地作者设计时间2002年建设觃模213公顷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设计荣誉奖获中国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最经济的途径浙江黄岩永宁公园1995年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1998年创办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觃划设计研究院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幵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设计理念城市与景观设计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反觃划理论大脚革命和大脚美学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设计核心思想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趣的基底在此基础上体现人文的图基底是大量的粗犷的它因为自然过程而存在图是少量的精致的它因为人的体验对自然服务的接受而存在设计战略1

俞孔坚--景观设计大师(三个案例)上课讲义

俞孔坚--景观设计大师(三个案例)上课讲义

Thanks
【天地-人-神】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1)中山岐江公园的场 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 造船厂,特定历史背景 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 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 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2)表现劳动与创造者 的人文灵光
【天地-人-神】
追求时间的美,工业的美,野草的美,落差错愕的美; 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经被忽视而将逝去的文化。
【设计理念】
白话景观
大众性 —重视人的需求
地域性 --重视本土文化
生态性 --顺应自然过程
“反规划”
景观规划途径
把大地当成一个生 命的机体
优先进行不建设区 域的控制
“天地-人-神”
尊重自然 城市设计以人为本 敬畏土地
6 Copyright © 2012 Andy Guo. All rights reserved。
【思考启发】
4.最后。。。
简洁,简洁,简洁!!!
【思考启发】
我的看法: 1.对土地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有好的设计; 2.保护现有生态环境,维护本土资源,因地制宜; 3.服务于人民,明确设计对象,能直观的使大家感受到; 4.有中国特色,有地域特色,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5.少就是多,禁止面子工程,还原真实的环境; 6.师法自然,天下一统
核心思想
用自然的、“野”的底 体现人文的“图”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小结
(1)自然过程的保护和恢复 永宁江水岸恢复自然形态,
形成了一条内河湿地系统; (2)生物过程的保护和促进
大量应用乡土物种进行河 堤的防护,在滨江地带形成了 多样化的生境系统。 (3)人文过程
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富 有特色的休闲环境。

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大脚”革命

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大脚”革命

01
8 8
02
0 1玉环观光农业园。
0 伊斯兰的花园。 2
被 修 枝 、弯 折 、矮 化 、 削 剪 成 了 盆 栽 。 就 像 缠 足 的 妇 女 ,这 些 城 市 的装 饰 品不 事 生 产 . 它 们 能 存 活 全 赖 于 人 们 恒 久 的看 护 。人 们 给 它 们 浇 灌 修 剪 、除 草 、人 工 繁衍 。 历 史 上
活中审美和享乐的价值 ,我想说 的是 我 们居住的环境生态正遭 受巨大的破坏 ,人造 的 自然环境必须 、 也将采纳一种新的美学观 , 这一 美学观要 求我们学会欣赏具有生产能力 、 能够维持生态的事物。我们 渴望脱 离实用价值 的美 但这一心理渴望正在减弱 。
从 乡民到市 民,以及生存的挑战
人 们 大规 模 地 从 乡 村 转 移 到 城 市 还 是 近 来 才 有 的现 象 。今 天 .城 市 的 居 住 人 1 3已超
过 了乡村。在过去的一个世 纪,全 世界城市人 1 : 3的比例 从 1 0 0年的 1 %上升到 了 15 9 3 0 9 年 的 2 1 9 %.再到 2 0 0 5年 的 4 %。预计到 2 3 86 0 0年 .这 一数字将达到 6 % (9亿 )。 0 4 到 25 0 0年底 ,超过 6 O亿的人 ,即全球人 1 2 3将居住在城镇和城市里 。 3的 /
期的西班牙贵族 , 他们 出于显示社会地位的需要 也会 弄残孩 子的身体 以使得他们变 美 。 几千年来 .全世界的都市贵人都把持 着对美和品位的定义权 ,以此维护着 自己的尊位 和
权 力 。 为 了 让 城 市 的 阳 春 白雪 超 脱 农 村 的 下 里 巴 人 .成 百 上 千 的 文 化 习俗 排 斥 了 自然 本

大脚的革命

大脚的革命

《大脚的革命》观后感“当代城市建设需要一场革命,大脚的革命。

”这是俞孔坚教授在演讲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

目前我国拆掉成千上万的平房来建造城市,却都是畸形建筑。

它耗费了众多资源,造成地下水年年下降,导致土地丧失自我调节能力。

所以俞孔坚教授说美丽中国需要一场革命,并将之称为“大脚革命”。

当今中国为什么急需一场这样大脚的革命呢?俞孔坚教授说,“今天的问题我将它称之为‘小脚城市主义’,中国女孩子因追求美丽而被迫裹脚的历史超过千年,这个过程徒劳且不健康,不仅毁掉了脚的自然功能还很难闻。

