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否定词用法

合集下载

从《国语》看先秦否定副词“弗”的用法

从《国语》看先秦否定副词“弗”的用法

从《国语》看先秦否定副词“弗”的用法王亭;曲美燕【摘要】Negative adverb is a kind of word which is relatively complex and controversy in the Chinese word. The study on the pre-Qin Chinese negative adverbs has been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Chinese history and has never stopped.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negative adverb "Fu" of Mandarin and the special books and word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data in specific times for exploring the syntax regular development rheological, and hoping to be able to help clarify such as negative adverbs "no", "fu".% 否定副词是汉语中一个比较复杂而又争议颇多的一类词。

关于先秦汉语否定副词的研究一直是汉语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从未间断过。

本文以《国语》一书的否定副词“弗”为研究对象,进行专书专词的研究,以期为汉语史探索语法规律的发展流变提供特定时代可供参考的数据,更希望能对帮助澄清诸如否定副词“不”、“弗”等的分歧问题有所裨益。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4页(P11-13,37)【关键词】语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作者】王亭;曲美燕【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烟台 264199;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烟台 264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国语》共出现“弗”94次。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一、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大二上)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这本字典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以笔画为序,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注音后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其注音采用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释义则罗列旧说、排列古注、分别义项、引例为证。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对其错误进行纠正,是查阅《康熙字典》时的重要参考著作。

3、《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按照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4、《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采用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5、《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采用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先解释单字的字义,其次再解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

古代汉语考试题库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库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库答案《古代汉语》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2分,共4分)1、()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同一民族语言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而不是两种语言。

A、现代汉语B、古白话 c、文言 D、方言答案:A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另一个是() A、方言 B、古方言 c、白话 D、古白话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3分,共6分) 1、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目的是()A、认识古代汉字,阅读古代文言作品B、增进读者阅读古书的能力 c、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 D、理解古文,通晓所阐发的思想 E、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答案:BcE2、从语言学的要求来说,学习、研究古代汉语可以()A、帮助我们认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B、正确地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c、提高运用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D、进一步研究汉语发展史 E、获得古代汉语的系统知识,使感性认识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答案:ABc三、判断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1、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答案:正确2、文言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加工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 1 -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依照这种书面语所写的作品中的语言。

答案:错误,文言产生于先秦。

3、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通俗的,接近口语的书面语,是文言与口语差距越大的产物。

答案:正确第二章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1、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按音序排列,二是(),三是按号码排列。

A、部首B、笔画 c、部首和笔画 D、体例和释义答案:c2、()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全书按部首排列,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在它上面可以查到。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考试点专业课:古代汉语和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

考试点专业课:古代汉语和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和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古代汉语部分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古代汉语常用否定词用法

古代汉语常用否定词用法
以中華書局2011.6重印,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依据整理。

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表示将然的否定,即: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尚未施行(没有);表示事情还没有进展到某种状态(还没有);表示过去不曾发生某事(没有),还表示委婉的否定。
另外,“未”和“未尝”的区别:“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未尝”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有些古书写作“无”;有的古书写作“毋”,“無”表示禁止、劝阻时,通“毋”;“無”可以说成“無有”,偶然又说“不有”,“不有”用在否定词后面表示双重否定,或者用于无主语的分句里;
“不、無”比较

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

是动词,它所否定的是名词;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义与“毋”字完全相同
否定词
用法
不、弗

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都不能否定名词。

不: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即可以带宾语又可以不带宾语;在其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可以用在句末,构成是非问句,可译为“没有”“…吗”等。
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其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不可用于句末。

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字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可用在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

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用于描写句、叙述句,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定,此时,往往具有撇开的作用;有时,用于假设,此时,“非”字等于说“若非”或“若无”;古书上,“非”字又写作“匪”;可用在句末,构成是非选择疑问句,有时与“也”“邪”连用,译为“是不是”。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形式如下:一、肯定形式:1、不用判断词,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也)例如:王,人君也;斶chu51四声,人臣也。

《战国策·齐策四》严斶面折齐宣王2、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者,——也。

)如: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冥:古义黑,五行中以黑代水,故本义水。

)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3、有时候“也”字可不用(——者)如: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者”“也”都不用。

如: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二、否定形式: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非——也)例: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

《韩非子》(官:职责。

败:社会的败坏风气。

韩非子引孔子讲学)三、省略形式:“也”字必不可少判断句的主语句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应承上文而省略。

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字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四、附加形式: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和“即”或语气词“维”和“惟”例如:是乃狼也。

《左传》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我马维骐。

《诗经》尔惟旧人。

《尚书》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问题:乃、即、和维、惟的异同同:1、都不是判断词2、都可以加在谓语前面3、还常常和副词非结合起来使用异:1、经常出现的时间不同:加乃、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用的较多。

加维、惟的先秦常见,后代不多见。

2、词性不同:乃、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出现了判断动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是、即是,作用和“非”相近都是加在判断句谓语前的副词。

维、惟是放在句中的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否定词
用法
都不能否定名词.

不:后面地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即可以带宾语又可以不带宾语;在其后地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可以用在句末,构成是非问句,可译为“没有”“…吗”等.
弗:后面地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其后地名词用如及物动词;不可用于句末.

有些古书写作“无”;有地古书写作“毋”,“無”表示禁止、劝阻时,通“毋”;“無”可以说成“無有”,偶然又说“不有”,“不有”用在否定词后面表示双重否定,或者用于无主语地分句里;
“不、無”比较

是副词,它所否定地是形容词和动词;后面地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

是动词,它所否定地是名词;后面地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义与“毋”字完全相同

是一个否定性地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等等;上古时期“莫”字有时也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汉代以后,“莫”字常常用于祈使句,当“勿”字讲,表示禁止;
区别代词“莫”和副词“莫”
形容词后有补语,“莫”做主语,是代词,译为“没有比…更…”;与“如”“若”连用时,“莫”做主语,是代词,译为“没有人比得上”“什么都不如”;否定副词前地“莫”多为代词

和作为应答之词地“然”字是对立地.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地“不”或“不是地”.可用在否定迭用地句子里,它表示否定地一面.

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地关系;用于描写句、叙述句,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地否定,此时,往往具有撇开地作用;有时,用于假设,此时,“非”字等于说“若非”或“若无”;古书上,“非”字又写作“匪”;可用在句末,构成是非选择疑问句,有时与“也”“邪”连用,译为“是不是”.
毋、勿

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均可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地“不要”或“别”;其后地名词用如动词;可用作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强陈述语气,可不译出

毋:可以与动词、形容词连用,表示对行为状态地否定;其后地动词一般带宾语
勿:可在动词谓语前表示施事主体不选择或不想实施某一行为动作;其后地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有时可用于陈述句,此时不表示禁止,而是表示不施行某种动作行为

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地“没有”,表示将然地否定,即: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尚未施行(没有);表示事情还没有进展到某种状态(还没有);表示过去不曾发生某事(没有),还表示委婉地否定.
另外,“未”和“未尝”地区别:“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地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地事情对比,“未尝”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