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词类和用法,在使用上也有一定的区别。
下面将对一些常用的虚词进行比较研究。
1. “的”、“之”和“乎”:
- “的”:表示所属关系,用于名词之后或代词之后。
- “之”:表示所属关系,用于名词之后,含有一定的书面语感。
- “乎”:表示疑问或助词,用于句末。
这三个词在用法上有一定的区别,但都是表示关系的虚词,且具有一定的诗意和文言风格。
3. “以”、“为”和“以及”:
- “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条件,相当于“用”、“凭借”或“依照”。
- “为”:表示目的、行为或角色,相当于“作为”或“为了”。
- “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以及”或“及”。
这三个词在用法上有所区别,但都有连接的作用,用于连接词组或句子。
古代汉语常用的虚词在用法上有所区别,但都在词语之间建立了一种关系,起到连接或修饰的作用。
这些虚词在古代文学和诗词中的运用较为广泛,能够增加文章的修辞效果和诗意。
尽管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更为简化,但研究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古代汉语常用词

3.24 20:001言次,言路,言泉,言端,言言,言语2语次3访问(4.10 13:20)4请安请急请寄请老请命请平请闲请业请谒请益请缨请罪5报罢报称报复报更报功报命报聘报囚报施报闻报章报政6告成告存告导告归告急告讦告示告诉告言告谕告状告罪7谏草谏诤8讨论讨平讨谪9反侧反唇反覆反间反接反璞反情反身反噬反首反眼反易反宇反仄反正反然反反反衍反侧子反裘负当反水不收10复次复路复命复事复意11舍生舍匿舍法任智12次比次第次骨次行次行次序次且13如干如何如如如是如馨如许如台如意如汤沃雪如坐云雾14驰辩驰骋驰道驰驱驰爽驰说驰骛驰义驰骤驰传15骤雨16侵晨侵渎侵官侵陵侵牟侵削侵寻侵佚侵淫侵渔侵早......................17袭逮袭迹袭杂18奔北奔迸奔凑奔放奔命奔突奔逸奔属奔注奔走奔奏奔走之友19亡臣亡国亡酒亡命亡匿亡去亡人亡事亡征亡走亡辜亡何亡赖亡其亡如亡双亡状亡羊补牢20逐北逐臭逐队逐鹿逐日逐旋逐逐21及时22执鞭执事执政23免官免冠免乳免席24享御25荐处荐饥荐仍荐达荐藉荐享荐羞26图法图籍图书图像图议27虞人28克肤克复克构克己克济克明克平克柔克胜克谐克厌克责克己复礼29有辞有道有方有家有间有截有口有年有顷有秋有识有事有守有素有数有为有谓有郤有衅有要有以有造有秩30无常无道无得无端无方无复无辜无害无何无后无厚无极无间无疆无赖无量无聊无虑无乃无奈无宁无穷无任无日无如无伤无事无似无他无妄无望无为无谓五行无形无须无恙无以无射无因无垠无庸无由无有无状无几何无聊赖无声诗五万数无状子无病自灸无胫而行无偏无党无平不陂无声无臭无适无莫无可无不可无立锥之地31昭假昭穆昭苏昭雪昭昭32穆忞穆穆穆青穆行33勤毖勤瘁勤剧勤恪勤恳勤劳勤厉勤企勤勤勤拳勤恁勤王勤恤...................................................34乏绝乏困35乱阶乱流乱民乱首乱政36整顿整饰37两端两间两岐两舌两属两曜两仪两造两小无猜38贰车贰言39兵场兵革兵家兵甲兵略兵权兵首兵要兵主40车辅车骑车驾车书车载斗量41甲兵甲第甲馆甲令甲乙甲宅甲仗甲胄甲子42介次介弟介怀介介介居介绝介立介然介人介士介恃介特介心介众介胄介子43卒乘卒岁卒业卒暴卒卒卒然44乘槎乘除乘风乘桴乘化乘间乘凌乘流乘龙乘日乘危乘隙乘虚乘轩乘坚策肥45君侯君主君子46师保师表师道师法师范师傅师干师匠师师师式师事师徒师锡师心师役师友师长师众师资师心自用师直为壮47姑息姑射48女德女弟女丁女师女史女主49族居族类族云族宗50党人党与党援党同伐异51雠校雠问雠隙雠衅雠夷。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文言文字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汉语中,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字词依然保留着它们独特的含义和韵味。
本文将解析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一、人物篇1. 君子:指道德高尚、有修养的人。
2. 知己:指彼此心灵相通、互相理解的朋友。
3. 才子:指有才华且卓越的人。
4. 美人:指美丽的女子。
5. 贤妻:指德才兼备、善于持家的妻子。
二、情感篇1. 悲愤:指极度悲伤与愤怒。
2. 忠诚:指对国家、组织或个人忠实不渝。
3. 深情厚意:形容感情深厚、真挚。
4. 痛心疾首:形容极为痛心和悲愤。
5. 心痛欲绝:形容内心极度痛苦和悲伤。
三、道德篇1. 敦厚:指为人正直、诚实可靠。
2. 谦恭:指态度谦虚、恭敬有礼。
3. 忍让:指能忍耐并主动退让,不计较个人利益。
4. 偷安:指敷衍塞责,消极应对问题。
5. 高尚:形容道德品质崇高纯粹。
四、学术篇1. 古文:指古代的文学作品或文体。
2. 典籍:指经典的书籍或典章法规。
3. 斯文:指有学问有修养、有文化的人。
4. 文雅:形容言行举止高雅文洁。
5. 学富五车:形容学识极其丰富。
五、美食篇1. 美味佳肴:指美味的食物。
2. 珍馐:指珍稀美味的食品。
3. 菁英大餐:指高质量的、精心制作的饭菜。
4. 敖包大餐:指盛宴、非常丰盛的酒席。
5. 酒肴风味:指酒席的各种菜肴。
六、自然篇1. 高山流水:指险峻的山势和奔流的江水。
2. 明月清风:指明亮的月光和清新的微风。
3. 翠竹清泉:指绿油油的竹子和清澈的泉水。
4. 松鹤延年:指长寿和健康。
5. 岁寒三友:指梅花、松树和竹子。
七、艺术篇1. 诗画:指文学和绘画艺术。
2. 曲艺:指以曲调为基础的艺术形式。
3. 典雅:形容高尚雅致的艺术。
4. 传世之作:指被后代广泛传承的优秀艺术作品。
5. 泼墨山水:指以泼墨技法描绘的山水画。
八、政治篇1. 君权:指君主的权力。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古代汉语常识>>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二)繁体字>>“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
◆(三)异体字>>德:悳匆:悤奔:犇粗:觕、麤梁:樑◆(一)古今词义的差别>>〔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醒〕在上古汉语里,睡醒叫“觉”(又叫“寤”),酒醒叫“醒”,“觉”和“醒”本来是有分别的。
古书中所谓“睡觉”,也就是睡醒,不是现代语的“睡觉”。
◆(二)读音和词义的关系>>〔旋〕用作副词时读某uàn。