虽然它被认为是美的,却只是一种牺牲了功能的形式而已。

”他用“裹脚”来比喻目前中国的城市状况,原本健康而自然的土地被认为是丑陋而缺乏修饰。

在建造城市的过程中,人们和自然抗争,用混凝土代替了原本健康的自然,加之各种各样的累赘装饰,创造出许多畸形的“伪自然”和“伪建筑”。

累赘的装饰是一个大问题,原本绿色丰产的庄稼周围是蜿蜒的乡村小道,如今却被装饰着异乡花卉的高速公路所替代,并且维护费用高昂。

俞孔坚教授觉得将景观过分城市化就是一种浪费,土地牺牲了它原本养育庄稼和承载野生动植物的能力,为了达到那些苛刻的甚至畸形的装饰美,甚至还需要去消耗宝贵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来完成这个目的。

俞孔坚教授觉得原因其实在于中国人被灌输了一种理念,就是理想的生活应该是高贵的都市化生活,但是他们却忽略了由此带来的污浊的空气和污水的臭味。

所谓高雅化实际上是剥夺健康,换取畸形的过程。

城市化意味着消灭丰产、消灭自然的本质特征,所有的生产功能、实用的功能都在城市化过程中消灭了。

他认为,未来城市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格局基础之上,另外还要进行最小的干预,让自然获得最大的满足,这需要建立城市的绿色海绵系统,用生态的投入带动城市的发展。

俞孔坚教授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发动另一场革命,这便是他所提出的城市之“大脚革命”,他说:“我们需要一个建立在环境伦理和社会生态学基础上的新审美。

南湖公园的大脚革命

南湖公园的大脚革命

南湖公园的“大脚革命”新会园林管理处梁晓一、俞孔坚先生倡导的景观“大脚革命”景观“大脚革命”是俞孔坚先生征对国内景观建设的弊端提出的倡议,他本人身体力行,奔走呼号。

他把不事生产、刻意雕琢、病态而丧失机能的景观视为封建社会女子‘裹小脚’,在景观建设中传递一种新的低碳、节约、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他概括和倡导的‘大脚革命’。

他将古典园林讥讽为“虚假的桃花源”,将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等震撼人心的标志性建筑称为“视觉垃圾”。

俞孔坚先生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硕士、美国哈佛大学景观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俞孔坚的创意变成了各种现实的景观,作品遍布全国和海外,并且频繁获奖,有能净化水的(上海后滩公园)、有能蓄雨防洪的(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有生态恢复性的(秦皇岛海岸带生态修复)、有农业生产性的(沈阳建筑学院“稻田”校园)……并且这些都是可以被普通人轻松享有的自然空间,而不是冷冰冰的“请勿践踏草地”。

他就像一只闯进瓷器店的大象,将挥霍的城市化妆、无度的水利工程、畸形的建筑等“小脚城市主义”踏得粉碎,试图掀起一场建设生态城市和美丽中国的“大脚革命”。

中山岐江公园就是他在2009年主持设计,获ULI全球杰出奖、ULI亚太杰出奖。

他的作品以现代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以生态和人文的精神,赢得国际声誉;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大脚革命和大脚美学,体现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是‘天地、人、神’合一的理念。

城市应如何规划,如何发展?“反规划”是俞孔坚的答案:“不要确定这里能盖住宅,那里能盖办公楼。

先确定哪里是河流、湿地、动物栖息地、文化遗产等,这些生态基础设施不能动,先给城市搭起绿色的骨架,然后城市就可以健康发展。

”2010年俞孔坚团队举办“新美学与城市生态主义”国际论坛,提出新美学与生态城市主义(New Aesthetics and Ecological Urbanism),旨在解开不事生产、无用的小脚,还原自然之大脚,以最少的人为干预、最低的碳排放、最真的乡土之美,获得最可持续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大脚美学与低碳设计

大脚美学与低碳设计

18LOW-CARBON & ECO DESIGN 本期专题·生态低碳设计2010年第10期 秋末版大脚美学与低碳设计文·图 ◎ 俞孔坚编者按:至始至终,作者都没有向读者解释,何谓“大脚”?但只要一提与“大脚”相对的“小脚”(三寸金莲),聪明的读者自然就明白了“大脚”的意思。

