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比较研究(一)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产过程 中所 用的全 部要素的一组边际实物产量 曲线 ) .还是宏观 经济学核心理论构件 ( 希克斯一汉森 的 I— L s M模 型和 菲力浦曲

科学性与假定性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济 学 的科 学 性 ,在 于 马 克 思 经 济 学 方 法论 的 线 ) .都 不是研 究经济 学的可靠基础 ,而是导致错误的根 源。如 核 心 是 唯 物 史 观 和 唯 物 辩 证 法 。 马 克 思 批 判地 继 承 了黑 格 尔 的 果 再 进 一 步 抛 弃 这 些 核 心 理 论 构 件 .西 方 经 济 学 教 科 书 就 没 有 辩证法 , 吸取 它 的 ”合 理 内核 ”抛 弃 了黑 格 尔辩 证 法 中神 秘 的 东 , 西 , 辩 证 法 以唯 物 主 义 面 孔 . 唯 物 辩 证 法 成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还 使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济 学 不 仅 研 究 资 本 主 义 私 有 制 条 件 下 劳 动 力 行 、 不 断 发 展 的科 学 ,研 究 人 与 大 自然 、人 与人 之 间 、人 与社
和生产资料如何 结合起来进行 生产 的形 式 .更通过对资本 主义 会 各 方 面 之 间 和 谐 协 调 、共 同 发 展 的 科 学 。 现 实 世 界 各 种 关 系
资本 主义只是它的一个发展阶段 这个 阶段在肯定 自己的同时 发表 的 大 部 分 经 济 理 论 站 不 住 脚 。 ”这 种 随 着 历 史 条 件 的 变 迁 而 不 断地否定 自己 , 也是按照产生 、发展、灭亡 的规律 存在 的。更 改 变 其基 本 内 容 的 体 系 显 然 谈 不 上 什 么永 恒 的科 学 真 理 。因 此 , 高级 的社会 形态 ,在这个 社会的母体 内孕 育和生长 。马克思正 西 方 经 济 学 还 不 能 称 为 真 正 的 科 学 。 是从这一 哲学层 面出发来认识世界 建 构起经济学体系 的 马 克思 由唯物史观 发现 了生产力 与和 生产 关系 的历史 由唯物辩

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

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012)导论简述题1、请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P19)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

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

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了整体分析方法。

西方主流经济学则是在资源稀缺假设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它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因此,它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法。

2、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P21)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如果理论与实践发生冲突,需要通过对现实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理论,并根据现实修正理论。

其具体内容包括:(1)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

(2)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

(3)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

论述题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P18)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第三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发展的特征:(1)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十分关注资源配置;(2)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3)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4)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集体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主要包括: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政府职能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政府职能理论的比较

在进步 , 但政府 自身建设与 防止公共权力腐败 的任务始终不
能松懈 。
二、 西方 各 流 派 经 济 学 关 于 政 府职 能 的 基 本 观 点
政府 与市场的制度 安排 以及对 于政府在经 济社会发展
中职能界定方面的研究 , 始终作 为贯穿西方经济学 的一条脉 络。 西方 经济学者试 图通过“ 市场机制” 与“ 公众选择” 缩小政 府 的职能边界 ,政府职能 的优化也基本遵循 了 “ 守夜型” 政 府——“ 干预型 ” 政府—— “ 服务型” 的演进脉络 。 1 . 重 商 主 义关 于政 府 职 能 的 理 论 重商主义认 为 , 国家干预经 济活动 , 是实现财富增长 , 进 行 资本原始积累 的重要手段 , 也 是国家致 富的有力保 障。反 之, 国家的强大也是经济发展和财富聚集 的重要条件。因此 , 重商主义者提 出巩 固中央集权 , 极力 主张通过各种立法手段 和行政措施保障工商业 的发展 , 进而促使 整个 国民经济 活动 满 足货物 出口和货币输入 的要求 。 2 . 古典经济学关 于政府职能 的理论
焦点 在 经济思想史上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 学都
对 政 府 职 能进 行 过 研 究 。 本 文 通 过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济 学和 西 方 经 济 学 关 于政 府 职 能 理 论 的 梳 理 和 对 比 , 针 对 我 国政 府 职
能转变问题提 出 了具体 的政策建议 。 关键词 : 政府职能转 变; 马克思主 义经济 学; 西方经济学 政 府职能转 变一直是 中 国成 功实现社 会主义计 划经济 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 党 的十八大 明 确 提出要坚持走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政治发 展道路 和推进政 治体制改革 , 即从政治建设 和政治体制改革两个方面继续推 进 和完善 干预型政府 向服务型政府 的转变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逻辑上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逻辑上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逻辑上的区别余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逻辑上的区别 (1)概述 (3)一、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标准 (3)1、西方学者排斥科学研究的原因 (3)2、西方学者对科学标准的曲解 (5)3、经济学研究的逻辑基础 (7)二、经济学研究中的假设与伪设 (9)1、假设与伪设的概念 (9)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假设示例 (10)3、西方经济学的伪设示例 (11)4、假设与背景的区分 (12)三、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逻辑比较 (13)1、西方经济学对历史逻辑的违背 (13)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历史逻辑的运用 (18)四、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逻辑比较 (19)1、西方经济学对现实逻辑的违背 (19)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现实逻辑的运用 (23)五、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数理逻辑比较 (25)1、西方经济学对数理逻辑的违背和滥用 (25)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数理逻辑的运用 (26)结论 (27)参考文献 (28)概述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上,西方经济学一方面混淆科学研究的逻辑标准,将其与现实不符的理论称为是科学的,另一方面则采取双重标准,拒绝承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至少与其同样具有“科学性”。