>>有些字,同一个意义也可以两读,例如观看的“看”,既可以读阴平,也可以读去声。
今天我们把“看”字读去声,但是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为了格律的需要,有时候也还该读成阴平。
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中“看”字都该读kān。
◆(三)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古书中的话(典故)。
>>〔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修门,指楚国首都郢的城门。
◆(一)词类,词性的变换>>7.副词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这类词叫作副词。
>>.介词有一类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这类词叫作介词。
>>形容词变动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物变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意>>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

第十一节代词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
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
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
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
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 、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
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
b “之、兹”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
a 表示“这”义。
b 作主、定、宾语。
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
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
a 表“那”义。
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
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
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
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c “若”只作定语。
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
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
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 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前言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词典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方便查阅古代常用词语的工具书,力求词条解释准确、简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收词原则1. 以《论语》、《诗经》、《尚书》、《周易》等经典著作为主要词源。
2. 参考其他重要古代文献,如《左传》、《史记》、《hanshu》等。
3. 收录常用的古代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
4. 对于同音异义词,分别列出。
词条示例1. 仁【读音】rén【义项】1.好善、有爱心。
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礼记·大学》)2.爱护、怜惜。
如"老老孰能无仁心。
"(《诗经·小雅·白华之什》) 2. 义【读音】yì【义项】1.正当、正义。
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礼记·曲礼》)2.应该做的事。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卫灵公》)3. 礼【读音】lǐ【义项】1.礼节、规矩。
如"礼之用,和为贵。
"(《礼记·曲礼》)2.祭祀、祭品。
如"礼云礼云,玉帛云之。
"(《诗经·小雅·白华之什》) 4. 智【读音】zhì【义项】1.聪明智慧。
如"智者乐天知命,小人昧于天命。
"(《论语·尧曰》)2.有学问、有知识。
如"其曲有至词,其民好是纪。
"(《诗经·小雅·都人士》)5. 勇【读音】yǒng【义项】1.勇敢、勇猛。
如"勇往无惧,无恐于物。
"(《左传·僖公二十九年》)2.力量、力气。
如"有虞氏,无勇力。
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1、听:(一)单指听。
如“夫子式而听之”;引申为理会。
“先王胜其法,不听而泣”(二)听从。
“谏而不听,则逃之”“其势宜听”(读四声)(三)治理、判断。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垂帘听政”(读一声,旧读四声)(四)任从、由着、放任。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听其自然”(读四声)2、临:(一)从高处往地处看。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居高临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上帝临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
做敬词“请君临之”用于抽象意境,表示遇到。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做。
“临摹”(三)众人相聚而哭。
“卜临于大宫”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