自然生长的“大脚”被看作是未开化、乡村气。

作者认为,不同文化设计出来的景观和庭院,都根植于文明的最初形态——农业景观:伊斯兰的花园演变自需要浇灌的旱地。

意大利的梯式花园,其原型是依陡坡而建的葡萄园。

诗情画意的英式景观始于草场。

而中国的庭院,源自于农田。

尽管城市花园的主人和设计者无法欣赏这样的农村景观,认为它们乡气十足,往往与杂乱的劳动阶级联系在一起,但在本文中,作者还是执着地坚持着有关乡土与自然的信仰:自然是需要被尊重的,只要开启自然的自我恢复功能,“自然便可以自己做功,为人们提供无尽的生态系统服务”。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城市美化运动”(其实叫“城市化妆运动”更确切)。

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艺术在“小脚美学”的指导下,塑造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风格、或是毫无意义的形式和恢弘的异域情调,如此也让我们的建筑和城市艺术终于迷失了方向。

这些形式的作品在排放大量的碳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的退化。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1%,但土地和淡水只占了世界的7%。

中国660多个城市中,2/3缺乏用水;3/4的河流和湖泊被污染。

在北方,沙漠化的危机已经凸显。

过去50年,中国1/2的湿地已经消失。

作为规划和设计者,我们该秉持怎样的价值理念?全球和地区的各种情势迫使我们须将艺术和维持生存、培育土地、保护物种结合起来,装饰物应让位于这些目标。

我们需要一种新美学——大脚的美学,一种低碳的美学。

解开自然之大脚、与洪水为友的低碳防洪:浙江永宁江案例在中国大江南北的所有城市,水利工程用水泥和钢筋“扼杀”了河流水系的生命,彻底破坏了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脚\大脚中国传统审美观和可持续性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少女们被迫裹脚,以便能够嫁人豪门,成为城市贵族,因为天生的“大脚”是乡下人、粗野生活的代名词。

起初,裹脚只是上层人士的特权。

直至1911年清朝灭亡,坊间仍然流传这种习俗。

着名的文人墨客曾吟诗作画,用尽美艳辞藻以赞誉人造的小脚,这在今日看来是荒谬和施虐。

士大夫画家们用三寸金莲、平扁胸脯、柳眉蜂腰、苍白霜肤勾勒出中国古典美人的形象,与健康的农村姑娘彻底相反。

换言之,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文化中,美丽等同于不事生产、刻意雕琢、病态而丧失机能,而非自然原生、健康而有用。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语境里的城市化源于妇女之裹脚和男子的离开土地不事生产。

这继而演化为中国文化中对成功与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和审美标准。

这种关于高贵和美的定义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西班牙殖民之前的中南美洲,玛雅祭司和城市贵族们以身体畸形为代价,来维护其权力和社会地位,不惜压扁头颅,致残身体,这种手术往往在孩子出生刚几个月就进行。

他们“美丽”的特征是突出而扁平的额头、杏眼大鼻、下唇低垂,这在今日和裹脚一样被视为荒谬和丑陋。

千百年来,作为一种优越性和权力的宣言,全世界的城市贵族维持着定义美丽和高尚品位的权利。

裹脚以及畸形的额头只是追捧城市风雅,贬低乡野村夫的千百种文化习俗中的两种。

这些文化的共同特征是:以背叛天赋之健康、生存、多产为标准,以区别凡人大众为目标。

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她的小说《大地》中生动地刻画了中国乡村生活“城市化”和品位“高雅化”的过程。

故事开始,主人公、老实淳朴的王龙,从当地贵族豪门娶了一个仆人阿兰为妻。

阿兰勤劳、健康且多产,为王龙生了三个儿女。

她并不美艳,但吃苦耐劳,且持家有方,甚至当街乞讨以维持家庭生计。

最终帮助王龙买田置地,变得非常富有。

富起来的王龙开始锦衣玉食,并租下当年东家的豪宅,迁居镇上。

即便如此,青楼王婆仍称他为“乡巴佬”。

于是,从嫌弃阿兰的大脚丫开始,王龙“讲品位”了。

他迷恋并娶了青楼中最“美丽”的风流女士荷花,她小脚蜂腰、弱不禁风,她不事稼穑、不操家务,更不育子女。

这样,王龙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城市化”和“高雅化”。

不事生产、以“小脚”和“无用”为美,这就是他的衡量标准。

这也正是漫长封建历史培育的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价值观。

我称之为“小脚主义”美学。

在中国,与“小脚主义”美学一同演进的是城市、建筑和景观的“高雅品位”。

几千年来,农民凭借先辈流传下来的生存艺术,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失败,管理和营造着具有生命的大地。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享受造田、灌溉、种植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适应着自然灾害的威胁——洪水、干旱、地震、滑坡,以及水土流失。