但是,西方经济学并不总是能够表明自身的科学性的。

在这种时候,西方经济学就会否认一切可能的科学的经济理论的存在。

但是,不仅科学的经济理论是存在的,而且西方经济学决不是科学的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在逻辑推理上违背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逻辑标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数理逻辑。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坚持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逻辑的典范。

一、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标准1、西方学者排斥科学研究的原因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1。

“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比较研究!仲德涛(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462000)[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要求加强经济学的研究,而要加强经济学的研究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通过对比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这对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1071(2017)03 -0051 -06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各自不同的 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联系与区别,必须 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自主要 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马 克思经典著作一《资本论》中。

只有掌握了《资本 论》中的方法论,才能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的基本方法论。

(一)唯物辩证法马克思认为,唯物辩证法是《资本论》最根本的 方法。

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马克思的《资 本论》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其中,使唯物辩证法发展 成为贯穿《资本论》全书的基本方法,研究《资本论》的方法论,首先要从研究《资本论》中的唯物辩证法 入手,这样才能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 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在早期的著 作中,通过研究、批判、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提出了马克思自己的方法一唯物辩证法。

“我的辩证方 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实 现事物的创造主,而实现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 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 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由此可见,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表现为克服黑 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方面的内容而保存和发展了 其积极的方面,把黑格尔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 来,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和发现资本主义的运动规 律。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精)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精)

2010年 5月刊改革与开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朱黄莉 (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摘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学生对二者的关系认识还存在诸多困惑。

论文在辨证分析二者异同点的基础上, 从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二者关系所应坚持的科学态度, 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Abstract: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has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urses existed a lot of confusion towards student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urses by dialectical analysis, and states acientific attitude, which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bwo courses from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This papaer aims to benefi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系Keywords: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estern economics relations作者简介 :朱黄莉, 女, 出生年月:1983年 2月, 土家族, 籍贯:湖北省恩施市 ; 学位:经济学学士, 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无疑具有一定的利益立场。马经和西经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立场的学说体系。
马经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企图证明商品价值进而社会财富是工人阶级的劳动创造的,被资产阶级占有和享用的财富理应归工人阶级所有。西经继承古典主义的阶级立场,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企图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是合理的,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全民福利,有利于把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即使出现了大萧条和垄断甚至国家垄断,自由主义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出了个凯恩斯,呼吁国家干预,这还是在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合理性,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就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像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更是自由主义的卫道士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的坚决捍卫者。
在西经体系中,以供求的现实矛盾为出发点和主线,供求理论为核心,“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来展开分析。依次提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构成了微观经济学体系。大危机和国家垄断资本的现实要求,脆生了从总体上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必要,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体系,也是以总供求理论为核心展开的,卢卡斯革命以后,基于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成为了主流。国际经济活动的实践要求,使得微观和宏观分析体系延伸到国际经济领域,构成了国际经济学。可见,在以供求理论为核心的西经那里,看不到马经分析框架中的价值、使用价值,更看不到剩余价值,看到的是由供给、需求、效用、成本、收益、边际、均衡等概念构成的不同的分析框架。
特别要指明的是,千万不能望文生义的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从“政治”和“阶段”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它确实联系了上层建筑,但研究的对象仍然是具有经济特征的生产关系。关于“政治”一词的由来,可以参看下面的说明: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oikonomia,原意是家庭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一词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的。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家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蹩脚的修补匠,而马克思则是精通建筑学的建筑师,他能看清建筑的整个结构,并且知道它的漏洞明白该怎么推导重建。学习西方经济学是为了不上西方经济学的当,是为了不被西方经济学家忽悠而乖乖得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教学大纲 (邵彦敏)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教学大纲 (邵彦敏)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士课程设置(3年制)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时间任课教师考核方式必修课公共课052180100101218020030121802001第一外国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001836312√√√考试考试考试专业必修课7777777703228020180322802019032280202003228020210322802022032280202303228020020322802001博士生导师学科前言问题讲座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资本论》专题研究中外经济制度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消费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04040404040404040122222222√√√√√√√√韩喜平冯尚春杨艺吴薇刘亚文邵彦敏考试、、、、、、、、、、、、选修课03228020240322802025032280202603228020270322802028哲学与当代文化研究科技哲学史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史公共经济学宏观经济学404040404022222√√√√√于新刘皓侯治水王颖钱智勇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时:40学分:2 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韩喜平王为全教师职称:教授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制度形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实现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和自我反思、与种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之中。