“朝暮临”(旧读四声)3、量:(一)、(读一声)动词,计算物体容积。
“为止斗斛以量之”。
引申为量长短。
“石称丈量,径而寡失”(二)、(读四声)名词,斗斛一类的量器。
“谨权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三)、(读四声)才具,才华抱负“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四)、(读四声)审查,揣度。
“量敌而后进”“量力而行”4、因:(一)动词,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三)介词,表示由于的意思。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发展为“因为”(四)名词,缘由。
“无因而至前”(五)副词,于是。
“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5、完:(一)、完善、完整。
“巢非不完也”“初入无完群”先演变为双音词“完整”(二)、修缮,修葺。
“大叔完聚,缮甲兵”“父母使舜完廪”作动词是表示使之完整6、官:(一)、行政机关(指处所)。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官”可理解为“官府”。
引申为行政职务。
“敢告不敏,摄官承罚”可理解为“官职”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二)、耳、目、口、鼻、心合成五官“人之百事,如耳目口鼻之不可以相借官也”7、行:(一)、(读hang二声)名词。
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常用词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它有着许多常用词语,其中部分词语仍被广泛运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00个常用的文言文词语。
一、名词类1. 人:衣冠、士、夫、子、儒、世、民、绅、庶、众等。
2. 家族:宗、族、门、派、支、戚、世、姓、氏、社等。
3. 地点:国、都、郡、县、乡、村、庄、城等。
4. 时节:春、夏、秋、冬、旦、昏、永、时、节、令等。
5. 动物:虎、狼、熊、鹿、兔、鸟、鱼、蛇、马、豕等。
6. 植物:梓、松、竹、桃、梅、花、草、树、果等。
7. 食品:酒、肉、饭、茶、蔬、果、饼、饵、羹等。
8. 家具:床、榻、椅、几、桌、灯、镜、屏、帷等。
9. 服饰:衫、裙、袍、帽、鞋、袜、绸、缎、锦、橐等。
10. 工艺品:玉、瓷、铜、铁、锡、花、车、舟、箫等。
二、动词类1. 吃、喝、食、饮、啜、咀、净、病、增、吸等。
2. 行、行走、移、迁、驾、趋、御、逐、阻等。
3. 求、索、访、问、拜、借、假、遗、赠等。
4. 打、折、切、割、砍、斩、震、撼、摇等。
5. 歌、舞、乐、吟、唱、奏、弹、章、念等。
6. 语、言、说、道、论、叙、提、称、述等。
7. 手、取、握、抓、拿、挽、抱、搏、袭等。
8. 看、望、瞻、观、视、察、窥、旁、瞧等。
9. 静、安、宁、定、息、寂、默、静、止等。
10. 睡、寤、梦、忆、想、思、怀、思、念等。
三、形容词类1. 美、丽、媚、妍、艳、嫣、姣、良、秀等。
2. 瘦、瘠、皮、寡、痩、瘤、瘦、瘦、炯等。
3. 苍、青、碧、翠、綦、紫、洁、红、白等。
4. 高、峻、俊、秀、壮、伟、端、严、良等。
5. 长、宽、深、浅、高、矮、短、窄、阔等。
6. 众、多、盛、广、众、万、亿、满、大等。
7. 转、回、圆、透、滑、润、柔、细、软等。
8. 快、易、好、慢、难、坏、可、乃、甚等。
9. 良、好、美、宏、大、壮、臧、协、奇等。
10. 苦、甜、酸、辣、香、淡、咸、涩、味等。
四、副词类1. 微、细、极、甚、最、全、散、闲、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听:(一)单指听。
如“夫子式而听之”;引申为理会。
“先王胜其法,不听而泣”(二)听从。
“谏而不听,则逃之”“其势宜听”(读四声)(三)治理、判断。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垂帘听政”(读一声,旧读四声)(四)任从、由着、放任。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听其自然”(读四声)2、临:(一)从高处往地处看。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居高临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上帝临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
做敬词“请君临之”用于抽象意境,表示遇到。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做。
“临摹”(三)众人相聚而哭。
“卜临于大宫”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
“朝暮临”(旧读四声)3、量:(一)、(读一声)动词,计算物体容积。
“为止斗斛以量之”。
引申为量长短。
“石称丈量,径而寡失”(二)、(读四声)名词,斗斛一类的量器。
“谨权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三)、(读四声)才具,才华抱负“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四)、(读四声)审查,揣度。
“量敌而后进”“量力而行”4、因:(一)动词,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三)介词,表示由于的意思。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发展为“因为”(四)名词,缘由。
“无因而至前”(五)副词,于是。
“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5、完:(一)、完善、完整。
“巢非不完也”“初入无完群”先演变为双音词“完整”(二)、修缮,修葺。
“大叔完聚,缮甲兵”“父母使舜完廪”作动词是表示使之完整6、官:(一)、行政机关(指处所)。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官”可理解为“官府”。
引申为行政职务。
“敢告不敏,摄官承罚”可理解为“官职”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二)、耳、目、口、鼻、心合成五官“人之百事,如耳目口鼻之不可以相借官也”7、行:(一)、(读hang二声)名词。