“桃花源”,一个失落的天堂,一片肥沃而和谐的盆地便因此而诞生。

生存需求造就了丰产的大地景观和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

正是因为人类的创造性改造,这片土地才与自然如此和谐、富饶美丽。

但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升高,这千百年生存实验的成果——美丽的乡土大地——正逐渐被剥夺了生产力、自我调节能力、对生命的承载能力以及本质的美丽,就像农村的女孩被迫裹脚后变得残疾一样,它在“美化”、“高雅化”和“现代化”的名义下,正迅速地被摧残、被施虐。

无用的化妆和对土地的摧残已经让城市和乡村变得丑陋、畸形。

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有50%的湿地消失,多处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一米。

两千多年来,皇帝和贵族们为了追求闲情逸致不惜挖湖堆山,竭尽奇花异木之能事,在城市中创造了一个个虚假的“桃花源”。

丰产而美丽的“桃花源”被帝王和贵族们阉割得只剩下美艳的空壳。

有用的灌渠和丰产的水塘变成园林里的装饰水景;水池里放养的是畸形的金鱼;良田转眼变成了无用的观赏草坪;绿色的丰产作物和乡土植物被金色或黄色叶子园艺品种和奇异的花坛代替;招摇的牡丹和玫瑰淘汰了蔬菜和草药。

为了制作盆栽,健康的树被肢解、扭曲;“精致”的太湖石被点缀在大街上;就连桃树也只让其开花不让结果。

像小脚女人一样,这些风雅的城市装饰不再生产,却耗尽物力和财力以维护其生存。

它们被浇水、修剪、除草,以及无尽的人工再造。

随着主人的日薄西山,大多数历史上的“大花园”都很快消逝了。

少数现今仍留存下来的则需要不断维护。

请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某种意义上,所有的艺术、音乐和舞蹈都是“不事生产的”——但物种的繁衍却需要生产。

我不是说以上的艺术形式都会灭绝,我也无意贬低生活中审美和享乐的价值,我想说的是,我们居住的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人造的自然环境必须,也必将采纳一种新的美学观,这一美学观要求我们学会欣赏具有生产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的事物。

我们渴望脱离实用价值的美,但这一心理渴望正在——也应当——减弱。

在现在这个世界里,人类的生存正面临着威胁。

浪费,不说它违背道德,至少也令人憎恶。

事实上有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可供我们审美。

二、从乡民到市民以及生存的挑战人们大规模地从乡村转移到城市还是近来才有的现象。

今天,城市的居住人口已超过了乡村。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从1900年的13%上升到了1950年的29.1%,再到了2005年的48.6%。

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0%(49亿)。

到2050年底,超过60亿的人,全球人口的2/3,将居住在城镇和城市1950年之前的两千多年,中国的城市化得益于农业的发展获得的剩余价值,且其城市化率勉强达到10%(1950年达到了13%)。

到2009年底,13亿的中国人口中约有45%是城镇居民。

每年中国有1300万人迁移到城市。

据联合国预测,到2015年,中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将相等。

由20世纪前享有特权的少数都市人根据其美学标准经营起来的景观,现在受到了大众的追捧,他们的祖先世代都是农民,生生世世都在挣扎着要变成城里人。

这些新城市移民就像那些缠足的农村姑娘一样,迫不及待地要在肉体和精神上变成贵族。

当代的中国景观、建筑、城市设计,清晰地反映了普通大众想要变成贵族的愿望。

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之前,中国的装饰性景观和城市设计,透过典型的欧洲巴洛克景观设计和装饰性花园,映射出了享有特权的市民阶层的集体愿望。

黄金地段变成了新开发的城市居住区和公共场所。

后乡村时代继承的关于城市性的理念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城市也改变了中国的整个大地景观。

粗粝、野性的河流被渠化和硬化,铺上了大理石以使其“高雅”而“现代”;富有乡村气息的湿地被喷泉和整洁的人造池塘所取代;“杂芜”的原生灌木被连根拔除,取而代之的是外来的装饰性的园艺植物;原生的植草被修整一新的外来草坪所取代,在北京和中国大部分地区,每一平方米这样的草坪就要消耗超过一立方米的水。