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运动、制度形态的发展一般过程,而且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史、教育史和自我捍卫史。

教学大纲导论: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对象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特点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方法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价值第一专题工人阶级立场的形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第二专题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性批判第三专题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和研究第四专题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引发的论战第五专题俄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纷争第六专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捍卫第七专题列宁与“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八专题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第九专题其它国家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第十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第十一专题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第十二专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第十三专题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第十四专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和流派第十五专题马克思主义运动在国外的发展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时:40学分:2 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周秀英教授孙秀云副教授教师职称: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阐述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比较研究(一)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社会保障思想,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通过分析和比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借鉴两种理论的科学成分,这对制度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社会保障思想,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既要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的同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本质,更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理论,通过对两种理论的分析和比较,借鉴其科学成分,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基础,为科学认识和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本质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贯穿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中。

资本家的本性决定了他们能牺牲工人的利益、健康甚至生命,但不允许有任何力量动摇资产阶级统治,因此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地位和社会稳定,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掩盖资本主义工资对工人的剥削实质,而克制私欲以采取社会保障措施。

但马克思认识到,“只要资本的力量还薄弱,它本身就还要在以往或随着资本的出现而正在消逝的生产方式中寻找拐杖”。

因此,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是资本力量薄弱时的拐杖,是资本家缓和劳资矛盾、阶级矛盾,延缓资本主义体系崩溃的不二法宝。

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基金不是资本家的施舍,其资金来源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明确指出,“保险必须有剩余价值补偿,是剩余价值的一种扣除”。

因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项非生产费用,但是,资本知道怎样把这项费用的大部分从自己的肩上转嫁到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的肩上”。

由此可见,工人阶级的社会保障基金是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不是资本家的慈善,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本质具有欺骗性。

事实上,“他们自己的利益需要这样做的时候才如此”,而这种利益就是“买得了不再受你们的搅扰的权利”,“至于慈善行为的效果,穷人从他们的穷弟兄那里得到的帮助,比从资产阶级那里得到的要多得多”。

(二)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实质
马克思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分配。

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社会产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人时,应做三项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第二,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偿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剩余的社会总产品是作为消费资料的,但在进行个人消费品分配之前还必须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

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

”根据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要扣除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再分配过程中扣除为教育、保健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以满足社会稳定的需要。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社会化事业,必须明确责任主体,以便承担相应责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指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各种保险都由统一的保险组织办理,这种组织按区域和被保险者完全自理的原则建立。

”列宁提出国家责任主体说,认为实行国家保险是最好的保险形式,由国家政府进行管理,明确了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以国家政府的权威性,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二、西方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理论
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从不同角度都对社会保障进行过理论阐述,而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
预主义两大社会思潮的交替兴衰同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过程。

伴随这一兴衰演变过程,社会保障理论日趋成熟的同时不断创新。

(一)经济自由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最早的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主张通过“看不见的手”来推动个体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共同增长,进而增进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普遍提高。

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主张国家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救助制度,并建立福利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理论。

尽管庇古主张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但其社会保障理论仍建立在自由放任的主张之上,而政府作用也仅限于税收和补贴。

20世纪70年代盛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自由竞争,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适当干预,反对国家调节经济过程,该理论以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影响最大。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反对国家直接举办社会保障事业,认为那会束缚组织的手脚,不利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而市场才是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强调自助精神,在这种精神下,社会保障只向社会上无自助能力的群体提供服务;抨击福利国家庞大的社会保障机构,主张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应由私人经营。

在这一理论的推动下,福利国家开始减轻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承担的责任,同时推行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

(二)国家干预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第一个系统阐述该社会保障经济思想的是德国新历史学派,1883年德国颁布的《疾病社会保险法》一般被认为是现代国家干预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开端。

德国新历史学派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增进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改革,主张由国家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凯恩斯主义者则以需求管理为基础建立其社会保障理论。

凯恩斯主义者首先论证了社会保障在宏观经济中的短期均衡效应。

他们认为,经济萧条和大规模失业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过低引起的。

由于穷人的消费倾向高于富人,可通过向富人征税,转移支付给穷人,以增加消费支出,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

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贝弗里奇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保障及相关福利问题》报告,确立了福利体系重建的四条基本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即社会保障应是普遍而非选择性的。

二是政府统一管理原则,即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组织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措施。

三是全面保障原则或公民需要原则。

四是费用共担原则,即社会保障费用由雇员、雇主和政府三方承担。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保障理论开始重视从社会保障和资本积累的关系上论证社会保障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和费希尔,他们在其《宏观经济学》著作中建立了“交叠世代模型”,主要分析了社会保险和资本积累的关系,把社会保险分为完全基金式和分期付款式两种模式,分析不同系统条件下社会保险对资本积累的影响,得出完全基金式对总储蓄和资本积累没有影响,而分期付款式将减少资本积累率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