道路。
“遵彼微行”(二)、(读xing二声)动词。
走、走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引申为“走了”。
“使子路反见之,知则行矣”又为实际地做,实施。
“闻斯行诸”“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三)、(读xing二声)副词。
将,快。
“别来行复四年”“鄙夫行衰谢”(四)、(读xing四声)名词。
行为,道德上的表现。
“行比一乡”“听其言而观其行”(五)、(读hang二声)行列。
“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儿女忽成行”8、遊:(一)、闲逛,随意旅行。
“屈原既放,遊于江潭”“含哺而熙,鼓腹而遊”引申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仕。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遊大人已成名乎”(二)、交往,交际。
“请息交以绝遊”、有时可以写作“游”但与水有关的游不可以写作遊9、振:(一)、摇动,抖动。
“六月莎鸡振羽”“新浴者必振衣”引申为举起来。
“振长策而御宇内”。
又为振奋,奋发“振奋人心”“萎靡不振”。
引申为发生,发出。
“木体实而花萼振”(二)、救济。
“振穷困,补不足”“又从而振德之”。
多写作“赈”。
10、操:(一)拿住,握在手里。
“操吴戈兮披犀甲”“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二)操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
“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引申为品行、品德。
“虽贾人,有贤行”11、纳:(一)收,收进。
与“出”相对。
“夙夜出纳朕命”“十月纳稼禾”又为让他进来或进去。
“闭门不纳”又为收容。
“诸侯谁纳我”(二)献纳,上缴“纳玉于忘与晋侯”“纳此以请死也”12、制:(一)裁制(衣裳)。
“制彼裳衣”(二)写作(作品)。
“答客指事之制”“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三)禁止,遏制。
“人不能制”“履至尊而制六合”(四)规定。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进京不度,非制也”13、偷:(一)苟且,不严肃。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二)薄,不厚道。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三)懒惰。
“其下偷以幸”“使百姓免尽而众庶不偷”(四)偷盗,偷窃。
“楚有善为偷者”“求问产案父老偷盗酋长数人”14、收:(一)逮捕。
“此宜无罪,女反收之”(二)收取,收掩。
“余收尔骨焉”“好收吾骨瘴江边”(三)聚集,收集。
“行收兵”“汉辄使人收其精兵”(四)收容,接纳。
“辱收寡君”(五)割取成熟的农作物。
“畜积收臧于秋冬”“夫春生,夏长,秋收”15、封:(一)加土培育树木。
“宿敢不封殖此树”引申为聚土筑填。
“封王子比干之墓”(二)古代帝王把土地分给人作为他的领土和封邑。
“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
”(三)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
“封泰山而禅梁父”(四)界域,疆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五)大。
“羿淫游以佚田兮,又好射夫封狐”(六)封闭,封合。
“封书谢孟尝君”16、坐:(一)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
“席不正不坐”(二)座位,名词。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后写为“坐”(三)因。
犯的罪(或错误)。
“坐法去官”(四)因。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17、廉:(一)堂的边。
“设席于堂廉东上”比喻操守气节。
“砥砺廉隅”“廉隅自守”。
(二)在财物的取与上严格要求自己,不贪。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引申为清白高洁,洁身自爱,有节操。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三)价格低。
“以其价廉而工省也”18、危:(一)高。
“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噫吁戏,危乎高哉”引申为不稳,不安定。
“高而不持”“高邦不入”“居安思危”(二)二十八宿之一19、布:(一)麻布。
麻织品成为布。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二)先秦的一种货币。
(三)陈列,展开。
“布币而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0、渐:(一)流入。
“东渐于海”引申为浸泡。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引申为慢慢渗透,习染。
“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二)进。
“疾大渐”引申为徐进。
“鸿渐于干”又引申为事情逐渐发展。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21、劝:鼓励,奖励。
“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我戮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又表示奋勉。
“举善而交不能,则劝”22、居:(一)坐。
“居,吾语女”“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名词,住处。
“闻其名居,不告而退”动词,当、任。
“功成而弗居”“居之不疑”(二)用于“有顷”,“久之”,“倾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了一段时间,语气较虚。
23、离:(一)分散,分离。