从2002年到2010年,中国将消耗全世界水泥产量的一半,钢铁产量的30%多。

难道这是一个农业国走向城市化所必须的吗?不尽然,因为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一部分浪费在了破坏、控制“芜杂”的自然以及创造装饰性景观和“标志性”建筑上了。

可举的例子包括耗费巨资、堪称“奇观”的CCTV大楼,CCTV大楼每平方米消耗了近300千克钢材,就钢材花费来说,它是全世界最昂贵的建筑。

在上海,几乎所有的地标性建筑都戴上了装饰帽:有的楼顶像莲花,有的楼顶像水仙,有的是麻花,有一个楼顶是改锥,还有一个楼顶是飞碟……这些无用的饰物,如同古代小脚和玛雅人的扁头,在美化的名义下,让城市充满无用的丑陋,同时排放没有必要的碳。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城市美化运动”(其实叫“城市化妆运动”更确切),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艺术在“小脚美学”的指导下,塑造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风格,或是毫无意义的形式和恢弘的异域情调,也让我们的建筑和城市艺术终于迷失了方向。

这些形式的作品在排放大量的碳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退化。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1%,但耕地和淡水只占了世界的7%。

中国660多个城市中,2/3缺水,75%的河流和湖泊被污染。

在北方,沙漠化的危机已经凸显。

过去50年,中国50%的湿地已经消失。

作为规划和设计者,我们该秉持怎样的价值理念?全球和地区的各种情势迫使我们须将艺术和维持生存、培育土地、保护物种结合起来,装饰物应让位于这些目标。

我们需要新美学——大脚的美学,低碳的美学。

三、低碳美学下的新桃源憧憬在这样的美学下,未来的城市当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当今的城市和建筑都是不可持续的,很快将成为过去,我们城市的巨型建筑、宽阔的马路和停车场以及巨大的城市广场、高度工程化的市政管网,都将被我们的后代所不解和耻笑,并被当作愚昧和荒诞的历史来凭吊。

未来的城市是新桃源城市,或新田园城市。

确切地讲是低碳或零碳的城市,是生产性的城市,更是节约型的绿色城市。

雨水不再通过市政管道排出,而是被留到城市的鱼塘中或补充地下水;街道上的绿地里长满庄稼和果树,不再是只开花不结果的园林花木;稻谷和高梁在社区和学校的绿地中生长、成熟,在成熟的季节里,鸟兽和人类共同在那里收获并欢庆丰收;建筑有会光合作用的表皮构成,屋顶是养鱼池,不但保温节能,而且可生产食物;城市地下室是巨大的蘑菇工厂,繁育最富营养价值的蘑菇。

当代一些巨型建筑和城市空间及大马路将被改造成新田园景观,在供人们凭吊20世纪荒诞建筑和城市景观的同时,为新田园城市提供绝好的生产和游憩场所。

比如CCTV大楼是一个立体农、牧、渔业的复合系统,安几个风力发电机,利用其风动效应;国家大剧院则利用其无比的温室效应,被改造成巨型热带、亚热带温室,生产各种瓜果,地下室发蘑菇;鸟巢是国家菜市场,其巨大的钢构可以用来悬挂各种容器,形成空中菜园;交通工具是高速干线,连接一个个紧凑型的步行社区,那里只需要随处可拾的自行车来解决交通。

当今的大量的停车场可以用来种小麦和蔬菜,或挖成收集雨水的鱼塘。

这种新田园城市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不是乌托邦,而是新美学下的生存艺术。

四、低碳美学的实践案例1.低碳城市的空间要求:建立生态基础设施,让自然做功——北京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案例在土地极其有限、保护与发展压力同样巨大的形势下,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城市的基本生态系统服务,用尽可能少的土地,尽可能大地让自然做功,同时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是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途径,也是低碳城市的最本质要求。

以北京市为例,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GIs技术,通过对水文、地质灾害、生物、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模拟和分析,判别维护上述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构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特别是界定最低安全标准下的景观格局。

并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刚性框架,模拟北京城镇扩张格局。

2.解开自然之大脚,与洪水为友的“低碳”防洪:浙江永宁江案例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水利工程用水泥和钢筋扼杀了河流水系的生命,如同旧社会妇女脚上的裹脚布,彻底破坏了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而这个过程又耗费了大量的能量和材料,使人类维持生存的成本大大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