与“合”“即”相对。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若即若离”(二)、遭受、触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这个意义上写作“罹”24、取:(一)拿,拿来占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又为从中取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二)攻取,攻下,占领。
“秦人伐晋,取武城”“大破之,取阳晋”(三)娶妻。
“取妻如之何?”“君取于吴为同姓”25、穷:(一)阻塞不通。
与“通”“达”相对。
“阻穷西征,严何越焉”引申为尽头。
“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二)极,尽。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无穷无尽”。
26、聪:耳力好,听觉敏锐。
与“聋”相对。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引申为听得清楚。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引申为明智。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27、放:(一)驱逐。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屈原既放,三年不复得见”(二)放纵,不检束。
“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放其心而不知求”28、举:(一)举起来,抬起来。
“吾力足以据百钧,却不足以举一羽”,有用于抽象意义表示自己超出一般人。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引申为举荐,提拔。
“举其偏,不为党”“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引申为发动,发起。
“晋不更举矣”“大举进攻”(二)攻下。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三)形容词,全。
“举世皆浊我独清”“举国欢腾”副词,全部。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29、斯:(一)砍。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二)代词,这,这个,这样。
“于斯三者何先?”“何故至于斯”(三)连词,那么,这样……就。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0、伐:(一)砍,砍伐。
“伐其条枚”“坎坎伐檀兮”(二)进攻,征伐。
“公伐诸鄢”“蔡溃,遂伐楚”(三)夸耀。
“愿无伐善,无施劳”“孟之反不伐”【征最初是褒义词,伐最初是中性词。
征用于天子进攻诸侯,有道的进攻无道的,伐用于诸侯之间的战争,不分上下】31、策:(一)竹制的马鞭子。
“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打马使前进。
“策其马曰”。
今有双音词“鞭策”(二)写字的竹简或木简,简策。
“文武之政,布于方策”发展为一种文体。
贾谊“治安策”(三)计策,计谋。
“曾不能画一计,出一策”“出谋划策”“手足无策”(四)蓍草做的筹码,占卜用。
“乃端策而拂龟曰”“龟策不能知此事”(五)拐杖。
“夸父弃其策,是为邓林”动词,拄或扶。
“策杖从我游”“策扶老以流憩”32、仇:(一)对,俦类,俦辈。
“公侯好仇”引申为配偶。
“嘉耦曰妃,怨耦曰仇”(二)仇敌。
“与子同仇”“亦辄为报仇”33、发:(一)把箭射出去。
“一发五豝”“射者正己而后发”“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引申为派出,派遣。
“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发使使燕”(二)出,出发。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发郢都而去闾兮”“朝发夕至”引申为起,启用“舜发于畎畝之中”(三)启封,开。
“书未发”“韩信使者至,发书”特指开粮仓赈济灾民。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又特指花开。
“忽忆两京梅发时”用于抽象意义,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又为阐发。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34、徙:(一)迁移。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政,是吾忧也”(二)调职,多指降职。
“徙齐王信为楚王”“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35、存:(一)不及物动词,存在。
与“亡”相对。
“置之亡地而后存”“侯之门,仁义存”使动用法,表示使不死,使不亡。
“已却秦存赵”(二)思念,关心。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引申为问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36、问:(一)提出问题,询问。
“敢问何谓也”引申为追究,责问。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吏毋得问”又为问候、慰问。
“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二)赠送,馈赠。
“杂佩以问之”“何用问遗君”(三)音信,书信。
“书问致简”37、直:(一)不弯曲,与“曲”“枉”相对。
“木直中绳”引申为正直。
“能使枉者直”“伏清白以死直兮”引申为有理。
“上自魏其时,不直武安”(二)当,对着。
“直东序西面”“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引申为轮班,值班。
“入直殿中”(三)物与价相当,价值。
“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又为报酬。
“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四)副词,意义略同“特”表示“只”“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五)副词,简直。
“然则群臣直莫敢忠主忧国以争社稷之利害”38、齿:(一)排列于唇前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